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8553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镇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某某区是一个人口大区、经济小区,农村面积大、条件差,通过这几年持之以恒地抓水电路、生态建设和集镇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一定变化。

但由于工作量大、区镇两级财力薄弱,投入有限,乡镇集镇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城乡差距大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围绕建设“新农村”的要求,花大力气抓基层、打基础,全力破解农村水、电、路、生态等瓶颈制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本项目所在地寨下镇位于某某区西北部,东连分宜县,西邻柏木镇,西北紧邻万载县,南接柏木、芦村镇,北连上高县。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丘陵为主。

国土面积118.00KM2,镇政府驻地距某某市市区35公里。

境内有320国道以及县道八杨公路和寨长公路通过;

全镇辖16个行政村和一个万亩深坑林场,2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370人,其中农业人口37946人,非农业人口5424人,从事非农产业人口15127入,2009年底经某某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寨下撤乡设镇。

为积极策应中央的决策,努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寨下镇在2009年底做出了行政主体服务中心西移至新集镇的决定,为配合近期寨下镇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寨下镇城镇道路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推进寨下镇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有效形成城镇道路网络。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拟建设长新大道集镇主干道新建工程。

受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我中心立刻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收集项目资料、了解项目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以及前段时间的工作成果,对项目的建设必要性、工程的合理性、经济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编制了该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节编制范围及依据

一、编制范围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包括项目的建设必要性论述、交通量分析预测、项目建设规模和标准、主要建设条件、工程技术方案设计及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等,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对本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做出评价。

二、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3、《寨下镇总体规划》;

4、《某某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5、国家有关设计规程规范;

6、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资料,及调查收集的相关区域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及自然条件等资料。

三、编制原则

1、整体协调原则

寨下集镇内道路系统的建设充分考虑了《寨下镇总体规划》有关集镇用地,整个寨下集镇的道路系统相对独立又联系方便,道路系统的规划与寨下集镇的用地功能的规划相辅相成。

2、便捷系统原则

以现状道路网为基础,与用地布局相一致,明确道路系统的等级和功能,理顺寨下集镇内交通和对外交通的关系,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系统的可达性、方便性和快捷性,形成一个交通便利,四通发达的道路网络系统。

3、交通分流原则

运用交通分流实现寨下集镇道路交通的合理性,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为交通运输创造各种必要的条件,合理组织寨下集镇内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人流系统和物流系统。

总之,按照《寨下镇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道路类别、等级、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上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确定路线等级、方案和道路设计,并提出建设的可行性方案。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报告着重研究了镇的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镇总体规划》中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在广泛搜集资料、详细考虑所有制约因素的基础上,依据交通量发展预测,研究论证道路设计方案及建设规模、标准等问题,通过技术经济论证,为本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镇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前景;

2、镇交通运输状况及发展规划,路网及主要相关道路;

3、交通量分析预测;

4、项目建设必要性;

5、建设条件与环境;

6、技术标准与建设规模;

7、工程方案研究;

8、劳动安全措施;

9、项目实施方案意见;

10、投资估算与融资方案;

11、经济评价;

12、招标方案;

13、问题建议。

第四节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建设的必要性

1、是镇集镇发展的需要

寨下集镇距某某中心城区35公里,是某某区的边缘镇,虽然近些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外围城镇不断快速发展的比较之下,由于发展战略没能适时改变而显得边缘化,城镇发展速度明显滞后,城镇面临巨大发展压力。

尤其是2009年底撤乡设镇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已成为制约寨下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作为寨下镇新集镇的主干道—长新大道的建设非常必要。

2、是推进镇总体规划实施的要求

《寨下镇总体规划》关于道路交通章节中指出,规划集镇内道路大多为新建道路,主要采用井字形道路网络,以规划一路(即长新大道)、二路、三路、四路为骨架,道路网分为三级。

一级:

主干道线红宽度24-40m,规划二路、三路红线宽度为30米,规划四路红线宽度24米。

二级:

次干道红线宽度16m

三级:

