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7241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借鉴新加坡终稿文档格式.docx

转口贸易是新加坡经济的一大支柱。

同时,物流的发展带来金融业的发展,所以新加坡还是世界尤其是亚洲的金融中心。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物质文化的高度繁荣。

2007年,新加坡人均GDP超过3.6万美元,成为了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二、新加坡制造业转型的成功经验

多年来,新加坡一直将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2006年,新加坡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9%,其中制造业增幅为12%,仅次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目前,新加坡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四分之一以上,并在许多领域居世界先进水平。

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制造业,经济迅速起飞,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在此过程中,新加坡制造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90年代的资本、科技密集型产业,并在电子、化工、生物医学和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强势产业。

2004年,新加坡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但并未因此放弃制造业,而是在同年制定了制造业发展新规划。

按照这一规划,2018年新加坡制造业产值要在已有基础上增长一倍,达到3000亿新元(约合2000亿美元),利润总额也将提升一倍,达到800亿新元。

与此同时,每年在制造业创造就业岗位15000个左右,带动服务业每年衍生大约6500个新的就业机会,高技能制造业工人的比率从已有的32%提高到2018年的50%。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并把加强研发力度、提高创新能力列于首位,同时,努力将新加坡打造成一个“有活力的环球都市,知识、人才及企业的汇合中心”,为新型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据综合计算,未来5年中,新加坡将在科技研发领域投入约135.5亿新元,其中研究与发展信托基金50亿新元,贸工部的“2010国家科技蓝图”提出投入75亿新元,教育部的“学术研究蓝图”提出投入10.5亿新元,研发开支占GDP的比例将从2004年的2.3%提高至2010年的3%。

由于扶持措施得力,新加坡制造业在许多领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如今,新加坡是全球最大的岸外石油钻塔供应者,第三大照相机制造中心,机舱厨房设备及计算机硬盘驱动器的产量占到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新加坡的裕廊岛已经成为世界著名化工基地,集中了70多家跨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新元。

从去年开始,全球著名的壳牌公司耗资数十亿美元在当地兴建“东方石化综合项目”,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地位。

为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中,十分注意各产业之间的协调配套,政府确定的近期三大重点发展领域,有两个与制造行业密切相关,即生物医药和环境与水资源处理。

如今,生物制药业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排名前20位的药业巨头均已在新加坡设点建厂,医药行业产值从1997年的18亿新元猛增至2005年的152亿新元,出口占新加坡非石油产品出口额的10%左右,而1997年仅占2%。

业内人士估计,生物医药行业将能够在2015年之前为新加坡创造1.5万个就业机会,实现250亿新元的产值。

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起飞,也促进了新加坡制造业特别是精密机械制造业发展,2006年,新加坡精密机械制造业收入达到218亿新元。

多年来,新加坡政府始终将服务业和制造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认为只有两者互相配合,经济才能平衡发展,有效抵御各种风险。

因此,尽管新加坡在现代化过程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制造业通过产业升级和不断创新,始终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

新加坡贸工部长林勋强:

(经验的)其中的一条就是转移到制造业的高价值这一块,而不再发展普通的制造业。

去年制造业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8%。

当然,我们认为制造业仍然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继续占到GDP的25%-28%,很像今天的日本。

韩国的GDP中有40%来自制造业。

因此发达国家并不一定是一边倒由服务业占主导地位。

对于我们,保持制造业的地位非常重要。

因为制造业能够为经济中的其他部分和其他元素,比如财经服务、委托服务、信息业提供基础。

所以说当制造业得到发展,事实上是在发展了可以支撑其他服务发展的行业。

但是如何发展制造业呢?

