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591842 上传时间:2022-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华医学徐文兵《字里藏医》文档格式.docx

回到我们所说的消化的主题。

师传》:

“胃中热则消谷。

大惑论》:

“谷消故善饥。

经脉》:

“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

”说的都是胃对食物的消解功能。

总体来说,“消”表示的是量变,同一种物质的量减,也就是所谓的物理变化。

消到了极处,就是消失、消散、消亡、消灭。

但是根据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原理,这种量变导致了质变,“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化”的意思就是转化,质的变化,新的物质的化生。

我们常说的“天地造化”“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庄周化蝶”就是这个意思。

就消化而言,大块的肉,成条的面,成颗粒的米,硬脆的蔬菜水果,经过我们的口腔咀嚼、胃的研磨,形成了乳糜,这就是消的过程。

大块的猪肉消磨得再小,它还是猪肉。

当食物经过胃的研磨、消解、搅拌以后,被送到了小肠。

小肠又称赤肠,是受盛之官,化物出于此。

手少阳分泌的胰液和足少阳分泌的胆汁注入到了十二指肠,手太阳小肠为酶的工作提供了足够合适的温度,使得化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食物经过酶的作用重新组合,变成人的组织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被称做“化”了,这就是吃猪肉长人肉了。

作为催化剂的酶对于温度非常敏感,所以心肠不热的人就会对一些生性寒凉的食物过敏,比如牛奶、鸡蛋、海鲜,等等。

现代医学说是患者体内缺什么酶,其实患者什么都不缺,就是因为小肠温度不够,酶不工作了。

牛奶发酵以后,性质会变温。

煮牛奶的时候加一些热性药物,比如干姜、荜拨,再喝牛奶就不会腹胀、腹痛、腹泻。

吃鸡蛋也是如此,有人吃煮鸡蛋过敏,可是吃煎鸡蛋就没事,用葱花、韭菜炒的鸡蛋就更没事。

外国人在煎鸡蛋上撒胡椒粉,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的病人食欲不振,吃不进东西,有的则是食入即吐,有的是吃什么拉什么,那就是不消了。

消且不能,更谈不上化了,有人也称之为“完谷不化”。

一般是阳明胃肠出了问题,以实寒、虚寒为多见。

还有的病人,吃不了多少,却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处在虚性亢奋状态,比如诸葛亮、雍正皇帝、李贺之类,他们属于能化不能消的人,只不过化的都是自身的精血,用来提前透支生命罢了,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有的病人倒是能吃能喝,比如糖尿病人。

古人称糖尿病为“消渴”,身体在逐渐消瘦,体力在下降,尿量却在增多。

著名的老将廉颇,到了老年饭量仍然很大,但是一顿饭的工夫就拉了三回屎,其特点就是能消不能化,不能把摄入的营养转化成自身的组织和能量。

还有的病人也是能吃,倒也不过多拉撒,就是不停地长肉长脂肪。

这也属于能消不能化,问题出在少阳三焦、胆的功能衰弱,无法把有形的物质转化成能量。

在这里,我特别要讲讲水的消化,千万别以为喝水就能直接补充体液。

如果没有胃把冰块消成水,没有胃把低于体温的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如果没有小肠化解水的分子链,泌别清浊,没有膀胱的储藏津液,气化蒸腾(人在干燥干渴的时候,人体会自动蒸腾贮存在膀胱中的尿液,再化为体液),水是变不成人的津液的。

那些水要么穿肠而过,要么蓄积中毒。

喝得多尿得多,越喝越干燥,喝冷水也长肉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历来反对不分青红皂白,早晨起来先灌自己两杯水的说教。

我从来都是反对不分轻重缓急先吊个瓶子输液的,且不说水和水不一样,起码医生或护士应该把要输的液体加热到和人体体温相当。

消饮食的功能在阳明胃和大肠,化食的功能在少阳三焦和胆,化水的功能在太阳小肠和膀胱。

六腑为阳,饮食属阴,阴阳和合,生机盎然。

《字里藏医》之“饥饿”

简化字“饥”源于两个字,一是“饑”,另外一个是“飢”。

“饑”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的意思。

《墨子·

七患》有“五谷不熟谓之饑”的说法。

《说文解字》认同这一解释:

“谷不熟为饑。

”所谓五谷是中国人播种的五种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国人的主食,指粟(谷子、小米)、稻(大米、粳米、糯米)、麦(小麦,磨成粉就是白面)、黍(黄黏米、黄粱、北方人吃的黄糕面)、菽(豆类)。

