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6996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

(时间:

100分钟;分数:

10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

1931年底,梅贻琦临危受命,出任清华校长。

自罗家伦1930年离职后,因为长时期没有合适人选,清华校长不断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令“留美学生监督”梅贻琦出山。

对这一任命,梅贻琦虽感荣幸、快慰,却担心不能胜任,便一再请辞,终未获准,遂赴任。

他当时的心理在就职演说中有极为诚恳的表白:

“(我)又享受过清华留学的利益,则为清华服务,乃应尽的义务,所以只得勉力去做。

但求能够用尽自己的心力,为清华谋求相当发展,将来可告无罪于清华足矣。

”他借此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儒雅、谦和,人称“寡言君子”。

他虽是校长,却不大权独揽,只要有教授提出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就会颔首微笑:

“吾从众。

”工作中遇到问题,他也总是先问旁人:

“你看怎么办好?

”得到回答后,如果他同意,便说:

“我看就这么办吧!

”如不同意,则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为好,或说我看如果那样办会如何如何,或者说“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而从无疾言厉色。

不仅如此,为了清华的发展,他还创立了被外界称为“教授治校”的校务委员会制度。

校务委员会委员由教授会选举,在梅贻琦领导下,学校的主要决策由校务委员会共同做出。

这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极大地发挥了教授的作用,使校长、教授、学生同心同力一起推动学校的发展。

梅贻琦治校既能博采众议,又对自己认定的事固执不移。

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

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

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但他一意坚持,只唯实,不唯上。

他还强调对学生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表达他对清华的挚爱。

身为校长的他,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

1949年后他在美负责管理“清华基金”。

叶公超每到纽约都去看他,劝他回台,把清华的这笔钱用到台湾。

他每次都说:

“我一定来,不过我对清华的钱,总要想出更好的用法来我才回去。

”他不愿把这笔钱拿到台湾盖大楼以装潢门面,他想用在科学研究上。

台湾有人骂他“守财奴”,他也不在乎。

1955年,他终于找到“更好的用法”。

到台后,他把这笔款子用于筹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住院期间,他的病桌旁始终有只手提包,他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令在场者无不动容。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和学生。

闻一多被害,悲愤之余,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与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

为防止类似惨案的发生,他立即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

吴晗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他先拒绝,然后悄悄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

梅贻琦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情,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

学生进城游行,他派卡车把学生接回。

当局要逮捕、开除学生,他想方设法给以保护。

有学生被捕,他费尽周折去保释。

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总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

正是凭借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在那非常的岁月,清华不但保存了元气,还从颇有名气而无学术地位的留美预备学校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摘编自张昌华《梅贻琦:

清华的名片》)

相关链接:

①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共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百度百科)

②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

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

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梅贻琦语)

③梅贻琦这个名字始终与清华大学联系在一起,原因不仅在于他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任职最久的一位,更因为他是为形成清华校风贡献最卓著的人之一。

清华著名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梁启超演说中的引用之辞,而真正能够将之充分发挥者则是梅贻琦。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记清华前校长梅贻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罗家伦离职后,清华校长几次易人,国民党政府只好请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面对清华现状,梅贻琦虽然推辞,但心里高兴,所以还是欣然上任。

B.梅贻琦为人儒雅谦和,与人交往不善言谈,对于教授提出的有利于清华发展的建议,他只是用“吾从众”来予以回答,因此,被称为“寡言君子”。

C.梅贻琦在清华大力推行当时国民政府反对的通才教育,这与他对当时抗战形势的认识和“只唯实,不唯上”的做人原则有着重要的关系。

D.对自己负责管理的“清华基金”,梅贻琦非常珍惜,有人多次劝他将这笔钱用到台湾搞建设,他都以委婉的口气予以拒绝。

E.梅贻琦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不只因他担任清华校长时间最长,还因为凭借他的品质和精神,使清华在非常时期保存了元气,并跻身于世界名校之列。

2.梅贻琦先生具有哪些教育思想?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贻琦先生挚爱清华,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贻琦的圆融谦逊和果敢刚毅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5分)

“硬人”张奚若

王小民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张奚若是一位可圈可点的人物。

这位连蒋介石都敢骂的大学者,为中国的自由和民主引领了时代风骚。

张奚若是一位很有个性的学者,这个个性在于他能保持独立人格,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批判社会的不正常。