我们想到高价值部分,到我们有信心的那一部分去。

现在新加坡已经建立了五大支柱产业:

电子、精密工程、石化、生物科学和运输。

电子和精密工程占GDP的10%,其他分别占5%左右。

今后5-10年,这五大产业还会给我们很多竞争优势:

就电子和精密工程来讲,现代工作离不开电子,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强的基础。

关于石化业,能源的需求还会增长,已有很多投资人来新加坡追加在石化产品方面的投资。

生物科学,我们才刚刚建立5年,就已经有了对GDP5%的贡献。

新加坡在这方面有一定实力,因为我们引进了高素质的人才。

而在运输业方面,我们也是航空枢纽。

我们有驳船,低成本运船,新加坡可以成为一个运输维护中心。

我们也想在其他领域竞争。

比如,金融服务业现在发展得就不错。

但是最主要的,新加坡是一个资产管理中心。

传统上,新加坡是公司总部的所在,这方面新加坡是很强的。

公司总部与其下属企业间总要进行兑汇。

正因如此,我们很自然地就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新加坡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等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从1998年起,我们努力推动新加坡成为一个资产管理中心。

现在效果很不错,中东和欧洲的业务都很出色。

比如说去年,新加坡的境外资产管理达4500亿-5000亿新元。

其他方面,比如IT业,在经过2000年的泡沫之后,现在又发展起来了。

贸易方面,差不多一个世纪以来,新加坡从贸易物流、转运中获得利益。

我们现在还在努力发展新的行业。

比如可以看到创新产业已有影响。

目前它们还不会很大,约占GDP的3%-4%,但前景都还不错。

三、新加坡的营商环境

由于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加坡的各项指标在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都名列前茅,营商环境令人称道。

自1994年到2001年,新加坡连续八年在世界竞争力评比中排名第二,过去两年因经济备受冲击,2002年排名曾滑落到第五,2003年回升到第四,2004年重新回到世界第二。

2004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研究院发表的《2004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的竞争力在人口少于2000万的经济体中排名首位,在全球则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

该报告根据四大领域200多项的表现评比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新加坡在“政府效率”一项名列榜首,在“经济表现”、“基础设施”、“商业效率”等项排名分别是第五、第九和第六位[10]。

另在2004年10月美国世界经济论坛推出的《2003~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新加坡在全球排名第六位,在2000万人口以下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二[11]。

总部设在香港的政治与经济风险评估机构在2004年发表的几项评估报告中,也把新加坡列于首位。

这些项目包括政府的政策素质及推行效率、外籍人士最喜欢的居住地以及最廉洁经济体等。

其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政府所制订的经济政策以及推行这些政策的效率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当中均名列前茅[12]。

此外,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的贪污指数考查报告、美国世界经济论坛的商业环境调查报告以及伦敦《经济学家》周刊信息部有关经商环境评级的调查报告等都把新加坡列为贪污指数最低、营商环境最安全、最具吸引力的亚洲国家。

在经济要素流动更自由的全球化时代,高效灵活的政府、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以及有利的营商环境无疑将吸引更多的国际经济资源为本国服务,从而使新加坡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时任新加坡贸工部长的杨荣文准将(现任外交部长)曾指出,远至巴西,近至印尼,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给予新加坡很高的评价,这是我们一项宝贵的资产,也是新加坡在环球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四、新加坡的人力资源优势

新加坡还拥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各种人力资源优势。

首先是教育程度比较高。

与经济高速发展和政府重视人才培养的政策相适应,新加坡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

据《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报告》,新加坡过去十年来国民识字率明显提高,年龄15岁及以上居民的识字率从1990年的89%提高到2000年的93%;

在15岁以上的居民当中,57%具有中学或更高教育程度;

拥有大学文凭的居民的比率从1990年的4.5%提高到2000年的12%;

大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15%增至2000年的21%。

在没有受过大专教育的居民当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技能、商业或职业专门训练等进修课程,提升个人的教育水平。

人才竞争、素质竞争是经济全球化诸多竞争因素之一,高层次的教育水准对增强新加坡经济的竞争力无疑大有裨益。

其次是英语优势。

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以及地处马来人大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之中惟一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在传统影响和现实考虑的共同作用下,新加坡独立以来一直推崇英语的教学和使用。

20世纪80年代前后,除了几间特选学校仍保留各族母语教育外,新加坡所有学校均改为英文学校,母语则作为第二语文学习,新加坡国民,特别是中青年,基本是受英文教育长大的。

