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06452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docx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如何进行作业的设计和评价

第一章作业的设计与布置

※作业的三个基本功能

作业在教学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巩固与延伸功能

一般地说,各种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讲授,而不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是不可能得到消化和巩固的,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所认识的作业的巩固功能。

除此之外,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只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的内容,不可以面面俱到。

更何况我们一直是主张精讲,这样,就必然要通过练习来达到延伸、拓宽、深化知识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

2.培养与发展功能

现代教学愈来愈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比如意志力的培养,通常,作业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甚至是克服相当大的困难,才能够完成,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意志力就会相应得到培养。

至于作业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则更为明显。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习取得成果,唤起学习的兴趣;也可能由于克服学习困难,从成功中品尝到学习的欢乐,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

因为,作业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自我劳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是在作业过程中实现的。

3.反馈与交流功能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除课堂中通过提问得到及时反馈外,更多地是通过课内外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反馈的。

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查漏补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反馈之后,教师对作业进行恰到好处的评改,又反作用于学生。

这一封闭的反馈系统,使得师生之间不仅得到了知识上的交流,而且更获得了思想感情上的交流,这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作业的三大功能相互之间有一致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少矛盾。

它们所共同的是都要求有一定数量的练习。

它们矛盾的焦点是作业数量的多少以及质量的要求。

就第一方面的功能来说,作业量似乎愈多愈好,多多益善,机械的练习,重复的练习也有必要,甚至从遗忘规律来看,愈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内容愈是要经过反复练习,方可牢固掌握。

从第二方面的功能考虑,则必须研究学生可承受性,作业成功的可能性,作业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

因为呆板、重复的内容容易使学生乏味,产生心理疲劳;量过多,难度过大均使学生产生畏惧感,产生消极情绪。

从第三方面的功能来看,对作业的信度、效度要求较高,难易要适中,数量要适当,符合学生实际,且作业完成的过程必须是学生完全“自我劳动”的过程,否则,反馈的信息就不可能是准确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作业设计的艺术与能力培养

小学、中学作业题目的设计要讲究艺术性,应注重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培养。

没有目标性的杂题,只能浪费时间,起不到作用,反之,搞一些单纯的怪、难题,也只会使学生望而生畏生厌。

这样的作业设计,其出发点只在于完成作业任务而已,它无明确的目的性,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

作业怎样设计才合理呢?

这要根据课题的内容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分散难点型题目的设计

这个类型要求教师运用诱导、启发性的理解填充为主要形式。

课文中的难点,学生很难接受、理解,但又必须接受和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抓出这个难点,集中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和知识水平,艺术地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题目,让学生积极活跃地去思考去讨论,掌握解题的思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以求分散。

这类题目的设计要注意:

(一)由浅入深,步步引导。

(二)要难度适中。

适当多带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句子即多理解少填充,让学生随着问题展开思维活动但是又不觉得偏难,从而激发其探讨钻研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至多设计两个,最好一个。

如《一件小事》作业设计抓住含义深刻的某些句子这个难点,可以这样设计:

①题,正确理解“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仅举一句)的含义填在横线上。

这句话中“希望”的有无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实践,如果光有希望而不去实践,那么就是有了希望也必然落空等于没有即“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努力去创造(奋斗)(实践),那么希望便能实现,即“无所谓无”。

②仿照以上句子,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法造一句子,这个句子要能说明一个道理。

这样,学生就可一边领会,一边填充,培养了想象力与表达力。

二、突出重点型题目的设计

这一类题目的设计,要注意体现灵活性、伸缩性,达到触类旁通,即以此为中心,将题目进行灵活的纵横联系。

“纵”指将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而体现“迁移”规律,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精确透彻的理解,对旧知识进行再认识,达到目的,又强化了对旧知识的记忆。

“横”是指对本章节中的某些类似或有某种联系的知识加以“迁移”、比较,异中找同,同中寻异,以达触类旁通的目的。

如《苏州园林》的题目设计可抓住一个重点段落(以第五自然段为例)设计下列问题:

(一)说明的方法与别段有什么不同。

(二)说明文中描写与议论的作用。

(三)说明文中的描写与记叙文的描写的区别。

(四)说明文中的议论与论文中议论有什么不同。

(五)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六)仿照本段的方法,写几句话说明我们的黑板。

这样纵横联系,突破了重点,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专题型题目的设计

这个题型,主要针对学生“单位”知识的掌握软弱而设计的。

学生个人或群体,可能对某些方面的信息没有很好的加工、储存。

如字词、修辞、文字常识等诸项目,这就不可能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这类题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设计。

如某单元(或某一课亦可)或强化字词,或讨论修辞语法,或集中搞清文章体裁、题材、名人名篇等以达目的。

这些题目的设计要注意:

(一)要有针对性。

教师根据学生某个环节的薄弱而设计,设计要使学生既感到新颖好奇,又不流于形式,能“自食其力”地解决。

(二)要具灵活性。

即使字词题目的设计也要追求新鲜,以调动积极性,克服偏难偏易的弊端。

如变解词为选择,变造句为组段,变修辞为造句等等。

(三)要注意能力的培养。

教师每设计一个题,首先脑子里要有形成性目标。

如培养兴趣,锻炼思维和写作表达能力等等。

四、综合型题目的设计

设计这个题目主要为了锻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掌握知识的能力。

内容主要是指小型阅读分析一类。

其特点是:

(一)涉及面广。

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选题,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它可以是一课的,也可是一个单元的“代表”。

(二)要精。

即选择典型的内容和题项,忌多忌杂。

通过这一类的练习。

能使其他类似的题目触类旁通。

再者,可让学生分组出题,限制范围、题量,强调出题的艺术性(从新角度答、问),教师选取典型,作为设计参考,既培养了学生钻研精神,又培养学生答问能力。

总之,作业的设计各有特点,注意设计的艺术性,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课外作业的艺术

课外作业,顾名思义,是供学生在课外完成的练习,它有别于课堂作业。

前者,学生于课外独立做,干扰因素较多,辅导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后者当堂完成,相对说,学生注意力集中,干扰因素少,遇有困难,可得到教师的帮助。

课外作业布置得好,学生乐于完成,与课堂作业相辅相成,能达到巩固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反之,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还会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对课外作业应精心设计,考虑课外作业的趣味性、思考性、综合性、伸缩性和量力性。

1.趣味性

常见这样的现象:

布置作业,题型很少变化,动辄要学生机械抄写若干遍,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而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趣味的作业学生乐于花时间去完成。

我们应当努力设计使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以吸引自制力尚处在薄弱阶段的学生,使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做每一道题。

2.思考性

设计的课外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有思考价值。

倘若布置的作业,做起来不用动脑,学生就不会从中得到进步。

机械抄写之所以不可取,正是因为它谈不上什么思考性,学生只不过是抄写的机器罢了。

3.综合性

这是指在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所设计的题目,学生须运用原有的和新学的知识去完成。

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巩固了新知,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伸缩性

一个班级,学生的水平有高低。

这是客观存在的。

设计课外作业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差异。

这就要求,除了一些基本题之外,有必要安排适量的带有弹性的题目。

5.量力性

设计课外作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做到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果作业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无法完成,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久之会产生自卑感;太易了,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又感到没意思,同样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的技巧

1.开门见山,打好基础

教师应设计一些内容比较单一、文字比较浅显、紧密结合教材基本内容的作业题。

这些题目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学生通过复习教材,能独立解答这些作业题,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移步换景,了解全貌

苏东坡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两句千古绝句形容庐山奇秀,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人们要全面了解事物,必须变换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分析、综合,以把握认识对象的全貌及本质特征,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知识内化过程,因此在作业设计,应该注意采用变式练习,即用不同形式的直观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变式练习的种类有变图形,变提法、变条件、变结论等。

3.故布疑阵,加深理解

人们认识事物,不仅要从正的方面去认识,有时要从反的方面去比较,去鉴别。

一正一反,达到去伪存真,加深理解的目的。

作业题的判断题、选择题,有些判断或选项看来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问题。

学生从走进迷阵到走出迷阵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的深化的过程。

作业设计的疑阵有的去掉反映概念本质的关键字眼,而突出非本质特征;有的是故意混淆概念的使用范围;还有的是故意设计违反逻辑规则的命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例如判断题①整数都大于小数。

