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344848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人格考试必背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

后来人格研究中引进了结构的概念和系统论的观点,开始把人格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人格具有整体性。

(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

但是,人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具有可塑性。

人格是在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又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变化。

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

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起重要作用。

人格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3)人格的独特性:

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

由于人格结构多样,因此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许多人格心理学家都强调要研究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具有独特性,并不是说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毫无共同之处。

人格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方面(共同性),也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的方面(差异性);

既包含人类、民族、阶级和阶层共同的人格特征,也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人格特征。

(4)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

墨子则重视环境的作用,用染丝作为例子来说明人性因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他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研究表明,人格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而且受社会因素的制约;

人格形成和发展既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四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1)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

上述意义上的人格不仅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也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而个性只包括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2)广义的人格与个性同义:

人格与个性同义时,只包括个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不包括身体方面的特质。

(3)狭义的人格不包括智力.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瑞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性论

1性善论。

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端即起点)与本能相似,是与生俱来的。

2性恶论。

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

他指出:

“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3性无善无不善论。

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

4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

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

这与告子等人的观点相近,倾向于把人性看成中性的。

5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

6善恶混论。

扬雄等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2人格类型

(1)《黄帝内经》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

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2) 春秋战国时,孔子把人的性格分为“中行”、“狂者”和“狷者”三种。

“狂者”进取,敢作敢为;

“狷者”拘谨,什么事都不大肯干;

“中行”介于两者之间,是“依中庸而行”的人,相当于中间型。

孔子认为中行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

他还把人的智力划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种,这与我们把儿童分为“超常”、“中常”和“低常”相似。

(3)三国时的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5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

(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

(2)习与性成个性说

(3)性品德个性说

(4)物情不齐个性说

(5)

五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性论

(1)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他认为人的心灵先天就有,从本性上讲是善的,但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的,要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才能变成现实的善。

(2)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它是神创造的,不死的,并且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

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

(3)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

其中,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

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

灵魂中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

理性即智慧、理智,非理性即情感和欲望。

理性应该控制非理性,这样人才具有德性。

他将灵魂比作“蜡板”,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只是由于后天在蜡板上的刻印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

2人格结构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

(2)勒温人格结构理论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场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类的行为。

(3)人格分层理论

A霍夫曼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

B罗特哈克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

C列尔希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内部情感基础和上部构造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

3气质理论

(1)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将“四根”说发展为“四液”说(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认为正是这四种体液形成了人的气质。

他还将它简化成四种气质类型,即流行于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以感情反应的强度和变化的快慢为基础,把气质划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

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

感情反应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

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

(3)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把人的体格分成三种:

肌肉发达的强壮型、高而瘦的瘦长型和矮而胖的矮胖型。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顿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

内胚叶型;

中胚叶型;

外胚叶型。

(4)巴斯和普洛明最初区分出气质的四种一般倾向,后来减少至三种:

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

情绪性,活动性,交际性

(5)托马斯和切斯对这九个维度进一步研究,把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

易教养型。

困难型。

行动缓慢型。

三、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1人格形成理论

(1)人格社会起源

(2)活动-人格理论

(3)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彼得罗夫斯基在1970年前后提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他认为,对人格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活动,而是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要经历适应、个性化和整合三个阶段。

2人格结构理论

(1)希尔巴科夫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动力系统。

第二个系统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气质和态度几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

第三个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独立性和倾向性。

第四个系统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包括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劳动等。

(2)柏果斯洛夫斯基等认为,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体系。

能力系统,是保证人活动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

性格系统,性格是复杂的构成物,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

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机制。

3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

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

这两种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

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

神经活动过程的平衡性;

神经活动的灵活性。

神经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

强而不平衡(兴奋型);

强、平衡而灵活(活泼型);

强、平衡而不灵活(安静型);

弱(抑制型)。

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郁质相当于抑郁质。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4)

二实践意义

(1)现代化建设

(2)教育

(3)管理

(4)职业选择

(5)文艺

(6)医学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一、人格动力

1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等本能。

2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它可以向内,表现为自责、自罚和自杀等动机,也可以向外,表现为恨、攻击、破坏和征服别人等动机。

二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包括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括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识包含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

他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

一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一个是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

其中,前意识起检查作用。

1本我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有关的人格部分,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

性本能通称为力比多,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

2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

自我与本我不同,考虑现实状况,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的中介。

它的主要功是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3超我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

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个部分。

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动,是本我和自我的监督者。

主要功能:

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努力,以完善人格。

本我是生理成分,自我是心理成分,超我是社会成分。

三人格发展

也是争议最大的主题之一。

弗洛伊德十分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0至5、6岁,人格基本模式大致形成,保持终生几乎无大的变化,因此追根溯源就是其童年生活中找原因。

