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23507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8届高考政治备考经济哲学政治重要问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要加强对职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例题:

信贷投放过多有什么危害?

为什么会信贷投放过大?

加剧投资过热,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增加了流通领域的纸币,引起通货膨胀或者部分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如钢铁、水泥、住房);

隐藏着金融风险。

因为居民储蓄存款太多,银行为了实现更多的盈利,必然地会扩大贷款规模。

根本原因是内需不旺。

第二课

1、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国有经济居于支配地位,不等于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和行业就要处于垄断地位,目前,国家已放宽非公资本对这些领域的市场准入,(或在这些领域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表明我们正在逐步打破行业垄断。

打破行业垄断的意义:

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改善管理,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

也有利于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这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因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

3、准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四个基本特征

平等性:

两层含义;

联系热点: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

确保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获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必须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性限制或规定。

这也是世贸组织规定的世界贸易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竞争性:

理解打破垄断、开展和鼓励竞争的重要意义:

推动技术进步;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形成合理的价格,提高服务质量。

法制性:

健全法制;

严格执法;

合法经营。

热点链接:

问题食品、矿难事故呼唤我们要健全法制、严格执法,要加强市场监管。

开放性:

要求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要求实现区域、乃至全球贸易自由化。

善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

允许资本、技术、生产、劳务等自由流通,打破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

4、正确看待经济发展速度

(1)明确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经济过热,一季度达到11.7%)的原因、危害

原因:

市场经济有其自发性、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错误的政绩观;

危害: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拉动物价上涨。

(2)哲学角度:

违背适度原则,会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

(3)政府怎么办?

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信贷两大闸门,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

宏观调控的目标;

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关停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5、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1)目标是什么?

(2)为什么我们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

我国市场经济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的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且必须是“又好又快”的增长,必须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

增加就业这是民生之本。

稳定物价,才能保持人民生活稳定、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

目前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比较突出,主要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多,要辩证分析。

我国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4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平均4%—5%的水平。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为8%。

(1)请从经济学角度谈谈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适当降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必要性。

(1)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依靠科技创新、科学管理、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实现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发展经济需要煤、电、油、运等能源、原材料,如果过快,必然造成能源、原材料供应紧张,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

要使事物保持质的相对稳定性,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坚持适度的原则,发展经济需要投资,如果对发展速度不加以控制势必造成投资过热,产能过剩,从而导致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

在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三农”住房、低保和就业等民生问题作了非常清晰的论述。

有几个数字引人深思:

数字1:

858亿元,缓解“上学难、上学贵”;

数字2:

312亿元,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数字3:

2019亿元,加强就业和社保;

数字4:

3917亿元,支持“三农”;

数字5:

930亿元,为内资企业减负,促公平发展。

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

国家行使了经济调节职能,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表明国家行使其职能的目的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财政的性质和作用。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今年财政继续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支出可以促进我国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扩大对就业与社保的支出,表明财政在社会分配中注重了公平,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表明财政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降低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表明国家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有利于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带动就业和职工收入增长,体现了让利于民。

如何辩证地看待贸易顺差,过大有什么不好?

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贸易顺差?

如何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要辩证地看待贸易顺差,我国贸易顺差大、外汇储备多,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也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增多和国内资源过多流向国外等问题,并导致国内资金过分充裕,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对物价稳定造成潜在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面临难题。

因为国内需求不足,转而出口国外。

要采取措施增加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减少资源型初级产品出口,鼓励先进技术、重要原材料、关键设备进口,逐步扩大服务贸易。

《物权法》总则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这一规定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一切市场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国家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财产所有权。

第三课

1、关于企业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但必须依法成立,合法经营;

企业要服从国家的产业政策,自觉地节能降耗;

企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以此来占领市场;

企业要正确处理与国家、与职工的关系,对国家要自觉履行纳税的义务,对职工,要保证职工的合法权益,要适当提高职工的工资收入。

2.为什么要把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靠科技创新、靠科学管理,靠经营者正确的经营战略,靠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4.企业兼并、破产的意义

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使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产业的积聚和集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竞争力。

第四课

1、我们为什么要守住18亿耕地这根红线?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我国农产品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我国的人均耕地本来就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锐减。

因此能否守住18亿亩耕地的底线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2、关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问题

3、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

材料一、在今年的“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对一些地区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的做法再次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指出“新农村、新农村,修路造房再亮灯”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民讥讽某些地方政府的口头禅。

中央显然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从去年4月到今年1月,全国5400多名县委书记、县长先后接受了中央统一组织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培训”,培训目标明确,即“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材料二、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农业生产条件日渐严峻,表现在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淡水资源短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

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四是城镇化的道路尚未真正开通。

为此,在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了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一些地区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村建设”的做法为什么是错误的?

