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204183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章重点难点辅导文档格式.docx

(3)、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

(4)、法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

(三)人才思想

人才思想也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是与立法相辅相成的,其要点有:

(1)、批评国家人才现状,极论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

(2)、独特的人才标准;

(3)、人才的教育培养;

(4)、人才选拨;

(5)、人才用。

第二节理学思潮的政治意义

一、理学的主要流派及重要思想家

1、北宋时期,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太极、性命、天理、人欲等都被陆续提出,形成了濂、关、洛等流派。

2、理学的主要思想家有:

胡瑗、孙复、石介、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其后又出现了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他们是理学的主要创立者,被称为“北宋五子”。

二、理与理一分殊(难点)

1、理或称道、天理、是理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最高范畴。

2、宋代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对宇宙本体、万物本源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

3、理一分殊的概概念是二程率先提出的;

解决了一与多、同与异的对立统一问题,使儒学理论更趋严密化。

4、理学家探讨宇宙本原的主观目的是思考解决社会政治问题。

三、性说与进修之术

1、性说是理学的人性学说,是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政治学说的基础之一。

2、理学性说的一个突出方面是区分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3、在政治上,理学性说也是服于君主政治。

4、理学认为除圣人之外,人性都有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加以改造,这是人性改造的必要性。

5、张载的进修之术是“穷理尽性”。

6、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人的本心就是理,含有仁义礼智四端是至善的。

7、理学家们的进修之术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方法,其目的是完善自身道德达到至善。

四、理欲之辨与义利之辨

1理学学们讲理讲性,必然要涉及理与欲的关系问题。

2、理学家为更好地辨析理欲,又提出义利之辨,才能恢复本心,保存天理。

3、其次存理灭欲也体现了对君主的约束。

4、应该承认存理灭欲有限制人的欲望无限膨胀,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意义。

5、理学家发展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倾向。

6、理学内部流派众多,理论也各有特色,但他们使用相同的范畴和命题,主张是一致的。

第三节南宋功利学派(叶适、陈亮)

一、陈亮“倡事功”的政治思想

陈亮字同甫,婺州永康人,世称“龙川先生“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康学派的主要代表。

其著作有《龙川文集》。

(一)事功思想

1、陈亮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对内加强镇压和搜刮。

2、陈亮对性理之学的危害从两方面进行了批判:

(1)、性理之学注重正心诚意,也是关注个人的道德修养;

(2)性理之学束缚思想,容易使人思想僵化。

3、总之,性理之学空谈性命,于国无益,于事无补。

(二)君臣关系

1、首先陈亮论证了君主制药厂度的合理性;

2、还重点论述了为君之道;

3、陈亮关于君臣关系的论述表明他希望建立一个以君主为核心,富有实际才干,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统治集团,以解决危机实现中兴。

(三)王霸之辨

1、王霸也是宋代思想上争论较的问题。

2、陈亮王霸义利之辨的意义在于肯定利,欲的合理性和功利的价值,批评理学专研义理,不问实务的不良倾向,完善了事功思想。

二、叶适注重功利的政治主张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南宋著名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因晚年讲学于水心村,故称“水心先生”。

他的著述甚多,主要有《水心文集》、《习学记言序目》等。

(一)功利思想

1、叶适功利思想的哲学家基础是对道器关系的辨析。

2、以其道器观为基础,他进一步辨析了义利问题,提出了重功利的观点。

3、功利思想在政治上,就要求当政者要“务实而不务虚”,注重实际效果。

(二)分权思想

1、宋鉴于现实而厉行集权,建立了集权程度空的政治体制。

2、叶适认为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本身就不是一种好的体制,因为它并非建立在实际情况的认真分析上。

3、这种体制的后果极其严重,他针对集权之弊,提出分权主张。

4、叶适是一代思想大师,他继陈亮之后大倡经制事功之学,为南宋思想界、政治界注入新鲜空气。

第四节元朝政治思想的发展

一、郝经的用夏变夷思想

1、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受忽必烈赏识,后被他任命为翰林学士,出使南宋议和。

其著作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等。

2、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政治中心向南移动,蒙汉上层进一步勾结。

3、郝经明确指出“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4、具体到当时,如果蒙古统治者能尊崇儒生,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汉及其他各族人民。

二、许衡与理学的官学化

1、许衡字平仲,祖籍怀河内,生于河新郑县,自号鲁斋,为元初理学大儒。

其著作多散佚,今存有由后人辑成的《鲁斋遗书》十四卷、《许文正公遗书》。

2、许衡主要做了三方面的事情:

第一是论证实行汉法的必要性,第二是对理学加以改造,以便推广:

首先强调“道以致用”,其次、致力于理学的简单化,操作化、实用化。

第三是重视并主要从事教育事业。

总之,许衡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3、理学与政治的结合在代完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

