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1784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18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教案第六章Word文档格式.docx

31

41

53

67

83

101

121

是否为质数

不是

活动目的:

对现在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有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欺骗性),从而对不完全归纳的合理性产生怀疑,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精神准备.

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列表归纳,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在n=10以前都一直认为n2-n+11是一个质数,但当n=10时,找到了一个反例,进而发现不能根据少数几个现象轻易肯定某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

第二环节:

猜想并验证活动

(2)

如图,假如用一根比地球的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把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个红枣吗?

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设赤道周长为c,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为:

它们的间隙不仅能放进一个红枣,而且也能放进一个拳头.

通过理性的计算,验证了很难想像到的结论,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进而对自己的直观感觉产生怀疑,再次为论证的合理性提供素材.

要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再进一步计算,结果与学生的感觉产生矛盾,切忌直接进行计算,把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就达不到预想的要求,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环节:

猜想并验证活动(3)

如图,四边形ABCD四边的中点E、F、G、H,度量四边形EFGH的边和角,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改变四边形ABCD的形状,还能得到类似的结论吗?

连接AC.

∵E、F、G、H分别是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

    ∴EF∥AC,EF=

AC;

GH∥AC,GH=

∴EF平行且等于GH,

∴四边形EFHG为平行四边形.

通过对图形的直观感受得出结论,但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对几何结论的验证,通常是用严谨的逻辑推理来论述.

让学生大胆地进行预测,但要让学生说清理由,让学生了解几何证明的必要性.

第四环节:

归纳与总结

①通过以上三个数学活动,使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结论的正确性有了怀疑,从而知道了由观察、猜想等渠道得到的结论还必须经过有效的证明才能对其进行肯定.也即:

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正确,仅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必须经过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

②举例说明“推理意识”与推理方法.

使学生理解仅有对图形的直观感受是不够的,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推理意识.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五环节:

反馈练习

1.如图中两条线段a与b的长度相等吗?

请你先观察,再度量一下.

答案:

a与b的长度相等.

第1小题图

第2小题图

2.如图中三条线段a、b、c,哪一条线段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

请你先观察,再用三角尺验证一下.

线段b与线段d在同一直线上.

3.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吗?

经验证:

当n为正整数时,n2+3n+1的值一定是质数.

第六环节:

课堂小结活动内容: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①要说明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无论验证多少个特殊的例子,也无法保证其正确性.

②要确定一个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必须进行一步一步、有根有据的推理.

通过学生的总结,使学生对证明的必要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数学杜绝随意性,数学是严密的科学.

通过前三个例题的感受以及反馈练习,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推理、论证的必要性,了解了数学不是一种直观感受,而是一种严密的科学.

第七环节巩固练习

课本第217页习题6.1第2,3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学会将生活问题数学化,用一个有趣的生活问题:

“用一根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行猜测,然后通过计算得出一个令人很意外的结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并且使得学生有一种感受: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也要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切勿盲信于自己的直观感觉.

本节课通过事例让学生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

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等.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知识水平。

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定义与命题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特征.

情感与态度:

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情景引入(由学生表演)

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

小亮说:

……

小刚说:

“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

“……”

“哈!

,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一人说:

“这黑客是个小偷吧?

另一人说:

“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表演结束)

教师提出问题:

在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

 

①关于“黑客”对话的片断来引入生活中交流时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

②对定义含义的解释;

③举例说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所熟知的定义(学生举例,看哪个小组的举例又多又好);

让学生通过对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名词:

“黑客”、“因特网”的不同理解,从而使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

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对黑客的概念是很熟悉的,而小品中出现的黑客的定义与自己所熟知的黑客的概念完全不同,由此产生了对定义的兴趣.

命题含义(情景引入)

①师:

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2学生自编自练:

如果____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生甲]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A、B、C、D处便会受到污染.

[生乙]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E、F、G处也会受到污染的.

[生丙]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A、B、C处便受到污染.

[生丁]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D处也会受到污染的.

[生戊]如果E处受到污染,那么A、B处便会受到污染.

[生己]如果H处受到污染,我认为是A处的那个工厂或B处的那个工厂排放了污水.因为A处工厂的水向下游排放,B处工厂的污水也向下游排放.

老师归纳:

同学们在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某一处受到污染作出了判断.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

即:

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如:

熊猫没有翅膀.

对顶角相等.

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甲]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生乙]无论n为任意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

[生丙]内错角相等.

[生丁]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

[生戊]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生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很好.大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命题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不能同时既否定又肯定,如:

你喜欢数学吗?

作线段AB=a.

平行用符号“∥”表示.

这些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

一般情况下:

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通过对水流的污染问题引入命题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判断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命题的判断只有两种形式,要么肯定,要么否定。

作判断时,必须泾渭分明,不能模棱两可;

二是命题的句子只能是完整的句子,对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应叙述完整。

从语法上讲,它应是陈述句,不能是祈使句、疑问句或感叹句.

1.你能列举出一些命题吗?

能.举例略.

2.举出一些不是命题的语句.

如:

①画线段AB=3cm.

②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③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④在射线OA上,任取两点B、C.等等.

训练与反馈

一般都能正确解答。

课堂小结

①定义的含义:

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是它们的定义;

②命题的含义: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通过课后的总结,使学生对定义、命题等概念有更清楚的认识,让学生在头脑中对本节课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

学生在有了前面对定义、特别是命题概念的学习后,能了解命题的结构,以及哪些是命题,使学生对命题的学习有了清楚的认识。

第五环节课后练习

学习小组搜集八年级下数学课本中的新学的部分定义、命题,看谁找得多.

