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686193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钧瓷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于是提笔划去“后(上土下后)”上的土,又在后字下面添上一个土字,这就变成如今的“神垕”了。

这是“垕”字第三次受皇封。

到了清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又有神垕钧瓷贡品进朝。

李莲英为讨好主子,在一旁述说了历代关于“垕”字的演变。

太后评曰:

“把土托在头上,以土压人不妥;

能烧制如此珍宝的土踩在脚下也太可惜,还是象我这样,把它拿在手里为好。

”李莲英拍手称妙,连忙照着慈禧手持宝瓷的姿势写出一个“垢”字,慈禧一见神会其意,喜笑颜开。

于是“神垢”也就成为第四次皇封懿旨了。

只是,光绪皇帝得知此事后,觉的无聊之至。

圬垢的“垢”字怎能应用于此呢?

由于光绪皇帝的抵制,辞海上的“垕”字才没有修改。

神者,神灵也;

垕者,后土也。

“神垕”即神灵佑护之地。

神垕是钧瓷的产地,钧瓷是神垕的符号。

钧瓷因神垕而神奇妙绝,神垕因钧瓷而享誉世界。

神垕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

生产实践证明,如果离开这些条件,钧瓷在任何地方都不会真正烧制成功。

历史上,神垕就因钧陶瓷生产而兴盛了上千年。

明清时民谣曰:

“进入神垕山,七里长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

”就是当时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

二、钧瓷文化的发展史

国之瑰宝——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因产于古之钧州(今禹州)而得名。

钧瓷是以典型的二液分相釉为基础,具有乳光效果的一类瓷器产品。

北宋中期,钧瓷产品从青瓷系当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工艺,在以禹州神垕为中心的周围窑场中逐步成熟,北宋晚期已作为新瓷种迸发出惊世魅力和强大生命力,取得了辉煌成就。

北宋钧瓷以小型器物为主,胎色灰白而胎质细腻,釉色淡雅匀净,玻璃质乳光感强,以天青、天蓝、月白、粉青为主。

另外,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钧瓷烧制中开始应用,并自然晕散,妙趣无穷,有了“钧瓷挂红,价值连城”之说。

徽宗时,在古钧台附近八卦洞设立御用窑场烧纸宫廷用瓷,后称作钧台窑,其产品主要以陈设器,花器和生活器具为主,代表了钧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在清末,随着收藏热兴起,钧瓷有了“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就是指钧台窑的产品而言,也是史实。

南宋初期,钧瓷以雅静典致的风格在质量和造型上不断更新,主要生产日用器皿为主,影响不断扩大,此时铜红釉使用已成熟并广泛使用在钧瓷器物上,钧瓷开始呈现“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釉面效果。

同时,生产钧瓷的窑场范围也逐步扩大,到了元代形成了庞大的钧窑系,不仅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的窑场生产,南方的湖南、四川、浙江等地也仿烧钧瓷。

清代末年钧瓷在中断数百年后开始复烧,特别是禹州知州曹广权主政时,创办公私合营的“钧兴公司”,为现代钧瓷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

建国后,神垕钧美一厂、钧美二厂、国营瓷厂等企业生产出了一大批精品钧瓷产品,同时培养了大批钧瓷人才。

宋金元钧瓷的主要差别:

宋钧一般通体施满釉,胎体较薄,釉质细腻,精美异常。

金代钧瓷,施釉至足际,足底一般不施釉,釉较宋代略厚,棕眼较多,胎体比宋代稍厚。

元代钧瓷,施釉多至足际上几公分,釉厚而色胎体厚重。

(一)、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钧窑,官窑遗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凭“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

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

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

官窑,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今开封)建造,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小纹片的纹理呈金黄色,大纹片的纹理呈铁黑色,故有“金丝铁线”之说。

定窑为民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在宋代属定州,故名。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二)、钧瓷工艺

钧瓷是火的艺术,土的传奇。

钧瓷生产工序繁多,烧制不易,其间要经过数十道生产工序,主要是讲其生产工艺复杂、成品率低。

钧瓷胎骨釉药全部采用禹州特产的孔雀岩、虎皮玉、阴阳土、玛瑙石、豆腐石等矿物,经夏日暴晒,秋雨浸润,冬霜寒冻,春风软化,然后再用源出嵩山的颍河水,练泥制釉,历经制泥、拉坯、造型、成型、修坯、晾晒、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工序,无论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错也会造成前功尽弃,故有“过手七十二、十窑九不成”之说。

