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2518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新航路的开辟Word文档格式.docx

②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最早进行殖民活动的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始于哥伦布航行)。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顺序: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581年荷兰反对西班牙取得独立:

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原因:

国家独立;

造船业发达;

对外贸易发达;

有大量殖民地(在美洲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即今天的纽约)。

(2)英国的崛起:

新航路开辟后,利用处于大西洋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为称霸,政府推行重商主义,商业贸易发展起来,国家财富增长迅速;

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发展起来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和贸易的发展;

1588年打败西班牙。

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

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

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内容:

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652年---1674年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市区海上霸主地位。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18世纪) 

结果: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世纪成为最大的黑奴贩卖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 

(1)英西战争 

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 

西班牙衰落,荷兰凭借发达的航海业和国际贸易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英法崛起,对荷兰的霸权提出挑战。

导火线:

英颁布《航海条例》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 

3.殖民主义的罪恶:

野蛮的掠夺;

残酷的屠杀;

不平等贸易即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5.殖民地:

葡萄牙:

巴西 

西班牙:

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 

荷兰:

台湾 

英国:

印度 

(三) 

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 

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资金、技术、劳动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1)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2)条件:

①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掠夺、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

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并促进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技术:

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

④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

棉纺织业。

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机;

阿克莱特的第一座水力纺纱厂。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1798年,惠特尼推动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

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改变了英国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提高了生活水平。

(2)政治上: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

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了,确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业资产主义开始占主导。

(4)思想文化上:

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国富论》、大卫•李嘉图等。

观点:

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核心内容)。

5.英国打造世界工厂:

进行民主化改革(三次议会改革、警察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

进行法制化建设,维护自由贸易、自由生产、自由竞争的原则;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1.中心:

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

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

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促进生产力发展:

电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汽车、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化学工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工业的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

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 

推动因素 

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 

新航路开辟后 

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炮舰开路进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 

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加剧市场竞争瓜分世界 

(2)开始的标志:

新航路的开辟使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初步形成的标志:

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4)逐渐成熟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推动了世界工业的空前发展,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世界一体化的表现:

人口、动植物的大规模交流;

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全球性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

缺陷:

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的差距,导致各地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加剧矛盾和冲突。

第二章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近代西方民主理论的重要内容:

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民主权论。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理论:

独立后的荷兰仍然面临西班牙的威胁;

内部存在各种矛盾。

《神学政治论》:

明确提出天赋人权,天赋人权就是自然权利,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们所签订的一种社会契约,被保留的权利既不能转让也不能被剥夺就是天赋人权。

后经霍布斯、洛克发扬光大,最后由卢梭完成系统化。

洛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为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发表《政府论》:

主张法律至上。

《独立宣言》《人权宣言》体现了。

卢梭(启蒙运动最激进的思想家,浪漫主义之父)的“人民主权论”: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

人是生而自由平等的,国家是人们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夺,那么人们有权夺回,国家的主权源于人们。

作用:

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康德:

人是自由、平等的,思想的自由(人应该用自己的理智进行理性判断),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国会与国王的斗争:

1637年,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英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线,国王为筹集军费于1640年召开短期议会,议会拒不讨论征税问题。

1640---1652:

在强大的内外压力下查理一世重新召开议会,长期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争夺:

议会与国王争夺国家最高统治权。

1641年长期议会通过《大抗议书》:

揭露国王在无议会期间滥用权力的行为,重申议会下院拥有决定征税、拨款的权利,要求废除各种封建特权,提出了其他政治经济要求。

革命初期的政治纲领。

国王不执行,内战开始。

1648年议会军打败国王,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5月19日英国共和国成立,革命发展到顶峰。

1660年《布列达宣言》:

承认在内战期间发生的土地变更,大赦革命参与者,实行宗教自由。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查理二世妥协,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查理二世上台后撕毁协议,议会与国王矛盾尖锐起来。

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继续其兄政策,甚至准备恢复天主教,矛盾突出。

1688年在议会的邀请下,威廉三世与议会发动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放弃国王位臵。

二、《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

1689年。

光荣革命中国王是被请来的,其权力的来源已不再是神而是议会。

目的: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扩大权利限制王权。

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立法权,不得组织常备军,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责任内阁制的进程:

国王经常在小密室讨论,逐渐取代枢密院,密室被称为内阁---乔治一世时过往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实际上的英国第一任首相---18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

议会行政权大增,内阁对议会负责,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首相就要辞职或提前大选,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结果: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

权利法案强调议会至上的原则,它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基本框架形成----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确立议会权力大于王权、司法独立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18世纪中叶最终形成。

(3)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独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

背景:

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为《独立宣言》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美产生了自己的启蒙思想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

英国的殖民压迫政策和暴虐统治,使北美人民的反抗最终演变成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潘恩的《常识》在北美的发表,进一步推动北美人民走上公开独立、建立共和政府的道路。

作者:

杰斐逊执笔,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等参与起草。

着重表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指出人生而平等、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是不可转让的;

列举了英国的暴行;

宣布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独立。

《独立宣言》体现的民主思想:

(1)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认为人生下来就应该是自由平等的,这些权利是上帝所赋予的、与生俱有的,因此是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这些基本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2)主权在民思想(提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利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

) 

人民革命权利(指出如果政府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人民为了保障这种权利,就有权起来革命以改变或推翻它。

对中国的影响:

(1)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求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获得民族独立,争取民主权利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呼声。

(2)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独立宣言》体现出的民主思想给中国人民极大鼓舞。

意义:

为美利坚民族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现实理由;

