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69329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2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docx

中外传记选读第三课

第三课 毛泽东: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论成功

一个人能否成为优秀的人,基本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能否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则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

所以,应该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妨在优秀的基础上争取它,得到了最好,得不到也没有什么。

在根本的意义上,作为一个人,优秀就已经是成功。

把优秀当作第一目标,而把成功当作优秀的副产品,这是最恰当的态度,有助于一个人获取成功,或者坦然地面对不成功。

职称俱全而唯独无事业的所谓学者、作家、艺术家,今天有的是。

最基本的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功和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败为另一方。

在上帝眼里,伟大的失败也是成功,渺小的成功也是失败。

成功是一个社会概念,一个直接面对上帝和自己的人是不会太看重它的。

有一些渺小的人获得了虚假的成功,他们的成功很快就被历史遗忘了。

有一些伟大的人获得了真实的成功,他们的成功被历史永远记住了。

但是,我知道,还有许多优秀的人,他们完全淡然于成功,最后也确实与成功无缘。

对于这些人,历史既没有记住他们,也没有遗忘他们,他们是超越于历史之外的。

有一种人追求成功,只是为了能居高临下地蔑视成功。

人要做成一点事情,第一靠热情,第二靠毅力。

我在各领域一切有大作为的人身上,都发现了这两种品质。

首先要有热情,对所做的事情真正喜欢,以之为乐,全力以赴。

但是,单有热情还不够,因为即使是喜欢做的事情,只要它足够大,其中必包含艰苦、困难乃至枯燥,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去的。

何况在人生之中,人还经常要面对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那时候就完全要靠毅力了。

微感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赏读:

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敏:

勤勉,快速。

慎:

谨慎,慎重。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赏读:

千里遥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从头开始,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万事开头难,没有开头就不会有结果。

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做起。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赏读:

雕刻了一下,就放弃了,就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刻个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

这个比喻意在说明学习、做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而浅尝辄止,将会一无所成。

锲(qiè)、镂(lòu):

雕刻。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赏读: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

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

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一、审美视窗

伟大领袖——毛泽东

你,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多了份执着与坚定,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多了份武功与才智,比“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多了份主动与豪气,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多了份方法与谋略,比“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多了份至诚与方向……

你大气雄伟,才有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洒脱与轻松,才有了“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与从容,才有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大度与豪气,才有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与辉煌,才有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和“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超人想象,才有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动人画卷、“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的惊人描写……

在诗词的王国里,你的诗词是盟主;在诗歌的海洋里,你的诗歌是航母;在现实世界里,你是人民的红太阳……你,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新闻记者、作家,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坎萨斯城一个出版印刷业主之家,就读于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主要作品:

《远东前线》《活的中国》《西行漫记》《为亚洲而战》《人民在我们一边》《红色中国杂记》《复始之旅》《今日红色中国》《漫长的革命》等。

二、写作背景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采访了陕甘宁边区后所撰写的著名的《西行漫记》,最初是以英文发表在英美的各大报刊上,为一系列的有关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采访实录。

1937年10月,该系列文章结集发行单行本,起名为《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1938年,在征得斯诺本人的同意后,上海租界内的一群抗日救亡人士,在一部分中共地下党员的领导下,组织起来,以“复社”的名义,集体翻译、印刷、出版和发行这本书的中译本,考虑到当时险恶的国内国际形势,译名被改为《西行漫记》。

《西行漫记》一书问世后,在欧美和世界华人聚集区引起轰动,人们才开始以一种较为理智的眼光去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关注被中外反动派称为“赤匪”“新式流寇”和“半疯的狂热分子”的中国共产党。

斯诺在中印本的序言中饱含深情地写道:

“谨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遒劲(  )       

(2)岿然(  )

(3)韶山(  )(4)给予(  )

(5)罪行累累(  )(6)召集(  )

(7)窥视(  )(8)翌年(  )

