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14572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docx

浙江地下水监测规划浙江水文

前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监测工作是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的重要基础。

1998年,国务院在《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中已经明确将原地质矿产部承担的地下水行政管理职能和原由建设部承担的指导城市规划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职能交给水利部承担,理顺了地下水管理中的职能交叉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水资源管理职责。

由于我省地处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地表水资源为主,地下水资源的利用量仅占全省用水总量的2﹪左右,因此,长期以来对地下水的监测工作重视不够。

目前,全省地下水监测站网尚未建立,地下水的监测基本处于空白。

为了满足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调配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地下水管理、保护和地下水资源科学评价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水利部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有关“重点做好地下水监测、完善地下水监测井网”以及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着重加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行政区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测报能力”和“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的要求,受省水利厅委托,开展《浙江省地下水监测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概况

地下水监测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科学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地下水资源、减轻和防治地下水污染、避免出现由于过度开采产生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水法》、《水文条例》和国务院三定方案,水利、国土资源部门都承担地下水监测工作任务。

但两部门在监测目的、监测功能、监测对象和监测指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各有侧重。

水利部门的地下水监测是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为水资源的评价、配置、节约、保护和保障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门开展地下水监测是地质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主要为防治地质灾害、保护地质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两部门协同合作,互为补充,完成资源整合及信息共享,共同建设一个完整统一的地下水监测网,实现《水文条例》提出的国家对水文站网建设的统一规划和对地下水的有效控制,进一步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提升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满足各部门和社会对地下水信息的迫切需求,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地下水监测工程是为满足水资源管理、研究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科学评价地下水资源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根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确定我省地下水监测以浅层地下水为主,以地下水开发利用区为重点,适当布设少量深层监测站点,同时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

1.2项目的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编制依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文件。

(2)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

(3)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建议书咨询评估报告。

(4)《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水利部水文局编,200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

(5)《全国地下水监测规划》。

(6)《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55号。

(7)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DL/T502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7。

(8)水利部水文局关于印发《水文水资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水文计[2004]94号)。

(9)《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

(10)《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部,1999。

(11)《供水水文地质勘测规范》(GB50027-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1。

(12)《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部,2005。

(13)《地下水监测站建设技术规范》(SL360-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部,2006。

(14)《水情信息编码标准》(SL330-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部,2005。

(15)《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部,1998。

(16)《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部,2000。

(17)《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地质矿产部,1994。

(18)《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设部,1999。

1.2.2编制原则

1、统一部署原则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由各级财政投资、满足国家需求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实现对水文地质单元和流域地下水的区域控制。

以平原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区、限采禁采区、严重超采区以及因超采而引发地质环境灾害等特殊类型区的监测站网建设为主,对重要人口密集区、粮食基地、生态环境保护区等进行重点监测。

监测井的位置应便于实施管理和监测。

2、继承发展原则

地下水监测是一项具有延续性的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地下水监测网和管理队伍以及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通讯设施设备、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合理控制整个系统的规模;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考虑一定时期内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的要求,合理布设新建地下水监测站点,提高地下水监测精度,建成较为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3、科学先进原则

立足于国家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以高效、经济、实用为目的,密切跟踪国际和国内地下水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提高地下水监测系统的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

4、信息共享原则

改变原有地下水信息服务落后状况,建立健全信息传输网络和数据库管理及支持系统,为各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地下水历史和实时动态信息服务,实现地下水信息共享,更好地实现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

1.3建设条件

1、具有扎实的工作与资料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及国土部门组织实施了大量地下水常规性监测、开展了水资源评价和水文地质基础性调查工作,主要包括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本世纪初组织开展的两次全省范围的水资源评价。

第一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发布二十多年来,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省陆地水文地质普查及水文地质图的绘制,基本掌握了我省地下水的埋藏分布特征、资源状况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地下水监测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具有一定的监测网络基础和比较健全的管理与工作体系

50多年来,我省水文部门已初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成了一支能够承担地下水监测管理工作、拥有较完善管理体系和较高素质人员的专业监测机构。

全省形成了省水文局(省水环境监测中心)、11个地市级水文(总)站(水环境监测分中心)和水文测站的业务管理体系,为地下水监测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3、具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保障

通过大量基础性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经验的积累,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钻探施工技术,为监测站点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器与实时传输设备的日趋完善,数据存储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快速升级,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全球定位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均为建设高水平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4、具备有利的建设时机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水利部关于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中有关“重点做好地下水监测、完善地下水监测井网”以及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着重加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行政区界和地下水的水文测报能力”和“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严格执行地下水禁采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地下水监测网络”,的要求,的颁布,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也为完善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依据。

1.4主要建设内容

1、站点建设

完善、建设覆盖全省的177个地下水自动监测站点,其中,新建监测站点128个,钻探总进尺3836米;改建现有井点49个;设备177套。

2、地下水质监测站点建设

全省布设地下水水质监测站179处,依托现有水资源监测中心、分中心实验室,承担全省地下水水质普查、监测任务。

3、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

建设1个省级地下水监测中心及10个地市信息站,通过建立物理连接,实现省市中心的互联相访,共同承担地下水监测站点监测数据的接收、存贮、处理分析、与信息服务,实现信息与资料共享。

1.5项目工期及管理

1.5.1施工工期

项目建设总工期为3年。

第一年主要完成监测站点建设内容的40%,省级地下水监测中心能力建设、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购置与安装和省级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第二年主要完成监测站点建设内容的40%,10个地下水监测分中心建设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购置与安装和地下水监测系统建设。

第三年主要完成监测站点建设内容的20%,完成全省地下水监测信息系统的全部建设内容,并开始工程最终竣工验收及系统试运行。

1.5.2建设管理

由浙江省水利厅组建由省水文局为主体、水利厅有关处室参加的浙江省地下水监测工程项目管理机构,制定相关工作方案;设立项目法人,并成立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浙江省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

项目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并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四制”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对项目进行建设管理。

1.5.3运行管理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由浙江省水文局负责,并由其组织相应的支撑机构开展具体的实施工作。

省水文局负责省到流域机构和水利部的信息传输系统及省地下水监测中心的运行、管理和监测业务指导,各地市水文机构负责各地下水监测站点的信息收集及信息传输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并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项目建设成后的运行和管理。

1.6总投资及效益分析

工程总投资估算约1799.02万元,分年度投资估算分别为:

第一年:

719.61万元

第二年:

719.61万元

第三年:

359.8万元

地下水监测是一项服务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本工程建设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指导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

工程具有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地下水资源的作用与主要特点

2.1.1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

浙江丰富的降水和地表径流为地下水的形成、富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同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类型资源量的大小却相差悬殊。

按地下水赋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岩溶水)、红色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红层水)和基岩裂隙水(基岩水)四大类。

各类地下水又可分为若干亚类和含水岩组(见表2.1)。

表2.1浙江省地下水类型划分简表

类型

亚类

含水岩组名称及岩性

水量等级

水质

分布

松散

岩类

孔隙水

潜水

1.全新统冲积砂砾石含水层(alQ4)

中等~丰富

河谷地带、

山间盆地

2.冲积、洪冲积砂砾石含水层

(pl-alQ4,alQ3)

中等

3.洪积、坡洪积粘性土夹碎砾石含水层

(plQ3,dl-plQ2-3等)

贫乏

山麓地带

4.湖、海积粉砂或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