(2)请从政治学、经济学的角度论述地方政府应如何“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3)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建设,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把新农村建设仅仅理解为村容村貌的改变,是形而上学片面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还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实现事物的质变。

因此,即使是村容村貌的改变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6分)

(2)①地方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原则,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不包办代替,不搞强迫命令。

要认真履行自己的经济、文化职能,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②地方财政要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要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地促进农民增收。

(8分)

(3)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又好又快地发展;

可以为农民生活宽裕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分)

辨析题:

只要减少农民,就能富裕农民。

(1)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我国13亿人口中,6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所以农民增收缓慢(农业产值只占GDP的11.8%)。

要富裕农民,就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有序推动农民进城务工和转化为城市居民。

(2)要实现农村小康和农民富裕,还必须发展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要大力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农民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国家要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

因此,辨题的观点又是片面的。

离开土地的农民能否富裕起来关键是看他们有没有文化、技术,懂不懂经营;

还要保证农民工平等就业和获得平等的劳动报酬的权利。

4、加强支柱产业,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两型社会

5、如何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6、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劳动者如何提高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7、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系列举措以及其重要意义

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财政加大对社保、医保、就业工程的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开发的投入,体现了在再分配中注重了公平,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课

1.国民收入的概念社会总产值-生产资料价值=国民收入,有何启示?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国家集中起来的那部分收入)

扩大再生产的支出:

建工厂、修铁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当前有投资过热的倾向)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

修建学校、医院、剧场、体育馆等(当前我们的社会事业投入不足)社会物资储备:

应付战争、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我们的应急机制有待完善,物资储备不足)个人消费:

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消费(当前国内消费需求不旺,这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公共消费:

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支出、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当前的突出问题是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后面几项投入不足;

后者还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保证)

4.理解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如果处理不好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5.财政的概念与性质。

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再分配。

(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6.财政预算的分级及决定。

7.财政支出的主要方向有哪些?

8.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它们分别在什么背景下实行?

9、税收的概念、特点。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依据和意义;

公民个人收入申报纳税如何规范化?

如何使纳税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改革发展的成果,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

例题:

财政收入的增加能促进经济建设。

因此,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增加扩大再生产支出,使用得当会促进经济建设。

财政用于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如果投资方向和结构合理,则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反之,则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

2.在社会财富一定的条件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社会财富越多,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最终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3.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要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又要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因此,上述观点是片面的。

运用积累和消费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1.国民收入按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要防止积累率过高,适当提高消费率,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部分行业的投资过热,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要压缩楼堂馆所的建设,加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4.要加大对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增加社会保障投入。

5.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其实质是国民收入如何进行再分配,我们要注重公平,增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第六课

1、公民应该确立怎样的投资理财观念?

2、银行有什么作用?

怎样发挥银行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信贷有什么作用?

运用恰当的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掌握信贷的数量、规模以及信贷资金周转快慢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做出准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利用信贷杠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掌握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对他们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七课

1、如何规范商品服务市场?

确立怎样的消费观念?

一靠道德,二靠法制。

2、房价涨、看病贵、学费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消极影响?

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3、我们为什么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我国经济的基本立足点?

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

因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近几年我国生产能力增加很快,而内需不足,大量出口,造成大量贸易顺差,增加贸易摩擦;

同时加剧国内的能源资源紧张程度;

没有实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的,也不利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消费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当前收入和收入预期。

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正确处理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分配关系,要增加职工的工资收入;

特别要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们的消费信心;

国家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减轻老百姓的上学和医疗负担;

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问题;

扩大就业,增加农民工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等。

第八课

1、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有什么利弊?

2、外汇储备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一有何积极意义?

可能有什么消极影响?

见教材100页。

3、如何辩证地看待贸易顺差,过大有什么不好?

4、如何完整正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是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三是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

四是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哲学常识部分

1、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怎样使意识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认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而有的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对他们的“威胁”,我们应如何看待少数国家一再叫嚷的“中国威胁论”?

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意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从客观上说,最根本的是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的制约。

从主观上讲,受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

要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人们就必须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端正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构成。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意识要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占有大量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对此进行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实践的多次反复,或者说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多次反复,才能实现。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五分之一。

中国的高速发展应该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巨大贡献,因为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在世界上称霸。

中国虽然近30年来发展较快,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仍然处于后列,所以现在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中国家。

少数国家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对他们的威胁,是抱着过去“冷战”时代的思维,其目的是遏制中国的发展。

“中国威胁论”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利于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不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这说明,由于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一样。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指导意义?

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略。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错误的政绩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要求我们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要树立时会主义荣辱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