一方面,蒙古统治者为了统治广大的中原地区,不及不借助长期实行的权法;

另一方面,儒生为了求得自身和儒学的生存发展,也不得不依附于王权。

正是经元代,理学才得以为中国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第十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对宋朝严峻的局势,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是()。

A.吏治与财政改革B.岁币改革

C税制改革D.整顿纲纪

2.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是()。

A.改革土地制度B.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

C.三教合流D.强本节用

3.宋代()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A.范仲淹B.欧阳修C.李觏D.叶适

4.范仲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思想和李觏强本节用、寓兵于农的改革主张,为稍后的()做了理论铺垫。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5.北宋著名政治家()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A.柳宗元B.范仲淹C.李觏D.王安石

6.宋元时期,我国传统政治哲学发生重大转型,()兴起,并在元代被立为官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指导思想。

A.儒学B.理学C.古文经学D.今文经学

7.()是理学的开山祖师,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

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又名《易通》)。

A.周敦颐B.胡瑗C韩愈D.邵雍

8.()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A.程颢B.程颐C.朱熹D.张载

9.北宋时期,胡瑗、孙复、石介继承唐朝韩愈、李翱学说,注重义理,开风气之先,推动理学形成,被称为()。

A.“宋初三先生”B.“北宋五子”

C.“三玄”D.“竹林七贤”.

10.提出理学的主要范畴、命题,构筑了理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的“北宋五子”是()、邵雍、()、程颢、程颐。

A.韩愈/李翱B.周敦颐/张载

C.胡瑗/孙复D.朱熹/陆九渊

11.理学内部流派众多,但他们在政治取向上高度一致,都以()为归宿。

A.社会改革B.民族统一

C.维护君主政治D.富国强兵

12.陈亮在思想界理学流行、士人多醉心于谈论性命义理的情况下,旗帜鲜明地倡行事功,体现出较强的批判精神,给思想界注入一股新鲜空气。

其思想以()、“专及事功”为特点。

A.“性命义理”B.“修习之术”

C.“天人合一”D.“谈王说霸”

13.元代,儒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儒学进行了积极调整。

郝经()主张的提出为儒学与蒙古统治者的结合作了论证,扫清了思想障碍。

A.“以夏变夷”B.“理一分殊”

C.“三教合一”D.“性品说”

14.理学兴起于宋代,在南宋末初步实现了与政权的结合。

而理学官学化的最终完成则是在()。

A.北宋B.元代C.明代D.清代

15.在()的努力下,理学进入了国家最高学府,理学经典成了国子诸生的教科书。

这是元代理学官学化的标志性事件。

他为元代理学的官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A.朱熹B.郝经C.许衡D.赵复

参考答案:

1.A2.B'

3.C4.C5.D6.B7.A8.C

9.A10.B11.C12.D13.A14.B15.C

二、名词解释

1.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作有《范文正公文集》。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与欧阳修等在皇帝支持下进行改革。

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是范仲淹等人所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他提出了“明黜陟”、“精贡举”、“抑侥悻”等改革措施。

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

尽管在守旧官僚的排挤下,庆历新政很快夭折,但改革的呼声并未就此沉寂,反而更为高涨,更大的改革正在酝酿之中。

范仲淹和李觏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2.李觏

李觏,字泰伯,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北宋中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李觏一生从事教学和著述,曾入太学为助教,后为直讲,一度“权同管勾太学”。

著作主要有《直讲先生文集》(共三十七卷)及《外集》(三卷)。

李觏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其主张主要有:

肯定谋利求欲的合理性,这是其富国主张的理论基础;

强本节用,解决富国问题,具体措施是:

平土均田、“抑末”“去冗”、“量入为出”、轻徭薄赋、平籴等。

他还力主强兵,提出要选练精兵强将、实行军屯制度、设置乡军,以改变宋积弱的局面。

范仲淹和李觏代表着宋初部分统治阶级成员为化解危机、富国强兵而进行的实践和理论探索。

他们的探索为以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清江县临江镇)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政治上,他是“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其后任地方官达十六七年。

他任职地方时,注意考察社会,兴利除弊,形成了自己的改革思想。

他曾多次向皇帝上书,批评时政,阐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要求进行改革。

意欲刷新政治的宋神宗继位后,王安石被起用。

从熙宁元年起王安石共执政九年,在任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是为了巩固君主统治,因此,只能立足于缓和社会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积贫积弱的问题。

而且他依靠君主和封建管理制度来推进改革,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王安石著有《易义》《论语解》《孟子解》《老子注》《陆川先生文集》等,但除《临川先生文集》外,余皆散迭。

4.周敦颐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因曾讲学于“濂溪书堂”,故世称“濂溪先生”,其流派也被称为濂学。

