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800116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拮抗加工理论功能固着工作记忆docWord文档格式.docx

归因;

投射测验;

Broca失语症;

依从;

似动(Φ

现象);

印刻;

交互决定;

出声思维报告;

诱导运动;

自动过程;

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固定-间隔程序表;

期望效应;

客体恒常性;

Sapir-Whorf假设;

心理依赖;

生物心理社会模

型;

味觉-厌恶学习;

自我实现;

一致性矛盾;

自我知觉理论;

认知地图;

编码特异性;

记忆;

依恋;

大五人格(五因素模型);

强化相倚;

基本归因错误;

韦伯定律;

幻觉;

自我

防御机制;

固着;

集体无意识;

固定-比率程序表;

加工水平理论;

重构性记忆;

柯尔伯格

的道德发展阶段;

陈述性记忆;

安慰剂效应;

从众;

责任分散;

群体内偏见;

可变-间隔程

序表;

程序性记忆;

信度;

教养方式;

期望理论;

深度知觉(视差、视轴辐合、相对运动视

差⋯⋯);

刻板印象;

态度;

Foot-in-the-door策略;

公平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块;

应激预应付;

感受野;

观察者偏见;

控制过程;

小猴假母实验;

传输适宜性加工;

坎农

——巴德情绪理论;

归因理论;

独立型自我(对于自我作独立的解释)与互倚型自我(对于

自我作互相依赖的解释);

本能漂移;

守恒;

心理动力学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突触后电位;

双耳分听;

社会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刺激辨别;

情节

自我效能;

厌恶疗法混淆变量;

主题统觉测验;

自尊;

标准化;

习得性无助;

控理论;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潜性梦境;

启发式(启发法)、代表性启发法、锚定启发法、

可用性启发法;

成就需要;

大脑功能的分区化与整合化;

过度泛化;

自上而下的加工;

觉知;

观察学习;

同化;

绝对阈限;

显性梦境;

错觉(帽顶、普根多尔夫、艾宾浩斯、Mü

ller-Lyer、Z?

llner⋯⋯);

连续接近塑造法;

烙印;

妄想;

框架;

反移情;

快速眼动睡眠;

原色理论;

操作性定义;

双盲控制;

镜像测验;

提取线索

Wernicke失语症:

Wernicke脑区受损。

表现为话很多,句子完整,但不能理解别人的话,

自己说话毫无内容。

Broca失语症:

Broca脑区受损。

表现为话少,简洁,有意义但无语法。

费希纳定律:

认为刺激主观感觉量与物理客观量的对数函数成正比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者偏见(20):

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

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

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标准化(21):

意味着在数据的收集阶段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

测验或实验条件的所有

特征应该充分标准化以便所有研究的参与者经历完全一样的实验情境。

操作性定义(21):

是以测量它(概念)或决定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

普通心理学(毛利华)概念by张赋杰

在一个实验内使含义标准化。

一个实验中的所有变量必须给予操作性定义。

混淆变量(22):

当一些并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确实影响了被试的行为,

并对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的时候,我们称这些因素为混淆变量。

当一些被研究的行为效果真

正原因被混淆的时候,实验者对数据的解释就会冒风险。

期望效应(22):

当研究者或观察者向被试暗示他所预期发现的行为,并因此引导出期望的

反应时,非有意的期望效应便发生了。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诱发所观察到反应的是实验者的

预期,而不是自变量。

安慰剂效应(22):

当没有任何一种实验操作时,参加实验的被试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这

时,安慰剂效应就发生了。

这一概念的来源是医学中的一种现象:

当病人接受了化学上无效

的药物或无针对性的治疗后,他或她的身体康复了。

安慰剂效应之的是由于个体对于治疗会

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导致的健康的增强。

在心理学研究情境中,当行为反应受到个人对做

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而不受特定的介入或产生某种反应程序的影响时,安慰剂效

应就发生了。

双盲控制(23):

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保证实验助手和被试都不知道哪一名被试进

行了那项处理来消除偏见。

这一技术被称为双盲控制。

相关系数(24):

