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88879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7考研《针灸学》治疗各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少阳经证:

劲肩部强痛,头歪向患侧,向健侧转动时加重,劲肩部压痛明显

治法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合远端取穴

主穴天柱、阿是穴、外劳宫

配穴督脉、太阳经证配后溪、昆仑;

少阳经证配肩井、外关。

肩痛配肩髃;

背痛配天宗

方义天柱、阿是穴可疏导颈项部气血;

外劳宫又称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

局部与远端穴位相配,舒筋通络止痛

操作先刺远端穴外劳宫,持续捻转行针,同时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即可缓解。

再针局部腧穴。

若有感受风寒史,颈部穴位可加艾灸;

若由劲项部过度扭转所致,可点刺出血,加拔罐

漏肩风

经络辨证手阳明经证:

以肩前区疼痛为主,后伸疼痛加剧

手少阳经证:

以肩外侧疼痛为主,外展疼痛加剧

手太阳经证,以肩后侧疼痛为主,肩内收时疼痛加剧

手太阴经证,以肩前近腋部疼痛为主且压痛明显

治法通经活络,舒筋止痛。

以局部穴位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主穴肩前、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曲池、阳陵泉

配穴手阳明经证配合谷;

手少阳经证配外关;

手太阳经证配后溪;

手太阴经证配列缺

方义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穴,加奇穴肩前和阿是穴,均为局部选穴,配远端曲池、阳陵泉,远近配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行气活血而止痛

操作先刺远端穴,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

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电针治疗

腰痛

经络辨证督脉证:

疼痛位于腰脊中线部,并有明显压痛

足太阳经证:

疼痛位于腰脊两侧,并有明显压痛

治法舒筋活络,通经止痛。

以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

配穴督脉证配命门、后溪;

足太阳经证配昆仑。

寒湿腰痛配腰阳关;

瘀血腰痛配膈俞;

肾虚腰痛配志室、太溪。

腰骶疼痛配次髎、膈俞;

腰眼部疼痛明显配腰眼

方义“腰为肾之府”,肾俞可益肾壮腰;

大肠俞、阿是穴属近部选穴,可疏调局部筋脉气血,通经止痛;

“腰背委中求”,取委中可疏利膀胱经气,祛除经络之瘀滞

操作寒湿证加灸法;

瘀血证局部加拔火罐,委中刺络放血

坐骨神经痛

经络辨证足太阳经证:

疼痛沿腰或臀、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及足外侧放射痛

足少阳经证:

疼痛沿臀、大腿、小腿外侧至足外侧呈放射痛

治法痛经止痛。

以足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足太阳经证:

腰夹脊、阿是穴、轶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

腰夹脊、阿是穴、环跳、阳陵泉、悬钟、丘墟

配穴寒湿证配命门、腰阳关;

血瘀证配血海、三阴交;

气血不足证配足三里、三阴交

方义腰夹脊为治疗腰腿疾病的要穴,与阿是穴合用可疏通局部气血;

由于本病病位在足太阳、足少阴经,故循经取足太阳和足少阳经穴以疏导两经闭阻不通之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操作腰臀部腧穴可适当深刺,使针感沿足太阳经或足少阳经产生向下放射感为度,不宜多次重复。

寒湿证可加用灸法

眩晕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化痰定眩。

以督脉、足少阳经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内关、太冲

配穴肝阳上亢配行行间、侠溪、太溪;

痰湿中阻配中脘、丰隆、阴陵泉

方义百会位于巅顶,可清利脑窍而定眩;

风池位于头部,局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

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肝潜阳;

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理气,和中化痰止呕,与太冲配伍,属同名经配穴,加强平肝之力。

操作毫针泻法。

眩晕重症可每日治疗2次

(2)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补肾益精。

以督脉、足少阳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足三里

配穴肾精亏虚配志室、悬钟、三阴交;

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胃俞

方义风池为近部选穴,可疏调头部气血,百会用补法可升提气血,二穴配合以充养脑髓而缓急治标;

肝俞、肾俞滋补肝肾、养血益精、培元固本以治本;