作为农耕民族,一旦没有了粮食,就会陷入深重的灾难。

《韩非子·

外储说上》中说“齐尝大饥,道旁饿死者不可数也”。

意思是说齐国曾经出现大面积的五谷不熟,颗粒无收的情况,导致无数的人饿死在逃荒的路上。

导致饥的原因,有夏天不热,连绵阴雨,阳光照射不足,五谷无法成熟,当然过于干旱,庄稼一样无法灌浆结籽。

还有就是战乱动荡,延迟播种,耽误农时。

水旱蝗灾,天灾人祸,不一而足。

“饥”的同义词有“荒”。

“荒”是田里长草,“撂荒”就是放弃耕种,以至于耕田里面长满野草。

“破天荒”的意思就是某地累年无人考取功名,如同撂荒一般,突然有人考中,就像荒草里面长出一棵庄稼。

“饥”“荒”两个字经常连用。

农夫辛苦种的庄稼颗粒无收,农田里长满了荒草。

有道是: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需斩万竿。

”五谷不熟的话,人们只好去吃荒草、野菜。

“饥”的同义词还有“馑”。

“馑”比“饥”更严重,别说五谷不熟,连野菜、树皮都没有。

“饥”的反义词是“丰”“稔”“穰”,都是谷熟、足收的意思。

另外一个“飢”是吃食不足、不够的意思。

《诗·

陈风·

衡门》注:

“饥者,不足于食也。

”《荀子·

荣辱》: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

”说的是人的肚子空了就想吃东西,衣着单薄感觉寒冷就想加衣服保暖。

《论贵粟疏》: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说的是人的一般情况,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胃肠空虚了。

“饥”的同义词有“馁”,也就是气力不足的意思。

“饥”的反义词是“饱满”。

百病始生》:

“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

”意思是说,足阳明胃如果有食积的话,病人吃饱了的时候就会胃痛,而胃排空了就舒服。

“饥”的概念是相对的,一是摄入食物的质、量不足。

比如人肚子空了,光喝水灌个水饱,吃瓜果撑得肚儿圆都没用,一泡尿就没了。

光吃碳水化合物或纤维含量高的大米、玉米、蔬菜等食物也是不耐饥的。

只有摄入植物蛋白、植物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胃的排空时间才相对会延长,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提供的能量才会充足。

所以我老家山西大同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的说法。

当然最耐饥的就是肉类,还能解饿除馋。

导致饥的另外的原因就是消化功能过强。

饮食属于阴,胃肠消解功能属阳。

饥的状态就是胃肠阴不足,阳相对有余。

六腑以通为用,胃肠蠕动、虚实更迭、饥饱交替是常态。

病态的情况之一就是胃火旺盛,消解排空能力过亢,出现消谷善饥的症状。

平人气象论篇》:

“已食如饥者,胃疸。

”说的就是胃的消化能力特别强的人,刚吃完饭肚子又空了。

这些症状类似于今天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躁狂症。

“饑”与“飢”这两个字在先秦以前各表其意,后来通用,现在又简化成了“饥”字。

“饿”字从我,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望,后来也被引申为好奇心、求知欲甚至*。

主观感觉属心,频繁的过于强烈的饿的感觉是心火太旺,不觉得饿的状态属于心气不足。

“饥”“饿”只能算是近义词,简单地分析二者,它们存在着程度的差别,存在着对身心的不同的影响。

饥伤身,饿伤心,饿比饥要严重一些。

比如《韩非子·

饰邪》: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虽然吃不饱,但是不至于饿着。

《淮南子·

说山训》:

“宁一月饥,无一旬饿。

”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严格地讲,“饥”“饿”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饥描述的是客观存在,也就是田里或者肚子里没有粮食,而饿描述的是主观感觉。

饥者未必饿,饿者未必饥。

又饥又饿是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前是贫穷人的无奈,现在成了有钱人的专利。

很多人为了减肥,采取不进食或不吃主食光吃黄瓜的近乎自虐的方法,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

末代皇帝溥仪在自传中记述,幼时皇宫里面严格控制孩子进食,让正在发育长身体的他总是处于饥饿状态,害得他去御膳房偷东西吃,为此还被太监告发责罚,最后闹得这位小皇帝身心都变态。

