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04954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docx

教师资格考试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20世纪以后的教育(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试述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表现。

 ①教育的终身化;  ②教育的全民化;  ③教育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为: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3、简述洛克的教育思想。

 ①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成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②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③另一方面,他主张的又是绅士教育。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①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科学技术教育对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简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②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

 ③传统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④传统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8、简述对网络教育的理解。

 一方面是指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中,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教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教学用具,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是指在网络上构建“网络学校”,它集学校、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一体,为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学习环境。

9、学校文化的特征。

 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已任;

 ④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0、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1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①内发论。

  ②外铄论  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②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③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④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⑤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

4、简述环境对人的影响。

 ①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人在所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什么是环境决定论?

你如何看待它?

7、教育对于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②教育对人的潜力的发掘

 ③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④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7、教育怎样发掘人的潜能?

 人的潜能很少能自动表现出来,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掘,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

教育者必须做到,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

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8、简述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①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②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③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④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作用。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哪几方面?

 ①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③教师的教学目标

3、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教育目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名具特色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

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本精神

 ①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②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5、怎样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

 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②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学生的本质属性

 ①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所在学习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教师职业的特点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者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4、教育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5、教师的专业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第六章  课程

1、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儿童

2、课程目标的依据

 ①对学生的研究;  ②对社会的研究;  ③对学科的研究。

3、教学计划的构成。

 教学计划主要由教学计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几部分所构成。

4、课程实施的结构。

 ①安排课程表。

 ②分析教学任务;

 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④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⑤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⑥组织教学活动;

⑦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5、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

6、分析教学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①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体力和能力。

 ③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7、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哪些?

它受哪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①基础因素;

②内部因素;

③外部因素。

8、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①目标评价模式;

②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③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

9、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①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②搜集信息;

③组织材料;

④分析资料;

⑤报告结果。

第七章  教学(上)

1、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一般任务。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3、为什么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认识的间接性;  ②认识的交往性;  ③认识的教育性; ④有领导的认识。

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相结合;

 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③教学过程中知、行、意的统一;

 ④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6、知识与智力的转化,应注意哪几个条件?

 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②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给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7、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情感、意志、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8、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学过程的五段论)

 ①引起学习的动机;

 ②领会知识;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检查知识。

9、理解教材有哪两种思维途径?

 一、从具体形象思惟向抽象逻辑思惟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开始。

10、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⑤理论联系实际

11、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语文直观。

12、启发性原则的含义,贯彻要求是什么?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学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惟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13、巩固性贯彻要求是什么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中积极巩固。

14、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③学生特点         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5、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16、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第八章  教学(下)

1、备课内容包括: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①检查复习;  检查复习的方式,有口头回答、黑板演算、检查课外作业

 ②讲授新教材; 

 ③巩固新教材; 可以采取提高、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④布置课外作业。

3、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  气氛热烈

4、作业布置注意哪几点?

 ①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②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③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④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5、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它的主要优缺点有哪些?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业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④缺点:

脱离实际、脱离个别差异

6、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

7、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 可操作性; 灵活性

第九章  德育

1、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教育;

 ②思想教育;

 ③道德教育;

 ④心理健康教育。

无产阶阶人生观是为类历史上最高最科学的人生观。

2、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①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②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③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4、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要素构成。

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指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

 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6、德育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②疏导性原则;

 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提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7、德育的途径。

 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③劳动;

④共青团活动;

⑤班主任工作。

8、我国德育的方法。

 ①说服法;

 ②榜样法;

 ③锻炼法;

 ④陶冶法;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⑤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9、德育模式

第十章  班级管理

1、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

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最早的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班级管理的功能。

 ①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率。

 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3、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平行管理代表人物是:

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目标管理是德鲁克,其理论核心是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

4、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到分数的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5、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班级活动的最终归宿。

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尽可能的开发。

 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6、班集体的四个基本特征。

 ①明确的共同目标;

 ②一定的组织结构;

 ③一家的共同活动的准则;

 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7、班集体的作用。

 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8、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020-10-8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