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58686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Word格式.docx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和旋转变换;

探索并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在学习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

通过本册书的学习,你将能: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

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内容标准: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安排:

【课时1】轴对称图形

【课时2】旋转

【课时3】欣赏设计

【课时4】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因数与倍数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学安排:

【课时5】因数与倍数

【课时6】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课时7】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课时8】2、5的倍数特征

【课时9】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10】2、5、3的倍数的练习

【课时11】质数和合数

【课时12】质数和合数的练习课

【课时13】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时14】长方体的认识

【课时15】正方体的认识

【课时16】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课时17】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课时18】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

【课时19】体积和体积单位

【课时20】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课时2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

【课时22】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时2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课

【课时24】容积和容积单位

【课时25】容积和容积单位练习课

【课时26】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课时27】整理复习之概念与计算

【课时28】整理复习之综合练习

【课时29】粉刷围墙

【课时30】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课时31】分数的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课时32】分数的意义练习课

【课时33】分数与除法

【课时34】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课时35】真分数和假分数

【课时36】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课时37】真分数和假分数练习课

【课时38】分数的基本性质

【课时39】练习课

【课时40】最大公因数

【课时41】练习课

【课时42】约分

【课时43】练习课

【课时44】最小公倍数

【课时45】练习课

【课时46】通分

【课时47】练习课

【课时48】小数化成分数

【课时49】分数化成小数

【课时50】整理复习一

【课时51】整理复习二

【课时52】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课时5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54】练习课

【课时55】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课时56】练习课

【课时57】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58】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课时59】简便运算

【课时60】整理复习

【课时61】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

统计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课时62】众数

【课时63】练习课

【课时64】折线统计图

【课时65】练习课

【课时66】打电话

【课时67】单元测试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课时68】找次品

【课时69】找次品练习课

【课时70】单元测试

第八单元:

总复习

内容标准:

通过总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的知识。

【课时71】因数与倍数

【课时72】分数的意义与性质

【课时7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课时74】空间与图形

【课时75】统计

实施建议:

一、课程资源

1、教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或调序。

2、练习:

课本后的“做一做,练习”

3、其它资源:

网络:

书籍:

《教师用书》、《小数数学教师》、《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杂志》《小学生数学学习报》

音像制品:

教学光盘

教具:

图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

学具:

学具盒

二、实施手段

教师寄语课程标准编制课时计划、组织教学。

课时计划的体例结构分为: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学后练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由此对学习全过程进行指导。

学生结合“生活数学”课题研究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即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等活动,加深对各单元内容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实践操作学习。

在观察图标、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3、自主探究学习。

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课堂生成的新知疑惑,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新知的学习,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初步建立合作意识,体会合作学习的作用。

5、讲授训练结合。

精讲学生理解上有困难的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堂交流,掌握雪情,调整教学。

6、数学实践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学习丛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反馈

1、课堂反馈:

通过观察、问答、交流、操作等途径实现。

2、课后反馈:

通过作业、实践活动、校信通等途径实现。

有效性评价:

一、评价指标及成绩来源

1、过程性评价。

(1)课堂表现。

通过个人回答、板演习题、操作学具、小组汇报,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作业情况。

根据学生作业上交、独立完成、书写工整、及时纠错情况,用“等级+星级”形式进行评价。

2、终结性评价

(1)纸笔测试。

二、成绩认定及结果处理

终结性评价成绩为需努力者可通过自身的努力,再次参加相应的水平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