大家都知道饿过劲儿就不饿了,这其实是身体开始透支储存的能量,最终会丧失食欲,导致厌食。

饥不欲食也就是饥而不饿,是厌食症、抑郁症病人经常出现的症状。

病人由于情绪剧烈变化,情感伤害,或强烈抑制食欲,或采取催吐、利尿、泄泻等伤害身心的方法,最终导致心气、心血不足,丧失所有欲望,出现胃肠空虚无食、身体消瘦,却又根本不想吃东西的状态。

这种病人往往还伴有消极、悲观、厌世的情感,甚至有自残、自杀的倾向。

根本病机就在心神失养。

治疗的原则,应该采用补火生土的办法,补益心气,安定心神,慢慢恢复食欲。

如果只关注饥,不关心饿的话,强迫进食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不饥不饿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被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喂养,肚子里面塞满了吃食,老是处于饱满甚至食积状态。

这些患儿的胃肠总是相对满实,口臭、咽喉反复发炎感染、腹胀、不放屁、嗳气、便秘、晚上睡觉爱蹬被子,甚至出现磨牙、流口水的症状。

这些孩子理所当然不会觉得饿,有的出现挑食、厌食,有的吃得多,消而不化,不长身体,有的出现多动、烦躁。

俗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不是说要饿着孩子,而是说让他总是吃七八分饱,保持胃肠消化排空能力,以利于长期的消化吸收。

旧社会糕饼店的老板担心新来的伙计偷吃东西,总是在头一天让伙计敞开肚皮吃刚出炉的又热又油的糕饼,直到吃撑吃伤,害得伙计们以后看到糕饼就恶心。

现在的家长们出发点良好,但是结果却很坏。

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光有科学知识,不懂辩证法怎么行?

还有一种不饥不饿是由于患者胃痉挛、萎缩导致胃的容量相对减小,稍微吃点东西就饱了,感觉撑胀,吃不下去了。

很多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食道癌的病人有这个症状。

我治疗过的吃得最少的患者,每天只能吃一两麦乳精。

这些人还伴有嗳气、吞酸水、胸闷、抑郁、失眠、早醒等症状。

也是身心同病的典型例子。

不饥而饿是现在肥胖病人的常见症状,这些人吃得很多很饱,肠肥脑满。

吃得很饱,却总是感觉饿。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对长期饥饿的人而言,突然进食,一定要控制,少量慢给,否则病人虽然吃得很饱,但是仍觉得饿,不停进食,直至撑死。

这些人病机在于心火过亢,原因在于情绪和情感上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内心存在深刻的不安全感觉,以至于出现了食欲的亢进。

中医治疗上一般用黄连、栀子等苦寒泻心的药物。

另外,对食物的选择的最低要求是充饥,不论什么,塞满肚子就行。

解饿、除馋、过瘾是饮食的更高的境界。

这就要求吃到对自己合适的食物,搭配合理的食物,让人吃得舒服吃得美的食物。

否则饿和馋的感觉就永远消除不了。

可惜世界上很多人还处在充饥的阶段,吃不到也做不好他们想吃的东西。

中华饮食文明的精髓,就是通过对人性和食物性质的把握和调和,让人和自然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

很多人还讥笑中国人吃鸡爪子,我告诉他们,在中国鸡爪比鸡胸贵。

还好,某些被奉为科学、先进的洋快餐已经被斥为垃圾食品了。

中国人的价值逐渐在回归。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有益于健康,我说吃什么不重要,怎么吃、什么时候吃才是关键。

不饥不饿的时候不吃,哪怕是到了吃饭的时候。

外界的时钟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生物钟。

这时候进食无异于强暴自己。

如果加上麻辣鲜香作料刺激胃口,无异于服用春药强暴自己。

很多人在规劝人们要吃早饭,没有人关心早晨起来,当事人是不是饥,是不是饿。

头天晚上的饭还在胃里没消化,一点食欲都没有的人,却又要塞进去一堆鸡蛋、牛奶,那不就是毒药吗?

饿而不饥的时候应该吃点儿点心,三口就得。

饥而不饿的时候就要去看医生,调节情绪、情感、心理、精神。

又饥又饿的时候也要慢慢进食,细嚼慢咽,吃到七八分饱就打住,留点儿余地,留点儿念想,来日方长嘛!

想起一句话,你在看风景的时候,风景也在看你。

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

所以,道家和中医认为,人这一辈子吃的饭是有定量的,少吃几口,多吃几年,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

可是看到美食如同拥抱美女,有几个忍得住呢?