(三)、钧瓷窑变

钧瓷按照烧制燃料和窑炉的不同,主要有柴烧钧瓷、煤烧钧瓷、炭烧钧瓷、气烧钧瓷等类别。

不同燃料、不同窑炉烧制的钧瓷,艺术效果上各有千秋。

简而言之,柴烧钧瓷清新俊逸、秀丽典雅;

煤烧钧瓷热烈奔放,画面宏伟;

炭烧钧瓷质朴自然,恬淡无华;

气烧钧瓷釉层鲜亮,明丽浅艳。

(四)、钧瓷的“神奇妙绝”

钧瓷之神在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同施一种釉,一经烧制即呈现出色彩斑斓、乳光交融、变幻无穷且特点各异的作品,是巧夺天工的自然形成,恰如“月夜望星空,晖晕自然成”。

钧瓷之奇在开片:

玉振金声,迸片行纹。

似琴如铃的开片声,优雅骇俗,寓动于静,伴以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透活欲滴,视如碎裂,好似“静卧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无鱼”。

钧瓷之妙在釉画:

五彩渗化,浑然天成。

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发现,灵动透活,别具神韵,似“指纹”般独一无二的窑变,使其自身特色更是奇妙,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

钧瓷之绝在意境:

境随意变,天人合一。

因浑然天成的窑变和端庄典雅的造型而形成艳丽绝伦的别致景观,赞曰“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佳句难描”。

(五)、钧瓷名家名品

目前,禹州拥有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杨志、杨国政),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晋晓瞳),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志、孔相卿、任星航、苗长强),12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艺术大师。

(六)、钧瓷文化

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瓷器能像钧瓷一样,能够如此完美承载、全面诠释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厚重与典雅、传统与现代、多元与主体,诸多难以兼容的特性在钧瓷身上不可思议的融为一体。

总结起来,钧瓷有诸多特有的象征意义:

于器皿而言:

钧无成对窑变无双珍藏首选礼品

于个人而言:

窑变人生大器天成励志首选礼品

于文化而言: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鉴赏首选礼品

于民族而言:

和谐包容与时俱进国礼首选礼品

近年来,钧瓷以古朴端庄的造型、神奇妙绝的窑变艺术被世人青睐,随着对钧瓷的宣传、研究和制作水平的提高,钧瓷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工艺品,已成为参与重要政治和社会活动、联谊交往的高端礼品。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把钧瓷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各国首脑政要。

香港回归,钧瓷“豫象送宝”作为河南礼品赠给香港特区政府。

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天地人”系列作品——“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分别在2003—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连续三年被指定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政要;

孔家钧窑“丰尊”、“海晏鼎”、“象天鼎”、“珠联璧合”、“共赢尊”、“坤元鼎”、“乾元鼎”分别在2006—2012年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连续七年作为唯一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谈到为何选择钧瓷作为博鳌亚洲论坛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时说:

“我们之所以选择钧瓷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领导人,不仅因为它是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瓷,更重要的是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瑰丽丰富的窑变神韵,从某种意义上传达了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多极化国际环境中,古老的中国所坚持的那种厚重质朴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与博鳌亚洲论坛所要向世界传达的信息不谋而合。

三、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禹州以钧瓷文化旅游试验区建设为契机,通过积极实施钧瓷品牌塑造、神垕古镇开发、钧瓷产业提升、旅游资源整合四大工程,使神垕古镇面貌得到大改善,钧瓷产业得到大提升,钧瓷文化得到大弘扬,旅游产业得到大发展。

截止2012年底,全市钧瓷生产厂家达到186家,从业人员2.8万人,年产值达7.86亿元,年实现利税1.3亿元。

全市拥有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3位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129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及陶瓷艺术大师,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钧瓷品牌塑造工程