用人类追求幸福的权利代替了斯宾洛萨、洛克等强调的财产权利从而发展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表达了资产阶级和群众的要求;

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把天赋人权写入法律,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推动了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亚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787年宪法的背景:

邦联是美国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经济上无力保护本国工业,无法形成统一的市场;

政治上为欧洲大国所不容;

军事上无权维持常备军对付内忧外患。

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利,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成为美国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独立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保障;

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等。

时间:

1787年。

费城。

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天赋人权、人民主权、三权分立、联邦制和法治原则。

国体:

联邦体制;

政体: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行政权属于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时若超过三分之二再次通过时,即为有效;

立法权属于国会,由参议院众议院组成;

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司法权。

局限:

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白人来计算南方人数,打下种族歧视的烙印;

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妇女儿童等的权力没有保障。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

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即三项权力中任何一项不能大于另外两项的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资产阶级巩固和完善统治奠定了法律基础,有利于美国的独立和统一,为美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经济原因(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原因:

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阶级矛盾(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之间的矛盾)尖锐;

思想原因:

启蒙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舆论准备;

导火线:

财政危机引发的三级会议召开。

1789年5月,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开始标志;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发展过程:

①攻占巴士底狱是开始的标志,大革命进入第一个阶段---君主立宪派(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贵族)统治时期,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1791年制宪议会通过法国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宪法规定:

发过誓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是对二年多革命成果的总结)②1792年法国反对外国干涉(普奥俄)的战争开始,同年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统治,把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推上了统治舞台。

③1792年9月,吉伦特派在瓦尔密打败普鲁士军队,法军转入反攻,1792年9月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时间:

1792~1804年;

性质:

资产阶级共和国]。

1793年,路易十六被处死。

④1793年6月,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吉伦特派,迎来革命高潮——雅各宾派专政(小资产阶级)[面临问题:

英、奥、普等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入侵法国;

国内发生王党叛乱。

罗伯斯庇尔采取的恐怖统治措施:

《全面物价法》限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惩治嫌疑犯法》严惩反动分子;

动员全国力量反对内外敌人。

打退了反法联军;

平息了国内叛乱;

遭到了多方面反对,被反对派发动政变推翻。

结束标志:

1794年,雅各宾派统治被推翻[罗伯斯庇尔被推上断头台,雅各宾派统治结束,大革命结束。

1789年《人权宣言》:

主要内容:

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的,权利平等,这些权利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规定了资产阶级的法制原则,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是平等的;

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

高度重视人的自由,自由是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

颁布历史意义: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精华,把资产阶级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推倒一个新的阶段,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引领法国人民在大革命中同封建势力斗争,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只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推翻了君主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封建势力最后复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

①是一次规模大、范围广、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从根本上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②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③推动了欧洲各国的反封建斗争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

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792年建立共和性质的第一共和国-----1793年宪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规定国家是共和国----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1870年法国人民推翻第二帝国,成立第三共和国---1875年以微弱一票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才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五)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德国通过三次战争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于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1871年4月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一系列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大权,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议会由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拥有权力。

评价:

德国属于君主立宪制国家,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从此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第三章近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根本原因:

经济上: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

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3、思想上:

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赫尔芩、车尔尼雪夫斯基) 

4、直接原因:

军事上: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社会危机。

5、统治阶级:

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改革的经过——自上而下的改革:

时间人物:

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

改革文献:

《1861年2月19日宣言》、《农民改革法令》。

改革目的:

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重振国际地位。

(1) 

政治上:

废除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

其生活。

(2)经济上:

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

(3)组织上:

建立“村社”加强对农民管理。

村社设臵一个由地方贵族担任的调停人;

还实行连环保以约束农民按时完成各类赋役。

农民由过去受个别地主支配转变为受地方政权控制。

改革评价:

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对上层建筑进行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沙皇封建统治的稳定。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也是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进步性:

20学科网 

①作用:

使广大农奴获得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扩展。

②地位:

促使了封建生产方式(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3)局限性:

使俄国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

① 

“二一九法令”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农民不仅失去大量土地,而且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

②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严重影响资本主义发展速度,使之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特点。

[来源:

20学科网] 

③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改革后的农民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仍然受地主的剥剥和奴役。

改革的两面性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改革具有两面性?

根本原因是什么?

对俄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1)两面性:

农奴制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性质(进步性)和不彻底性。

(2)具有两面性的原因:

①从改革本身来看,改革的内容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了革新。

农奴变为自由劳动力(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与农民之间关系改变(通过赎买份地结束了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农民经济转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生产方式也由个体独立经营向合作经营转变,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都带有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

(比较改革前后生产关系的不同以及产生的新变化) 

②从改革对封建制度的改变程度上看,改革是不彻底的:

没有结束沙皇政府的专制制度;

没有彻底解放农奴,没有完全变封建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农奴制残余还保留着;

社会中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仍然是对立的两大阶级,所有制不变,地主土地占有制依旧存在。

(3)根本原因:

这次改革仅仅是一场改良,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改良,始终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只有经过彻底推翻封建制度的革命,由新兴的阶级进行的革命才能彻底革除封建制度及其生产关系。

(二)日本明治维新 

政治:

德川幕府的统治导致日本国内危机重重;

1853年佩里叩关,日本国门被打开,出现民族危机;

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幕府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权条件:

倒幕运动成功,明治政府的建立。

维新目的 

(1)根本目的 

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2)具体目的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 

② 

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 

开始时间 

1868年,由明治天皇领导开展 

地主对农民一次公开、野蛮的掠夺。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