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007689 上传时间:2023-01-0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干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施规划文档格式.docx

全县有林地面积11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5.7%。

境内河流总长197.5公里,流域面积1162平方公里,水库总蓄水量16177万立方米。

全县水资源总量16.7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0.9亿立方米,地下水5840万立方米,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为0.55万千瓦。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和赣江地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Ⅲ类以上标准,饮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矿产资源有金属矿12种,非金属矿10种,金属矿种主要有铜矿、锡矿和稀土,储量分别达1万吨、1360吨和3000吨,非金属矿种主要有盐矿和莹石矿等,其中盐矿储量达23亿吨。

2.经济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3.5亿元,增长14.8%,增幅列吉安市第一;

三次产业比例为24.7:

51.2:

24.1,标志着新干县进入了工业主导型发展阶段;

财政总收入完成4.54亿元,增长25%,增幅、总量分列吉安市第二和第四;

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4.6%,高出吉安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8亿元,增长35.8%,总量、增幅均居吉安市前列;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有效推进,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通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项目保持平稳较快推进态势,有效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增强了发展后劲。

2009年,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引进内资1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19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36.5%;

全年新开工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84个,比上年增加33个。

生猪、禽类加工实现了重大突破,正邦生猪产业链、农圣食品等重大农业项目相继在建或竣工。

尤其是投资55亿元的江西碱业120万吨联碱项目,是新干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项目。

随着这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竣工投产,发展的能量将不断释放,发展的后劲将不断增强。

4.特色产业迅猛发展,区域优势日益凸显

新干具有较好的特色产业优势。

农业方面,重点围绕优质果稻、林产、中药材、生猪、水产、食用菌等特色和优势农副产品,大力实施优粮和标准粮田工程、土地开发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能灌溉等工程项目,大力使用和推广优质品种、采用先进高效的栽培和养殖技术,通过因地制宜、基地先行、示范辐射、龙头牵引等形式,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工业方面,通过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了以盐化工、玻璃灯饰、箱包皮具、粮油食品、机械机电、建材包装和林产加工、生猪加工等“八大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对盐化、玻璃灯饰、箱包皮具、粮油加工、机械机电和建材包装等产业实行一业一城,集中建设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热电联产等配套设施工程,有效降低了能耗,走出了一条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09年,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60.3亿元,实现增加值1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7%和21.5%。

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购物休闲、餐饮食宿、超市联锁、物流配送、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了箱包皮具交易市场、新干广场步行街、国光超市、赣江货运码头、青铜博物馆、生态莒洲岛等一批精品,启动了县青铜文化公园、县物流园、玻璃灯饰交易市场建设,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良好的三产基础。

5.扩容提质改善环境,城乡建设亮点频出

高起点编制了一批县城建设规划,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

2009年全年财政投入市政建设资金近2亿元,新干广场步行街、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经济服务中心大楼、生活垃圾填埋厂、“三馆两台”大楼等一批重点工程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绿化、亮化、美化、硬化同步推进,城市综合功能逐步改善和提升。

以整治环境为重点,新农村建设出现可喜变化,824个村庄完成了规划编制,68个省级试点村、2个综合示范点和32个重点整治村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570万元,改水、改厕、沼气池建设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垃圾处理成效明显。

第二节 

发展机遇

1.国际国内经济态势总体向好,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

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态势基本形成,主要经济体已摆脱了经济负增长,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

国内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金融危机使我国更加关注内生性经济增长,国家10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2.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新干带来进位赶超的机遇。

未来5年是我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新干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个县,将面临提升发展、实现快速崛起的重大机遇。

为我县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3.国家统筹发展政策力度加大,为新干提供政策共享机遇。

随着国家促进西部大开发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体系将不断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

作为我省享受国家促进西部大开发政策延伸县,新干是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和吉泰工业走廊的辐射强区和联接纽带,将同时接纳“双重”区域体系支持和覆盖,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显著提升,使全县在向上争取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4.江西经济加速发展,为新干带来持续增长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全省将跨越万亿元生产总值台阶,人均GDP将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迈进。

