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053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docx

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语文

常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

  内容预览:

常州市二○○七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三部分,共8页,计23题。

总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请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14分)

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

(2分)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心中燃烧着代代相传的火yàn,它激lì我超越自己,我要使这团火燃烧得更wàng,向世界宣布我的出类拔cuì。

没人能模仿我的笔迹,我的成果,我的推xiāo能力。

从今以后,我要使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因为这是我得以成功的一大资本。

(摘自《读者》2019年13期)

2.默写。

(7分,答案不能重复)

(1)几处早莺争暖树,。

春蚕到死丝方尽,。

(2)按要求默写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文名句。

(说明:

6句中任选5句。

同一主题的2个句子,可出自同一诗文,也可以不同,但2个句子的内容必须符合主题要求)

描写自然美景的2个句子:

富有哲理的2个句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和美好愿望的2个句子:

“”

3.名著阅读。

(2分)

用一句话概括《格列佛游记》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并写出主人公曾到过的两个国家。

4.语言运用。

(3分)

常州是锡剧的主要发源地,但由于种种原因,锡剧已日渐衰微,运用下面材料,为“振兴锡剧”写一段鼓动性的文字。

(不得照抄原文)

锡剧是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270多个传统剧目。

它植根于农村,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

锡剧长于抒情,颇具江南水乡情趣,在表演艺术、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设计等方面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得分评卷人

(二)综合性学习(共6分)

5.长期游离于城市社会主体之外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日益发挥出他们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工厂企业、餐厅宾馆、社区街道,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已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速他们融入城市的步伐,各级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常州市已创建和正在创建的“新市民”学校达数百所,青龙镇还为他们修建了“新市民”公寓。

然而,对他们的称呼,却不尽相同。

在2019年6月4日中央电视台3套播出的“共建和谐家园--心连心慰问农民工演出”专场晚会上,主持人称他们为“农民工”,此外,还有“流动人口”、“外来人口”、“外来妹”、“打工仔”等多种说法。

这些不同称谓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那么,给他们一个怎样的称呼好呢?

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3分)

6.2019年11月13日开始,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综合下面材料,说说“大国”的含义。

(3分)

荷兰:

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在三百年前,仅有150万人口,却将自己的经济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荷兰没有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德国:

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

统一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的动力,全民教育为德国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大学给德国带来了创造和发明,智力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

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美国:

只有230年的历史,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总产值占到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同时,还向世界50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军队,最终在20世纪后期,美国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

得分评卷人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戴望舒的《偶成》诗,完成7~8题。

(共4分)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选自《戴望舒诗选》)

7.如果从揭示中心的角度为这首小诗换一个标题,下面四个短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天重到B.凝冰解冻C.迢遥的梦D.花儿重开【】

8.这首诗虽短,其语言却极具表现力。

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内容,谈谈体会。

(2分)

(二)阅读下面《怎样学习古文》一文,完成9~12题。

(共10分)

怎样学习古文?

翻开《唐才子传》,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能读懂古文,还会写古文。

是不是当时人特别聪明呢?

再看近代人,康有为“七岁能属文”,梁启超六岁学完《五经》。

可见今古人的聪明是相似的。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读古文会成问题呢?

这应当跟读法有关。

前人读书,刚启蒙时,对读的内容几乎完全不懂。

读了若干年,豁然贯通,完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

其关键就在于熟读背诵,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

假如不是如此,读了一篇课文,记住了文中一些生字和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

生字是“点”,句子是“线”。

“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在不同的结构里也会改变原有的词性,有了不同的用法,碰到这个字的解释或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

记住了一篇课文中所有的生字和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记住了这篇课文的生字和句子,在别的课文里,同样的字,假如它的意义或用法有了变化,就看不懂了。

因此,“平面的懂”也还是不够的。

而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

比方“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开始不懂,当读到十几次时,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懂得就更多了。

如,在《学而》篇里:

“孝弟(孝敬父兄)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同‘欤’)。

”这个“仁”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

在同一篇里,说:

“泛爱众,而亲仁。

”这个“仁”指具有仁德品行的人。

在《里仁》篇,说:

“里(居住)仁为美。

”这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

在《子路》篇里说: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意思是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

这个“仁”解释为推行仁政,改变了原有的词性,成了动词。

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基本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具体的解释或用法有了变化。

懂得了这些具体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的“立体的懂”。

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但是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还是会读古文,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的学校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还要熟读背诵。

当时的中学生,熟读背出了不少篇古文,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因此要会读古文,熟读背出足够量的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语相似。

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小时候读外文,老师挑出书中的精彩段落来要学生背,这次背一段,下次再背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

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

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段落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层含义,即培养语感。

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

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京话,过几年,他的北京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京化了。

他回到家里,听到大人讲话不合北京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因为他已有了北京话的语感了。

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一定篇目的古文,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作者周振甫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9年7期,有删改)

9.什么是“立体的懂”?