忍得住的就是神仙。

《字里藏医》之“脂肪”

之前介绍过了“膏肓”,这回接着说说“脂肪”。

现代的中医学对此视而不见,几乎不谈了,古人对此则有精确、细致的论述。

“脂”,和“油”“膏”“肓”含义一样。

只不过长在飞禽身上的,或者长在有犄角动物身上的,古人称做“脂”;

长在没犄角动物身上的叫做“膏”。

《说文》:

“戴角者脂,无角者膏。

”《易·

本命》:

“有羽者脂。

”比如牛羊的油一般叫“脂”,猪油古人称为“豚膏”。

周礼·

考工记·

梓人》:

“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

”其中脂者代表祭祀用的牛羊,膏者代指猪。

比如《素问·

五藏生成篇》: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人身上的油,液体、半固体的叫做“膏”或者“肓”,坚硬的固体被称做“脂肪”。

《礼记·

内则》:

“脂膏以膏之。

”疏:

“凝者为脂,释者为膏。

”《诗·

卫风·

硕人》:

“肤如凝脂。

”我们常说的“搜刮民脂民膏”,说的也就是油水。

“肪”指的是肥厚的脂,一般长在腰部。

《文选》李善注引《通俗文》:

“脂在腰曰肪。

曹丕《与钟大理书》:

“窃见玉书,称美玉白如截肪。

”其实肪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板油,成块的硬脂。

脂肪的功能在于储存能量,保持体温,固定、包裹脏器,特别是五脏。

脏器下垂的病人,如果是六腑或奇恒之腑,比如胃、子宫,单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就能升提纠正;

如果是肾脏下垂,那就需要纠正脂肪代谢的问题。

现代人时尚以瘦为美,谈脂肪而色变。

很多人盲目从众减肥,是内心自卑怯懦的表现。

有的女病人减肥减到骨瘦如柴,上下班坐公共汽车都得带个棉垫子,不然的话,直接坐在塑料座椅上就会肚子痛。

没有脂肪的保护,寒气直中脏腑,这些人病得更重,死得更快。

对于女性而言,如果饮食不当,长脂肪过多的话,会影响生殖功能,不产卵不排卵,甚至闭经。

俗话说“母鸡肥了不下蛋”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为女性减肥和调理月经是同时进行的。

还有一些肥胖的人,有的长了一身的囊膪,有的长了脂肪肝,有的抽一管血能有半管油。

这些人无论如何忌口,就是喝冷水也长肉。

其实这是注水肉,水肿罢了。

这些人的三焦的气化功能衰弱,无法化脂肪为能量。

我一般建议他们除了稍微节制饮食以外,还要早早睡觉,争取在晚上九点入睡,这正是三焦工作的时间,让后天意识休息,好让身体集中能量化解脂肪。

异法方宜论篇》: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

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意思是说在中原的西面,也就是宁夏、甘肃、新疆一带,出产金属玉石,是天地收引的地方。

当地居民依山陵挖窑洞居住,气候多风沙,水质偏硬,土地多盐碱。

人们不穿丝绸衣服而裹着毛毡,吃得好,皮下脂肪厚,耐风寒,不容易感染外邪。

但是往往肠胃出问题,一般给予口服药治疗。

逆调论篇》:

“帝曰: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

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黄帝问岐伯说:

“有的人身体冰凉,热水、火烤、穿上厚衣服也暖和不过来,但是这些人也不怕冷,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

“这些人平素肾气太热,耗伤了阴液,熬干了脂肪。

最后肾气不足,骨髓也减少了,外来寒气浸入骨髓。

”这里的肾脂,就是包裹肾脏的脂肪,也是能够滋养生成骨髓的膏肓。

关于人的体形,《灵枢·

卫气失常》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黄帝曰:

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

人有肥有膏有肉。

黄帝曰:

别之奈何?

腘肉坚,皮满者,肥。

腘肉不坚,皮缓者,膏。

皮肉不相离者,肉。

”大意是说肌肉坚强,皮肤紧绷的叫做肥人;

肌肉萎软,皮肤松弛的叫做膏人;

皮肉分不开的叫做肉人。

身之寒温何如?

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

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理是皮肤腠理,缝隙,无论皮下脂肪多寡,反正腠理疏松的人容易着凉,腠理致密的人容易发热。

其肥瘦大小奈何?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

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此别于众人者也。

众人奈何?