80年前,张奚若曾被徐志摩称为“一位有名的炮手”。

徐志摩非常欣赏张奚若的个性,他认为“奚若这位先生……是个‘硬’人。

他是一块岩石,还是一块长满着苍苔的(岩石)”。

“他的身体是硬的”,我想,徐志摩是真正领教过张奚若的,他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

张奚若之所以被称为“硬人”,多半在于他有真才实学。

辛亥革命前夕,张奚若到上海求学,并很快投身革命,结识了于右任、宋教仁等革命志士,奔走于上海、武汉、北京、西安和日本东京等地,为购买军火、发动起义而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辛亥革命后,张奚若看到革命党人的短处,于是,他萌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

起初,张奚若想学土木工程,但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加上他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所以还是选择了政治学专业。

这一去就是十二个年头,他不仅获得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还去德国科隆大学进修,并考察了欧洲各国民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人生道路。

等到他回到祖国,发觉国内的政治与自己追求的政治理想完全不同。

就凭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张奚若“硬”得有理。

1929年,张奚若受聘至清华大学任教,教授西方政治思想。

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

在当时,有人把大学里的政治系谑称为“升官系”,经济系则被标为“发财系”,因此,时任政治学系主任的张奚若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以区别人们印象中的政治系。

在当时,报考政治学系的人很多,张奚若对此颇不满。

一次迎新会上,张奚若向新生大泼冷水:

“如果你们来政治学系的目的是想做官,那你找错了地方。

国民政府不大喜欢西南联大的政治学系。

如果你来此的目的是想当一个学者,我可以老实告诉诸位,四年时间培养不出一个学者来。

”不但对新生如此,对毕业班的学生,他照样浇冷水。

当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的何兆武这样回忆道,有一次他提到冯友兰的《新理学》,说:

“现在有人讲‘新理学’,我看了看,也没有什么‘新’。

”他没有点冯先生的名字,我们当然都知道说的是冯友兰,因为1941年《新理学》在教育部得了一等奖。

其实课上扯扯闲话挺好,你可以从他的自由发挥里知道他真正的想法,这是书本里学不来的。

张奚若不但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学者,而且也是一位能坚持己见的民主人士。

也许是所学的和所教授的专业都是政治学,他特别关心时局动态,对国内的民主政治和百姓民生问题,动不动就要痛骂政府。

张奚若的出现,让国民政府多了一面镜子,但这是一面高贵的镜子。

1946年初,就在政协开幕前夕,张奚若在西南联大图书馆前的草坪上做了一次大为轰动的讲演,听众达六七千人,他在正式讲演前大声说:

“假如我有机会看到蒋先生,我一定对他说,请他下野。

这是客气话。

说得不客气点,便是请他滚蛋!

”张奚若的举动,有时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

抗战期间,他以无党派知名人士身份被聘为国民参政员。

有一次国民参政会开会,他当着蒋介石的面发言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蒋介石感到难堪,就打断他的发言:

“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

”张奚若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从此不再出席参政会。

等到下一次参政会开会,政府并没有忘记他,给他寄来开会路费和通知,张奚若当即回电一封:

“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张奚若懂得政治最多,但他始终与党派保持着距离。

民国时期,张奚若虽入过党,但骨子里却是一个无党派人士。

在民国时期,按照规定,大学系主任以上的领导,一律要加入国民党,张奚若对此也是置若罔闻,拒不入党。

抗战胜利后,全国要举行政治协商会议,罗隆基、闻一多等要提名他为无党派代表,国民党不同意,说他是国民党员。

张奚若听说,便在《大公报》等报纸上刊登声明:

“近有人在外造谣,误称本人为国民党员,实为对本人一大侮辱,兹特郑重声明,本人不属于任何党派。

”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

(节选自《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中称张奚若为“硬人”,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张奚若的个性特征,也亦褒亦贬地表达了作者的评价。

B.张奚若选择政治学专业,其原因就在于他在辛亥革命后看到了革命党人的短处,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需仿效西方民主制度”。

C.在西南联大时期,张奚若出任政治学系主任,他执意把政治系定位为政治学系,并对新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大浇冷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身正气的品格。

D.张奚若直言不讳,在西南联大发表演讲时,敢于对国民党猛烈抨击,这让很多高层人物都感到难堪。

对此,蒋介石就曾打断他的发言:

“欢迎提意见,但别太刻薄!

E.文章的结尾说“在这方面,像他那样能如此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堪称做人的典范”,表达了对张奚若的赞颂,同时希望这个社会能出现更多像张奚若这样的人。

6.文章第二段引用了徐志摩对张奚若评价的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