他是理学的开山祖师。

他引老庄思想入儒,提出太极说。

他对理学的基本命题、范畴均有论及。

5.张载

张载,字子厚,陕西郡县横渠镇(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

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

张载在政治上主张革新,思想上在本体论、人性论方面对理学有重要贡献。

因他及其弟子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程颢、程颐

程颢,字伯淳,河南伊川(今河南伊川县)人,世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程颢之弟,世称“伊川先生”。

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时期理学的主要创立者。

他们政治上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思想也大体相同,故被称为“二程”。

其著作主要有<

河南二程全书)。

二程曾师从周敦颐,但并不拘泥师说,对理学的贡献超过其师。

他们将理提升为最高范畴,提出天理说,理学亦因此得名。

他们长期讲学于洛阳,故其学被称为“洛学”。

6.朱熹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时期著名学者。

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子语类》等。

因生于福建,其学派被称为闽学。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继承发展前人思想,建立了理学的宏大体系,为理学上升为统治思想提供了条件。

陆九渊

陆九渊,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临川)人,号象山居士。

其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

他是理学心学一派的创始人。

明代,王守仁对心学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7.用夏变夷

元初,一些儒生主动与蒙古统治者合作,推动统治者接受汉法,以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

郝经、刘秉忠、许衡等人都参与了这一过程。

其中,郝经提出了“用夏变夷”论。

郝经明确提出“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也”。

他认为,儒道是政治权力的理论基础,是权力合法性的来源。

只有践行道,所获得的政治权力、政治地位才是合法的、正当的。

民众对于统治者是承认还是服从也在于其是否有道。

所以君主的民族并不是天命所归、人心归附的依据,关键在于统治者是依从还是背离儒道。

具体到当时,如果蒙古统治者能尊崇儒学,重用儒生,推行儒道,就可以合法地据有天下,统治汉及其他各族人民。

对于这样的政权,儒生也应积极合作,为之尽忠出力。

郝经的这一观点突出了儒家伦理纲纪原则的神圣性、权威性,为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建立其统治全国合法性的可能性和途径,也为儒家与新统治者合作作出了理论辩护。

这表明儒家试图从思想上对蒙古统治者进行改造,使之也代表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即用夏变夷。

用夏变夷体现了儒家文化强大的适应能力,客观上有利于汉蒙文化的交流,也使儒学得以保存和延续。

8.郝经

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人,出身儒学世家。

金亡之后,郝经移居顺天,后为顺天守帅延为上客,因而得以博览两家所藏的大量图书。

宪宗时,忽必烈开府金莲川,召请郝经。

郝经“条上数十事”,受到忽必烈的赏识。

忽必烈即位后,郝经被任命为翰林侍学士,出使南宋议和。

但被宋权相贾似道扣留于真州达十六年之久。

后郝经被送归,不久就去世。

其著作有《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等,有《陵川集》传世。

郝经最为著名的就是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思想。

三、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宋初改革思想的主要特点?

宋朝建立不久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其主要表现有:

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及地主阶级内部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间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政治上,过度集权的负面效应暴露,主要体现为冗官、冗兵、冗费,造成政府机构和军队庞大,机构重叠,员额众多,办事效率和战斗力极为低下,政费、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而且,在与西夏、辽的对峙中,宋居于劣势,奉行守内虚外、屈辱求和政策,每年奉送大量的银、绢,称为“岁币”。

这又进一步恶化了宋的财政状况。

各种因素互相影响使宋的局势更加严峻。

这种情况下,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思想兴起,其重点主要是吏治与财政改革。

神宗之前,统治集团内部的改革要求在实践和思想上都有反映。

前者是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等在仁宗支持下实行的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后者则是以李觏为代表的富国强兵思想。

两者都着眼于解决严重的三冗问题,缓解危机,增强国力,以巩固宋朝的统治。

只是两者侧重点不同,同时,前者着重于社会政治实践,李觏则专门从事理论探讨和论证。

(1)改革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减少冗官,提高效率。

这是范仲淹等人发动的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范仲淹认为,宋代入仕的基本途径一为科举,一为恩荫。

两者都存在不少问题,均需改革。

对科举制的改革,范仲淹提出:

以经济之才为先,全面考察一个人的整体素质后分等授官,以矫正科举唯重诗赋的不良倾向。

对恩荫制,范仲淹的改革思路主要是使其法律化和规范化,限制恩荫的数量和范围,以克服恩荫过滥的弊端。

范仲淹理想的官员管理制度是以实际功绩、才干作为黜陟赏罚的依据,建立奖优汰劣的管理体制。

庆历新政中,宋王朝颁布了规定严密、以任职期间实绩为升迁奖赏依据的磨勘法。

(2)改善经济和国家财政状况,达到富国的目的。

李觏对财政经济问题关注较多,提出了较系统的富国主张。

李觏首先在理论上辨析义利问题。

他揭示了义利的内在统一性,肯定谋利求欲的合理性。

这是其富国主张的理论基础。

他主张强本节用,从根本上解决富国的问题。

强本节用又以强本为先。

强本即巩固国家经济基础。

当时下,强本就是要重农。

他认为当时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一是土地问题,二是劳动力问题,改革也要这两方面着手。