支路宽度9m

近期新修规划一路和三路,使其成为集镇与周围其他村乡之间交通联系的主要通道。

因此,本项目实施满足集镇总体规划的要求。

3、是全面提升镇建设水平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寨下镇经济发展很快。

农业以粮、油、豆、麻、蔬菜及果业为主,粮食产业以优质稻为主;

林业以用材林和油茶林为主。

花炮是寨下的传统产业,此外还有建材、种植、养殖、食品加工、矿业、化工、花卉苗木组成了寨下镇八大产业群。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更好地指导寨下镇的建设与发展,协调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保持寨下镇建设有足够规模来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4、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道路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扎实推进寨下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新大道的实施对于完善寨下集镇基础设施,促进集镇发展,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任务,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镇集镇道路的建设是镇集镇发展的需要;

是推进镇总体规划实施的要求;

是全面提升镇建设水平和提高招商引资吸引力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项目建设是必要而且紧迫的,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交通量发展预测

本次研究中收集,调查了区域内近几年的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资料,并进行了交通量现状调查和观测,根据确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区内规划路网,采用增长率法进行预测。

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1。

长新大道未来特征年的交通量预测表小客车:

pcu/d表1-1

年份

2011

2015

2020

2025

2030

交通量(pcu/d)

3157

4125

5653

8305

12873

三、技术标准

根据交通量预测和《城市道路设计规划》(CJJ37-90)及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的规定,本项目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2。

主要技术指标表表1-2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主要技术指标

备注

1

道路红线宽度

m

30

 

2

机动车道宽度

4.0

3

非机动车道宽度

3.0

4

绿化带

1.0

5

人行道宽度

6

路面横坡

%

7

人行道横坡

1.5

8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9

设计速度

Km/h

10

路面类型

水泥砼路面

11

路线全长

3000

四、路线方案

长新大道西起新320国道与八角亭交汇处,东至镇中心小学,道路红线宽度为30米,道路全长3000米。

其中,近期实施计划:

320国道与八角亭交汇至新塘路口1.5公里,新建道路行车道9米;

新塘路口至镇中心小学1.5公里,按道路红线宽30米建设。

本次实施计划表表1-3

320国道与八角亭交汇至新塘路口

1500

新塘路口至镇中心小学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根据建标[1996]628号文《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方法》、《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某某省单位估价表》,并参照《公路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估算指标》、《公路工程概、预算编制办法》和某某区有关规定进行编制。

根据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999.7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907.9万元,工程其他费用62.68万元,预备费29.12万元。

2、资金筹措

本项目建设总投资999.7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90万元,其余资金由镇人民政府筹集。

六、工期安排

经综合分析,本项目施工工期安排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

项目实施计划见表1-3。

实施计划表表1-4

年限

项目

2011.5~2011.12

前期工作及报批、工程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路基整形

2012.1~2012.12

路面摊铺、沿线设施、竣工验收

七、节能评价结果

经测算该项目竣工后,营运20年内总计节约燃油消耗量为362万升。

.

八、问题和建议

该项目施工时必然对集镇道路交通造成一定影响,建议项目业主提前与有关部门协调,制订交通疏导措施,以达到既利于施工又不对城镇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造成重大影响。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预测

第一节项目影响区社会经济现状

一、某某区概况及主要经济指标

1、概况

某某区地处某某省西部,袁河上游,东经113°

54’- 114°

37’,北纬27°

33’- 28°

05’,东连新余,西临萍乡,南界安福,北接万载、上高和湖南浏阳。

全区面积2532.36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辖8个镇、14个乡、8个街道、2个场。

某某区属低山丘陵地形。

南、西、北三面群山环抱,峰峦层叠,地势较高;

中部和东部广布丘陵,地势较低。

袁河自西向东于区境中部流过,形成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原。

按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全区可划分为山区、丘陵、平原三种地貌。

山区主要分布在南面和北面的区境边缘,占全区总面积的21.7%;

丘陵分布在区境中部,占全区总面积的60.7%;

平原主要分布在区境东部和袁河两岸,以及丘陵地貌中夹插的小块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17.6%。

