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隔震行业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减隔震行业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减隔震行业实施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开放融合。
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紧密结合区域发展要素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核心产业,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发展新格局。
4、组织引导,市场推动。
坚持组织引导,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实现市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第三条
产业背景分析
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下
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将建筑物放在柔性隔震支座上,隔震层的橡胶支座则是由橡胶层和钢板层多层叠合构成。
减隔震技术能够保证建筑结构整体完整、避免次生灾害。
以隔震技术为例,采用隔震技术,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完整、防止非结构构件的破坏,还能避免建筑物内部结构、设施的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次生灾害。
采用隔震技术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50%-80%,而且地震越大,隔震效果越好。
对于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如医院、消防指挥中心等)来说,通过采用隔震技术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可有效地发挥其“生命线”功效,保证其正常工作。
由于减隔震技术应对地震灾害时表现出显著的优势,目前已有部分地区发文,对于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场所和市政生命线工程,率先强制使用减隔震技术,同时各地相关政策标准和执行力度均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我国隔震行业发展较发达国家相对落后。
日本地震学会1881年便已成立,中国地震学会于1979年经中国科协批准后方成立。
日本自20世纪30年的“刚柔之争”后已正式奠定隔震建筑研究基础,1983年日本第一座橡胶支座诞生(我国为1994年),20__年日本隔震建筑数量增至4700栋(中国为2662栋)。
期间1995年阪神与2021年东日两次大地震为产业发展两大拐点,分别基于WEST大楼与石卷红十字医院隔震建筑震后无损的优质表现。
我国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拐点是2021年汶川地震,该事件再度警示减隔震发展必要性,此后政策发行密度明显增加,20__年-20__年期间隔震建筑数扩张1.6倍至4295栋。
根据发改委民航局《全国民用运输机场布局规划》,我国计划于2021年建成运输机场260个,到2025年形成3大世界级机场群、10个国际枢纽、29个区域枢纽,布局全国民用运输机场370个,其中规划建成约320个,预计远期运输机场规模达到408个左右。
预计2021-2025年年复合增速约6.1%。
交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机场等短板基建领域有望得到迅速拉动。
LNG储罐抗震设计尤其重要,能够保障易燃易爆品的安全性,是未来减隔震扩张的重点方向之一。
LNG储罐具备低温性、承压性、严防泄露性和抗震性的设计要求,尤其是抗震性功能,LNG储罐成分主要为液
态甲烷,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有研究表明80m3的LNG储罐爆炸将影响距离爆炸中心3公里范围区域,同时化学爆炸冲击波的危害程度要远高于物理爆炸冲击波。
假设未来相关建筑竣工面积的年均复合增速为6%。
由于其他公建项目(如机场等)占公司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医院、学校等项目占比将有所下降。
如果立法能够在2021年内落地,保守估算到2021年,立法带动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__
亿元以上。
减隔震技术在一定领域对抗震技术形成了市场代替,对于常规建筑在8度及以上的抗震设防烈度区域,减隔震技术具有技术经济性,随着行业认知的加深,市场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
对于高危型特殊建筑如LNG储罐、核电站等项目和机场等生命线工程,减隔震技术不仅具备技术经济性,更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是防震方案的不二选择;
除了应对地震以外,减隔震技术还推广到了商业地产领域,如地铁上盖项目,以应对地铁振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商业及住宅环境;
以上领域整体构成了立法之外减隔震行业的市场空间。
由于隔震支座多用于建筑承重结构主体,安全性要求高,对相关企业的综合实力亦有较高要求,因此隔震行业属高壁垒行业,主要体
现在新进入者转入难,小公司扩张难,行业或将持续呈现“强者恒强”。
第四条
区位背景分析
区域地区生产总值__万亿元、同比增长__%,区域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__∶__∶__,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__%。
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__%。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__万亿元、增长__%,新增减税降费超__亿元。
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近__万亿元、增长__%,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__%、__%。
出台实施促进消费的__项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__万亿元、增长__%,网上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__%、__%,居民消费价格上涨__%。
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__万亿元、下降__%,其中出口__万亿元、增长__%;
预计实际利用外资__亿元、增长__%。
推动金融业提质增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__%、__%,金融业增加值达__亿元、增长__%。
着力增强市场活力,新登记市场主体__万户、总量超__万户,进入世界__强企业达__家。
城镇新增就业__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__%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__%,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__万元、增长__%。
_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
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
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综观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美经贸摩擦等带来新的挑战。
但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诸多独特优势、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经济总量大、韧性强,产业体系相对完备,正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今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__%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__%;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__%,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__%,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现正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__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__%和__%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__%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__%,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我地区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因素。
我地区在全国率先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有利于有效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全面深化改
革扎实推进,将为全省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
国家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有利于我地区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
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将进一步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国家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但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镇化水平较低,市场主体总量不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扶贫攻坚任务繁重,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法治建设任务艰巨,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有待增强。
综合判断,我地区发展虽面临不少风险挑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新的增长动力加速孕育的态势没有改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趋利避害、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地区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窗口期,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优化市域发展空间。
明确发展定位,更好促进各板块形成统筹联动、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功能衔接的融合发展格局,提升城市整体发展能级。
加强市级统筹,制定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引导重大项目向重点园区集聚、特色产业向特色园区集聚,实现布局优化、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探索多元化方式建立产业基金。
深入推进“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支持更多优质企业上市挂牌,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做强做大。
推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推动一二三产相互渗透、跨界融合,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
加快推进“制造+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让融合发展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网络服务平台,提高平台的集聚效应和市场价值,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产品价值空间。
弘扬“工匠精神”,推动“精致生产”,施行“精益管理”,专注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名品名牌培育,以质量和品牌提升增强有效供给能力,实现产品
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
加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以品牌塑造产业形象,推动发展迈入品牌时代,努力建设“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开放机遇,做到对内对外开放齐抓,努力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格局。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
着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主攻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使其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
形成对外开放新机制。
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第五条
规划目标
到__年,区域产业发展比重明显提升,发展质量明显改善。
产业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提高到__%,产业应用占比稳步提高。
第六条
任务重心
(一)完善相关标准
依据科技创新成果,协同推进高端产品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体系建设。
及时制定新产品标准和规范,积极推进新产品规范制修订。
(二)提高产业集中度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实施联合重组,大力整合中小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若干家集研发、设计、生产等于一体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