近年来,禹州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弘扬钧瓷文化,极大地提高了钧瓷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连续举办了七届钧瓷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了钧瓷文化台湾行、香港行等一系列大型钧瓷文化宣传活动,录制了央视《欢乐中国行•魅力禹州》,拍摄了由喜剧演员郭达主演的钧瓷题材电影《钧瓷蛤蟆砚》,排演了钧瓷题材戏剧《神器》,编纂完成了钧瓷类专业书籍期刊,将“地理标志产品•钧瓷”由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积极开展钧瓷烧制技艺申报世界级文化遗产工作,目前已通过文化部专家组评审,成功列入2013年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备选名单。

钧瓷品牌战略的推进,使得钧瓷“名家、名窑、名品”的市场价值节节攀升。

在北京翰海2007秋季拍卖会上,大宋官窑创作的“天地人”系列钧瓷作品——“乾坤瓶”、“华夏瓶”、“祥瑞瓶”,拍出了35.3万元的高价;

在北京纳高2011年春季拍卖会上,已故钧瓷大师刘富安作品“大红袍钧瓷•梅瓶”和“大红袍钧瓷•益寿瓶”,均以134万的价格成交;

在北京德隆宝2012春季拍卖会上,刘富安钧瓷作品“一统尊”和“益寿瓶”均以以230万成交。

(二)钧瓷产业提升工程

1、积极引导钧瓷企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禹州重点围绕神垕古镇和市区两个区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积极引导钧瓷企业实现地理空间上的集群集聚。

其中,市区的钧瓷企业被纳入到旅游线路的发展规划中,与钧官窑址博物馆、古钧台等旅游景点有机融合,围绕文化旅游来发展。

神垕镇规划了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钧陶瓷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目前已经吸引了数十家钧陶瓷企业入驻。

2、大力提升钧瓷企业品牌形象

按照文化旅游标准,大力提升孔家、荣昌等十余家重点钧瓷企业,迅速提升钧瓷文化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孔家钧窑当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当选中国元素十大奢侈品品牌之一,并被评为当代十大名窑,正积极运作企业上市;

星航钧窑修建的钧瓷窑炉博物馆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等,钧瓷及钧瓷企业品牌形象逐步得到提升。

为规范钧瓷企业的行为,树立钧瓷企业发展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禹州市钧瓷文化旅游示范企业评选活动”,促使钧瓷企业在思想认识、企业形象、纳税意识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

(三)神垕古镇开发工程

神垕是钧瓷文化的发祥地和钧瓷产业的集聚区。

近年来,禹州累计投入3亿元用于神垕古镇保护开发。

强力实施钧瓷品牌带动战略,推大师、推名窑、推名品,做大做强钧瓷产业。

重点推进总投资11亿元的“两街两园一河”(即神垕老街、钧瓷文化街、钧瓷文化创意产业园、钧陶瓷产业园、肖河景观水系)项目建设。

按照旅游接待标准,不断提升“水、路、树”,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古镇对外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神垕因此迈入了黄金发展期,被有关部门授予“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全国首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等荣誉称号。

(四)旅游资源整合工程

近年来,禹州投资1.2亿元建成钧官窑址博物馆、投资1.25亿元建成大禹赛车场、投资9000万元建成禹神快速通道(使市区到神垕的时间由以前的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启动了总投资3600万元的禹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大鸿寨、逍遥观、森林植物园、画圣吴道子故里、定王陵等景区建设。

禹州对外旅游形象明显提升,吸引了大批游客到禹州观光旅游。

2012年,全市共接待外地游客46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53亿元。

目前,禹州推出钧瓷文化特色旅游项目,着力将神垕古镇和钧官窑址博物馆旅游线路有机串联,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四、钧瓷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钧瓷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但与其它先进瓷区相比,钧瓷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社会认知度较低。

相对于“瓷都景德镇”、“宜兴紫砂”等城市品牌来讲,钧瓷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还比较有限。

(二)产业规模较小。

2011年,景德镇陶瓷工业产值达200亿元,占全市全部工业产值的19.3%,陶瓷税收3亿多元;

福建德化陶瓷工业产值108.5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5.5%;

湖南醴陵陶瓷产业工业总产值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实现产值300亿元。

而我市2012年钧陶瓷产业的全部产值仅60.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离培育支柱产业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三)创新能力不足。

钧瓷企业创新意识强,创新能力弱。

部分钧瓷产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设计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四)产业链条较短。

