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Word下载.docx
《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释道名言150句拔高人生境界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
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
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
“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
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
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
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
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1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
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1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并且不感到耻辱。
20、三思而后行。
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智慧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
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
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2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2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2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尊敬自己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
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2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
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
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
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2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会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30、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
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
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3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3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33、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玩弄人会丧失德行,玩弄物会丧失抱负。
34、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
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志向不可自满,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35、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美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好的器具;
人不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36、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开头虽然只有毫厘的差别,到后来却错到千里那么远了。
3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
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8、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享受福报。
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3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两人同心,像刀那样锋利,可以切断金属。
同心的话,像兰花那样幽香。
4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行不通时就得变,变了之后就会豁然开通,行得通则可以长久。
42、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
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4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44、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见善就向他学习,有过就改。
4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
4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47、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
左传》
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48、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
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49、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
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5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要保持警惕,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准备就会免遭祸患。
佛家经典名言50句——出世境界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金刚经》
南怀瑾:
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
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
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
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
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6、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7、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
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8、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佛法在哪里?
不一定在佛经上啊!
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9、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
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0、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1、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
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3、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
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4、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5、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6、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不要著相,哪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7、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8、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无实,没有个东西;
无虚,但是不假的。
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9、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0、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
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1、如来说:
一切法皆是佛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什么叫一切法?
一切法皆空嘛!
……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2、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3、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
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
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4、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
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
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
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6、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27、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
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2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
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29、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
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0、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需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1、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
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
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无生法忍:
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
3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
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
电去了没有?
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4、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
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
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
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
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35、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
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
什么是如如不动呢?
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3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3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
解析:
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
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38、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佛家主张,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众生佛性本自具足。
39、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禅家的真谛便是——自性本清净,只待明心见性。
40、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其实说的是:
不着相,不动心。
41、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不修证,非佛法。
42、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迷悟、凡圣,只在一念之间。
4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世间过,即说明自己动了心、着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44、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
如此,道便通流。
三者是一。
45、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念念流动即是道,而不是一念不生。
不拒迎,念即流动。
46、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禅定正义。
47、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48、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
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
……这内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
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
49、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50、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世间法不空,与般若有挂碍,等于眼中有沙,认生死轮回为实有;
出世间法不空,与般若亦有挂碍,等于肉中有刺,认化城为宝所;
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盘的颠倒梦想。
道家经典名言50句——超世境界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
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
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
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
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
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
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
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