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6380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从中知道寓言是一种的体裁。

“寓”是寄托的意思。

“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则”是量词,二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2.知作者。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

#8226;

公孙丑上》一书。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

3.初读,了解内容,检查自学。

(1)《揠苗助长》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怎样一个人?

(2)他做了什么事?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初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

①知人物:

古时候一个种田人。

②知情节:

种田人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

③知结果:

禾苗都枯死了。

4.精读,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

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2)指名回答,读句子。

“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法帮它们长。

(3)“巴望”是什么意思?

“天天”、“去看”说明什么?

“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既反映了他时刻把这事放在心上,又为他下面采取行动作了铺垫。

(4)“转转去”、“自言自语”说明什么?

“转转去”、“自言自语”形象地描绘出他当时急切的心情和焦急的样子。

“我得想个办法帮助它们长。

”这句话表明他下决心,要采取行动,再也不愿等下去了。

同时这句话在第1自然段的结尾,也起到了引出下的作用。

()指名读第2自然段。

(6)出示句子,抓重点词,比较句意

让学生读句子讨论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经过讨论,让学生懂得第二句中用“终于”一词表明种田人费尽心思苦想了好几天,到底想出了办法。

(7)“筋疲力尽”说明了什么?

“筋疲力尽”是形容非常劳累,没有一点力气了。

联系内容种田人“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弄得筋疲力尽。

”说明他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大的劲。

(8)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种田人做了这事后,自我感觉怎样?

从什么地方看出?

种田人告诉儿子“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种田人自认为力气没白费,心里很得意。

(9)指名读种田人说的话,从中体会他得意的心情。

.细读悟道理。

指名读第3自然段,讨论。

(1)禾苗为什么都枯死了?

种田人错在哪里?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

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只能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

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种田人违背了这个规律,想借助外力强求速成,结果把事情弄糟了,导致禾苗枯死。

(2)学生口头归纳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

(3)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

你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事情?

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或全班集体讨论的办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4)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知大意,读题解题意,精读解句意,细读悟道理。

 

2《争论的故事》

1、能正确、六、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有条理地口述中的故事。

4、理解内容,领会故事中所蕴涵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录音

教学时间:

两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1、板书:

争论,你知道“争论”是什么意思吗?

2、继续板书题:

争论的故事

3、看了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

1、自学生字新词

(1)听录音,注意生字的读音。

(2)默读,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记忆生字的字形。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形式读。

烤鸭评理剖开可惜真笨浪费

关键原谅烟熏火燎

(2)指名分自然段进行朗读。

3、理清脉络,思考:

哪几自然段写盛老师讲的故事?

哪几自然段写大家同了故事后的感想?

三、学习1~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要求:

理解“争论不休”“不以为然”

2、讨论交流

(1)故事中谁和谁为什么事而争吵?

他们是怎样争论的?

(2)理解“不以为然”(出示:

*对*如此这样*然而)

(3)听录音,指导读兄弟俩的对话,重点指导几个反问句的读法。

(4)小结:

从对话看,兄弟俩各抒己见,争论激烈,读时要体会兄弟俩这两种不同的语气。

3、中用了一个词语说明他们争论没有停止?

(争论不休)

理解“休”的意思(*停止*休息*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4、段

、齐读盛老师的话。

三、学习生字

倆烤评剖惜笨抓费键

(1)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

(2)用形声字进行记忆。

(3)教师范写生字。

(4)学生描红

四、作业

1、读熟。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你能用听写的词语,讲这个故事吗?

要求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也可以出示填空:

故事的起因是兄弟俩看到大雁想充饥,经过是兄弟俩为怎样吃大雁,并跑到村里找人。

结果他俩找到了一个的办法,可大雁。

(一)

(1)学生准备(不会讲的同学看书默读)

(2)请学生上讲台讲争论的故事

(3)共同评价

(二)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再讲故事,讲出争论语气。

(1)四人小组准备

(2)请同学讲

(3)学生根据要求进行评价

(三)结合板书:

两全其美不以为然争论不休无影无踪烟熏火燎你能说说它们的意思吗?

(四)如果再配上适当的动作就更好了。

大家练习后,请同学表演。

二、学习,领悟道理

1、自由读一读剩下的部分

2、讨论:

你觉得这些话有道理吗?

谈谈你的体会。

3、指导读好中同学们的话,相机提问:

(1)“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2)“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3)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4)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4、再读同学们的话,品位品位,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谈自己对抓住时机的认识)

、引导读:

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三、总结,布置练笔

1、总结]

(1)师生分角色表演朗读。

(2)这堂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练笔

(1)实际生活中,也有人和你争论吗?