这一时期,江西正处于以高速增长为特征的经济加速期,是全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攻坚期,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加速,服务业发展加快,要素效率加快提高,社会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将加快,必然对新干的发展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5.交通网络化空间形成,为新干全面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带来机遇。

新干地处赣中腹地,是吉安市的“北大门”,距赣粤高速公路20公里,距九江港长江码头215公里,距南昌昌北机场150公里,距长沙4小时车程,距广州、杭州、福建均6小时车程。

随着105国道的改造升级、赣江黄金水道疏通,以及赣江大桥、赣粤高速公路连接线、新干至乐安战备公路的建设,再加上改造完成新三线、新七石线以及通乡通村公路等,县内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县外形成以南昌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为新干更便捷地参与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经济合作和分工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节 

面临挑战

规划期内既是新干承载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内外矛盾交织、发展难度加大、区域竞争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竞争期。

1.金融危机影响未消,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正在逐步好转,但金融危机的冲击还在继续,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双重特征并存的时期,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的隐患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国内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牢固,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将进一步显现,导致全县一些企业仍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不敢投产或不敢满负荷生产,影响整个经济竞争力的形成,这对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增长方式构成挑战。

2.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竞争日益加剧。

新干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足仍是全县的主要矛盾,工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具有支撑作用的优势骨干企业不多,重特大型项目缺乏,财政增收渠道不广。

城镇化刚刚起步,城镇化率仍然比较低。

传统农业比重大、农业产业化进展不快,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

在新一轮经济波动期,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应对外部挑战的压力不断加大。

3.生态建设要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压力凸显。

全县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电为主,以火电为主的“能源”占统治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节能减排压力日益加大。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问题依然严重,治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

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生态县创建机制尚不健全,绿色GDP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仍在探索中。

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发育不充分,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比重比较低,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这些都对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章 

指导方针、发展定位及主要目标

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1.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途径,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以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坚持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着力构建大生态、大交通、大工业、大农业、大物流,全面对接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力争提前实现“五年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奋斗目标,力争把新干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排头兵、模范县。

2.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改善生存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着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体现“富民、惠民、安民”。

——优化提升,进位赶超。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重大资金、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产业的对接,力争新干在新一轮发展机遇期有更多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统筹城乡发展、扩大投资规模、做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力争第一方阵,实现赶超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崛起。

坚持“优先投资”、“高效投资”、“绿色投资”,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步伐,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为目标,全面推进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经济、生态经济。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壮大反哺农业、支持农村的实力,促进人口、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动,促进城乡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交融,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

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保持全县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打破体制性障碍,以改革推发展、保民生、促和谐,不断激发新干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发展定位和主要目标

1.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

全力构筑“一城四区一腹地”,即:

“一江两岸”滨江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城,国家级园林县城样板区、全省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吉安市绿色崛起带动区和赣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南昌一小时经济圈和吉泰工业走廊重要腹地。

---功能定位。

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五大基地、八大产业”,即:

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现代高效的生态产业体系、便捷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

重点打造全国箱包工贸一体化重要基地、全省盐化工产业基地、赣中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江南青铜古文化旅游圣地、全省区域性物流集散地;

积极发展盐化产业、玻璃灯饰产业、粮油加工产业、机械机电产业、林产产业、生猪产业、塑编包装产业和建材产业。

2.主要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生态优先、科学开发、优化提升的原则,分两个步骤推进新干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第一步,2010年到2015年: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夯实发展基础,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升,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经济实力日益突出,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

第二步,2016年到2020年:

深入推进、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形成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和先进高效的现代生态产业集群,建成生态宜居型城市,率先成为鄱阳湖流域的经济全面繁荣、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美好的高效生态经济县。

——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0.5亿元,年均增长13%;

财政总收入达12.89亿元,年均增长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88.64亿元,五年累计达913.9亿元,年均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09亿元,年均增长17%。

——经济结构升级优化,发展质量达到新水平。

到2015年,三次产业的比重将由24.7:

24.1调整到?

