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458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原理Word格式.docx

发现式学习方法

是学生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去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方法,发展多种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育过程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将一定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加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规律

就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针对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

他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

第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发展的可能水平。

在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就是所说的“最近发展区”。

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

其一是从纵向上,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超越于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状态而超前投入;

其二是从横向上,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

故教育优先发展又可称超前发展或教育先行。

 

简答题

教育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国教育家沛西·

能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生命起源说这种观点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不正确的。

二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美国教育家孟禄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指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活动,把动物的本能和儿童无意识的模仿同有意识的教育混为一谈,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三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现代教育的共同特点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7实践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未来教育展望(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学校教育的特点

1职能的专门性

2组织的严密性

3作用的全面性

4内容的系统性

5手段的有效性

6形式的稳定性

教育的途径

1教学

2课外活动

3社会实践

教育的本质特征|本质内含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和具体目标)

1教育的普及化

2教育的国际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教育的个性化

6教育的多样化

7教育的整体化

8教育的终身化

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4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当代学制发展趋势

1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2重视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教育

3初等教育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4寻求普通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最佳结合

5高等教育出现多级层次,学校类型多样化

6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实现教育制度一体化,发展继续教育

教育目的的类型

1个人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人的本性需要来确定,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儿。

这种观点曾在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广泛盛行于西方世界,“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使人性得以完善化;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其所谓“个人本性”,实质上是发展人的自然本性,把人当做纯生物看待,这也是错误的,是违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这个基本原理的。

2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普、法国的涂尔干等。

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出现了一种“社会学派”,他们认为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因此,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正确地结合起来,才是唯一科学的观点。

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

1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3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将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教育活动中的行为目标

1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六级

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克拉斯伍等制定的情意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五级

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3辛普森等人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分成七级

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教育内容的价值

1教育内容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保证

2教育内容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准绳

3教育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和扩大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

4教育内容是检查教师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1缩小教育内容与现代科技和世界性问题的差距

2教育内容取向上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注重能力培养

4关注道德教育

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

1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

2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3体育知识和技能技巧

4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

教授活动的形式

1个别教授式

2班级教授式

3分组教授式

分组教授的形式有两种:

一般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4综合教授式

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

1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3训练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4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教育过程的特点

1对人施加影响的整体性

2传递过程内化——转化——外化的统一性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

4知识再生产的主导性

5教育内容螺旋式上升的联系性

6信息选择的精炼性

7传播方式的简捷性

提高我国教师社会地位的途径

1提高教育认识,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教师是教育之本的观念,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2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职业真正成为高收入、人皆羡慕与向往的职业。

3改进师范教育,提高师资素质,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4教师权益法制化,使教师合法权益不受到任何损害,给教师创设一种良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让教师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顺利完成培养年轻一代的艰巨任务。

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塑造一代新人的思想品德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教师的劳动特点

1复杂性

2创造性

3长期性

4繁重性

5高度的责任性

6示范性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1师范教育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2师范教育体制逐步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3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更加统一

简答(加粗)|材料(正常字体)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学生个别差异的表现与教育的要求)

一学生性别差异与教育

(原理)1生理因素

生理学、遗传性研究表明:

性别差异,其染色体构成不同,与其空间想象能力有关,形成男女智力活动上的一定差别。

其次,男女两性大脑两半球片侧性功能和专门化的发展有区别。

2传统观念的影响

中国长期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重男轻女观念,至今还有影响,家庭与社会对男孩与女孩的期望不同,导致为他们发展提供的条件也不同。

3学校教育的不足

(怎么办)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和教育应有的态度是: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点,既要承认性别差异,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各自的特点,又要明确男女学生智力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是相同的,关键是教育要切合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其发展。

其次,各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时期,要切实把握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做到扬长补短,记忆力好就多教一些该熟记的知识内容,好奇心强就多给创造一些探索研究的机会,同时从发展的需要看到其不足,对多靠记忆获得好成绩的要提示他学会思考比记忆更重要,要更多地向他们提出动脑思考的问题。

对于靠“小聪明”完成学习任务的要提示他们学习科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严格要求他们,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要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得深入,使男女学生都有远大理想,富有社会责任感,自立、自强,不因某一阶段成绩不佳而气馁,要有自信心,积极上进。

二学生智力差异与教育

(原理怎么做)根据测定智商的公式,智商在140以上者为智力超常儿童,智商在20以下都为低能(弱智)儿童。

对智力超常学生进行教育的要求:

首先,要注意早期发现,早期培养。

其次,在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人特长。

另外,要引导智力超常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坚持刻苦学习,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树立“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的思想。

三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原理怎么做)非智力因素,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呈复杂状态,通常表现为方向、性质、强度等方面的差异。

如兴趣,有的倾向于直接兴趣,有的倾向于间接兴趣,从个体发展看需要两者相结合,学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个体之间其倾向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表现给予积极引导,实现有效的转换。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其智力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作用。

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发展成才的快慢,往往不是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既是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个体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

论述|简答

如何理解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教育者是指直接对求教者的素质发展起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家庭教师、家长。

教育不同于对人的身心发展发生影响的其他过程。

它是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所以,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谈不上什么教育。

教育者不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他把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把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作为活动的目的,力求使自己“教”的对象的身心发生合乎自己社会的变化。

因此说,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二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

