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51544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版高中语文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文本13荷塘月色学案苏教版必修2Word文件下载.docx

 ③qū/qǔ ④āi/á

i ⑤hé

/hè

 ⑥mà

i/mò

 ⑦xiān/qià

n 

⑧cēn/shēn/cān ⑨xuá

n/xuà

n ⑩yuà

n/yuá

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5)

(6)

答案 

(1)点缀/辍学/拾掇 

(2)幽僻/癖好/劈柴

(3)惦记/掂量/踮脚 (4)倩影/靓妆/绥靖 (5)树梢/艄公/剑鞘 (6)宛然/婉转/惋惜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蓊蓊郁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精打采:

答案 

(1)树木茂盛的样子。

(2)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小车在通往村头的水泥路上疾驶,两旁新开垦的耕地平坦而宽阔,地里的油菜苗已经蓊蓊郁郁,又预示着来年的油菜花的烂漫和丰收。

(  )

(2)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过去那种没精打采的样子再也看不见了。

答案 

(1)×

 “蓊蓊郁郁”不能用于形容油菜苗 

(2)√

2.辨词填空

(1)斑驳·

斑斓

斑驳:

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文中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侧重于颜色、花纹相杂,不单纯,不统一,常形容旧壁、旧画。

斑斓:

灿烂多彩。

侧重于色彩错杂,常形容色彩。

①虽然奥朗则布妻子的陵墓造型设计与泰姬陵相仿,但是其规模、用料、魅力却远逊之,且许多墙壁已经______不已,因此人们将这座陵墓称为“穷人版泰姬陵”。

②随着家庭装修越来越个性化,木门的色彩也变得越来越五彩________,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家里装修成自己喜欢的颜色,能够让家居生活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答案 ①斑驳 ②斑斓

(2)刹那·

霎时

刹那:

极短的时间;

瞬间。

原多用以解释佛典,后又用于一般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意为“一瞬间”;

可说成“一刹那”;

可以作状语,还可以作宾语。

霎时:

极短时间。

相当于“一会儿”,可写成“霎时间”;

不能说成“一霎时”;

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宾语。

①这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________。

②________间,雨散云归,无处追寻。

答案 ①刹那 ②霎时

(3)风致·

风韵

风致:

除了指美的姿态外,还可指风味、风趣。

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

风韵:

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①村庄连着袅袅娜娜的炊烟,炊烟连着清澈潺湲的溪流,溪流连着我那些似有若无的绮丽的梦想,远处的凤山显得更见________了。

②沈复在《浮生六记》中给世人呈现的不只是一个知己兼发妻的________女性,更是一幅在平淡生活中活出诗意与幸福的范本。

答案 ①风致 ②风韵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3)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课外名句——朱自清名句及古人咏荷名句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朱自清《匆匆》

(2)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

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

——朱自清《毁灭》

(3)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

(4)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温庭筠《莲花》

(5)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一、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

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作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二、背景展示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朱自清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当凤凰传奇的一首《荷塘月色》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你是否想起朱自清的同名名作《荷塘月色》?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的脚步,一起探访他笔下的荷塘月色。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1)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双圆结构”,内结构(情感变化)和外结构(行程变化)都是如此。

内结构上是从“不宁静”开始,到“不宁静”结束;

外结构上是从“家中”开始,到“家中”结束。

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外结构和内结构,在图中①②③④处填写相应的两字词语。

(2)荷塘月色是本文景物描写的重点内容,请根据文章4~6段内容,概述各段的描写角度,在图中⑤⑥⑦处填写相应的四字词语。

答案 ①小径 ②荷塘 ③求静 ④得静 ⑤月下荷塘 ⑥荷塘月色 ⑦荷塘四周

(一)情感领悟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作者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2)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2.联系第3段的内心独白,从全文的角度看,到底流露出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

(2)作者只有在这幽僻的环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生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3)全文就在这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互交织的情感上而展开。

3.如何理解文末“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答案 

(1)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

(2)如果究其深味,“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

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

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

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州。

这真是‘我的南方’了。

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二)写景艺术赏析

阅读课文4~6段,回答问题:

4.赏析第4段,这一段写了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品味它们的妙处。

答案 

(1)这一段写了月下荷塘美景,是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这五个方面来写的。

(2)荷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了其动态美。

(3)荷花:

“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了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状态,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的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4)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运用了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特点,来写“缕缕清香”带给人的感受,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

(5)荷波: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由“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清幽恬静的氛围。

(6)荷韵: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起来,“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7)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作者使用了对景物分层的技巧,并把景物放置在一个特定的、不寻常的背景之中,综合运用景物描写的多种手法,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5.月色本是难状之景,第5段中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答案 

(1)泻:

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2)浮:

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雾的轻飘状态。

(3)洗:

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4)画:

有“人为”动作含在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6.4~6段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请赏析其妙处。

答案 如“田田”“缕缕”“峭楞楞”“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传神地描摹出了眼前之景,富有表现力;

而且节奏鲜明,音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7.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好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答案 

(1)①此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清香是嗅觉形象,作者却用歌声的听觉形象来比喻,其相似点就是微风送来的清香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那种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沁人心脾的感觉。

②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

(2)①此处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由视觉转为听觉,月光与树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名曲的听觉形象来比喻,其相似点就是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

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②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8.文章为什么引用《采莲赋》《西洲曲》?

答案 

(1)从内容上来说,荷塘与采莲关系密切,荷塘是引起作者联想到《采莲赋》《西洲曲》的具体事物。

《采莲赋》描摹的是热闹、风流的季节,与前文蝉声、蛙声的热闹形成文意上的贯通,也是“热闹”的联想。

(2)从情感的跌宕起伏来看,前文感觉热闹是蝉、蛙的,“我什么也没有”;

在这里引用寻找热闹的《采莲赋》《西洲曲》,寻找内心的暂时平静,与我“心里颇不宁静”而寻找内心的暂时平静的主题情感相吻合。

(3)从引用本身的作用来看,引用古诗文更能增添文章的文学底蕴,扩充文章的内涵。

关于《荷塘月色》,有人认为是作者的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愁闷凄凉的心境;

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请结合文本内容和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观点一)是作者的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愁闷凄凉的心境。

文章中的写景无论是荷塘月色还是月下荷塘,都为一种淡淡的哀愁所笼罩;

并且文章的开篇就交代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观点二)文章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全文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作者的行程也是从家出来,去荷塘赏月,再回到家中,因而他只是拘守个人的小天地;

至于月下荷塘的自然之美,只是当时的一种比较客观的描写。

(观点三)文章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从文本内容来说,第3段中“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直接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由的追求;

文末“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了他对志同道合的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的思念,而这些人都是一些具有进步倾向的文人学者。

从时代背景看,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文中流露出来的情绪正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的具体体现。

通 感

《荷塘月色》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两句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

“微风”句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嗅觉转为听觉;

“光与影”句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写“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视觉转为听觉。

感觉的转化,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作用。

技巧点拨

1.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

通感就是移(联)觉。

如:

(1)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清幽徐缓的琴声若断若续,空气里似有暗香浮动。

(听觉转为嗅觉)

2.通过比喻构成的通感,必须要有明确的相似点。

迁移运用

请列举五个以上运用了通感修辞的诗句,并把其中一句改写成散文的形式。

答案 (示例)

(1)①晏几道《临江仙》:

“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②毛滂《浣溪沙》:

“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③马子严《阮郎归》:

“翻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④黄庭坚《才韵公秉》:

“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

”又《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

“寒窗穿碧流,润础闹苍藓。

”⑤陈与义《夜赋》:

“三更萤火闹,万里天河横。

”⑥范成大《立秋后二日泛舟越来溪》:

“行入闹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

”⑦陈耆卿《与二三友游天庆观》:

“月翻杨柳尽头影,风擢芙蓉闹处香。

”又《挽陈知县》:

“日边消息花争闹,露下光阴柳变疏。

(2)改写晏几道《临江仙》:

春风吹醒了大地,朵朵梅花盛开,梅蕊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细雨霏霏之中,清幽的杏花香气浸润了人们的五脏六腑。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运用示例

 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

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

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

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时,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

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

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

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

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

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二、课外素材

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

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

临终前,他嘱咐夫人: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选材感言

 不吃美国“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

毛泽东曾经称赞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人没有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几颗洪湖的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

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

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漂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