②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

让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加深对教学概念的理解。

4.新颖别致,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之一,它具有情感和注意两个方面的特点。

新颖别致的作业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尺之槌,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既是一个优美的文言句式,有趣的生活常识,又是一个等比级数求极值的问题,完成这样的作业,既能使学生学到深奥的数学知识,又能得到文学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5.点、线、面、体形成网络

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告诉人们,孤立的毫无联系的数字和符号是难记住的,而有意义的联系紧密的材料容易记牢。

建立知识网络结构是学习的优化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正迁移,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

要通过作业题设计,有意识地将学科的知识点串成线,扩展成面,结合成体,形成知识系统的立体网络结构。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评价

在教学领域里,围绕着课外作业,引起了不少争议。

肯定者强调它激发学生创造性,提供实践和应用所学知识的作用。

批评者多次指责课外作业对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的侵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阻碍及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师对课外作业的认识,也体现了不同指导思想,表现了不同的教学技术。

但对作业的研究,在学校里依然是一个被忽视了的领域,我们有必要对教师的那些与课外作业相联系的活动加以分析。

课外作业,是教师正式安排的,且都应在课外时间里完成的演习任务。

它有助于教师解决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的进度和质量问题。

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一下课外作业对成绩的影响,课外作业的合理结构与顺序,教师反馈手段和评分措施的有效性。

(1)课外作业与学生成绩

研究结果表明,课外作业是影响校内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外作业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总的看来是密切和一致关系。

有研究表明,有课外作业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比无课外作业的要好。

对学习差的的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不太大。

因此,许多教师认为从课外作业中获益的只是那些中上水平的学生。

库文特(Coulter,1981)指出,由于教师们坚信成绩差的的学生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所以应少给或不给他们布置课外作业。

这一点与学生家长的希望形成了鲜明反差。

课外作业对不同成绩学生的具体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课外作业所耗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这种正比关系在数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但对中下等学生来说这种关系并不明显。

(2)课外作业的布置

温故而知新。

课外作业在引入新课和复习旧课中起着一种连接作用。

教师对作业内容、目的要求的选择和说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前期成果巩固和后继学习的进展,也是一个不可不查的问题。

我们对中小学教师的作业布置按高低两个层次水平进行划分,可做出以下归纳。

高水平的作业包括:

①想象性作业。

②收集证据、解决问题的作业。

③应用性作业。

④分析性作业。

⑤综合性作业。

⑥变换性作业。

低水平的作业包括:

①惩戒性作业。

②抄写。

③朗读。

④记忆性作业。

⑤填充理解或做笔记。

⑥强化性作业。

当然,低水平作业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和低幼儿的教学是有效和不可缺少的。

但目前它在教师布置的作业中所占的比例过重。

据初步调查可达82%。

高水平的作业只占18%(语文学科作业中稍高一些,只占33%)。

这是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中进行调整的。

(3)课外作业的评分与反馈手段

奥斯丁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高三教学班的学生分成两组,并对其中一个组学生的作业全部予以评分,而对另一组作业只随机地抽出一半给予评分。

七周后,他发现两组学生的作业成绩没有什么差别。

这说明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单纯的分数评价已不太适合评价的需要。

它对学生在学习知识、完成作业过程中相伴而生的目的、心态、方法等并没有直接评价,只是对知识内容进行评价。

此后,奥斯丁拓展了这项研究,他把高中几个教学班里的学生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学生的作业不加说明地判出对错并给出分数,而对另一组作业不仅给出分数,且还加写评语,用以赞扬或鼓励学生。

后来经过测验,加写评语班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别的班。

这说明,对学生作业的短语评价的做法更有效果。

教师应该在作业本上标出正误符号后,用赞扬、鼓励、企盼、惋惜等情感语言代替学生见惯不惊的分数标记。

 

第二章作业的性质和管理

※作业及时性与经常性操作

及时性是指根据课时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或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及时布置作业。

德国心理学家格尔曼·艾宾浩斯的实验表明,记熟了的材料在接受以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忘记得比较快,在这段时间内记住了材料以后忘记得就比较慢。

