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7170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应用研究doc文档格式.docx

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

大力普及网络教育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

努力为学校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软件和接收我国卫星传送的教育节目的设备。

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网络教育课程,推进网络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开发、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

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意见》中指出:

抓好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的规划、配备和管理工作,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在学校将得到广泛应用。

各级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和规划管理好本地区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工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

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工作,要拟订统一标准,保证与国家信息网络的互联和地区局域网站的交互功能。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明确指出:

要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重点支持并加快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

建成一批网络学校。

完善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的信息环境。

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将人类从工业社会带入信息社会。

为了跟上并领先于时代信息化的浪潮,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教育信息化”。

世界范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已经开始从网络化建设向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过程方面转移。

我国也在探索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到学科教学中的规律。

如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项目,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应用”四者结合。

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

另外,运用“几何画板”革新数学教学的试验研究项目,经过“全国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举办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在全国不少中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另外我校也在1998年3月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子课题《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业已于2000年3月通过辽宁省教育委员会验收、并获壹等奖。

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推动了信息技术与网络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普及,但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⑴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案例研究,有参考价值,但缺少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

缺少大面积应用的实验研究;

⑵具体实践方面,大多数停留在经验层次,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不利于推广和应用;

⑶在学校层面上,以个别课程案例实践较多,没有学校范围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整合的实践和研究。

目前,没有整个学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验和研究;

⑷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的整合研究,只停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忽视对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的研究;

⑸研究内容只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忽视了对学生在整合过程中学习策略变化的研究;

㈣目的和意义

经过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人们似乎并没有看到预期的效果,网络教育不能自动地改善教学质量。

网络教育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于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及网络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四大支柱的能力,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网络化能否深入的关键环节。

网络教学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迈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阶段,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必须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

教育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信息化、网络化,不仅是教育手段的改变,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的转变。

以上这些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的和重要现实意义,我们认为:

⑴在学校层面,大面积开展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整合,是解决教育信息化深层次问题的关键。

⑵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相整合的研究,可以形成一套网络教育与各学科整合的模式库,可以为教师培训提供内容支持。

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的整合,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

⑷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将为教学改革提供方法和依据。

⑸研究如何建立新的管理体制,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为教育管理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

研究目的:

本课题面向基础教育,重在探讨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自教学方法中的局限和优势,达到两种教育教学方法的合理配置,优势互补。

从而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各自教学方法优势互补的基础理论框架与操作模式。

包括基本内涵、结构特征、功能意义、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等;

创立适合于现代中小学教育的规范教学方法体系,促进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进程。

二、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⒈研究内容及研究子课题

⑴利用网络环境,开展全员教师培训

利用中英合作项目和中比合作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对全体教师进行如何应用网络教育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培训;

⑵网络教育与中学传统教学的课程整合研究

在国内外专家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环境,在中学所有学科开展网络教育与学科整合的实验研究。

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收集数据,总结与传统教学整合的方法、模式、案例,同时利用第一手的数据,研究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对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贡献和有效性;

⑶摸索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体制

网络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该项目将探索适合中学教育信息化的科学的管理体制,例如:

教师绩效考核的方法,学生评价的方法;

⑷新环境下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

结合网络教育和传统教学课堂整合,研究为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策略的变化,研究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⒉研究方法

⑴文献法

对国内外关于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整合方面的研究文献展开广泛的调研和分析。

⑵实验研究法

我们将以鞍山市鞍钢高级中学为实验学校,开展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整合的实验研究。

⑶国际比较法

研究结果将和国际同类研究作比较,以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作出相应的改进。

⑷国际合作法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利用国外的研究成果和优秀的资源,开展远程教师培训,并与国外的同类学校建立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⑸行动研究法

整合高等学校的研究力量,参加该项目的全部过程,并鼓励参与实验的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开展研究,总结规律。

⒈开题

召开大会,宣读实验方案

⒉运作

运作分四个阶段

⑴第一阶段

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讨论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制订实施细则,明确组织分工,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及评价指标体系。