足三里补益气血

操作风池用平补泻法,肝俞、肾俞、足三里等穴用补法

中风

(1)中经络

治法调神导气,疏通经络。

以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

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

口角歪斜配颊车、地仓;

上肢不遂配肩髃、手三里、合谷;

下肢不遂配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足三里、解溪;

头晕配风池、完骨、天柱;

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

便秘配天枢、丰隆、支沟;

复视配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尿失禁、尿潴留,配中极、曲骨、关元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

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

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

操作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

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度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

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

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可在患侧上、下肢各选2个穴位,采用电针治疗

(2)中脏腑

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

以督脉穴和手厥阴经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

配穴闭证配十二井穴、合谷、太冲;

脱证配关元、气海、神阙等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百会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强刺激,以眼球湿润为度。

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关元、气海用大艾柱灸,神阙用隔盐灸,不计壮数,以汗止、脉起、肢温为度

面瘫

经络辨证眼睑不能闭合:

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

口颊部:

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

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以局部穴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阳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证配风池、列缺;

风热证配外关、曲池;

气血不足配足三里、气海。

人中沟歪斜配水沟;

鼻唇沟浅配迎香;

颏唇沟歪斜配承浆;

舌麻、味觉减退配廉泉;

目合困难配攒竹、昆仑;

流泪配承泣;

听觉过敏配听宫、中渚。

方义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可疏调面部经筋,活血通络;

合谷为循经远部选穴,取“面口合谷收”之意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取穴宜少,肢体远端的腧穴手法宜重

痹证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以病痛局部穴为主,结合循经选穴及辨证选穴

主穴阿是穴、局部经穴

配穴行痹配膈俞、血海;

痛痹配肾俞、腰阳关;

着痹配阴陵泉、足三里;

热痹配大椎、曲池

方义病痛局部循经选穴,可疏通经络气血,调和营卫,缓急止痛;

风邪偏盛之行痹,遵“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取膈俞、血海以活血祛风;

寒邪偏盛之痛痹,取肾俞、腰阳关,益火之源,振奋阳气而祛寒邪;

湿邪偏盛之着痹,取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

热痹者,加大椎、曲池以泻热疏风、消肿止痛。

操作寒痹、湿痹可加灸法。

大椎、曲池可点刺出血。

局部穴可加拔罐,亦可用电针。

痿证

治法祛邪通络,濡养筋肉。

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

主穴上肢:

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劲胸夹脊

下肢:

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夹脊

配穴肺热伤津配尺泽、肺俞;

湿热浸淫配阴陵泉、大椎;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

肝俞亏虚配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上肢肌肉萎缩在手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下肢肌肉萎缩在足阳明经上多针排刺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选上、下肢阳明经穴位,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意,调理气血,疏通经络;

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与膀胱经第1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行气血;

阳陵泉乃筋之会穴,通调诸筋;

三阴交可健脾益肾,濡养筋脉

操作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

肢体穴位可加用灸法,亦可用电针。

大椎、尺泽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痫病

(1)发作期

治法开窍醒神,息风止痉。

以督脉、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水沟、百会、内关、太冲、后溪、涌泉

配穴大发作配十宣;

小发作配神门、神庭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故取督脉之水沟、百会以醒脑开窍、宁神定志;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调畅气机,宁心安神;

太冲为肝之原穴,可息风止痉;

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为治疗痫病的要穴;

涌泉为肾经井穴,可开窍醒神

水沟宜强刺激致眼球湿润或流泪

(2)间歇期

治法化痰通络。

以督脉、任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主穴印堂、鸠尾、间使、太冲、丰隆、腰奇

配穴风痰闭阻配合谷、中脘、风池;

痰火扰神配曲池、神门、内庭;

瘀阻脑络配百会、膈俞、内关;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

肝肾阴虚配肝俞、肾俞、三阴交

方义印堂可调神开窍;

鸠尾为任脉络穴,是治疗痫病的要穴;

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可调心神、理气血;

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息肝风;

丰隆为豁痰化浊的要穴;

腰奇为治疗痫病的经验效穴

操作太冲、丰隆行泻法,其余主穴行平补平泻法

不寐

治法调和阴阳,安神利眠。

以督脉、手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

配穴肝火扰心配风池、行间、侠溪;