巴甫洛夫和他的学生有关生理学的研究也证明,新形成的神经联系并不巩固,容易受到抑制,抑制的最厉害的是在刚一形成暂时联系之后。

根据这些研究成果,许多教育家主张课外作业应该当天完成。

因此,布置作业应该注意及时性。

所谓及时性,就是在学习新课的当天,应该及时布置有关新课的课外作业,并且要求学生当天完成,这对巩固知识,防止遗忘,效果较好。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规定学生当天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清早上学时就要交齐,教师及时批改、及时讲评。

这样能保证及时反馈所起的作用。

经常性是指布置作业要经常,不能一曝十寒。

课外作业是练习的一种形式,本身就包含着经常重复的意思。

要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完全必要的。

孔子曰:

“学而时习之。

”就是这个意思。

经常性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要经常布置课外作业,不能几节课后才布置一次作业。

有的教师一周布置一次,一次布置十来个题,这种作法就违反了经常性和及时性的原则。

另一种含义是要经常重复练习某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例如,化学用语的运用,只靠理解其意义和方法,是不可能达到熟练程度的,必须经常地在作业中出现,让学生经常地练习才能奏效。

又如有机物的同分异构现象,教师讲一两遍概念的含义,学生做一两次作业,是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的。

必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经常布置这方面的作业,通过学生的书写、判断、改错才能加深理解,形成技能。

及时性与经常性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如学生学习了一种新知识,就及时布置作业加以巩固和锻炼,就必然给学生以不断练习的机会,也就贯彻了作业经常性原则。

同样,教师如经常布置作业,对贯彻及时性原则也会十分有利。

※作业的时间性与重现性控制

时间性是指学生完成课外作业所需的时间。

有人把布置作业的题数作为衡量学生课外作业是否过重的尺度,这种方法是不恰当的。

因为题型不同所花的时间不一样,即使是同一题型,由于难易程度不同而解题时间也不一样。

因此,衡量课外作业是否过重,应该以时间为标准,较为科学。

关于课外作业时间的标准,苏联《普通中等学校章程》规定:

“七年级不超过3小时,八至十年级不超过4小时。

”我国尚无明文规定。

但是,不同学科之间还应有所不同,必须统筹兼顾,合理分配。

千万不能越多越好,或者不顾大局,单纯强调本学科的特殊性,而挤掉其它学科作业的时间。

也不能越少越好。

甚至主张“课外无作业”。

“课外无作业”的看法似嫌片面。

有的学校大致规定;语文、数学、外语按授课时数1∶1,物理、化学按授课时数1∶0.5,其它学科均不得超过此比例。

按此规定计算,高中学生课外作业时间一般不会超过4小时,这种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学生和教师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

但是,有的教师在所谓“深钻大纲,紧扣教材,不如多找资料,广搜情报”的思想支配下,把“检查题”、“摸底题”、“综合题”等等名目繁多的作业题,不分青红皂白,统统翻印给学生做,既不检查批改,也不公布答案,更不讲评,这才是道道地地的“题海战术”。

学生做的作业得不到及时反馈,不知道自己所做作业的结果,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桑代克的研究表明,在不知道学习结果的情况下,重复的次数与学习的结果无关。

消耗大量时间的“题海战术”,是违反布置课外作业时间性原则的,它是产生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又无益于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弊端。

重现性是指某些作业有必要重复出现。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重复在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中的作用不同。

在有意义学习中,由于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已有的概念和原理能建立联系,重复能增加新出现的意义的清晰度和稳定性,以防止遗忘。

例如,结合本课时内容联系过去学习的氧化一还原反应的有关判断、电子转移方向、数目的标注、化学平衡移动的判别、利用方程式的有关计算等作业。

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并且有新意,这样既能加强记忆,又能拓宽知识视野。

“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意思。

对于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应用,常见离子的鉴别,常用指示剂的变色,某些物质的特性等作业,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重现性。

它们多属机械记忆的知识,多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功,因而有必要反复练习。

总之,对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见过一次就能过关,必须有选择、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

时间性和重现性看来似乎是一对矛盾,因为时间性原则是要把学生课外作业的时间控制在合理负担的范围内,而重现性原则是要求学生对某些“双基”性作业重复出现。

有些“题海”论者认为学生多做题目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甚至一个元素符号要学生写50遍,这是只考虑重现性忽视时间性的表现。