?

其中工业支柱产业和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得到培育壮大。

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名牌产品增多,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初具规模。

信息化进程加快,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普遍得到应用,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得到发展。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集聚能力取得新突破。

到2015年,全县盐化工产业实现年产值80亿元,上缴税收5亿元以上;

箱包皮具相关企业达60家以上,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

玻璃灯饰制品生产和销售达100万吨;

机械机电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以上;

建材包装产业实现产值12亿元,年利税3000万;

林产工业实现产值70亿元;

生猪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00万元以上。

——城镇体系加速完善,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

全县城镇建设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到2015年,县城人口达20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镇率达48%以上。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以上,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文明城。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

全县基本实现工业无污染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80%以上;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耕地占补实现动态平衡;

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新干境内水质量赣江段达Ⅲ类以上标准;

城市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生活质量迈上新台阶。

到201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8792元,年均增长8.5%以上;

城镇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35420元,年均增长9%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41.5平方米;

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100%;

农村全面实现安全卫生饮水。

——改革开放进程加速,开放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正、廉洁、高效的政府部门形象得到大幅提升;

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协调发展方面迈出重大步伐;

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外向度有大的提高。

——公共服务健全完善,社会事业展现新进步。

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镇低保覆盖率达100%,农村低保覆盖率达90%以上,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0%以上;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

“科教兴县”战略有效实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

人才资源开发得到大力发展,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

第三章 

优化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各功能区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分工互补,突出核心、轴带和片区之间的有机联结和协调互动,逐步形成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以及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总体空间格局

规划“一核驱动、一轴支撑、两翼拓展、七大功能区铺开”的总体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

即县城金川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生活、休闲等为一身的综合服务功能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一轴。

以县城为中心城镇,大洋洲、沂江为框架,沿105国道、京九铁路形成的县域经济发展主轴线。

它是衔接老城区、新城区、城北工业区和城南工业区的经济动脉,是全县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聚集区域,这一地区未来仍是支撑新干跻身“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城镇和产业发展轴带。

两翼。

以东部和东北部、南部和东南部乡镇为主要节点,以新七石线、新三线为辅助轴线,北侧桃溪——七琴——城上走向和南侧麦斜——潭丘走向的两大边翼地区。

北侧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未来建成新干休闲旅游区;

南侧重点发展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将建成新干综合发展区。

七大功能区。

即老城区、新城区、城东新区、河西新区、城北工业区、城南工业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重点建设位于湄湘河以北、看守所以南,规划用地242.48公顷规划,集商业、文教、生活居住为一体的老城区;

建设位于站前路以北、湄湘河以南,规划用地207.38公顷,集行政办公、文化、体育、金融、生活为一体的新城区;

建设位于老城区东南部、玻璃灯饰工业城西侧,规划用地1268.95公顷,以休闲、旅游、度假为特色的城东新区;

建设位于赣江西岸,规划用地112.25公顷,集休闲、度假、文教、生活、居住为一体的河西新区;

建设位于县城北部6公里处,规划用地220.16公顷,集工业、居住为一体的城北工业区;

建设位于县城南郊约3.5公里处,规划用地205.15公顷,集工业、生活居住为一体的城南工业区;

位于赣江西岸赣粤高速公路挂线以西、紧临新干赣江大桥处,规划用地32.61公顷,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的一类工业企业为载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城镇空间格局

围绕建设滨江生态花园城市的战略目标,按照“强化中心、轴线辐射、梯度推进”的空间发展思路,不断缩小轴线与非轴线之间的城镇化发展差距,最终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一江两岸、一带三心、东西拓展、南北辐射”的城镇空间结构和“一江贯六区、一水穿三心、三心连五片”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一江两岸。