(一)口唇期0-18个月儿童以口、唇、舌为主要性敏感区,如果这一区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可能形成一种紧张和不信任的人格特征,过度满足形成一种依赖和纠缠别人。

(二)肛门期18-36个月以肛门为敏感区。

这个时期的关键是便溺规矩训练,如果训练过严,儿童在情绪上受到威胁,感到恐惧,会影响其人格发展,可能会表现出冷酷无情、暴躁、好破坏等人格特征。

(三)性器期3-6岁最重要的心理性欲阶段,以外生殖器为主要敏感区。

在这个时期,有性别之分,并对自己的性器官感兴趣。

一方面模仿父母中的同性别者,另一方面又以父母中的异性为“性恋”对象。

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如果顺利解决,对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使儿童获得男性或女性的行为风格,而且可以把父母亲的道德观念、社会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东西,使之形成超我。

(四)潜伏期6岁-12岁解决好双情结之后,儿童进入潜伏期。

其力比多冲突处于暂时的潜伏状态,性感处于低潮,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如知识学习、文体活动等所取代,人格中的自我和超我部分获得较大发展,表现为男女儿童之间关系疏远,几乎不发生任何联系,活动时男女分组。

(五)生殖期12-20岁以上阶段主要有一种“自恋”性质的冲动,性的满足源于自己身体感受的刺激和对自己性器官的抚弄。

青春期之后,性器官成熟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从“自恋”转入“异性恋”。

异性恋一旦形成会持续人的一生。

从这个时期开始,儿童开始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社会中的独立成员,建立自己的生活。

每一阶段均有其特点和特殊问题,阶段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固定的,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由成熟过程决定的。

从低级阶段到较高级阶段,其首要条件是顺利解决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可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滞或固着;

而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倒退到较早阶段。

固着和倒退是互补的,固着停滞越严重,就越容易产生倒退。

第二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追求卓越

1阿德勒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存在着身心缺陷,带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而产生补偿这种缺陷的要求,而且补偿往往是超额的,即不仅补偿缺陷,还发展为优点,追求优越。

2阿德勒认为人格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生而具有一种把人格统一于某个总目标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优越。

优越感包括A完美的发展B成就C满足D自我实现

3阿德勒认为,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而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获取成就的主要动力。

一个人越是自卑,追求优越感的要求就越强烈。

4认为儿童教育和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为人提出目标定向,要求人们不断追求优越。

晚年把追求个人优越更改为追求一种优越和完美的社会。

二自卑和补偿

1阿德勒认为,个体追求优越的欲望来自于人的自卑。

他早期强调自卑感源于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他指出,人的器官特别容易患病,不能得到发展,或较其他器官低劣。

这种缺陷或低劣阻碍了个人作用的正常发挥,这必须通过补偿加以解决,补偿可以发展机能不足的器官.

2他认为,自卑感是人所共有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补偿。

3自卑感是个体的激励因素,对个人、社会都有利,能导致人格的改善。

但是过度的自卑会使个体产生自卑情结,体验无助感,心灰意懒,起不到激励个体行动的效果。

三生活风格

1生活风格是每一个人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

它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

2生活风格分为健全的和错误的生活风格。

前者使人趋向完美,有利于促进社会目标的实现,使个体与他人和睦共处。

后者与社会目标相违背,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之上的,不包括社会兴趣。

3阿德勒认为,错误的生活风格在童年期与健康的生活风格同时形成。

形成错误生活风格的条件:

(1)忽视;

(2)溺爱;

(3)生理自卑。

4阿德勒认为,了解一个人,首先应了解其生活风格,了解了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了他的独特自我。

四社会兴趣

1社会兴趣是指对社会怀有积极的看法,并且对为社会做贡献怀有强烈的兴趣。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有浓厚的社会兴趣。

2阿德勒强调指出,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补偿,因为它使每一个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感到自己的价值。

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兴趣。

3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情况。

束缚和合作。

缺乏社会兴趣儿童会产生优越情绪和自卑情绪,优越情绪者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自卑情绪者由于过分自卑而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

4他根据个人的社会兴趣程度,将人分为四种类型:

A统治-支配型、B索取-依赖型、C逃避型D社会利益型。

五、创造性自我:

使人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1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系统,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

正是创造性自我使人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2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

他认为,个体并不是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生活方式。

为此,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

比如,某些有生理自卑的人经过补偿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有的人却形成自卑情绪,一事无成,其差别在于选择。