(9)要塞(  )(10)果实累累(  )

(11)提防(  )(12)媲美(  )

(13)丧气(  )(14)蹩脚(  )

(15)嗷嗷待哺(  )(16)裨益(  )

(17)怂恿(  )(18)前仆后继(  )

(19)濯足(  )(20)潜逃(  )

(21)浦口(  )(22)揶揄(  )

(23)恽代英(  )(24)救济(  )

(25)张国焘(  )(26)山脊(  )

(27)账簿(  )

答案 

(1)qiújìnɡ 

(2)kuī (3)sháo (4)jǐyǔ (5)lěi

(6)zhàojí (7)kuī (8)yì (9)sài (10)léi (11)dīfɑnɡ (12)pì (13)sànɡ (14)bié (15)bǔ (16)bì (17)sǒnɡyǒnɡ (18)pū (19)zhuózú (20)qián (21)pǔ (22)yéyú (23)yùn (24)jì (25)tāo (26)jǐ

(27)bù

2.辨形组词

(1)

(2)

(3)

(4)

(5)

(6)

答案 

(1)算账 帐篷 

(2)旗杆 竹竿 (3)通缉 编辑 作揖 (4)怯懦 濡染 儒家 (5)饷银 晌午 响亮 (6)矢志不渝 揶揄 瑕不掩瑜 痊愈

3.近义词辨析

(1)国事·国是

二者都含有“国家大事”的意思。

不同的是:

词义范围不同:

“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大事,也可以指国家之间的事务;“国是”则专指国家大计,像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

适用对象不同:

“国事”可用于国内,也可用于国际;“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事。

语体色彩不同:

“国事”是颇具口语色彩的词,“国是”是用于书面语的文言词。

语法功能不同:

作为名词,二者都能做主语、宾语,但“国事”还能做定语,如“国事访问”;而“国是”无此用法。

例句:

①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代表信心百倍地走向人民大会堂,他们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依法履职,共商________。

②裕泰茶馆里贴出了“莫谈________”的条幅,这四个字委婉道出了那个时代生意人的不易和艰辛。

答案 ①国是 ②国事

(2)鉴于·基于

二者都有“根据”之意。

“鉴于”,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以考虑。

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前一分句句首,指出后一分句行为的依据、原因或理由,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基于”,根据。

把某种事物作为结论的前提或语言行动的基础。

例句:

①________形势的严峻性和不可知性,某知名品牌汽车公司已决定降低产量和裁减员工,以应对挑战。

②香港、武汉、成都、黑龙江等省市都已陆续开通了________国标应用的地面数字电视频道。

答案 ①鉴于 ②基于

4.词语解释

(1)耳熟能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经据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钦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心悦诚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蹩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怂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揶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彷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一文不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2)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3)敬慕。

(4)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

(5)吴方言,指东西质量或人的能力差。

(6)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7)嘲笑,讥讽。

(8)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9)一个钱都没有。

形容非常贫困。

名,占有。

5.名句默写

(1)大雨落幽燕,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人间正道是沧桑。

(3)为有牺牲多壮志,________________。

(4)中华儿女多奇志,________________。

(5)天生一个仙人洞,________________。

(6)金猴奋起千钧棒,________________。

(7)独有英雄驱虎豹,________________。

(8)踏遍青山人未老,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2)天若有情天亦老 (3)敢教日月换新天 (4)不爱红装爱武装

(5)无限风光在险峰 (6)玉宇澄清万里埃 (7)更无豪杰怕熊罴 (8)风景这边独好

一、文本助读

整体感知

这篇根据毛泽东与记者斯诺之间的访谈整理出来的自传,着力介绍了毛泽东在幼年和动乱中成长的经历,以及参加革命的具体实践。

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念,献身理想的使命感和他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而使青年读者对于革命先驱的革命行动和革命信念有了更鲜活的感性认识。

文脉梳理

二、小组合作

1.作为一篇回忆录,毛泽东自己是怎样看待这种叛逆性格的?