⑵第二阶段

对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开展课程整合实验研究;

建立新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⑶第三阶段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一套网络教育与各学科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⑷第四阶段

成果验证、评估,进一步推广应用

⒊结题

召开结题大会,报请专家鉴定验收。

㈢实施途径、方法、手段

本课题根据界定紧紧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传统教学课程整合进行。

⒈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⑴学习理论,把握整合发展趋势

开展学习,进行调查研究:

调研国内外网络教育与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研究文献及相关政策文件;

考察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及其与传统教学课程整合的现状,分析教师、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把握未来发展趋势。

弄清课程整合的基本含义:

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学习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⑵相关培训

我校根据教职工的实际水平和工作需要,采取分层次培训的办法,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培训,具体作法如下:

①培训内容分层次

计算机应用培训

培训的主要内容为:

计算机操作技能,Word、Windonws、PowerPoint应用。

校园网应用培训

培训的内容为:

网上信息采集与加工、制作共享、网上发通知等。

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

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网络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

由于培训与网络建设同步进行,使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很快运用于课堂教学。

②培训方式分层次

建立专家培训体系,聘请高校教授、讲学、指导。

2000年上半年,我校首先聘请了中国第一位现代教育技术博士黎加厚教授讲授了“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资源型学习”、“如何设计信息化教案”等讲座。

2001年,聘请了北师大的老师讲授“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2002年初,聘请教育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心的陈美玲讲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③建立学校培训体系

以“立足本校,能者为师”的原则确立培训教师,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立培训内容,如:

网络应用由信息技术教师金兆强负责培训,教学教研组的教师100%掌握了“几何画板”的使用,为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改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各类培训,使全体教师加深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形成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教师从基于CAI的课件教学转向基于整合理念层面教学;

促进了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使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管理。

通过各类培训,我校培养了一批非计算机专业“金字塔”型(基础层—骨干层—专业层)的骨干教师队伍,造就了一支具有一定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职工队伍,为我校全面进行网络教育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

⒉教育硬件环境

建设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是本课题实施的基础。

学校教育硬件环境建设目标:

以网络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目标,合理配置,滚动更新,稳步升级,物尽其用。

⒊教育资源环境

教育资源环境是指能够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的系统,其特点是选择性、劣构性和开放性。

选择性是指资源环境作为一类学习支持系统,其中拥有藏量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供学生任意选择。

劣构性是指资源库中的对象之间存在较弱的结构关系,不像课件那样内容经过精心编排。

开放性是指适用时间、使用目标等方面带有很大自由度。

随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育观念日益增强,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资源环境来支持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⑴学习资源中心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到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

需要建立能够储存多种媒体的资源中心。

学习资源中心并不是单纯指某种设备,而是各种媒体和资料的集合,是一种全新的系统设计,是专门为了存放和使用具有教学媒体形式的资源而建立的一个场所。

⑵学校层面的资源环境建设

开发信息资源是网络生存的关键,基于学校层面的网络资源开发需考虑以下内容,即开辟IP地址,组建资源开发小组,建立资源库,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主页等。

面向社会的学校IP地址,供师生间、校际间信息交流、访问使用,为学生冲破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奠定硬件基础。

信息资源开发小组,既以教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资源开发小组,负责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立。

建立资源库包括校级资源库、学科资源库和教师个人资源库。

资源开发包括网络资源开发,校际资源开发,学校资源开发和学科资源开发。

校级资源库。

由教务部门负责,电教室统管,带领、组织、指导教师购置、开发各种信息资源,供教师借用;

将有关资料下载到校园网上。

逐步建立起网络分数查询系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系统、网络素材库、网络教案库、教师课件库、学生作业库、网上图书库、网上光盘库等。

学科资源库。

由教研组统管、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收集开发各种信息资料。

教师可在电子阅览室、办公室直接登录上网,将有关信息下载到学科资源库中。

设立九个主页:

学生德育、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管理、素材库、学校行政管理、校务公开、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校评估。