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表达的语气。

(2)作业:

认真练习朗读,注意提示语,并仿写一个片段。

如:

《堂上的一次争论》、《饭桌上的对话》。

板书设计:

2争论的故事

讲兄弟俩争论不休

盛老师问同学们各抒己见

听赞许

26《剪枝的学问》

教材分析:

记叙了“我”在桃园里和王大伯之间的一段佳话,深入浅出的告诉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

生活中充满了哲理,充满了知识。

我们必须留心周围的事物,注意向生活学习。

作者依照事物的发展顺序,依循“生疑-----释疑-----明理”的线索,紧扣题目记叙。

学情分析:

作者能写出剪枝的学问,说明作者善于观察。

作为园艺师的王大伯修剪枝条不足为怪。

可“我”却细心的发现王大伯剪的是一些很粗壮的枝条,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王大伯的说明,道出了“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生活中的辨证的哲理,给人深刻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问,理解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

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

两时

一导入新,激发兴趣

1、上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事情。

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

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

今天我们就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看了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直奔中心,引发前。

“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

“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事情中得知的?

2、齐读第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

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

“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

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

我们下节再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

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

为什么要剪掉它?

留下的什么枝条?

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

(4)“我”听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什么叫“将信将疑”?

我还有怀疑什么?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导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

(3)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导读第五自然段。

(2)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

你从哪些句子看出的?

(3)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

惊的是什么?

(4)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总结全

1、分组分段朗读全,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教师小结:

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

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习作8肚子再也不疼了

教学要求:

1、能读懂例,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的!

2、能编写一个帮助小朋友挑实害处的童话。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

同学们,上学期已经练习过组合玩具编写童话故事了!

今天我们再编童话故事,虽然比上一次难了一些,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编写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阅读例,了解写法。

1、学生轻声自读例。

思考:

(1)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2)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学生再读例,想一想:

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三、根据要求,自编童话

1、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帮助挑食的小朋友。

2、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想象故事的主体情节---挑食的结果是不能健康的成长,体质差,甚至畸形。

3、指导学生将故事说的具体一些。

4、同桌互听,相互帮助修改。

四、交流评议,动笔协作。

1、各组推选教好的向全班编讲童话故事。

2、边集体评议、修改。

3、学生动笔将童话故事写下,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8

训练内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了8道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按笔顺写字。

2、多音字组词。

3、读一读,照样子写句子。

4、修改病句。

、熟记成语。

6、读背《明日歌》

7口语交际训练、演小话剧。

8、学写毛笔字。

1、按笔顺正确书写“惜、靠、戴”这几个字。

2、学习几个多音字,从中懂得凡一字多音多义,根据具体的语意顶字义顶字音。

3、训练学生把句子说具体。

4、练习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熟记成语。

6、读背《明日歌》,并在读背中懂得惜时的道理。

7、通过话剧表演,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三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点。

(1)指名认读“惜、靠、戴”三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练习书写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

()教师重点指导书写“靠、戴”两个字。

3、练习。

及时反馈。

4、展示写的好的字。

二、教学第二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这一题应该怎么样练习。

2、指导。

指导读各字的两个音节。

重点指导读准前鼻音和平翘舌音。

3、练习。

(1)学生练习口头组词。

(2)选择最有把握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选择学生组成的一些词语进行说话训练,进一步巩固对词语意义的理解。

二、堂作业:

多音字组词

一、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例句。

仔细比较上下句的异同。

“去乡下”是回答出“我”去哪儿看望王伯伯。

“管理桃园”是回答出“我”去哪里看望干什么的王伯伯。

(2)指明读例句,体会怎样把句子说具体。

(1)学生在本上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要求把写好的句子读一读。

4、反馈。

指明读好的句子。

(教师评价并帮助修改)

二、教学第四题

指明读练习要求。

(1)要求学生把每句话多读几遍,找出病因。

(2)想一想这样修改。

(通过读句子体会)

(3)教师提示修改时要使用修改符号。

(4)教师归纳修改病句步骤:

一读(读有毛病的句子);

二想(想一想怎样修改);

三改(使用修改符号)。

(1)让学生用一读,二想,三改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1)挨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答案,

(2)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3)同座互查联系情况。

(4)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三、教学第五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

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1)学生自由练度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背诵。

(2)指名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指名读练习要求。

让学生说说该项的练习要求是什么。

(2)指导。

让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试读。

教师根据学生的的情况进行范读。

让学生说《明日歌》的道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再次朗读。

(3)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读。

小组齐读。

(4)反馈。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指名背诵。

第三时

一、教学第七题

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1)让学生自由读本。

(2)同座位分角色读。

(3)教师提示读时要把握各人物的特点,读出语气并范读。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指名分角色读。

(3)让学生尝试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