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

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

脾胃不和配丰隆、中脘、足三里。

噩梦多配厉兑、隐白;

头晕配风池、悬钟;

重症不寐配夹脊、四神聪

方义督脉入络脑,百会为督脉穴,可调神安神、清利头目;

心之原穴神门以宁心安神;

三阴交为肝、脾、肾经的交会穴,可益气养血安神;

照海通于阴跷,申脉通于阳跷,针刺可以调和阴阳;

安眠穴安神利眠,为治疗失眠的经验效穴

操作百会向后平刺,留针时间稍长

郁证

治疗调神疏肝,理气解郁。

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印堂、神门、太冲、内关、膻中

配穴肝气郁结配期门;

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

痰气郁结配丰隆;

心神失养配通里、心俞;

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

肝肾亏虚配肝俞、肾俞。

咽部异物哽塞感明显者配天突、照海

方义督脉入络脑,故取百会、印堂调理脑神;

心藏神,取心之原穴神门以养心安神;

郁证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取肝之原穴太冲,疏肝理气解郁;

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与气会膻中配合,可疏理气机,宽胸解郁

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操作

心悸

治法调理心气,安神定悸。

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及相应的俞、募穴为主

主穴内关、郄门、神门、厥阴俞、膻中

配穴心胆虚怯配心俞、胆俞;

阴虚火旺配肾俞、太溪;

水气凌心配三焦俞、水分;

心脉瘀阻配心俞、膈俞

方义心包经络穴内关及郄穴郄门可调理心气,疏导气血;

心之原穴神门,宁心安神定悸;

心包之背俞穴厥阴俞配其募穴膻中,可调心气,宁心神,调理气机。

诸穴配合以收宁神定悸之效

感冒

治法祛风解表。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风池、太阳

配穴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配曲池、外关。

夹湿者配阴陵泉;

夹暑者配委中。

头痛甚配印堂、头维;

鼻塞甚配迎香;

咽痛甚配少商;

全身酸楚配身柱;

体虚感冒配足三里、关元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

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请泻热邪;

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

配穴中足三里、关元用补法或灸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咳嗽

(1)外感咳嗽

治法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列缺、合谷

配穴外感风寒配风门;

外感风热配大椎、风池。

咽喉痛配少商放血。

方义肺俞为肺气所注之处,位邻肺脏,可调理肺脏气机,使其清肃又权,该穴泻之宣肺、补之宜肺,无论虚实及外感内伤咳嗽,均可使用;

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合谷为大肠之原穴,与列缺配合共奏宣肺解表、止咳之功。

操作毫针泻法,风寒袭肺者宜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罐

(2)内伤咳嗽

治法肃肺理气,止咳化痰。

以肺之背俞、募穴和原穴为主

主穴肺俞、中府、太渊、三阴交

配穴痰湿侵肺配阴陵泉、丰隆;

肝火犯肺配行间、鱼际;

肺阴亏虚配膏肓、太溪。

胸痛配膻中;

胁痛配阳陵泉;

咽喉干痒配太溪;

咯血配孔最;

盗汗配阴郄;

面肢浮肿、小便不利配阴陵泉、中极;

气短乏力配足三里、气海

方义肺俞、中府俞募相配,太渊为肺之原穴,三穴配合可宣肃肺气,化痰止咳;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疏肝健脾,化痰止咳

操作主穴用毫针平补平泻,或加用灸法

哮喘

治法祛邪肃肺,化痰平喘。

以手少阴经穴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主穴列缺、尺泽、肺俞、中府、定喘

配穴风寒外袭配风门、合谷;

痰热阻肺配丰隆、曲池。

喘甚者配天突

方义手太阴经络穴列缺可宣通肺气,祛邪外出,合穴尺泽以肃肺化痰,降逆平喘;

肺俞、中府乃肺之俞、募穴,调理肺脏、宣肺祛痰、止咳平喘,虚实之证皆可用之;

定喘为止咳平喘的经验效穴

风寒者可加灸;

痰热阻肺者定喘穴用刺络拔罐法

治法补益肝肾,止哮平喘。

以相应背俞穴及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肺俞、膏肓、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定喘

