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64521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据此完成下题。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答案 C

解析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题后反思]

近年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经常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解答该类试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明确整体性原理;

二是将整体性原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联系。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正确地解答该类问题。

命题角度一 结合地理关联图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题型预测:

选择题)

世界气象组织宣布:

2015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记录,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

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2.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③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由于赤道逆流增强,秘鲁沿岸的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对;

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②错;

深层海水上升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于补偿流导致的,③错;

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对。

第2题,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命题角度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运用(题型预测:

非选择题)

3.(2018·

安徽定远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勃生是缅甸西南部最大的港口和历史悠久的大米贸易中心,是伊洛瓦底省省会,也是缅甸内涝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勃生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勃生河东岸,南距河口120km,东距仰光约150km,城乡人口众多。

近年来,勃生河河岸及其附近大片的河谷湿地建成了港口辐射区和市民居住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内涝也在不断加剧。

下图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分布图”。

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勃生城市规模扩大对周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地下水水位下降;

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增大;

大气降水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

城市建设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等。

核心考点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

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东西方向。

多南北方向。

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全国文综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

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

(1)~

(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B.降水

C.光照D.土壤

答案 

(1)B 

(2)A

解析 第

(1)题,由材料可知,照片拍摄于3月25日,“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正值春季杂树发芽,因此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因此答案选B。

(2)题,常绿灌木属于热带亚热带树种,对热量条件要求比较高。

而我国南北纬度差异大,尤其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是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因此答案选A。

命题角度 结合重大时政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

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红军长征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双选)(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红军长征过程中走过的水草地,其主要生态功能是(双选)(  )

A.涵养水源B.防风固沙

C.保持水土D.调节径流

答案 1.BC 2.AD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知,红军长征自南向北行进,并在其过程中翻山越岭,所以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

第2题,红军长征途中走过的水草地位于我国西部山地,其主要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和调节径流。

核心考点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定南北半球: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

如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

如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定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

如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定迎风坡:

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

如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2016·

全国文综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答案 

(1)A 

(2)C

解析 第

(1)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4000米到4500米处最大,四川西部山地该高度植被应为高山草甸带。

(2)题,由图可知,2000米到3000米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

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累积,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

材料中说明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C项正确;

地表径流量小,有利于磷的积累,所以D项错误。

命题角度 结合山地自然带分布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题型预测:

湖南岳阳模拟)读“新疆某山地沿经线的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年均降水量资料”,回答1~3题。

1.若此山地有森林带分布,最可能分布在(  )

A.aB.bC.cD.d

2.此处有森林带分布的原因主要是(  )

A.蒸发量小,湿度大B.光照条件好,热量丰富

C.降水量多,湿度大D.海拔高,人类活动影响小

3.关于图示山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雪线高于北坡B.基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南坡自然带较北坡复杂D.没有发源于该山的河流

答案 1.B 2.C 3.A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知,该山地北坡降水多于南坡,北坡水分条件好,利于森林的发育。

第2题,b处森林带发育主要因为该处降水多,水分条件好,湿度大,利于山地针叶林生长。

第3题,北坡降水多,是迎风坡,雪线低于南坡。

该山山麓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以温带荒漠为主。

南坡降水少,气候干旱自然带谱少。

该山地海拔高,有终年积雪,山地积雪冰川融水是河流主要补给水源。

下图为“垂直自然带与相应水平自然带理论上的对应关系图”。

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④甲所代表的自然景观类型分布相一致的地区是(  )

A.我国华北地区B.巴西高原地区

C.西伯利亚地区D.我国江南丘陵地区

5.下列诗词最能体现①~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才从塞北踏雪来,又向江南看杏花

C.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D.夏秋天水一色,冬春草洲无边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读图可知,甲为亚寒带针叶林;

④地的基带为亚寒带针叶林带,故该题应选C项。

第5题,图中①~④水平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渐变为亚寒带针叶林带,体现的是纬度地带性规律;

B选项反映的是因热量不同而导致我国南北方自然景观的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二轮专题强化练                   

一、选择题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

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2.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

第2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强,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广东韶关调研)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于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

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5题。

3.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  )

A.1~2月B.4~5月

C.7~8月D.10~11月

4.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  )

A.降水较多B.蒸发较大

C.气温较高D.枯枝落叶较多

5.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土壤温度较高B.土壤湿度较大

C.土壤含水量较高D.枯枝落叶量较多

答案 3.C 4.A 5.D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曲线,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枯枝落叶季节变化较小。

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7~8月,此时是夏季,气温高,土壤温度高。

降水多,土壤含水量大,C对。

其它时段土壤温度较低,含水量较小,A、B、D错。

第4题,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东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A对。

蒸发量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

东、西两坡的气温、枯枝落叶差异不大,C、D错。

第5题,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天然林中的枯枝落叶量较多,人工林有人工管理,落叶量少,D对。

天然林与人工林在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方面差异小,不是主要因素,A、B、C错。