四、教学反思

(1)采用了“小品表演”的形式引入新课,意在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

并能从表演中不同的人对“黑客”这个名词的不同理解更好地悟出“定义”的含义。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调整、激励来实现自己的主导地位。

(3)“什么是定义?

什么是命题?

”,关于这方面的教学更象是文科的教学,但我们注重的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名词的解释,而应侧重于对这些名词的理解。

2.定义与命题

(二)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1)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通过合作交流,初步体会公理化的思想方法,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第一环节:

回顾引入

①什么叫做定义?

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

举例说明.

回顾上节知识,为本节课的展开打好基础.

学生举手发言,提问个别学生.

探索命题的结构

①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②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对命题的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会判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分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进行归纳.

应告诫学生当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要注意改写时不要机械地添上“如果”和“那么”,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修饰语句,使改写后的语句通顺,完整。

思考探讨

①找出下述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指出它们哪些是正确的命题?

哪些是不正确的命题?

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②探究真假命题的验证

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使之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但是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例,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如何验证命题的正确性呢?

结论: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使学生了解命题有真假之分,并且知道怎样去判断真假命题。

分组交流、讨论、教师引导使得学生形成共识.

在对前面5个命题的真伪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大多数学生已经对命题的真假性有了初步的判断,但有部分学生误认为假命题不是命题.

读一读

①介绍《几何原本》、公理、定理等知识.

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公元前300前后)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原本》,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新,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它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而证明所需要的定义、公理和其他定理都编写在要证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

《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数学书籍象《原本》这样编排,因此,《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②公理、定理、概念和证明的关系.

③介绍本教材的公理.

(A)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B)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C)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D)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E)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F)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此六条公理前面已详细探索过,不必验证它们的正确性,可以直接用来证实其它命题的正确性,此外等式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可看作公理.比如:

如果a=b,b=c,那么a=c.

④读一读《原本与几何原本》

培养学生公理化思想和方法,养成科学、严谨思维习惯.

采取教师讲解与学生习读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反思与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

帮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知识,对本节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能准确地区分命题的真假性,了解命题结构中的条件与结论.

学生能自行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脉络。

课后练习:

课本第227页习题6.3第1、2、3题

本节课的教学看似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弄清命题的含义,理清命题的构成并不容易,更多的学生只是能机械地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往往改写的语句不够通顺、完整。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应允许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消化。

在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和修改命题形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幼稚、甚至可笑的语句,尽管如此,也应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学生机械模仿,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并能在自行改正错误中调整前进。

3.为什么它们平行

(1)熟练掌握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定理;

(2)能对平行线的判定进行灵活运用,并把它们应用于几何证明中.

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通过学生画图、讨论、推理等活动,给学生渗透化归思想和分类思想.

情景引入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师:

前面我们探索过直线平行的条件.大家来想一想:

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平行呢?

生1: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

生2:

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生3: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很好.这些判定方法都是我们经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得到的.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回顾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为下一步顺利地引出新课埋下伏笔.

由于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教师通过对话的形式,可以使学生很快地回忆起这些知识.

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①证明: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这是一个文字证明题,需要先把命题的文字语言转化成几何图形和符号语言.所以根据题意,可以把这个文字证明题转化为下列形式:

如图,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且∠1与∠2互补,求证:

a∥b.

如何证明这个题呢?

我们来分析分析.

师生分析:

要证明直线a与b平行,可以想到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公理来证明.这时从图中可以知道:

∠1与∠3是同位角,所以只需证明∠1=∠3,则a与b即平行.

因为从图中可知∠2与∠3组成一个平角,即∠2+∠3=180°

所以:

∠3=180°

-∠2.又因为已知条件中有∠2与∠1互补,即:

∠2+∠1=180°

所以∠1=180°

-∠2,因此由等量代换可以知道:

∠1=∠3.

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

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

∵∠1与∠2互补(已知)∴∠1+∠2=180°

(互补定义)

∴∠1=180°

-∠2(等式的性质)∵∠3+∠2=180°

(平角定义)

∴∠3=180°

-∠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经过推理的过程证明了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这个真命题称为:

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这一定理可简单地写成: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注意:

(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

②证明: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

为什么?

(见相关动画)

生:

我认为他的作法对.他的作法可用上图来表示:

∠CFE=45°

∠BEF=45°

.因为∠BEF与∠FEA组成一个平角,所以∠FEA=180°

-∠BEF=180°

-45°

=135°

.而∠CFE与∠FEA是同旁内角.且这两个角的和为180°

,因此可知:

CD∥AB.

很好.从图中可知:

∠CFE与∠FEB是内错角.因此可知: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下面我们来用规范的语言书写这个真命题的证明过程.

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

a∥b

∵∠1=∠2(已知)∠1+∠3=180°

∴∠2+∠3=180°

(等量代换)∴∠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

a∥b.

∵a⊥c,b⊥c(已知)

∴∠1=90°

∠2=90°

(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由此可以得到: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的结论.

同学们讨论得真棒.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熟悉掌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平行线判定的证明,使学生掌握平行线判定公理推导出的另两个判定定理,并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格式.

由于学生有了以前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对几何证明题的格式有所了解,今天的学习只不过是将原来的零散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片面的认识进行归纳,学生的认识更提高一步.

课本第231页的随堂练习第一题

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让教师能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分析,以便调整前进.

由于此题只是简单地运用到平行线的判定的三个定理(公理),因此,学生都能很快完成此题.

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

②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

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③注意:

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通过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归纳,使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升华,再一次体会证明格式的严谨,体会到数学的严密性.

学生充分认识到证明步骤的严密性,对平行线判定的三个定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课后作业:

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

思考题:

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学生初学证明时,对于证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关系很茫然,有的学生尽管头脑中对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较清楚,但写出来的证明过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时,再三强调这一点。

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推理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