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148878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docWord格式.docx

浅谈古诗词教学心得

赞科夫认为: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

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立“生本观念”,努力做到教

为学服,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

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活动激趣。

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

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

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

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

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合作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

时候,就能形成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合作共同去探讨知识、获取

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采用了板画

诗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的内涵。

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有蝴蝶时,学生争论得异常激烈。

有的说:

“要画蝴蝶,不要画蝴蝶,不画怎样体现?

儿童急走追黄蝶?

呢?

”有的说:

“不要画蝴

蝶。

因为诗人已经说了?

飞入菜花无处寻?

”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感悟,

教师提示:

“注意是?

追黄蝶?

而不是?

追蝴蝶?

”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

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里是黄蝶,哪里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

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

”又有一个学生补充:

“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

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

飞入菜花?

的?

飞?

表现出来。

”……在这里,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

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才使得对诗意、诗境、诗趣的感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缺漏走向完整,

从肤浅走向深刻。

(3)故事激趣。

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很

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

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

如在教学《赠汪伦》时,老师可适时介绍:

一天,

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欣然前往。

到后,汪伦告诉说: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

学生听后也忍俊不禁。

(4)想像悟情。

亚里士多德说过:

“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小学生

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

教师可运

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

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睹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

语言,陶冶情感。

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

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教学时,教师可紧紧抓住“绿”字进行教学:

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

人做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

接着让总是听着《春江

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

然后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

述想象到的情景;

作后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入”、“满”

等字的故事,同时你是诗人还会用哪些字?

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地

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

就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使符号、语言、

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形成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头脑中活起来,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感受和体

验。

(5)注释解情。

学习古诗文,要凭借注释,好多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

习古诗。

在解释字、词、句的意思的时候,了解每首诗的意思;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

感的时候。

学生都能根据注释理解,做到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注释既方便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也随之增强,从而节省课上时间,让学生拥

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学习。

(6)朗读见情。

宋代诗人苏东坡就过“三分诗、七分读”读得好,静止不动的诗就会活起

来,就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意境中去体会诗文内在的气势神韵美。

小学教材选编的古

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教

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古诗中的

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

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

还可以高声诵读,慷慨高

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

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

语文课本书收入了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文。

它们有着深

遂的意境,精美的语言,铿锵的音调、和谐的声韵,因而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

只有按

照诗文的节奏运用,高低起伏的语调朗读,就可以获得美感。

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文的思想

内容,精神领会其气势、神韵、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

可采用朗读、默读、选

读、品读等各种方式来读,同时展开联想与想象,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美感。

模仿朗读,让学

生听录音,听老师范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诗词内容,还可以再现诗词中所描

述的景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享受到美感的熏陶和

教育。

配乐朗读。

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通过联想、想象令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漫漫地声中融情,景随声出,在享受美感的同时陶冶情操。

(7)表演抒情。

如在教古诗《鹅》,我在学生看完白鹅浮水的多媒体课件后,引导:

“我

们边读边做动作,想象白鹅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那种可爱的样子,好吗?

”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放起欢快的音乐。

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边读“鹅,鹅,鹅,曲项向

天歌”边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地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高歌的样子,然后将手平

放两侧做“浮”的动作,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读到“红掌拨清波”时,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

“拨”的动作。

自由练读时,学生更是踊跃参与,好象一只只小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

交流

中,学生有的说:

“读着读着,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里欢快地游。

“我好

象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听到了它们的叫声。

”……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氛围里,学生越读越

爱读,他们不仅在自主性的体验中感悟了语言,而且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阅读活动不断推

向高潮。

(8)绘画悟情。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

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

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

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

句。

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

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

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第二步,

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

突出瀑布的背景美。

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

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9)以境启情。

意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

古人作诗词有其背景,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学古诗词

时,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创设情境,善于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使他们的情感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情感的信息畅通无阻。

比如教王维的《山居秋暝》,开始让学生把它当作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启发学生从景物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画外音等方面感知形象。

然后从这些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学生的感知形象引发开来,指出这诗画中有明月、清泉、青松、翠竹、红莲、白石构成的色彩美。

而这一切又笼罩于月光下,别有一番奇丽的朦胧美,既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也有竹喧、莲动,动静相生的动态美,也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含蓄美,而无疑地,要让学生自己描绘一下自己心目中的诗画情景,肯定都是独特的一个。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构成了自己独特的“山居秋暝图”。

再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送行画面,再现当时当地艳丽的春景,伴以悠扬的音乐和感人的朗诵。

当学生看到孤独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边,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此时,不用老师讲解,他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朋友情深”。

(10)以知促情。

诗人作诗(词)有其特定背景,有其独特的情感体验。

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便不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教学《江雪》一诗,在粗知大意后,教者说明,这首诗是诗人柳宗元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不少人认为此诗是单纯的写景之作,其实是误读了。

诚然这是一幅寒江独钓图,境界十分清寂孤单,然而,雪天寒江是垂钓的时候吗?

能钓到鱼吗?

显然。

诗人所写的不是实景,而是想像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像之景呢?

白雪象征着皎洁,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这首诗实乃诗人自咏怀抱之作,虽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

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鱼翁自喻,流露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11)比较明情。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

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

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12)练习含情。

如学生在学习《游子吟》一诗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许多同学就写了不少优秀的诗,这里选取其中一首——《温暖》:

“寒风刺心骨,儿病母忧忧。

奔前跑后忙,关怀暖心头。

亲情永铭心,终将报优游。

”诗中充满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13)测试留情。

测试是根指挥棒,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教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如何通过测试正确引导古诗词的学与教呢?

一方面可增加口试,古诗词中有不少生字,大量积累古诗后,学生有些字不会写是正常,即使不是生字,出错的情况也较常见,增加口试,可防止大量机械抄写之风;

其次,书面考查识记古诗词,可采用连线、填空等形式,降低书写方面的要求;

第三,书面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想像、表达的能力。

情感具有难量化性等特点,但通过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扩展、想像,并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便能观察出学生对古诗词中所含情感的体验程度以及表情达意的能力,这样教师在平常古诗词教学中也会朝这个方面用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悟情、抒情能力是极其有益的。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篇三: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四会市清塘小学邓金容

【内容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

【关键词】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

【正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

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

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

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

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

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

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

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

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

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

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

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

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

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

”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

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

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

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

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

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

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

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

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