配穴肺气虚配气海、膻中;

肾气虚配阴谷、关元

方义肺俞、膏肓针灸并用,可补益肺气;

补肾俞以纳肾气;

肺之原穴太渊配肾之原穴太溪,可充肺肾真元之气;

足三里调和胃气,以资生化之源,使水谷精微上归于肺,肺气充则自能卫外;

定喘为平喘之效穴

操作毫针补法。

可酌用灸法或拔罐

呕吐

治法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以胃的俞募穴、下合穴为主

主穴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配穴寒邪客胃配上脘公孙;

热邪内蕴配商阳、内庭,并可用金津、玉液点刺出血;

痰饮内阻配膻中、丰隆;

肝气犯胃配肝俞、太冲;

饮食停滞配梁门、天枢;

脾胃虚寒配脾俞、神阙

方义中脘乃胃之募穴,胃俞为胃之背俞穴,二穴俞募相配理气和胃止呕;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呕;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

操作毫针刺,内关、中脘用泻法,胃俞、足三里平补平泻法。

虚寒者,可加用艾灸。

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胃痛

治法和胃止痛。

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配穴寒邪犯胃配胃俞、神阙;

饮食伤胃配梁门、天枢;

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气滞血瘀配膻中、膈俞;

脾胃虚寒配神阙、胃俞、脾俞;

胃阴不足配胃俞、三阴交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

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

操作疼痛发作时,远端穴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寒邪犯胃、脾胃虚寒者,中脘可用隔盐灸

腹痛

治法通调腑气,缓急止痛。

以胃之下合穴及大肠、小肠募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天枢、关元

配穴寒邪内积配神阙、公孙;

湿热壅滞配阴陵泉、内庭;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脾阳不振配脾俞、神阙

方义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

天枢为大肠募穴,关元为小肠募穴,配合应用可通调腑气

操作毫针刺,虚补实泻;

寒证可用艾灸。

腹痛发作时,足三里持续强刺激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胁痛

治法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以足厥阴、手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期门、太冲、支沟、阳陵泉

配穴肝气郁结配内关、行间;

肝胆湿热配阴陵泉、行间;

气滞血瘀配膈俞、阳辅;

肝阴不足配肝俞、肾俞。

肋间神经痛配相应夹脊穴、阿是穴

方义期门为肝之募穴,太冲为肝之原穴,二者配合能疏肝解郁;

支沟配阳陵泉疏泄少阳经气,调理气血,共奏理气活血之功

操作毫针刺,用泻法

泄泻

治法运脾化湿,理肠止泻。

以大肠募穴、背俞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

配穴寒湿内盛配关元、水分;

湿热伤中配内庭、曲池;

食滞胃肠配中脘、建里;

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

肝气乘脾配肝俞、太冲;

肾阳虚衰配肾俞、命门、关元。

慢性泄泻配脾俞、足三里;

久泻虚陷者配百会。

有明显精神心理症状配神门、内关;

泻下脓血配血池、合谷、三阴交、内庭

方义神阙为局部选穴,用灸法既可温阳散寒除湿,又可轻利湿热,为治疗泄泻的要穴;

本病病位在肠,故取大肠募穴天枢、背俞穴大肠俞,俞募相配,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

针对脾虚湿盛之病机关键,取脾经合穴阴陵泉,健脾化湿

操作寒湿及脾、肾虚证针灸并用(肾阳亏虚者可用隔附子饼灸);

神阙穴用隔盐灸或隔姜灸;

急性泄泻针灸日2次

便秘

治法调理肠胃,行滞通便。

以大肠的背俞穴、募穴及下合穴为主

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支沟、足三里

配穴热秘配合谷、内庭;

气秘配中脘、太冲;

气虚配脾俞、气海;

血虚配脾俞、三阴交;

冷秘配神阙、关元

方义大肠俞为大肠背俞穴,天枢为大肠募穴,两穴同用属俞募配穴法,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三穴共用,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

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三焦之气通畅,则肠腑通畅,便秘得愈;