六出生顺序

家里头生孩子在人格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的孩子。

长子一出生就会受到父母的过度注意,因此受到溺爱。

因为是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经验,不会错过向任何一个朋友和家人介绍家庭新成员的机会。

然而,这种溺爱的时间不会持续很长,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头生儿童被“废黜”了。

他必须和新的家庭成员分享父母的关爱。

头生儿童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

他说,在头生儿童中,我们常常发现“问题儿童、神经病患者、罪犯、酒鬼和性反常者”。

阿德勒对中间儿童评价积极,认为次子最幸福,因为父母一般不会给予他们过多的溺爱,他们往往有强烈的追求优越的欲望,会努力超越哥哥或姐姐,他们雄心勃勃,有远大的抱负。

末子在儿童期受到家庭成员的溺爱,始终被看作“婴儿”,从而缺乏创造力,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周围的人都比他强大。

出生顺序对儿童人格发展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儿童的人格发展非常复杂,受许多变量的影响,仅仅用出生顺序来解释人格发展是不全面的。

第三节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一人格结构荣格认为人格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它有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分明、相互作用的结构组成。

1意识

(1)是人格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部分。

(2意识出现较早它伴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出现,随着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这四种心理机能的应用而不断增强。

(3)意识与个性化同步人的意识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个性化”过程,意识在个性化过程中产生出“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各种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情感组成。

自我与弗洛伊德的自我很相似,自我是一位“警卫员”,凡是心理活动,都要经过其选择、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4)对心理材料的选择和淘汰的条件有:

A个体焦虑状态、B个体的个性化程度C、刺激物引起个体体验的强度D个体占主动地位的心理机能。

2个体潜意识

(1)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及被压抑的经验”。

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是指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

(2)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荣大部分是情结,它是一组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

当我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时,如自卑情结、焦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等,是说其人格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着,使其沉醉于某些事情而无法自拔,似乎有一种“瘾”,不能考虑其他问题。

研究表明,情结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起着干扰个体正常活动的作用,妨碍心理的正常发展。

3集体潜意识

(1)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物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这些经验从来没有在意识中出现过,处于人格的最底层。

(3)荣格是从浩瀚的文献资料和对原始部落的考察中来收集潜意识信息的,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能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

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

如新生儿对母亲的依恋。

(A)人格面具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指人在公共场合中外在表现,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它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B阿尼玛是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成分(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

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

阿尼姆斯指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成分。

它们是远祖遗传下来的原型,保证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理解、协调和交往,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C阴影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类似。

是从我们的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所有本能。

荣格认为,阴影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是人身上最好和最坏东西的发源地。

D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核心,而自性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是一个核心原型,将所有原型都吸引在周围,使人格处于和谐状态,成为一个统一体,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1童年期(从出生到青春期):

人格认为这一段应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指出生后的最初几年,儿童不具备意识的自我,精神活动受本能支配,即使有意识,但其意识结构不完整。

他的一切活动几乎完全依赖父母。

到了后期,由于记忆的延伸和个性化的作用,他的意识自我逐渐形成,儿童开始用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并且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2青年期(青春期到40岁左右):

是“人格诞生”时期,因为人们要面临人生道路的各种问题,如事业、婚姻、学习等。

在这些问题面前,人们或许会盲目乐观或盲目悲观,而导致精神失调或自卑感;

或许会停留或固守于一种儿童的原型,而不愿意变得成熟。

3中年期(从40岁左右开始):

这是荣格最为关注的时期,认为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

许多中年人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在社会上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地位,有了美满的家庭,但他们感到人生仿佛失去了意义,心灵变得空虚而苦闷。

荣格认为这是在人生的外部目标获得之后所出现的一种心灵的真空,称之为中年期的心理危机。

4老年期:

老年人和儿童一样,喜欢沉浸在潜意识中。

他们喜欢回忆过去,更愿意考虑来世生活问题。

在此荣格承认人死后的生命依然存在,认为这是人格个性化过程的另一个时期,并在来世中获得自我实现。

三人格类型

1一般态度类型荣格认为,凡是来自本能的力量均可称为力比多,既可以是性方面的,也可以是非性方面的。

他根据力比多流动的方向划分人格类型,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的人是外向型的,而倾向于内部环境的人是内向型的。

外向型和内向型是个体在反应特定情境时的两种态度或方式。

他认为,没有纯粹内向型或外向型的人,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都是二者兼有,只是某一方面相对占优势

2机能类型:

除两种态度类型划分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即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

A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但不指明那是什么事物;

B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

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称非理性功能。

C思维是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

D情感是判断和确定事物的价值是否可以接受。

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其来判断和评价称之为理性功能。

第四节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一自我概念

1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