新加坡民族以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为主,宪法虽然同时列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尊马来语为国语,但由于政府政策、教育、商业和行政用语都以英语为主,英语事实上是当地的通用语,使用英语的人口比例与日俱增。

《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和1990年前相比,5至14岁的华族孩童在家中使用英语的人数比例从23.3%提高至35.8%,增幅达12.5%。

而15岁以上通晓英文的新加坡居民人数比例也从10年前的63%提高至71%。

英语是通行各国的世界商业用语,新加坡国民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对更迅速地掌握世界资讯,更自如地与世界各国商界联系,其便利不言而喻。

再次是华文传统。

新加坡是中国境外华人占人口比例最多的国家,华人始终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新加坡华人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人的文化和经济联系又是如此的频繁,要消除华文的影响根本不可能。

华文始终是新加坡人的重要媒介语言,随着中新关系迅速发展和中文商业价值的提高,使用华文的新加坡人口比例还有所升高。

《新加坡2000年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总体居民通晓华文的人数占六成以上,1990年为63%,2000年微升至65%。

在全球化时代,熟练使用华文的意义在于可以更有效地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

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入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也将形成新的冲击波和巨大的工商机会,谁掌握华文,谁就获得进入中国市场的先机。

新加坡在东南亚国家中能抢先赶搭中国经济“顺风车”,且成绩斐然,与此不无关系。

李显龙出任总理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前景估计仍然乐观,李显龙本人曾在华文学校就读了12年,他上台后发表的国庆致辞明确指出,双语政策将继续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基石,强调新加坡必须培育一批精通两种文化的人才。

五、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新加坡的公共住宅

  政府组屋工程

  建国伊始,新加坡政府面临严峻的住宅问题。

据统计,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居住在贫民窟和屋棚内,能够住上像样住宅的人口只占居民总数的9%。

1960年2月,新加坡成立了建屋发展局(简称HDB),负责建造公共组屋,以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宅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五年建屋计划”,开始大规模兴建低标准住房,1964年政府又宣布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推行住房自有化政策,鼓励中低收入阶层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政府组屋。

截至2002年3月已有约290万人口居住组屋,约占总人口的85%-86%。

新加坡政府在住宅建设时避开房屋密集的市中心区,选择在城市边缘地带最先起步,在市区人口减少到一定程度、新区住宅充足的情况下,政府才集中力量改造旧城。

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组屋以高层住宅为主,一般都是几十层的板式住宅,少数为20多层。

每个组屋区都有完善的设施,超级市场、熟食中心、诊疗所、学校、图书馆、购物中心和游乐场一应俱全。

组屋区的公共交通也十分便利。

鉴于低造价住宅开发的前提,组屋的户型标准并不高。

组屋有三房式、四房式、五房式和公寓式这几种类型,和国内的单元房差不多。

三房式的组屋面积为65-70平方米,包括两间卧房和一间客厅;

四房式面积为90-100平方米,包括三间卧房和一间客厅;

五房式面积为110-120平方米,包括三间卧房,一间客厅,一间饭厅或者四个房间加一个客厅;

公寓式组屋面积为140平方米,设施与五房式组屋相似,不过面积较大。

组屋大厅小室,明厨明卫,由于气候炎热,居室尽量避免朝南,由一条长外廊组织10户左右的单元。

  “居者有其屋”理想的实现

  新加坡政府将“居者有其屋”上升到国策的高度:

  ——新加坡政府赋予HDB广泛的合法权力和为公屋计划提供的巨额的财力、物力、人力。

该局负责社区(新镇)和居住区总体规划以及组屋设计和建造,同时又是最大房地产经营管理者。

它的财政预算纳入国家计划,享有低水平津贴,逐步过渡到自负盈亏。

它可按照法律的规定无偿获得国有土地。

  政府对强制性征用土地政策的有效贯彻和实施。

《土地征用法规》强化了政府和政府机构的职能,如HDB可以强行征用私人土地用于自身发展,以比私人开发商低得多的土地价格,得到城市在建和相关的发展计划。

这种征用土地政策限制了土地投机买卖,并使得大规模建造公共住宅成为可能。

  新加坡实行住宅商品化和公积金制度。

政府规定每个雇员每月缴纳相当于其月薪的40%的金额,强制存入中央公积金局,作购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之用。