钧瓷产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钧瓷的生产,与此相关的还有钧瓷产业衍生的旅游、教育、艺术设计、化工科研等产业,目前这些衍生产业发展较慢。

同时,钧瓷产业的专业分工还远未形成。

目前我市钧瓷企业还多是作坊式的,从买矿石到研磨、制作、销售,就是一个小而全的企业类型,没有形成独立运作、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五、关于钧瓷文化产业的几点思考

(一)产品开发上,要全力实现“两个满足”

一方面要引导大师创作高端艺术品,满足收藏家和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

大师们要潜心创作,不断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及艺术精品。

同时,要不断加大对大师的宣传,增强大师的社会知名度,提升大师作品的市场价值。

另一方面要丰富钧瓷表现形式,满足市场对钧瓷工艺品和日用品的需求。

要积极吸取其它艺术元素,不断丰富钧瓷艺术形式,如制作钧瓷工艺品、旅游纪念品、钧瓷装饰等,形成不同用途、不同题材的钧瓷产品,以满足市场对钧瓷工艺品和日用品的需求。

(二)企业发展上,要努力做好“三个提升”

1、提升品牌。

要按照“三名一化”的发展方向,即立足于文化平台打造钧瓷“名家”、“名窑”、“名品”,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钧瓷品牌。

2、提升标准。

要不断健全完善钧瓷产品质量标准、钧瓷生产许可制度、钧瓷市场准入标准以及“禹州钧瓷”地方证明商标和钧瓷地理标志认证的使用制度,规范整顿钧瓷生产销售市场。

3、提升服务。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为钧瓷企业搞好服务,积极主动为钧瓷企业排忧解难,及时掌握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问题,促进钧瓷行业快速发展。

(三)行业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协会职能

当前,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禹州市钧瓷行业协会的成立,围绕钧瓷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如举办钧瓷研讨会、出版钧瓷期刊、组织钧瓷展评活动等。

钧瓷行业协会应切实强化桥梁纽带作用。

一方面当好政府的参谋,协助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宣传贯彻好钧瓷行业政策,架起企业与政府沟通交流的桥梁。

另一方面维护好钧瓷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搞好钧瓷行业自律,组织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加强钧瓷创新意识和宣传力度引导钧瓷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做好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纽带。

(四)产业提升上,要不断夯实产业支撑

1、提高钧瓷文化产业集群度

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的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集中度,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产业集群不是众多企业的简单堆积,企业间的有机联系是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概括起来,产业集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特定区域空间上的集聚;

(2)、生产专门的产品;

(3)、企业间有分工;

(4)、产业链相对完整;

(5)、众多企业形成复杂的网络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禹州钧瓷文化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属于传统产业集群(以传统的手工业或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在空间上相互集中,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市场组织网络)。

那么,如何提高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集群度呢?

(1)、实现空间集聚。

积极推动钧瓷文化产业向神垕古镇和城区两个地区发展,实现地理空间上的集群集聚。

(2)、延长产业链条。

一是延长上下产业链,目前钧瓷企业大多都是作坊式的,从买矿石到研磨、制作、销售,就是一个小而全的企业类型。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在产业链上下功夫,从原料、研发、生产、包装、营销等上下游各个环节形成专业分工。

二是延长左右产业链,左右链是指与钧瓷相关的产业,包括物流配送、企业推广、文化推介等,主要是为钧瓷企业服务的。

对于亟需的服务企业要给予更大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其进入这个行业。

总之,只有上下游健全了,左右链配套起来了,才能真正形成一个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健康发展的的产业集群。

2、提高钧瓷文化产业融合度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就钧瓷文化而言,其本身就是陶瓷产业、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的一个产业。

同时,它还与旅游业、物流业、商业等诸多产业密不可分。

而如何提高钧瓷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是下一步钧瓷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的关键之一!

具体做法上,要将钧瓷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围绕钧瓷文化,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带动交通、餐饮、酒店、商业、娱乐等行业全面发展。

2012年,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与大宋官窑签订了合作协议,博物馆把经营性的项目交给大宋官窑去运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特别是要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接待水平,精心培育钧瓷文化旅游线路,将神垕古镇与钧官窑址博物馆有机串联,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尽快使钧瓷文化游成为全省重要、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