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

善。

治之奈何?

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治无失常经。

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肥人”,其实就是“脂人”,指的就是体形可能不是很大,但是皮肤紧绷有弹性,肌肉、皮下脂肪坚硬的人。

“膏人”就是皮肤松弛,肌肉松软,甚至按之有凹陷,长着啤酒肚,脸蛋儿嘟噜下垂的胖子。

肉人是体形大,但是上下匀称,皮肤不紧绷也不松弛,也就是皮肉不分离。

一般说来,膏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胖子,他们多气少血,这些人容易生热,耐寒不耐热。

但是这些人阴血化生不足,往往容易脱发、失眠。

特别是冲任阴血不足的时候,胖女人甚至出现闭经,男人有的也会出现髭须稀疏。

一般来讲,我们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不仅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而且也为现代的肥胖病治疗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肉人”,体形硕大匀称,毛发浓密,在美国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

这种人来寻求减肥,其实是在减重、减肉。

控制饮食,调理脾的功能,采用放血疗法,对于这些人是有效的。

“脂人”一般说来就是小精豆子形的人,拿破仑似的人物,怎么吃也不胖,也不长个,但是血清气滑,有着勃勃生机。

国内外现在视油脂如恶魔,各种食品都标明自己不含脂肪。

人体又不是试管,你灌进去什么就有什么。

你不喂脂肪,他一样会合成脂肪。

与摄入相比,提高人体脏腑的功能才是主要的。

《字里藏医》之“腠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

喻老》扁鹊见蔡桓公一段中,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后来扁鹊又说: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教科书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

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

“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

“凑”的本义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合”,等等。

“腠”用“肉”代替“水”作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

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

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

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等词汇。

“理”的本义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

“理,治玉也。

”作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

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汗毛孔和纹理。

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

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汗毛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

汗毛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

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

道家和中医全面看待事物,既看到有也看到无,既看到实也看到虚。

比如两座大山是实,是有,而两座山之间的谷,就是虚,就是无。

离开了实体,虚空不存在;

光看到实体,不研究虚空,则无法全面反映客观实际。

所以理解腠理和理解中医的经络是一样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朝鲜生物学家金凤汉博士发表了《经络系统的研究》,宣称发现了经络实体,即所谓的“凤汉实体”。

事实证明这种浅薄的妄图变虚为实的妄想不过是一场骗局,结果以当事人自杀谢罪收场。

腠理作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的关系。

阴阳应象大论篇》谓: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

”意思是说清轻无形的能量通行在腠理之间,沉淀有形的物质储存在五脏之中。

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

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的关系。

本藏》: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

”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

天年》:

“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医宗金鉴》注解为:

“腠者,一身空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

理者,皮肤藏府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佛家说人体是个臭皮囊,可是活人是个充气的皮囊。

充斥在体表甚至散发到体外的气,中医叫做“卫气”,是保卫、护持的意思。

卫气的来源一是人体元精所化,通过三焦散布到腠理,二是水谷经过消化,加上呼吸的清气,通过肺的宣发,散布在体表。

这种气,普通人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觉到。

比如我们常说的喜气洋洋、杀气腾腾、死气沉沉、英气逼人、满脸晦气等描述的就是这种感觉。

有的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缘故。

猎狗能够追踪罪犯,是因为它能闻到这种气味。

乌鸦能闻到将死人的气,所以会在病人家附近盘旋,故被认为不祥。

中医针灸经络的三百六十一穴位,都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

如此这般,不一而足。

《史记》记载,扁鹊在随长桑君学习中医以后,练就了“视见垣一方人”,也就是可以看见墙那边人的功夫,才出师给人看病,能“尽见五藏症结”。

中医讲的“望而知之谓之神”,就是指这种望气的能力。

否则人们就不会理解扁鹊为什么站了一会儿看了几眼,就能诊断出齐桓公的疾病。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脉度》谓:

“其流溢之气,内溉藏府,外濡腠理。

”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

如果把细胞比做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

腠理肥,则间隙小;

腠理疏,则间隙大。

大多数女性关注的皱纹的问题,其实就是元气或者说卫气不足,导致皮肤失去弹性,腠理疏松所致。

与其去做手术拉皮,打肉毒素杀死神经,搞一张没有表情的面具鬼脸,不如温部丹田,涵养元气,疏通三焦,充盈皮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