不得将公积金挪作它用,不得将此作抵押、查封或被征收,以保障雇员拥有公积金的权利。

住户购组屋首付售价的20%,余下部分则由建屋局以低息贷款方式垫付,住户可用公积金在5年、10年、甚至25年内还清。

  ——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权益。

新加坡政府规定申请组屋的条件是以每个家庭的月收入水平决定的。

其规定申请者每月家庭总收入不可超过8000新元。

扩大家庭(多元家庭)总收入也不能超过12000新元。

且只有每月家庭总收入不超过1500新元的低收入家庭才可申请购买三房式组屋。

为了照顾家庭购买组屋,政府还有大量补贴,如购买三房以下住宅常是低于半价出售;

四房式住宅也可降价15%出售;

五房式住宅也稍有优惠。

对于标准较高的公寓则按市价出售。

由于HDB在降低建筑成本方面作了不少工作,所以组屋起价很低,大概在几万新元左右。

现在一般一套100平方米左右的组屋,价格在10-20万新元之间,如果一家人凑钱来购买,还是比较容易。

  另外,为解决居住过分集中在城市中心,鼓励人们疏散到郊外居住,建屋局新建了15个卫星镇,即新镇。

公房售价按坐落地段与市中心的距离而定,远市区减12%,近郊区减23%,远郊区减32%。

新镇住房都在远郊区以外,平均比市区便宜38%。

而且交通也很便利,轻轨、地铁建设都跟上,所有的屋村都有公共巴士连接轻轨和地铁站。

  新加坡的私人住宅

  新加坡目前约有私人住宅20多万套,类型有共管式公寓,私人公寓以及有地住房等。

这些私人住宅主要是由私人房地产商开发,以市场价出售。

政府方面由市区重建局(URA)主要以土地的供应来进行调控,防止市场泡沫和过度投机。

收入超过一定标准的家庭,只能从市场上购置私人住宅。

为了让更多的住户拥有私人住宅,政府一方面将现有的少量公共住房性质的公寓私有化,另一方面,政府提倡兴建执行共管式公寓,以避免传统低密度房屋的扩张,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执行共管式公寓是指一幢楼宇有多个业主,单元产权归个别业主,公共设施为共有产权。

调查显示,私人住宅买家中,有六七成是组屋提升者,因此这一群体成为新加坡房地产开发商主要的销售对象。

执行共管式公寓发展很快,每年供给1.2万至1.6万个单位。

新加坡政策规定:

执行共管公寓的买者必须符合一切HDB公寓购买者的基本条件,比如为新加坡公民,构成家庭核心,以及不可拥有其他私人房地产。

申请者每月家庭总收入不得超过10,000新元。

拥有组屋五年以上(中间不可有任何转售行为)方可申请购买共管公寓。

一旦拥有了以后,必须在六个月内脱离原HDB组屋的所有权。

共管公寓的购买者及其配偶永远不可以再直接购买HDB组屋。

购房后前五年必须自己居住,五年后可将其出售给本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十年后完全私有化,可以出售给外籍人士。

除了公管式公寓和私人公寓外,新加坡还有一种称“有地住房”的住屋,这是指独立和半独立式的住房,这种住房质量更高,价格更贵,每年供给约2000个单位。

此外,还有称“排屋”的住屋。

这两类住宅的量不大,购买者都是高收入者。

新加坡的《住宅产业法》还特别规定,只有本国公民才有资格购买“有地房产”,外国人可以购买不少于六层的共管公寓或私人公寓单元。

若没有得到“房产控制官”的许可,外国人不允许购买六层以下楼房的公寓。

新加坡土地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

参与新加坡土地利用开发过程的机构和个人包括:

业主、开发商、投资商、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材料测量师、土地测量师、项目经理、主要的承包商、建造商、估价师、市场经纪以及产业管理经理。

开发的项目多是业主、开发商或投资商发起的。

这些人承担投资的风险,同时也享受投资盈利。

他们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参与工程的策划与实施,雇用承包商和建造商,提供必要的资金。

开发住宅的业主或投资商,如果其开发项目中有4个住宅单位或更多,需根据“住宅开发商条例”领取执照。

规划师包括两部分人。

一是在私人行业就业的规划师;

另一部分是为政府工作的规划师。

在私人行业工作的规划师帮助开发商分析具体地块的发展潜力,获取开发许可证,并准备规划文件。

在政府机构工作的规划师则提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框架,评价开发申请并准备开发的指导性方案。

建筑师提出建筑设计方案并提交开发申请。

建筑师监督建筑工程,并负责建筑合同的落实。

工程师包括市政、结构、机械和电力等领域专业人士。

他们负责其专业方案设计及监督方案实施。

  材料测量师对造价计划提出咨询。

他们准备建筑造价预算、投标的标书和合同书,评估中间付款的进展,并准备决算表。

土地测量师进行地界和地形的测量工作。

项目经理是业主或开发商的代理人。

其职责是计划并监督开发项目的实施,包括制定财政预算、评估设计,以及协调承包商的工作和提供各种咨询。

主要的承包商或建造商负责建筑和市政工程方面的工作。

他们参与主要的建筑承包合同,与业主或开发商订立合同完成建筑的开发。

同时,他们也参与分包商或材料供应商定下的合同。

估价师对房地产的租价和售价做出评估,分析开发的可能性与开发伴随的税务问题,并对不动产投资提出建议。

市场经纪对完成的开发项目的出租和出售提出建设,并负责物业的租售过程。

物业管理经理对如何有效的管理物业提出建议,分析物业的设计对维修产生的影响。

他们也参与物业的租赁和租赁协议的签订。

六、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能够在建国36年的短时间里获得飞速发展,创造世界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并做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属不易。

正因为这一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新加坡经验一直比较关注。

小平同志曾访问新加坡,对新加坡经验予以高度评价。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也先后到新加坡访问,并赞赏新加坡经验。

国内媒体和理论界也曾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新加坡经验作过介绍和研究,甚至掀起新加坡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于对外开放,谋求发展的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新加坡与我国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和相似的发展道路,其经验对于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学习、研究和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目的和出发点,在于启迪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视野,避免失误,少走弯路,以更好更快地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但必须看到,任何国外成功的经验,都有它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社会的基础,有着它自身的国情和环境。

同时,即使国外成功的经验,包括新加坡的经验,对其也应全面地辩证地看,不能认为别人什么都好,言必称外国。

比如,就新加坡而言,虽然发展很快,但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隐忧和挑战。

一是版图很小,资源匮乏。

新加坡什么都要从国外进口,难免受制于人。

再加上新加坡经济主要从事港口贸易,本国没有市场,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十分明显。

因此,新加坡人都有一种危机感。

二是人民对国家的归属感上存在着隐忧。

新加坡人都来自世界各地,而且都是为赚钱而来的,一旦不好赚钱,就可能离开。

事实上,任何国家都有不好赚钱时候,每当出现这种情况,不少新加坡人就会移居其它地方。

所以,新加坡政府作出很大努力,培养新加坡人对国家的归属感,使他们爱这个国家,愿意为国家服务,尤其是在国家处于危难时保护这个国家。

三是人力和人才资源缺乏。

由于国家很小,人口基数小,人力和人才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困难。

新加坡的很多企业和高校都是从外国聘用人才。

市政和家政服务所需的劳务也全是从外国进口。

再加上新加坡的年轻女性,不愿组织家庭,不愿生孩子,这导致上述问题更为突出。

所以,新加坡一方面加大向国外引进人才,另一方面积极在国内推行精英教育,以缓解这一问题。

总之,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这个学习借鉴,必须始终坚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