境内较大的支脉有明月山,天台山和丰顶山。

明月山位于区境南部,由西南到东南,峰回嶂叠,绵延数十公里,是某某与安福的天然分界线;

境内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2座,主峰太平山海拔1736米,风光秀丽,森林茂密,亚热带树种齐全,是某某著名的旅游胜地。

丰顶山位于区境北部,是某某与万载之间的天然屏障,主峰沙泥坪海拔959.9米,在这一带的峰峦中,有石灰岩天然溶多处,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堪称奇观。

天台山屹立区境西部,为某某与萍乡的分界山。

某某区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以麻、豆、油、果、生姜、辣椒为大宗,水果有柑橘、梨、桃、梅等。

矿产资源丰富,有钽、铌、煤炭、高岭土、花岗岩等20多种。

其中钽铌储量占全国的44.5%,建有亚洲最大的钽铌矿。

高岭土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为某某省第一。

森林资源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杉、竹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银杏等13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56.8%。

2、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某某区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2009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98.93亿元,可比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3亿元,增长7.3%;

第二产业增加值34.36亿元,增长11.8%;

第三产业增加值46.04亿元,增长15.4%。

人均生产总值9538元,增加446元,增长4.9%。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84:

39.36:

42.80调整为18.73:

34.73:

46.54。

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54%,比上年提高3.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54%。

2009年,全区财政收入为140836万元,比上年增长27.0%;

人均财政收入1358元,增加278元,增长25.7%。

区级财政收入64866万元,增长23.5%。

200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95155.5万元,增长0.6%,医药、机械、建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实现利税46504.7万元,增长1.5%。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固定资产投资率达79.9%。

全区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成投资额645490万元,增长52.9%。

从产业投资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21612万元,增长129.12%;

第二产业投资400356万元,增长21.6%;

其中工业投资400356万元,增长21.6%;

第三产业投资223462万元,增长162.4%。

工业园区加大投入规模,市、区工业园分别完成投资187133万元和140485万元。

2009年,实际利用外资19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6%;

引进区外大项目工业资金10.58亿元,增长15.0%。

二、寨下镇概况及主要经济指标

1、行政区划

  寨下镇为某某省某某市所辖,寨下镇位于某某区的西北部,集镇距某某中心城区35KM,320国道从所辖的园岭村和塘下村经过。

辖区面积118平方公里,16个行政村,248个村民小组,4万余人,全镇有水田25256亩,旱地6586亩,小型水库17座,林业植被65%以上,2009年底经某某省政府批准撤乡设镇。

  寨下镇为三县四乡镇的结合部,与万载县的马布乡、上高县的田心镇、分宜县的杨桥镇、操场乡相毗邻,是一个山区乡。

距某某城区35公里,320国道宜万路段途径园岭村的八角亭自然村,八杨公路(八角亭-杨桥)穿过本辖区中心。

2、经济发展

  全镇辖区面积为118平方公里,16个行政村,43370人。

寨下镇经济发展很快。

中小企业168家,其中:

工业企业138家,农业企业30家。

2009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73亿万元,财政收入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80元。

3、社会事业

寨下镇社会事业发展较快。

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4所,共有教职工210人,在校学生4412人。

投资500多万元建有功能齐全的计生服务大楼、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大楼。

电视覆盖率达100%,村村通了光缆闭路电视,入户率达80%。

有固定电话用户3830户,宽带用户126户,手机用户约2万户。

镇中心卫生院有床位45张,有专业医师35人,护士8人。

全镇有镇村医疗卫生室56个,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有67人。

2009年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98%以上。

投资230多万按照国家民政部门设计要求,建成建筑面积6000多平米集健身、娱乐、养老一体的敬老院,现集中供养老人280多人。

4、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园岭的花爆、生猪养殖、寨下的养鸭基地、长乐村的葡萄种植,大宇村的蔬菜种植,举遁村的生姜种植正在形成支柱产业。