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作为教育的对象存在于教育活动的要素之中。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其一是说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一个求知的个体。

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需要教师的传授和扩展。

其二,受教育者也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

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教育下逐渐获得品德的完善和行为的养成。

其三,受教育者也是一个缺乏技能的个体。

只有在教师的培养训练下,受教育者才能逐渐掌握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实现由消费的个体向生产的社会成员转变。

三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施教者和求教者的中介。

教育内容作为一种特殊的中介形式把施教者和求教者联系起来,通过教育内容难度自然延伸,使求教者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由继承到发展,由个体认识水平到人类认识水平,最终把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合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四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综上所述,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四要素是展开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并且在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社会发展对教育有哪些制约因素)可拆考

一自然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类社会的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和各种自然资源等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不同的自然环境具有加速和阻滞教育发展的作用。

无论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交通状况、资源多寡等都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面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等等。

人虽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但对环境的这种影响,我们必须给予客观的认识。

二人口状况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发展规模;

人口增长率进而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增长率影响教育质量

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年龄构成制约各级教育发展规模与进程;

人口就业结构制约学校教育结构;

人口地域分布制约学校布局

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直接影响是指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总影响;

间接的影响是指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从而影响以新生一代为对象的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劳动力素质需求与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

3生产力发展影响教育发展规模、结构和速度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四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主要是:

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积淀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文化观念制约和影响着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

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

现代教育的本体功能

1加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与社会化的进程——人的培养

培养人是教育的最基本职能,也是教育的特质所在。

教育如果丧失了培养人的基本职责,那么实质上也就丧失了其自身的特质,而与社会上的工厂、农村、部队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教育正是因为有了培养人的职能才使其成为教育。

成为能够适应社会要求、与社会规范自觉保持动态平衡的人,这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实现。

所以,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行为规范,逐渐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

2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社会遗传”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两种财富,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即人的智力的物化或“对象化”和以语言文字形态记载下来的精神文化。

这两种社会财富所以能得以保存,并世代相传地继续发展下去,不是靠人的生物遗传实现的,而是靠教育将这些人类认识的成果传递给新的一代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社会“遗传”。

实现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很多,但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是教育。

教育不仅以自身的活动实现知识的纵向传递,而且亦可突破空间和地域的阻隔,进行横向的交流。

3经验和人才的选择——科学筛选

学校教育为培养人才而进行的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与继承不是盲目的、自发进行的,而是通过严格而科学的选择完成的。

决定教育必须对经验进行科学的选择,以典型的、有限的、基本的材料去教育学生,我们将其称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美国布鲁纳称其为“学科的基本结构”,西德的瓦·

根舍因叫它“典型的范例”。

以少而精的内容教育学生是人类理性进步的表现。

进行人才选拔时学校选择职能的又一方面,不仅具有社会认可的权威性,而且具有层层淘汰的严格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可拆考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生育观:

受教育水平较低的群体或个人倾向于不加节制特别是高数量的生育;

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或个人倾向于有所节制的比较合理的生育。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劳动力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所以比生产力中任何其他因素的地位都重要,原因在于劳动者是活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是活的劳动。

而劳动者的劳动所以能成为活的劳动,是由于人的劳动不单单是体力的运用,还有比体力更重要的智力的运用。

2教育可实现劳动能力的再生产,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的再生产,不仅可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合格劳动力去满足社会生产的扩大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以质量的不断提高去促进社会生产的不断跃进和革新。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化生产中,推动经济发展的不再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靠人海战术或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而主要是提高工人的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上迅速应用的程度,而这需要教育的的培养。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简述)

1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3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把学生作为现实的政治力量使用

4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教育对于政治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不能起决定作用。

进步的教育虽能推动革命,但不能代替革命;

腐朽反动的教育虽会阻碍社会发展,但终究挽救不了它的崩溃。

因此,教育是在政治经济制度允许范围内发挥作用的,任何“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简述)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空间上的扩展和代际间的传接。

教育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动实现文化传承。

教育通过使人类掌握文化传递的手段和工具实现文化的传承。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交流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是将文化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文化间的传播和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4教育具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首先,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培养了一支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为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文化创造活动正成为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未来(现代)人的素质特征|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什么新要求

一现代社会要求人进取、开拓、创新、勇于迎接时代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惟有人们具有开拓、进取、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跟上时代潮流。

进取、开拓、创新精神既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对全体人的要求,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

惟有人民具有这样的素质,国家才能快速发展,个人才能适应时代要求,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现代社会要求人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一个财富和繁荣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社会,是一个以脑力和创造性为基础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充斥于世界的社会,是一个到处都打上科技烙印的社会,还是一个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的社会。

现代科技发展,科技信息量不断膨胀,人类无法穷尽这些广泛的知识海洋,要想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跟上社会的步伐,必须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三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人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世界经济和合作组织的柯林·

博尔指出,现代人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一本是学术性的,一本是职业性的,另一本是证明人的事业心、进取精神、创新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的。

在所有的能力中,最主要的是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也就是学会学习。

四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有开创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和法律意识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完善,是一个艰苦复杂的探索实践过程,特别是使其既要适应中国的国情,同时又要与国际经济接轨,要求人们有强烈的开创意识。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这要求人们有一定的竞争意识。

特别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只有靠效益才能取胜。

这同样要求参与竞争的人有效益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求人有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能自觉运用法律来维持市场的正常运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