教师个人资源库。

校园网上建有教师个人工作区和共享工作区,个人工作区设有密码,对外不公开,教师可存放自己的资料、教案等。

共享工作区可放入供大家阅览、交流、借鉴的资料,并将有关课堂教学内容在共享区上发布,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建立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主页包括:

学校主页,学生德育,学生管理,学生综合活动,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办学水平评估,校务公开,资源库,行政管理等。

教育资源环境建设应实现如下功能:

基于网络的电子备课;

多媒体教学设计制作;

网络化课堂教学;

学生个性化学习;

网上交流;

电子阅览和Internet服务等;

学生德育管理;

学生智育管理;

校务公开等。

⒋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国家课程规定信息技术课每周2学时,进度缓慢,一是难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二是不利于信息技术知识的系统学习,为此,学校在专家指导下提出尝试信息技术课程集中教学方式——“高智慧”军训。

学校以往的“军训”都是利用暑期在开学前进行,为配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的实施,学校在“军训”中增加了一项新的内容:

信息技术培训。

主要内容有:

①计算机基础知识(尚有不少学生此前未接触过计算机)

②计算机基本操作

③Office的基本内容(主要介绍了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

④Flash的简单应用

⑤《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

⑥Web的基础知识

促进了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在德育中的运用,增强了感染力和教育效果,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页,主要反映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教育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⒌开展专题研究,全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这里我们参照“明日苹果教室”项目(ACOT)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模板—实践单元(UOP)来组织我们的活动。

⑴引言(Invitation)

提出基本的问题,揭示本实践单元主要讨论的问题,并提出本单元将要涉及的基本学习内容。

理想状况下,引言部分将会提出一个宽泛的概念或主题。

⑵情景(Situation)

描述了单元活动需要的时间和场所。

学生可能分别在教室、野外、社区或者互联网上完成部分活动。

UOP这一部分将会帮助教师考虑在教室以外开展活动,并阐述有关课堂管理的问题。

⑶交互(Interactions)

描述了学生和教师如何共同完成教与学。

这部分包括分组策略以及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分配。

学生如何进行协作?

他们是否期望与其他同学获得和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

这一部分还会提出其他对单元有贡献的人以及这些人的角色。

这些人可能包括演讲嘉宾、图书馆媒体专家和其他人。

⑷任务(Tasks)

描述了学生实际做的事情。

⑸标准(Standards)

描述本实践单元参考的国家、省或地区颁布的课程和技术标准。

⑹评价(Assessment)

包括教师使用的了解学生是否符合标准、实现各类任务目标的方法。

⑺工具(Tools)

包括为实现单元学习和教学必须的工具、媒体,包括高科技工具和较为传统的工具,如纸、铅笔和艺术品等。

通过整和实践,学生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

大多数学生在组织能力、社会技能、生活技能和社会意识等方面均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学习经历,即从“做”中学,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变为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这时平时很多被视为“差生”的学生往往都变成了活动的积极分子甚至是组织者。

而作为整合核心内容的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非常自然的行为,学生要完成学习成果的设计,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是所有学生必然的选择。

通过近三个月的研究性学习,学生的信息检索以及处理能力、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均得到大大地提高,全部掌握并能熟练使用象中文雅虎、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Word、PowerPoint、UleadPhotoImpact8等常用软件,另有一些电脑基础好的学生还掌握了象MacromediaDreamweaverMX、FlashMX这些专门用于制作网站的软件,他(她)们都成了网站制作的主力。

四、课题主要成果

㈠理论成果

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课程整合界定:

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它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一是教与学的活动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三是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实现知识重构。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⑴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

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

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⑵网络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

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⑶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⑸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

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

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共探索了三种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发现(探究)式教学模式

⑴讲授式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

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在整合教学中的新发现。

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过程:

基于广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通过Internet实现讲授,由于条件限制,本课题未进行进一步研究。

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视频和音频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教学形式。

并且,利用局域网的出口可对Internet进行访问。

教师的角色:

讲授式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