你又如何看待毛泽东的这种性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课文中很多地方毛泽东都对自己的叛逆行动做了经验总结:

(1)罢课事件让毛泽东认识到:

“父亲比较能体谅我了,而塾师比以前来得温和。

我这次反抗的结果,给我的印象极深。

这是我第一次成功的‘罢课’。

(2)离家出走事件让毛泽东认识到:

“从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儿;当我怯懦屈服时,他打骂得更厉害。

(3)传统文化的熏陶,最明显的是在读中国古代传奇小说时毛泽东的认识:

“有一天,我在这些故事中偶然发现一件特殊的事,即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种田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和学者,从未有过一个农民英雄。

这件事使我奇怪了。

两年以后,我便进行分析这些故事的内容,我发现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作为人民的统治者的武士,他们用不着在土地上工作,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然地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

(4)对待暴动的村民,毛泽东认为:

“我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

于是我深恨这样对待他们也是不公平了。

(5)对村民的抢米运动,毛泽东表示同情但是又以为“村人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由此看出,毛泽东是一个早慧的人,有着极强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爱思考,不盲从,不鲁莽,也有着不屈的意志,这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自那时候起,他对于菩萨比较恭敬起来,有时也偶然烧香,但是当我在另一个意义上堕落的程度增高时,这位老人并不管它,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向神祷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当“我”由一个积极劝父亲有点信仰的宗教信仰者变得愈来愈不信神佛时,父亲并不去管教。

“我”的信仰随着知识的增加而改变,而父亲却是一切从帮助自己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去信仰,并非真正的宗教信仰。

从父与子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富农的私心和进步青年的阅历在怀疑中的成长。

(2)毛泽东在北平困苦的生活里有时间有情趣去捕捉并欣赏北京冬日的风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个逐渐成熟的革命青年的浪漫、乐观、大气和自信。

三、师生探究

1.阅读节选部分,概述少年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程,说说他是怎样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为争取在家庭中的“自由”而与他的父亲抗争。

(2)读书时,毛泽东的父亲要求他读经书,而他却读了《岳飞传》《水浒传》《盛世危言》等大量经书以外的作品。

这些作品使得毛泽东的视野变得更为开阔,接触了许多新思想、新事物,引发了毛泽东求学的欲望。

(3)在求学期间,毛泽东读到了自然科学和新西学课程,政治观念逐步增强。

为了表示反对满清的情绪,他毅然剪去了发辫,并在武昌起义之后加入了革命军。

在湖南师范学习期间,毛泽东就组织一部分进步青年,成立了一个激进团体——新民学会。

毕业之后,毛泽东在政治上做了一些更直接的活动,编报纸,帮助成立文化书社,并在上海与陈独秀计划组织湖南建设协会。

1920年,毛泽东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历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

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毛泽东最终转变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考点链接  把握文章结构思路

文章的思路可以分解成下列几个方面:

(1)段内的结构层次;

(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材料的组织方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的过程。

概括文章的思路一般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的结构。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第四步,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2.这篇伟人的自传带有明显的传主本人的特色,很多地方让人感动。

我们现在应该学习伟人的哪些品质?

还可以引发我们什么思考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毛泽东具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期就不囿于传统思想和习惯势力的束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饥似渴地追求真理,当他完成世界观的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就一直为追求真理而奋斗。

其次,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和坚定的革命责任感。

毛泽东青年时期就深受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影响,他“身无半文,心系天下”,发起“新民学会”,立志救国救民。

不久,投身参与了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再次,毛泽东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豪迈地宣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直到古稀之年,他仍然胸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豪情。

一、文本审美

1.双线索结构

全书以第一人称口述,娓娓道来,而毛泽东特殊的经历和磨难,在其述说中也变得平静如水,撼人心魄,却又真实可靠。

同时在叙述自己的人生历程时,是按照如下两条线索进行的:

一是“反抗”性格的发展,一是自己不断读书、学习的人生历程。

“反抗”性格引导他去阅读更多的书籍,去见识更广阔的世面,并最终导致他思想的转变。

即按照“反抗”“学习”的双线索结构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2.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经历紧密结合

传主在叙述生活经历时,注意从思想经历的角度去追述往事。

随着生活经历的丰富,自己的思想也在求索中成熟起来,生活经历即思想经历,思想经历也体现了生活经历,这两者紧密结合。

如“1920年冬,我将工人第一次政治地组织起来,并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苏联革命史的影响下,领导他们”,既介绍了传主的革命行动,也介绍了传主的理论思想。

再如文章在叙述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时,先简要叙述“在这一时期,我的政治观念开始确定,并且在校中初次得到了社会行动的经验”;然后介绍自己的社会科学学得好,教员对自己的影响大,热心旅行与体育教育,跟朋友谈论大事,成立新民学会等。

写传主的这些经历实际上也是说明传主的政治思想观念的确立和逐渐成熟。

这样较好地将传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思想经历结合起来。

3.语言风趣幽默

如“在这个情形之下,双方互相提出要求,以期停止‘内战’”“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打我,我可以屈膝一下。

这样,结束了这场‘战事’”等幽默风趣的语言表现了传主不卑不亢的态度和机智灵活的处理事情的能力。

再如“我家里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的母亲和弟弟组成,有时甚至工人也在内”,将家里持不同意见的人分成两部分,形象地说明了父亲的专断、其余人反对的情形。

二、写作迁移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也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

写作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也能够使文章变得流畅而富有吸引力。

写一段幽默风趣的文字,20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老头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洪亮,中气充沛。

根据那声响,我揣测定有异物进入鼻孔,或是有人插入纸条,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上有金石声!

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

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很畅通的样子。

可惜隔墙看不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是极为壮观。

(时间:

45分钟 满分:

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救济(jǐ)       裨益(bì)

怂恿(sǒnɡyǒnɡ)恽代英(yùn)

B.遒劲(qiújìnɡ)翌年(yì)

蹩脚(bié)果实累累(lěi)

C.召集(zhàojí)韶山(sháo)

揶揄(yéyú)嗷嗷待哺(bǔ)

D.要塞(sài)曲阜(fǔ)

濯足(zhuózú)前仆后继(pū)

答案 C

解析 A项“济”读jì。

B项“累”读léi。

D项“阜”读f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旗杆  逝世  账目  直接了当

B.通缉  慷慨  辩论  卑躬曲膝

C.九州  津贴  逻揖  揭竿而起

D.枯燥  直截  去世  耳熟能详

答案 D

解析 A项接—截。

B项曲—屈。

C项揖—辑。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柳先生的批评多达150字,称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B.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以《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严复译作《原富》)蜚声于世。

C.从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儿,当我怯懦屈服时,他打骂得更厉害。

D.临行前,他改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答案 D

解析 A项引文是原句成分,句号放在后引号外。

B项“(严复译作《原富》)”放在“一书”前,解释书名。

C项“客气一点”后的逗号改为分号。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成了我的模范,代替了我已经厌弃的康有为和梁启超。

B.我的读书渐渐地影响我,我自己愈来愈怀疑,我的母亲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我对于信仰鬼神的漠不关心而责备我,但我的父亲则不说什么。

C.那年有个大饥荒,在长沙有好多万人没有东西吃。

嗷嗷待哺的老百姓举荐了一个代表团去见巡抚,请求救济。

D.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踌躇满志,以为自己该大显神通了,但常常是眼高手低,处处碰壁,很不顺利。

答案 D

解析 “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

5.毛泽东的诗词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句至今脍炙人口。

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

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了毛泽东的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和语言连贯的能力。

答题时内容上应引用毛泽东诗词对朗诵会加以总结,结构上要与朗诵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