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7672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3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试卷全国卷解析版.docx

2013课标卷Ⅰ理科综合生物试题解析

(适用地区:

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

必修部分分值分配统计

选择题

非选择题

合计

题号

分值

题号

分值

必修1

2、3

9

29、30

(1)

13

22

必修2

1、2、6

15

31

12

27

必修3

4、5

12

30、32

14

26

合计

36

39

75

分数分配比较合理,都接近平均分25分,与教学时数相统一。

知识点分布:

选择题

1.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3.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4.免疫调节等;5.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6.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非选择题

29.物质鉴定及植物代谢(11分)

30.血糖的调节(10分)

31.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12分)

32.生态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分)

选做题(15分)

39.泡菜的制作

40.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

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

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

所以A、C错误。

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B错。

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

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

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

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的最大区别是染色体的行为不同。

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中期是联会的同源染色体被拉到赤道板的两侧并列分布,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及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均减少一半。

由于DNA是在间期复制的,在分裂期总数未增加。

有丝分裂的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的行为,所以A、B、D错。

【试题点评】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点和难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共同成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对于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及其规律十分重要,近几年在全国课标卷中考查较少,今年的试卷重新显示了本部分知识的应有地位。

本题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有关染色体行为和DNA数目变化规律的内容,考查两种分裂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考查学生对两种分裂方式的识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有一定难度,区分度较好,体现的生物学的核心知识点考查,命题角度常规,不偏不怪,只要对知识掌握较牢,能把握问题的本质,可以顺利作答。

3.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C

【解析】对植物细胞主动运输的考查。

关于主动运输,把握两个要点:

1是载体,2是能量。

载体为蛋白质,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细胞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基因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

不同的载体的工作效率可能会有差异。

能量来源于细胞呼吸,凡是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皆影响主动运输的效率。

题干中已经说明矿质元素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叶肉细胞是活细胞,它需要的矿质元素也只能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行。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条件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主动运输条件及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4.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试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解析】对必修3免疫部分的考查,体现了考纲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的的要求。

图甲中发生了从RNA到DNA的分子合成过程,但存在干扰因素“酶降解RNA”,会使部分考生疑惑不解,因为高中生物课是不讲这些的。

而后面的信息“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又会让考生联想起课本上的知识,坚定不选A的信心。

乙图中横标为感染时间,纵标为抗体水平,那么产生体液免疫是不容置疑的了。

丙、丁的区别在于纵轴代表的量不同,丙是发挥特异性免疫的T细胞量,而丁却是HIV病毒的数量。

C、D的说法相似,应选其一。

C加入药物a后T细胞数量上升,说明HIV被杀死,进而HIV破坏T细胞的过程减弱,T细胞数量上升。

D选项中,加入药物b后,HIV病毒上升,说明HIV对该药物不敏感,故D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逆转录、免疫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过程的识记、理解、应用能力;识图、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某农场面积为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

【答案】C

【解析】对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考查。

涉及到种群密度调查,群落中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群落丰富度的概念,营养结构和能量传递的问题。

重点是种群数量与群落丰富度两个概念的区别,种群密度突出单位空间内某种生物的个体数量,群落的丰富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群落内物种的数量,二是全部生物个体的总数量。

所以群落中一种生物数量的下降未必说明群落的丰富度的下降。

(群落的生物丰富度与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应为不同的概念)

在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需要计算时,一般都是准确的,可以先不算而是对其他选项进行判断。

【试题点评】本题通过种群密度的测量与计算、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种群密度的计算能力、对能量流动特点的分析能力。

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A

【解析】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本质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分离,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一般用测交的方法,即杂合子与隐性个体杂交。

所以选A。

杂交的两个个体如果都是纯合子,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方法是杂交再测交或杂交再自交,子二代出现1:

1或3:

1的性状分离比;如果不都是或者都不是纯合子可以用杂交的方法来验证,A正确;显隐性不容易区分容易导致统计错误,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所选相对性状必须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如果受两对或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则可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不遵守操作流程和统计方法,实验结果很难说准确,D错误。

【试题点评】此题不难,但会有不少考生错选,原因是对所学知识的本质不能很好的把握,而是仅限于表面的记忆。

本题通过孟德尔实验验证所需要满足的条件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孟德尔实验验证所要注意因素分析判断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39分)

29.(11分)某油料作物种子中脂肪含量为种子干重的70%。

为探究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及脂肪的含量变化,某研究小组将种子置于温度、水分(蒸馏水)、通气等条件适宜的黑暗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脂肪含量和干重,结果表明:

脂肪含量逐渐减少,到第11d时减少了90%,干重变化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观察胚乳中的脂肪,常用染液对种子胚乳切片染色,然后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色的脂肪微粒。

(2)实验过程中,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填“C”、“N”或“O”)。

(3)实验第11d如果使萌发种子的干重(含幼苗)增加,必须提供的条件是

和。

【答案】

(1)苏丹Ⅲ(Ⅳ)橘黄(红)

(2)O

(3)一定的光照适宜的水分和矿质营养(无机盐)

【解析】以种子萌发为背景,重点考查了植物代谢的基本知识。

但是对知识的要求很低,主要是对考生从试题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查,第

(2)、(3)题思考空间较大,而答案却又较为简单,利于评分的客观公正。

体现了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主题。

(1)属于记忆类。

(2)从图中可以看出,种子的干重先增加后减少,在6-8d时最大。

培养条件为黑暗,蒸馏水。

干重增加不可能是来源于光合作用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因而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不会是C和N,只能是O。

为什么?

应是吸收的水参与种子中物质代谢以及成为结合水等,导致种子干重增加。

特别是胚乳中脂肪转化为幼苗中糖等亲水物质,会使细胞中结合水增加。

(3)从图中可知,实验第11d时种子干重已经下降到开始时水平,并呈继续下降趋势,说明种子通过呼吸和生长发育,胚乳中的脂肪已经消耗殆尽,幼苗再增加干重只能靠幼苗的光合作用及从培养液中吸收无机盐离子。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种子萌发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实验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检测、有机物的相互关系、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30.(10分)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和脂肪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

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素从胰岛B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2)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引起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其意义是。

(3)脂肪细胞(填“是”或“不是”)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

(4)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增加。

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

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

【答案】

(1)胞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