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辅导讲义+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辅导讲义+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重点辅导讲义+真题与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水平
(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确性、严密性与自燃性、应用性之间的矛盾(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
3.坚持伦理性原则主要表现:
(1)研究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研究者在事先或事后有让学生知情的义务,及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3)研究者不能强迫学生完成实验或参与研究的全过程(4)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研究人员应该做好保密工作(5)无论本人同意还是不同意,发表研究资料一定要采用假名的形式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横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聚合式交叉设计
1.横向研究设计:
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2.横向研究的优点:
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理活动的研究;
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研究结果。
缺点是:
研究者发现的是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年龄差异,而不是同一组学生因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年龄变化
3.纵向研究设计:
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4.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
比较详细的、系统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
可以揭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那些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
5..纵向研究设计的缺点:
由于研究持续时间较长,研究的被试数量会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少;
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与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设计:
两个随机组后测设计、两个随机组前后测设计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测验法)
(一)观察法
1.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结果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2.观察法的种类;
(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
(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
3.观察法实施的要求:
先采取自由的观察;
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观察;
控制某些变量后进行观察
(二)实验法
1.实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2.实验法的种类:
根据实验场所的不同分为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根据实验研究的创新程度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根据实验研究中自变量的多少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3,.实验法实施的要求:
理论准备,实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
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
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
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与评价
(3)调查法
1.调查法是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
2.调查法的种类:
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直接调查法和间接调查法
3.调查法实施的要求;
在调查时,要让被调查者对调查人员产生信任感;
调查的环境要和谐;
在调查前,先确定所要调查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要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
要认真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内容以及有关的行为表现
(4)问卷法
1.问卷法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2.问卷的种类;
按照问卷设计的形式可分为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
根据问卷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
3.问卷实施的要求:
问卷中的题目数量不应太多’问卷中的题目叙述要简明并易理解;
设计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
问卷的方式简便;
问卷方式的多样;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前,要判断问卷的回答是否正确
(5)测验法
1.测验法是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2.测验法的种类:
根据测验方式不同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根据测验材料性质的不同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根据测验目的的不同分为成就测验、性向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
3.测验法实施的要求;
在使用测验之前,研究人员一定要熟悉测验手册;
研究人员应该能准确无误的背诵测验指导语;
测验的环境符合标准化要求;
整个测验的实施要严格按照测验程序进行;
研究人员在测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测验的记率;
测验结果的评分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测验结果的解释要参照常模进行
第2章心理发展的理论
第1节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发展理论
1、华生的生平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1914年出版了著作《行为:
比较心理学导言》,1919年出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2、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1)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华生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
(2)华生论儿童情绪发展
华生认为,初生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
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的发展。
该实验被心理学界公认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验
(3)华生论人格发展
华生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
它是后天形成的。
鉴定人格的可靠办法是对人进行长期的系统调查,不仅要定期进行,而且还要在各种情境下进行。
人格的形成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习惯的形成与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和支配人的行为
(4)华生的儿童教育观
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
反对体罚儿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对幼儿养护的要求;
提倡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第2节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生平
佛洛依德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被世人公认是他的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梦的解析》。
该书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诞生
(2)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弗洛伊德论心理发展的动力: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其人格发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原我的核心是本能
2.本能很多,弗洛伊德研究两种:
求生的本能,指一切与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
是死亡本能,指激发一个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状态的本能
3.自我是意识结构的部分。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即社会现实可能允许的范围,自我位于原我和超我之间。
弗洛伊德把原我和自我的关系用一个比喻形象的说明:
原我是马,自我是骑士。
马提供力量,骑士指挥马前进的方向
4.超我包括两部分:
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
5.弗洛伊德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的标准,即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性”的发展所造成的
6.心理发展的具体年龄阶段:
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12岁)、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7.儿童产生焦虑的原因及种类:
原因是由出生而产生的分离感是一切后来出现的焦虑的基础。
种类是;
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儿童焦虑的特点:
存在着个体差异、存在着年龄的差异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的生平
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著作为:
《年轻的路德》、《儿童期与社会》、《自我认同:
青年期与危机》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点
1.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除具体性冲动外,在成长过程中还要有社火文化环境的作用
2.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
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
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发展
3.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学习信任阶段(出生--1岁)、自主与羞怯、怀疑阶段(1--3岁)、主动与内疚阶段(3--6岁)、勤奋与自卑阶段(6--12岁)、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12--20岁)、亲密与独立阶段(20--40岁)、繁殖与停滞阶段(40--60岁)、自我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
第3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
1、皮亚杰的生平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1977年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
李·
桑代克奖金”。
这是心理学界最高的荣誉
2、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平衡
(2)心理发展的动力:
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适应的方式有:
同化、顺应和平衡
(3)心理发展的标准:
第一,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
第二,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
第三,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有一定的次序,而且次序是不能改变的;
第四,在心里的发展过程在,两个阶段不能分开,而且要有一定的交叉
(4)心里发展的具体阶段及其特点:
1.第一是感知运动阶段,特点为:
从被动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
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
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
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境;
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
2.第二是前运算阶段,特点为:
自我中心主语;
直观形象性;
不可逆性;
知觉的集中性
3.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特点是:
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
4.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特点为:
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推理、组合分析
(5)心理结构的特性:
整体性、转换性、、自调性
所谓整体性,就是说心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所决定、所谓转换性,就是心理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
所谓自调性,就是说明心理结构根据自身的规律进行自我调节,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素来进行
(6)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
1.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临床法。
所谓临床法就是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
2.临床法的特点:
丰富多彩的小实验、合理灵活的谈话法、自然性质的观察、借用数理逻辑来分析研究结果、在研究道德发展是,提出了对偶故事法