有哪些具体做法可以达到“立体的懂”?

仔细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

10.第三段的四个例句中,“仁”的用法发生变化的一项是(2分)

A.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B.泛爱众,而亲仁

C.里仁为美D.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11.根据最后一段方言区的孩子学北京话的例子类推,谈谈“文言文语感”的大致意思。

(2分)

12.有的同学学古文,主要靠背记课文中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

今年中考,扩大了文言文的考查范围,你认为是否有必要?

结合上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分)

(三)阅读下面《风吹一生》一文,完成13~17题。

(共14分)

①天真的冷了,连风也受不了了,半夜三更来敲打我的窗户,它们想进来。

这种节奏的敲打声我熟悉,这些风一定是从我的家乡来的。

所有的风都来自北方的野地和村庄,我家在城市的北面。

我掀开窗帘,看到风在闪烁不定的霓虹灯里东躲西藏,它们对此十分陌生。

风的认识里只有光秃秃的树,野火烧光的草,路边的草堆,孩子们头上的乱发和整个村庄老人的一生。

风不认识城市的路,一定是谁告诉了它们我在这里,才会爬上五楼来找我。

②城市里没有风声,没有歪脖子树和草堆供它们存活下去。

它们远道而来是为了唤一个人回去,是唤我吧,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家了。

我从床上起来,打开北向的窗户,黑暗阔大的北风滚滚而来,像旗帜和荒沙一样悬在城市的半空,只等着我从钢筋水泥的一块堡垒里伸出头来,与我面对面,告诉我一些风中的人的消息。

③我家乡的人生活在风里。

离家的那天,一大早我就看见祖父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一种便携可折叠的小凳子)上。

天色灰沉清冷,秋天的早上永远是一副将要下雨的模样。

风很大,地上的杨树叶子转着圈堆到祖父的鞋子上。

我对祖父说,进屋吧,外边冷。

祖父说没事,不冷,都在风里活了一辈子了。

然后问我坐火车还是汽车。

我说火车,这个问题他已经问了好几遍了。

祖父自言自语地把火车重复了一遍,说他夜里也梦见我坐的火车了,跑得太快,怎么叫都停不下来,他就是过来看看,我是不是已经被火车带走了。

我让祖父进屋吃早饭,他也不肯,只想坐坐,守在门口的风里。

那个早上我离开了家,前往一个远离家乡的城市。

祖父拎着小马扎跟在我后面穿过巷子,风卷起的尘土擦着裤脚。

我说巷子里风大,回去吧。

祖父说你走你的,我想在巷子头坐坐。

然后就放下小马扎坐在了路边上。

村庄坐落在野地里,村前村后都是麦地,麦地上的风毫无阻碍地从村南刮到村北,沿村庄中宽阔的土路,一次次宽阔地刮过。

我走了很远回过头,还看见祖父坐在风里,面对着我的背影,被风刮得有点抖。

④祖父老了。

风吹进他的身体。

当风吹进一个人的身体里时,他就老了。

二十多年来,我目睹了来来去去的风如何改变了一个人。

从我记事时起,祖父一直骑着自行车带我去镇上赶集,五天一次,先在集市边的小吃摊坐下,吃逐渐涨价的油煎包子,然后到菜市旁边的空地上看小画书,风送过来青菜和肉的味道。

那时候祖父骑车很稳健,再大的风也吹不倒。

有风的时候我躲在祖父身后,贴着他的脊背,只能感到风像一场大水流过我抓着祖父衣服的手。

长大了,自己也能骑车了,少年心性,车子骑得飞快,在去姑妈家的路上远远甩下了祖父。

我停在桥头上,看见祖父顶着风吃力地蹬车。

祖父骑车的速度从此慢了下去。

有一天祖父从外面回来,向我们抱怨村边的路太差,除了石子就是车辙和牛蹄印。

祖父说,风怎么突然就大了呢,车头都抓不稳了。

但是谁都没有在意。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

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

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

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

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⑥一个人就这样被风吹老了。

风逐渐穿过人的身体,吹走了黑发留下了白发,吹干了皮肤留下了皱纹,最后,风把祖父带到了另一个去处。

我随着一阵一阵的风往前走,走着走着就长大了,最终却走进了没有风的城市,只有祖父和他的小马扎还不时吹进我的梦中。

(作者徐则臣选自《视野》20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