具体措施是:

(3)整顿军队,加强国防力量,实现强兵的目的。

李觏力主强兵,提出要选练精兵强将、实行军屯制度、设置乡军,以改变宋积弱的局面。

,范仲淹对军事问题也很重视。

他强调军事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对军事人才的选拔。

这些探索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提供了有益参考,是王安石变法的先声。

2.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王安石是北宋“熙宁变法”的主将,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从熙宁元年起王安石共执政九年,在任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影响巨大。

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1)财政思想。

王安石改革侧重于解决财政问题,所以财政思想是其改革思想的主要方面。

其要点有:

第一、为理财正名。

王安石所说的理财的涵义较宽泛,不仅包括处理政府收入、支出、赋税、差役等问题,也包括组织生产、调整社会财富再分配等内容。

他公开宣称“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即把理财视为政治的当然内容,并认为理财本身符合义的要求。

他还表示,理财是正大光明的事情,为的是天下而不是为私欲和私利。

第二,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作为增加政府收入、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

摆脱财政困境无非两种方法,一为增收,一为节支。

王安石把增收放在第一位,但他不赞成加赋。

他的思路是“民不加赋国用饶”,就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进而增加政府收入,根本解决财政问题。

在当时条件下发展生产主要指发展农业生产,为此,王安石提出了兴修农田水利、青苗法、改差役为募役等政策。

第三,重视节约。

王安石也十分重视节约开支的重要性,他说“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财富生产困难、花费容易,所以必须加以节制。

而且他在实践上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来削减开支,如裁减军队等。

(2)立法与变法思想。

这里的“法”不仅指法律,也包括政府政策、指导思想;

政府规章等。

第一,法之善恶关系天下之治乱,立善法是致治的关键。

他认为,要想维持政权,就必须申明各项法令制度。

而“法”有善恶之分,两者对于国家政治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果法令制度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也符合形势,则可治平天下。

否则,天下将大乱。

政府法令制度关系到统治者利益的保障实现,也关系到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

王安石深谙此理,一上台就奏请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专门的立法机构,并亲自领导,陆续出台了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等法令制度,推动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第二,鼓吹法令制度的改易更革,并以之为政治上最急迫的任务。

在哲学上,他承认事物的运动,并认为运动发展是一个旧事物死亡、新事物产生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即“新旧相除”。

因此,当他看到政治危机严重时,就自然地提出对现有法令制度进行改易更革,以变法为要务的主张。

这是儒家穷变通久思想在王安石身上的体现。

第三,法令制度变革的指导思想是法先王,而且必须是法先王之意。

王安石把先王之政的形式和本质分开,将具体的政策措施、法令制度与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原则分开,主张在保留后者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前者进行改革,实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

第四,制定法令制度要从现实出发。

他提出应‘‘贵乎权时之变”,要“因时之偏而救之”,即要因时而变,救偏补弊,这样政府才能在新的条件下应付裕如。

他也注意将这种思想应用于变法实践中,均输、市易、青苗、农田水利等法令制度无一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矛盾而制定的。

(3)人才思想。

人才思想也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重要内容,与立法相辅相成。

第一,批评国家人才现状,论证人才对改革求治的重要性。

从改革的角度考虑,王安石认为人才的现状是不适合改革要求的,在民间称得上人才的不多,政府官员的后备力量十分缺乏。

所以,王安石说: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认为人才匮乏是变法求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他认为人才对于国家至关重要,得到人才,国家可保安全和兴盛,反之,则必衰落败亡,“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而且,人才也是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问题。

进行改易更革只是君主有决心还不够,还必须动员大批的人才参与到改革中。

第二,独特的人才标准。

王安石的人才标准一是赞同改革,主张变法;

二是具有治国理政的实际才能。

第三,人才的教育培养。

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人才教育培养的措施:

在教育上——在城乡建立学校,设置专门管教学的学官,并严格挑选学官;

学习内容主要是国家典章制度、刑法、政治等管理国家事务所必需的东西;

进行思想教育和训导。

在培养上——“饶之以财”,满足人才基本的物质需要;

“约之以礼”,用礼法严格约束其行为;

“裁之以法”,对不守礼法的人要动用刑罚予以严厉制裁。

第四,人才的选拔。

对人才的选拔,王安石主张要从下自上、严格审查、以才取才。

第五,人才的任用。

对人才的任用,王安石主张要因德才授任、久任。

王安石勇于进取,又非常务实,他提出了较全面的政治改革思想,并全力实施,对增强宋的国力、巩固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他的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