第4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1、维果斯基的生平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为《思维与言语》、《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史》
2、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维果斯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
他提出工具论的理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
一种是石刀、石斧以及现代机器的物质工具,另一种则是符号、语词的精神工具
(2)心理发展的含义
1.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2.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第一是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第二是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第三是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合,形成了高级的心理结构;
第四是心理活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五是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3)心理发展的原因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2)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技能的工具--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技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3)是高级心理技能不断内化的结果
(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主要从三个方面:
第一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第三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维果斯基认为,学习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
(5)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内化最初的含义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
维果斯基给内化概念赋予新的含义,指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
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外化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客观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内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
第5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1、朱智贤的生平
朱智贤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家、教育家。
代表作有《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思维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史》、《心理学大词典》、《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教育》、《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等
2、朱智贤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主要探讨:
(一)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1)将心理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进行研究
(2)系统的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类型(3)系统处理结果
(3)教育实践与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1)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
(2)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风气你(3)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4)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人格
(4)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在现阶段,首先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的多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其次在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
第3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1节遗传、成熟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及其作用
(1)遗传
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对遗传不应只理解为“与生俱来”的
(2)遗传的作用
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
关于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1.孟德尔法:
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
2.高尔顿法:
主张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3.高尔顿的研究主要是对双生子的研究和对血缘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家谱分析法的研究。
高尔顿提出了“天才是遗传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决定论。
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高尔顿是第一个人。
他的研究结果对后人继续探讨此问题提供了很大启发。
从高尔顿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可以看出,遗传只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其作用不能夸大。
这表明遗传不能完全决定个体的心理发展
2、成熟及其作用
(1)成熟
成熟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必须以生理发育、变化、成熟为物质基础。
(2)成熟的作用
1.大脑皮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大脑皮层机能成熟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与速度
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青少年神经系统结构与机能的成熟,为其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奠定了基础,突出的表现在其思维发展上,已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有两个,一是概括作用,二是调节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第二信号系统不断发展,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所实现的大脑负责的分析和综合活动逐步形成,从而使心理的概括性和调节性不断增加,心理活动的水平也随之提高
(3)坚持成熟制约心理发展,反对成熟决定论
关于成熟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提出了著名的成熟决定论。
他主张: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其中成熟最重要;
心理发展是一个按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少;
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3、环境极其作用
(1)环境
广义的环境主要是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
(2)环境的作用
1.自然环境的作用。
胎儿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其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布鲁芬布鲁纳将社会环境系统分为:
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
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
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
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
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
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
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发展
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
教育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但又与一般社会生活条件不同,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它由一定的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然后组织一定的教育内容,并且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来对个体的心理施加有系统的影响
4.教育主导个体的发展。
、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的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
4、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1)遗传决定论
理论主张个体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能改变它。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过:
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决定论
又被称为机械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心理发展
(3)调和论
调和论又称共同决定论。
实质上是把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看成是两个等同的决定个体心理发展因素
(4)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遗传只能提供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
而环境和教育则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第2节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心理发展的实质
1.心理发展的特点:
发展速度、时间、顶点、发展的分化和阶段
2.个体心理发展的参数:
发展的时间、发展的速度、发展的稳定程度、发展的协调性、发展中的质变与量变
2、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教育能促进或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
教育是引导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的关键;
教育必须适合个体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3、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1.教育并不能立刻直接地引起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以个体对知识的领会和掌握为中间环节。
心里的发展,必须要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础。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它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掌握,技能是指操作技能,它以行为方式的形式为人掌握
2.前苏联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经验的内化包括:
动作定向阶段、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总之,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是心理发展过程中,外因与内因的关系。
内因是发展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第3节心理发展的动力
1、心理发展动力的几种观点
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总结6种观点:
第一,只讲外因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罗素;
第二,只讲内因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彪勒;
第三,只讲内因外因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学派;
第四,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联想主义心理学;
第五,既讲内因有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第六,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我国心理学家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2、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
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
对内因或内部矛盾的认识要把握以下:
第一,个体的实践活动时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
第二,需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四,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五,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着个体心理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其他一切矛盾都是以助于矛盾为转移的
第4节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实质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年龄经过以下时期: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学前期(3-6、7岁)、小学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
心理发展的阶段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2)心理发展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