福建莆田3月质检)新疆罗布泊地区分布着成群红柳沙包。

红柳每年4月中旬发芽生长,11月落叶。

风沙流受红柳的阻挡堆积,形成沙堆,随着红柳的不断生长,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这样年复一年两层交替堆积,逐渐形成高大的红柳沙包(下图)。

据此完成6~8题。

6.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夏季B.夏季、秋季

C.秋季、冬季D.冬季、春季

7.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  )

A.沙源丰富 红柳的特性B.沙源丰富 地形阻挡

C.土层深厚 红柳的特性D.土层深厚 地形阻挡

8.沙包中的沙层厚度、沙粒粒径与形成时的风速、空气湿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  )

A.风力强,空气湿度较小,沙粒粒径小,沙层厚

B.风力弱,空气湿度较小,沙粒粒径大,沙层薄

C.风力强,空气湿度较大,沙粒粒径大,沙层厚

D.风力弱,空气湿度较大,沙粒粒径小,沙层薄

答案 6.C 7.A 8.D

解析 第6题,根据题目,11月落叶说明北半球是秋冬季节。

当地红柳沙包的枯枝落叶层沉积的主要季节是秋季、冬季,C项对。

第7题,红柳沙包形成过程中,一层枯枝落叶层、一层沙层交替出现,属于红柳沙包形成的必备条件是沙源丰富、红柳的特性(阻挡沙尘,形成沙堆,又不断生长),A项对。

第8题,沙包中的沙层厚度、沙粒粒径与形成时的风速、空气湿度有明显对应关系的是风力弱,空气湿度较大,沙粒粒径小,沙层薄,D项对。

全国100所名校高三模拟)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

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下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该海岛(  )

A.原始森林茂密B.属珊瑚岛

C.河流短小D.土壤肥沃

10.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泥石流B.防大风

C.防沙尘暴D.防地震

答案 9.C 10.B

解析 第9题,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多为次生林;

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

该海岛位于东南沿海,降水较多,但受岛屿面积限制,河流短小。

第10题,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

广东揭阳模拟)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冷湿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

读图,完成11~13题。

11.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12.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13.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11.C 12.A 13.A

解析 第11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m,乙处厚度为2.5~3.0m,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项正确。

第12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

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

故A项正确。

第13题,由材料可知,形成有机土的因素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又是湿地,故有机土面积广大,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4.(2018·

四川凉山一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下图是“北美部分地区7月等温线图”。

材料二 M、N两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气候资料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M

气温/℃

-18.3

3.8

19.7

5.7

2.5

降水量/mm

19.5

35.9

72

29.5

502

N

3.0

8.8

17.2

10.0

9.8

101.8

75.4

80.2

92.6

870

(1)图中等温线P的数值为________℃,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2)与N地相比,M地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填“海洋”或“大陆”)性,结合材料二加以说明。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沿岸洋流对Q地气候及沿岸渔业资源的影响。

答案 

(1)20 P等值线为相邻等值线(20~24℃)之间的闭合等温线;

P等值线以内为河流的发源地,海拔高,气温低。

(2)大陆 M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M地气温年较差大);

M地年降水量少;

M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差异大)。

(3)对气候: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沿岸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形成了当地干旱的气候;

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受寒流降温的影响,易形成多雾的天气。

对渔业:

受(东北信风)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泛,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渔业资源丰富。

解析 第

(1)题,读图,P等值线的相邻等值线为20℃和24℃,所以P闭合等温线可能是20℃或24℃;

图中P等值线以内为河流的发源地,海拔高,气温低。

所以图中等温线P的数值为20℃。

(2)题,根据材料二,M地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大。

N地气温年较差小。

M地年降水量少,且M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季节差异大。

N地年降水量大,且季节变化小。

与N地相比,M地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

第(3)题,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气候、生物等角度进行作答。

15.(2018·

河南濮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而距离北冰洋遥远的长白山之巅也拥有这类极地植被,实属珍稀,长白山也因此被称为“北极的飞地”。

长白山保存着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森林植被景观,7月份,在海拔2100米的无林地带上,花瓣洁白的宽叶仙女木、有着蓝色蝶形花朵的高山棘豆和低矮的苞叶杜鹃竞相开放(如图2),大地宛若色泽明艳的花毯,山地苔原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空中花园。

图1示意“长白山苔原带分布位置”。

(1)简析长白山之巅有利于山地苔原带形成的自然条件。

(2)推测长白山之巅苔原带植被的主要特征。

(3)分析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植被景观的原因。

答案 

(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

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

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

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

(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

植物根系浅而发达;

植物花期短。

(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富;

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

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

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

解析 第

(1)题,长白山纬度高,海拔高,常年气温低;

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为发育苔原带提供了有利条件。

(2)题,长白山之巅因为常年气温低,植物生长慢,苔原带植被植株矮小,贴地生长;

因湿度大,植物根系浅而发达;

夏季短促凉爽,故植物花期短。

第(3)题,垂直自然带保存完整一般考虑山体海拔高、水热组合变化多、受人类影响小等因素。

长白山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

面积大,物种丰富;

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破坏程度小,这些使得长白山能够保存完整的从温带到极地的垂直分布植被景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