重点实施“城市南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三大工程,使城市发展由线条状向以赣江大桥和滨江大道为主轴的分段组团式形态转变,打造以赣江东、西两岸城镇空间区域为依托的“一江两岸”空间发展格局(其中赣江以东城镇空间范围包括老城区、新城区、城东新区、城北工业区和城南工业区五大功能区,赣江以西城镇空间范围包括河西新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两大功能区)。

一带三心。

规划建设105国道和京九铁路沿线城镇发展带,重点建设一个城市主中心(即新城区)、一个城市次中心(即老城区)和一个城市副中心(即城东新区),空间上呈三足鼎立的态势。

把城南新区建成集行政办公、科技文化、金融服务、休闲居住为一体的综合区,把老城区建成重点商业区,把城东新区建成生态宜居区。

一江贯六区。

赣江流域贯穿全县南北范围,在空间上将城北工业区、老城区、新城区、城南工业区、河西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六大功能区串接为一体。

未来将依托赣江这一纽带,强力推进六大功能区的互补合作和协调发展,使赣江沿岸六大功能区成为全县最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资源密集区。

一水穿三心。

赣江支流湄湘河作为城市主要景观水系,从城东新区穿过京九铁路,在新城区和老城区之间流向赣江,将整个城市最核心的三大中心区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未来将以湄湘河为纽带,构筑以新城区、老城区、河东新区三大核心区域为支点的县域经济发展“金三角”。

三心连五片。

城市主中心、次中心和副中心在空间上将新城区、老城区、城南工业区、城北工业区及城东新区等五大片区连为一体。

未来这五大片区将紧紧围绕三大中心区域,建成紧密度高、互补性强、合作力大的经济联结体。

产业布局

立足于全县产业发展现状,着眼于区域分工协作和整体实力的提升,规划“一个中心、两大经济区”的总体产业布局。

一个中心。

即县城经济中心,重点提升新老城区商住和综合服务功能。

新城区重点发展金融、休闲娱乐、中介、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老城区重点发展商贸、休闲娱乐等产业。

东部经济区。

即由赣江东岸乡镇形成的县域东部经济综合发展区。

城北工业区重点发展盐化产业、建材包装、现代物流业等,城南工业区重点发展箱包皮具、玻璃灯饰、机械机电、生猪加工等产业,京九铁路和105国道沿线乡镇重点发展以粮食、茶叶、葡萄、柑桔、草珊瑚、中药材、畜禽等为特色的生态农业。

西部经济区。

即由赣江西岸乡镇形成的县域西部经济综合发展区。

依托赣江水系的天然优势,充分利用适宜的水土环境,大力发展水果、蔬菜、交猪、水产等生态农业,重点推进赣中粮油食品工业城、机械机电工业城建设,积极培育生态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业。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建设

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干扩大内需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扩大城市人口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体系,夯实城市发展基础,全面推进新干新型城镇化进程和提升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实力。

加快建设滨江新城

以赣江流域为依托,以沿岸重点区域为载体,大力发挥工业园区的重要作用,全力打造滨江生态花园城市,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江两岸”城市发展格局,实现老城区、新城区、城东新区、河西新区和工业园区的联动发展。

扎实推进县城建设。

全面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和建设布局,形成“城内大商场、城中特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县城发展格局。

重点做好城北区控规、城东区修建性详规、老城区修建性详规和东山森林公园的规划。

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重点推进金川大道、中山路、滨阳路、环城南路、川琴路“白改黑”改造,分步实施彩砖改造工程,构建以中山路为主轴、金川广场为依托的休闲购物中心区,规划建设滨阳路、车站东路为专业购物一条街,全面提升老城区的商住功能;

按照“三纵四横”道路框架,加快金川大道、淦中路、公园路和站前西路、善政一路、善政二路、善政三路改造建设,拉开城南新区主框架,重点建设滨江大道城南新区段、行政办公中心、青铜文化公园、商务大酒店、新干中学新校址和新干实验小学等,扩张城南新区规模;

规划建设河西新区,把界埠墟镇纳入县城规划范围统筹建设;

顺应城市东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