而那种做过一次作业就认为学生已经学会的想法,是只考虑时间性忽视重现性的倾向。

我们认为,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在考虑重现性作业的同时,要保证贯彻时间性原则。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解决学生合理负担的关键,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作业的兴趣性与灵活性控制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它虽不能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却影响人的智力发展。

有兴趣的事物能诱导学生乐意从事和获取。

做作业也是这样,饶有兴趣的作业题具有一种吸引力,能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处局势智力水平去完成它。

如果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注意到兴趣性,这对巩固学生的知识是十分有利的。

这里所谈的兴趣性,不仅是作业内容的兴趣化,而且包括促进学生勤奋钻研的其它心理因素。

例如,有的教师编撰一些习题诗,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美化作业的内容,使学生得到一种艺术享受,因而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如“摄氏温标三十七,百克饱和胆矾液,冷却降至二十度,能有几克晶体析。

”这首有关化学计算的习题诗,引起学生很大兴趣,在愉快的心情中完成了作业,效率很高。

有的教师联系生活、生产和科研的实际,编拟一些作业题,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产生新颖感,引起好奇心,怀着旺盛的求知欲去解题。

有的教师注意作业类型的多样化和同一内容的多变性。

多样化是指题型的不同,如选择题、填空题、改错题、解释题、间答题、实验题、推断题、计算题、综合题等等类型,经常变换、相互穿插。

多变性是指同一内容的题目,有着不同形式的变化,或由浅入深,或变式各异,即常称的“一题多变”。

作业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做作业时情绪高昂,乐于思考。

凡此种种,都是提高作业兴趣性的有效措施,学生做作业时经常处于兴奋状态,高高兴兴地做作业,而不是把做作业当作精神负担。

灵活性是指作业内容要使学生在解答时有一定的思维灵敏性和足够的思维活动量,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识记。

这里所谈的灵活性,主要包括下列几种类型的作业:

(1)不是直接复述定义、定理和定律,而是灵活运用它们去解决一些问题的作业。

例如,要学生叙述盐类水解的定义,就不如举几种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水解定义去解释它们的酸碱性:

要学生叙述某种物质的性质,就不如让学生运用此类物质的性质去解释一些实验现象或鉴别一些物质: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知识的作业,特别富有灵活性和兴趣性。

这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作业题在课本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只能在已学知识中有解题依据。

课本上能找到现成答案,或是简单模仿就能得出答案的作业。

显得机械呆板,不宜作为课外作业。

学生作业应从已学知识中找到解题依据,而解题过程就是知识的迁移过程。

学生解题时,应该寻找那些条件作为解题依据,需要联想、判断;需要逻辑推理。

因此,这类作业对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十分有益。

例如,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进行计算和推理的问题:

训练学生解题技巧和解题速度的作业:

具有某种典型性和代表性,能触类旁通的作业等,都是比较灵活的作业。

这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联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作业题不能要求学生只按常规思路解答,而是要它们用多种思路进行分析。

通常称为“一题多解”的作业就属于这种类型。

通常,要学生鉴别一组物质,就应该考虑有几种方法,让学生各自去分析和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一些有多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的计算题,让学生去寻找最简练的计算方法:

布置选择题时,应该设计一些运用直觉思维,超脱常规思路解决问题的作业。

这类作业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兴趣性和灵活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学生对作业有兴趣,感到做作业是一种享受,就会怀着兴奋的情绪去作业,因而心情十分开朗,思维比较活跃,反应更为灵敏,这对提高思维灵活性有促进作用。

一些灵活性的作业、能产生一种吸引力,诱导学生乐意去做什么,一旦问题解决,就会产生愉快感,认为是一种享受,因而作业的灵活性与兴趣性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学生课外作业的要求

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但它是以学生独立活动的形式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

学生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这是因为学生的作业活动,仍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而进行的。

它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尽管学生完成作业活动的场所不在课堂,但学生完成作业任务的内容、要求,都是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的。

完成作业后,又要有教师的批改和指导,仍是教师双边活动,只是学生完成作业的活动不是在教师直接观察和监督下进行的。

学生课外作业的主要特点是学生独立活动,独立完成作业任务。

尽管学生的作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领导,但却是“遥控”,而不是当面的直接控制,更不是代替学生的作业活动。

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最终成为一个能独立工作的合格人才。

而课内的教学活动,由于学生多,时间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