(三)培育做强龙头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鼓励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适度进行境外投资,逐步建立境外基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推动以市场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产业联盟为载体的各种形式的重组联合并购,加快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扶持市场竞争力强、有影响力的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努力打造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
(四)实施创新驱动,加强技术创新
加快实施产业创新驱动战略,引导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市场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大力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同组建技术开发机构,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共同组织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开发中心的投入,加快技术中心人才的选拔培养,促进技术开发中心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以核心产业为重点,开展相关人才和产业队伍专项用工调研和人员信息备案,摸清行业人才基数及需求规模,制定人才引进计划和职业培训规划。
加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等职业教育,支持高校、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训机制,采取“订单式”委培、储备式培训等方式,培养造就一大批专业人才。
第七条
保障方案
(一)强化规划实施监督
全面落实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完善规划监督考核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加强各行业主管部门与各区、各产业功能区的沟通对接,进一步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等的作用,健全规划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协调、监测分析预警工作体系。
(二)落实任务分工
将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有关部门。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任务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并把规划目标、任务、措施等纳入本部门或本地区相关规划。
有关部门要协同推进规划任务,在重点领域建立工作协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三)完善配套政策
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价格等相关政策衔接。
研究提出重点支持的技术、产品、项目清单,实施有保有控的差别化扶持政策。
支持各类资本通过提供并购贷款、并购票据、直接融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建材企业兼并重组。
加强生产、施工等全产业专业人员培养和技术人员培训,营造崇尚专业的社会氛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产业工作协调机制。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强化工作督导,抓好规划落实,统筹推进区域产业发展。
积极探索建立产业运行统计监测体系。
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本地产业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支持产业全产业体系各类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发展,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发展。
(五)创新融资渠道
建立、完善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产业投融资机制。
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项目信贷支持力度。
通过制定发布产业鼓励发展目录等方式,引导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社会资金进入产业。
积极采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项目的投融资渠道。
(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在产业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应用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
加强与国外产业研究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及时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趋势。
鼓励企业与国外产业先进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鼓励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设立产业研发机构,努力掌握产业核心技术。
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本地设立产业研发机构、人才培训中心,争取更多高端产业项目落户本地。
(七)加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
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要以本规划的重点产品为方向,以完善产业链为重点,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10强企业,进一步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和产品档次,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八)加强质量管理
推动行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深入推进重点产品的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
结合产品标准、质量管理规程与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产业配套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技术研发推广,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列入各级科技专项计划,优先给予成果奖励。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
(十)集聚创新人才
坚持把引才、聚才放在发展产业的最优先位置,切实落实好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政策。
注重育才。
建立高层次创新人才成长机制,培育一批与国际接轨、具有探索精神的管理类、技术类领军人才。
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能力,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产业相关人才。
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动态化、订单式培养产业人才。
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人员创新创造积极性。
附:
重点应用项目
;
重点应用项目:
___(集团)有限公司___项目
一、项目建设单位
(一)建设单位
___(集团)有限公司
(二)公司基本情况
公司全面推行“政府、市场、投资、消费、经营、企业”六位一体合作共赢的市场战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政府城市发展号召,融入各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商业模式思路上领先业界,对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公司秉承“诚实、信用、谨慎、有效”的信托理念,将“诚信为本、合规经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不断提升公司资产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本公司秉承“顾客至上,锐意进取”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公司坚持“责任+爱心”的服务理念,将诚信经营、诚信服务作为企业立世之本,在服务社会、方便大众中赢得信誉、赢得市场。
“满足社会和业主的需要,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的企业观念,面对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的良好机遇,正以高昂的热情投身于建设宏伟大业。
二、机遇与挑战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呈现新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与绿色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
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
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
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
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智能生产方式所替代。
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新体系。
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美国从2021年起陆续出台《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美国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力求促进美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高美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德国在20__年出台《德国工业4.0战略实施建议》,力求使德国成为先进智能制造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日本在20__年出台《日本制造业白皮书》,力求通过重振国内制造业复苏日本经济。
英国在20__年出台《英国制造业2050》,力求重振英国制造业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法国在20__年出台《“新工业法国”战略》,力求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使法国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制造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20__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9万亿元,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20%,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
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需求潜力加速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
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部署推进,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
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供需错位情况较为突出;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
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加强;
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
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发达国家通过“再工业化”吸引高端制造业加速回流,其他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成本要素优势加快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形成“双向挤压”。
以往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再也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三)制造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
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制造业发展水平与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为:
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中高端人才缺乏,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
产品档次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大;
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数量较少、规模偏小,核心竞争力不强;
资源能源价格和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等等。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必须深刻认识并牢牢把握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制造业发展新形势,化挑战为机遇,坚持问题导向抓关键、重点突破带全局、结果倒逼求实效,在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推动工业化
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发展服务型制造及生产性服务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