寨下镇工业园初具规模。

位于三二O国道旁,占地面积300亩。

有总投资5000万元的某某市超细重钙功能粉体材料厂、某某市华辉化工厂、祥龙装饰材料厂等企业。

第二节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一、发展条件分析

  1、优势条件

  1)区位优越、交通发达

 寨下镇位于市境北部,东连分宜县,西邻柏木镇,西北紧邻万载县,南接柏木、芦村镇,北连上高县。

国土面积118.00KM2,乡政府驻地距某某市市区35公里。

境内有320国道以及县道八杨公路和寨长公路通过,与主要大中城市联系便利。

是某某市北部的重点交通节点,依托优越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以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寨下镇可利用外部的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开拓寨下镇广阔而前景乐观的市场。

  2)自然资源丰富

寨下镇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热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气候特征,适宜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且易形成规模。

水稻、油茶、药材、果业、苎麻遍布村村组组。

境内丘陵遍布,林业资源丰富,出材率较高,森林覆盖率达65%以上。

千头以上养猪、养牛、养羊基地8个,千羽养鸡场5个,拥有中、小型水库、山盆塘120多座,境内没有污染源,水质良好,适合水产养殖发展。

3)多元经济齐头并进

 各类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就业与投资机会,对带动全镇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不利因素

  1)经济成份较为单一

  境内主要以山地林地居多,地势较高,农业生产仍以粗放经营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将过多的劳动人口束缚于农业生产中,不利于全镇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而我国加入WTO后,给本地的农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农业集约化经营已迫在眉睫。

  2)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现状第三产业发展局限于满足村民最基本的服务需求,一些较高档和新型服务产业如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等还未出现或所占比例很小。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中心镇区凝聚力减弱,规模偏小,对乡域的吸引、辐射能力有限,制约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也是人才外流现象的原因之一。

  3)人才缺乏制约经济发展

  现状就业人口的文化水平以小学和初中为主体,人口整体素质低下,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寨下镇对外部人才吸引力有限,人才质量的提高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

二、发展战略研究

  1、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寨下镇经济发展迅速,第二产业最为突出,第一、三产业相对滞后。

今后15年外部条件的改变使寨下镇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寨下镇自身城乡经济正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为适应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区域城乡化、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寨下镇应充分利用域内资源和现有基础等方面的优势,高速度、高效益地全面发展国民经济。

1)寨下镇沿320国道两侧部分属于宜万工业走廊中的西岭布版块,西岭布工业板块以柏木为中心,沿320国道两旁纵深展开,远期向寨下方向展开。

规划面积3500亩,一期开发面积1700亩,预留面积1800亩。

这一板块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无农田、村庄,平整土地成本低,但距某某中心城区和万载县均较远,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且水资源缺乏,地质状况不明,项目选择受到限制。

所以寨下发展第二产业必须立足现状、发挥优势,充分利用利用寨下的优势条件,将工业放在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内引外联、壮大支柱产业。

今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资源及工业用地建设的优势,适时地调整和优化房地产业结构,在保证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上,实施优强带动,扶优扶强,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

通过房地产用地建设,引进外资,促进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发展后劲,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集镇建设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运作,统一规划,与城乡建设相结合,构筑城乡发展的“动力区”。

 2)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转变生产力布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元经济,建立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格局。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寨下镇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向多元化转变,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结合本地区发展特点和风俗习惯,突出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生产应跳出传统种植模式,促使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升级。

因地制宜发展养殖、药材、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大棚蔬菜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围绕产供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形成产业链。

产业规模化进程中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将束缚于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释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发展,结合城乡建设,壮大中心镇区规模,提高区域城乡化水平,实现城乡互动发展。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商贸服务,建立以交通运输商贸为主体,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布局适宜、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的第三产业发展体系,创造新就业机会,增强中心镇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按照“大开放推进大发展,大发展建设大交通,大交通带动大流通,大流通形成大市场”的链形发展要,积极推动区内批发和专业市场的建设,提高商品市场整体水平和运作效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集镇性质的确定

  综上所述,拟定寨下镇集镇性质为:

寨下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某某区重要的中心城乡和现代工业基地。

三、发展规模预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