大小肠皆属于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调理胃肠,宣通阳明腑气而通便

操作毫针刺,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冷秘、虚秘、神阙、关元用灸法

癃闭

治法调理膀胱,行气通闭。

取膀胱的背俞穴、募穴为主

主穴中极、膀胱俞、秩边、三阴交、阴陵泉

配穴膀胱湿热配委中、行间;

肝郁气滞配蠡沟、太冲;

瘀血阻滞配膈俞、血海;

脾气虚弱配脾俞、足三里;

肾阳亏虚配肾俞、命门

方义中极为膀胱募穴,与膀胱的背俞穴膀胱俞,属俞募配穴法,可调理膀胱气化功能,通利小便;

秩边为膀胱经穴,可疏导膀胱气机;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助膀胱气化;

阴陵泉清利下焦湿热、通利小便

操作毫针常规刺。

针刺中极时针尖向下,使针感能到达会阴并引起小腹收缩、抽动为佳,若膀胱充盈针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膀胱;

秩边透向水道。

肾阳亏虚、脾气虚弱者可温针灸

消渴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以相应背俞穴及足少阴、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胃脘下俞、肺俞、胃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配太渊、少府;

中消配内庭、地机;

下消配复溜、太冲。

阴阳两虚配关元、命门。

上肢疼痛或麻木配肩髃、曲池、合谷;

下肢疼痛或麻木配风市、阳陵泉、解溪;

皮肤瘙痒配风池、曲池、血海

方义胃脘下俞为奇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效穴;

肺俞培补肺阴,胃俞清胃泻火,肾俞滋阴补肾,以应上、中、下三消;

太溪为肾之原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养胃阴,补肝肾,清虚热

操作毫针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阴阳两虚者,可配合灸法

月经不调

(1)月经先期

治法理气调血,固摄冲任。

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血海、三阴交

配穴实热证配曲池或行间;

虚热证配太溪;

气虚证配足三里、气海。

月经过多配隐白

方义关元属任脉穴,当足三阴、任脉之会,属调理冲任的要穴;

血海、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穴,为妇科调经要穴

操作气虚者针后加灸或用温针灸。

配穴中隐白用灸法

(2)月经后期

治法益气和血,调畅冲任。

主穴气海、三阴交、归来

配穴实寒证配神阙、子宫;

虚寒证配命门、关元

方义气海可益气和血,温灸更可温经散寒;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补肝脾肾,配归来和血调经

操作常规针刺,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可用灸法或温针灸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调补肝肾。

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三阴交、肝俞

配穴肝郁配期门、太冲;

肾虚配肾俞、太溪;

脾虚配脾俞。

胸胁胀痛配膻中、内关

方义关元补肾培元,通调冲任;

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

肝俞乃肝之背俞穴,有疏肝理气之作用。

三穴共用可调理经血

操作常规针刺,虚证可加灸

痛经

治法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以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三阴交、地机、次髎、十七椎

配穴寒凝血瘀配关元、归来;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

方义中极为任脉穴,与足三阴经交会,可通调冲任,理下焦之气;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调理肝、脾、肾,活血止痛;

地机为脾经郄穴,善于止痛治血,取之能行气活血止痛;

十七椎、次髎是治疗痛经的经验效穴,单用即效

操作毫针泻法,寒凝者加艾灸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

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配穴肾气亏损配太溪、肾俞;

气血不足配气海、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穴,又为全身强壮要穴,可补益肝肾,温养冲任;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功擅补益气血;

三阴交可调理肝、脾、肾,健脾益气养血。

三穴合用,可是气血充足,胞宫得养,冲任自调

操作毫针补法,可加灸

经闭

(1)血枯经闭

治法调补冲任,养血通经。

以任脉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关元、足三里、归来

配穴肝肾不足配太溪、肝俞;

气血亏虚配气海、脾俞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补下焦真元而化生精血;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健脾胃而化生气血;

归来位于下腹部,具有活血调经作用,为治疗闭经的效穴

操作毫针补法,可灸

(2)血滞经闭

治法通调冲任,活血调经。

以任脉及足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中极、血海、三阴交、合谷

配穴气滞血瘀配膈俞、太冲;

寒凝胞宫配神门、神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