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清风语文Word下载.docx
《精品教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清风语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教案学案学年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清风语文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贾岛: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张耒:
燕丹计尽问田生,易水悲歌壮士行。
嗟尔有心虽苦拙,区区两死一无成。
(1)谒之 ______
(2)自刎 ______
(3)流涕______(4)骨髓______
(5)戮没______(6)濡缕______
(7)忤视______(8)瞋目______
(9)振慑______(10)倚柱______
(11)箕踞______(12)目眩______
(13)约契______(14)揕其胸______
(15)虏赵王______(16)偏袒扼腕______
(17)切齿拊心______(18)以药淬之______
(19)变徵之声______(20)樊於期______
(21)
(22)
(23)
(24)
答案:
(1)yè
(2)wěn (3)tì
(4)suǐ (5)lù
(6)rú
(7)wǔ (8)chēn (9)shè
(10)yǐ (11)jī
(12)xuà
n (13)qì
(14)zhè
n (15)lǔ (16)è
(17)fǔ (18)cuì
(19)zhǐ (20)wū (21)
(22)
(23)
(24)
(1)
(2)
(3)
(4)
(2)
(3)
(4)
“彡”音shān,是个象形字,像装饰用的毛发或色彩条纹的样子。
它由三个“丿”组成,指毛画文饰之数无穷。
“彡”本意是“花纹”,用“彡”作意符多与毛发或描画修饰有关,如“形”,本意是形象事物的形体,引申为“容貌”“样子”,又引申为抽象的“形势”“显露”。
又如“须”,金文像一个面朝右的人形,面上翘着三根胡须,“页”本意是“头”,“彡”在头侧,即“脸上”。
“须”的本意是胡须,假借为“等待”,引申为“需要”“应当”。
背景链接
前228年(秦王政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
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
燕国这时处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困难境地。
事实是:
“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战国策·
燕策三》)燕太子丹这时好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样的策略。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秦王必说见臣
“____”通“____”,________
说 悦 高兴,喜欢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而伤长者之意
年长之人。
(1)处境困难。
(2)品德高尚之人。
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进兵北略地
(2)今行而无信
(1)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形容词作名词,信物
4.[文言实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
(1)秦兵旦暮渡易水
词义: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3)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
(4)愿足下更虑之
(1)军队
(2)(即使)没有;
拜会,前往
(3)重金征求
(4)改变
5.[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句式:
译文: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6.[分析概括]下列对课文第1~2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端写行刺的缘起,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壮的基调。
B.荆轲在燕国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C.“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
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之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的勇而多谋及超人的胆识和气魄。
D.他是在太子丹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
写太子丹“不忍”,主要突出太子丹的仁义精神。
解析:
主要反衬荆轲的非凡智谋和处事决断。
D
词语活用
词语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二、阅读课文第3~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2)请辞决矣
(1)反 返 回来
(2)决 诀 诀别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鼻涕。
(1)袒露一只臂膀
(2)眼泪
(1)函封之
(2)樊於期乃前曰
(3)其人居远未来
(4)皆白衣冠以送之
(5)发尽上指冠
(1)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2)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3)形容词作名词,远方
(4)衣、冠,名词作动词,穿衣、戴帽
(5)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1)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2)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可以解燕国之患
(4)乃今得闻教
(5)终已不顾
(1)对待;
刻毒
(2)返回
(3)解除
(4)指教
(5)回头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4)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5)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6)取之百金
(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被动句 父母和同族的人,都被杀害或没收为奴。
(2)被动句 而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3)判断句 这是让我日夜痛心的事。
(4)判断句 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没有用的人。
(5)判断句 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和他一起去。
(6)省略句 用一百金买下它。
(7)定语后置句 太子和那些知情的宾客。
6.[筛选信息]为了刺杀秦王,荆轲所做的准备有( )
①私见樊於期 ②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③以秦武阳为副 ④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A.②③B.①④
C.②④D.①③
②③是太子为荆轲所做的准备。
B
7.[分析概括]下列对课文3~9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三问樊於期,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
再从解患报仇方面晓之以理;
最后和盘托出行刺打算,舍生取义,使樊於期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於期自刎献头,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反映了他对荆轲盲目的信任。
B.太子丹求“天下之利匕首”并“以药淬之”和“令秦武阳为副”不是主要情节,因而只作必要的交代。
详略得当,剪裁合理。
C.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侮辱。
“士可杀不可辱”,荆轲忍无可忍,怒叱太子,显示了他的刚烈性格。
D.太子及宾客用“皆白衣冠以送之”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诀别的歌声由悲凉到慷慨,使重义轻生的英雄也产生了凄凉悲愤的感情。
“易水诀别”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凉的氛围,有力地突显了荆轲重义轻生的英雄气概。
樊於期自刎献头,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他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A
8.下列对“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B.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士;
“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C.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D.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E.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三、阅读课文第10~18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2)图穷而匕首见
(3)秦王还柱而走
(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1)振 震 惧怕
(2)见 现 出现
(3)还 环 绕
(4)卒 猝 突然
(5)奉 捧 捧着
(1)愿大王少假借之
借助。
(2)持千金之币物
货币。
(1)宽容、原谅
(2)礼物
(1)使使以闻大王
(2)群臣怪之
(3)乃朝服
(4)前为谢曰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3)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4)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1)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3)秦王惊,自引而起
(4)轲自知事不就
(1)先后顺序
(2)尽,这里指翻完
(3)指身子向上起
(4)成功
(1)见燕使者咸阳宫
(2)燕王拜送于庭
(3)群臣侍殿上者
(1)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2)状语后置句 燕王在朝堂上行跪拜礼将它送出。
(3)定语后置句 在殿上侍奉的群臣。
6.[文言虚词]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为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____________
②为之奈何____________
③乃为装遣荆轲____________
④乃令秦武阳为副____________
⑤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
⑥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
⑦嘉为先言于秦王曰____________
⑧愿举国为内臣____________
(2)而
①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
②又前而为歌____________
③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____________
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____________
(3)乃
①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____________
②乃今得闻教____________
③家祭无忘告乃翁____________
(4)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____________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____________
③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____________
④使工以药淬之____________
⑤不敢兴兵以拒大王____________
⑥以次进____________
(1)①介词,被,表被动 ②介词,对 ③动词,整理
④动词,做,担任 ⑤动词,发出 ⑥动词,作 ⑦介词,替 ⑧动词,做
(2)①连词,表修饰关系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 ④连词,表并列关系
(3)①连词,于是 ②副词,才 ③代词,你的
(4)①介词,因为 ②介词,为了 ③介词,凭借
④介词,用;
⑤连词,表目的,来 ⑥介词,按照
7.[分析概括]对作者“廷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描写,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把、持、揕”等动作描写表明荆轲的机智、敏捷,“逐、提”等动作描写表明荆轲的勇武,虽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
B.“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