为了确定存在于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精确程度,需要计算相关系数。

这个

值在+1.0到-1.0之间变化,+1.0表示完全的正相关,-1.0表示完全的负相关。

0表示没有相

关。

(再具体解释)

信度(27):

指心里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

结果具有可信性

指在相似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有可重复性。

又见261页:

信度是指某一测量工具能够得出一致分数的程度。

效度(27):

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的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

第3章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67):

位于突出囊泡内。

是能引起其他神经元兴奋的化学物质。

第4章感觉

绝对阈限(74):

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信号检测论SDT(75):

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

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的

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

区分出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过

程:

(1)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此及强度的感受性;

(2)最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

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

差别阈限(76):

能够识别出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物理差异。

韦伯定律(77):

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JND)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值是恒定的.

暗适应(80):

从光亮处到光暗处眼睛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三原色理论(85):

颜色视觉的第一个科学理论由扬爵士(SirThomasYoung)提出。

他认为

正常人的眼睛具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心理上的基本感觉:

红、绿和蓝。

同时他还

认为,所有其它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相加或者相减混合得到的。

扬的理论后来得到赫尔姆

霍兹的修正和扩展,最终形成了三原色理论。

这个理论对人们的颜色感觉和色盲提供了一种

可能的解释。

但是不能解释视觉后效和为什么色盲不能辨别成对的颜色。

拮抗加工理论(85):

由海林(Hering)在18世纪晚期提出。

认为所有的视觉体验产生于三

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

红对绿,蓝对黄,或者黑(没有颜色)对白(所

有颜色)。

海林推测颜色产生互补色的视觉后效是因为系统中有一个成分疲劳了(由于过度

刺激),因此增加了他的拮抗成分的相对作用。

在海林的理论中,色盲的类型成对的出现,

是因为颜色系统实际上是由相对立的成对颜色构成的,而不是由单一的基本颜色构成的。

感受野(86):

一个细胞的感受野是指接受刺激的视觉区域。

门控理论(99):

由梅尔扎克提出。

该理论认为脊髓中的细胞向门一样切断和阻止一些痛觉

信号进入大脑,而允许其他信号进入。

大脑和皮肤中的感受器向脊髓发送开还是闭门的信息。

来自大脑的信息提供了所经历疼痛情景的背景。

第5章知觉

错觉(106):

(帽顶、普根多尔夫、艾宾浩斯、Mü

ller-Lyer、Z?

llner⋯⋯)见第107页

知觉组织原则(116):

接近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近(最接近的)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即,整体知觉与仅

仅是部分的集合不同。

相似律: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

共同命运原则: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朝同一方向运动和具有相同速度的元素会被组织到一起。

诱导运动(118):

对于运动的知觉就好像形状和方向的知觉一样,通常依赖于一个参照框架。

如果你坐在一间黑屋子里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在光点外面有一个缓慢来回运动的矩形时,

你会感知到光点是在一个静止的矩形中来回运动。

即使当你的眼睛绝对静止的注视着那个光

点时也会有这种错觉,即诱导运动。

似动(Φ现象)(119):

是一种运动错觉,揭示了更高层次的对运动知觉的组织过程。

似动

的最简单的形式就是Φ现象。

当视野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点以大约每秒4到5次的频率交替出

现就会发生这种现象。

当这种交替的速率相对较慢的时候,就好像是单个光点在两个位置之

间来回移动。

深度知觉(119):

(三维知觉)

视差:

一个物体在两眼中对应的图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视轴辐合:

当两只眼睛注视一个物体时,它们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向内侧转动。

相对运动视差:

提供关于深度的信息。

知觉恒常性(122):

一般来说,尽管你的感受器接受的刺激在改变,但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不

变的、恒定的、稳定的。

这种现象称作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

指在视网膜成像大小变化的情况下感知物体真实大小的能力。

形状恒常性:

能够正确感知物体的形状,即便当物体处于倾斜的位置,使得视网膜成像的形

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存在实质不同时。

方向恒常性:

指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发生改变的条件下,识别环境中真实图形方向的能力。

亮度恒常性:

人们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将物体的白度、灰度和黑度等知觉为恒定的倾向。

自下而上的加工(127):

在识别一个物体时,你要把所看到的东西与存储的知识进行匹配。

从周围的环境获取感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以抽取并加工相关的信息,这就是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它与经验事实密切相关,它处理一定的信息,并将外界刺激的具体物

理特征转化为抽象表征。

也称为“数据驱动的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127):

期望影响知觉,这种现象就是自上而下的加工。

它包括过去知觉环

境的经验、知识、动机和文化背景等。

也被称作“概念驱动(或假设驱动)的加工”

心理定势(131):

指准备好根据规则、说明、期望或者是习惯倾向等来处理某些问题,比如

问题解决人物或游戏。

当原来的规则在新的情境中不适用时,心理定势实际上会妨碍问题解

决。

另见250页:

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

决的质量和速度。

第6章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自我觉知(136):

意识的高级水平是自我觉知。

自我觉知赋予你一种个人历史感和认同感。

快速眼动睡眠REM(142):

睡眠期间以周期性的间隔出现(具体看142-143页)

显性梦境(147)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可接受的版本,潜性梦境代表社会和个人不能接

受的但是是真实的“未剪辑”的版本。

清醒梦境(149):

这种理论认为有意识的觉知一个人正在作梦是一种习得的技能——可由常

规的练习所完善——使做梦者控制它们梦的方向。

心理依赖(154):

当个体发现如此渴望使用药物,或使用药物令人欣快以致出现渴求,那么

不管成瘾与否,这种情况都被称为心理依赖。

第7章学习与行为分析

经典条件作用(162):

当一个环境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学习

称为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刺激泛化(166):

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UCS匹配过的刺激上的现象。

刺激辨别(166):

就是生物体学会在某些维度上(例如色调或音高)对与条件刺激CS不同

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173):

斯金纳发展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程序,在这种程序中,他操纵有机体

行为的结果,以考察他们对有机体后来的行为有何影响。

强化相倚(174):

指某一反应和它产生的环境变化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辨别性刺激(175):

通过强化或惩罚相联合,某些先于特定反应的刺激——辨别性刺激——

便可以设定行为发生的背景。

强化程序表(180-181):

固定-比率(FR)程序表:

在这个程序表中,强化物在有机体做出一数目的反应后才出现。

每次反应后都伴有强化时,称作FR-1程序表(最初的连续强化程序表)。

每经过25次反应

后才给予强化时,这种程序表称作FR-25程序表。

可变-比率(VR)程序表:

强化物之间的平均反映次数是预先确定了的。

VR-10程序表指:

平均每10次反应后即伴随有一次强化。

可变-比率程序表产生的反应速率最高,抗消退能力

最强,尤其是当VR值较大的时候。

固定-间隔(FI)程序表:

强化物是在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后,有机体第一次作出某反

应时出现。

可变-间隔(VI)程序表:

平均时间间隔是预先确定了的。

连续接近塑造法(181):

对任何连续接近并最终与预期反应相匹配的行为进行强化。

本能漂移(183):

即使动物学会了进行完美的操作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

向着本能行为漂移。

这种倾向称作本能漂移。

(由布里兰夫妇发现)

味觉-厌恶学习(183):

我们提供的食物有一种新的味道,而它确实让老鼠生病了——它们

将再也不会食用有这种味道的食物。

这种现象被称作“味觉-厌恶学习”。

它是一种非常强大

的学习机制,味觉厌恶仅仅通过CS与其后果的一次匹配即可形成。

在一次经历后会永久保

持。

认知地图(185):

迷津整体布局的表征

观察学习(187):

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

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

这就是观察学习。

第8章记忆

陈述性记忆(195):

涉及事实和事件的回忆

程序性记忆(195):

关于怎样去做某些事的记忆

工作记忆(199):

为思想和行为每时每刻的变动奠定了基础。

它是用于完成诸如推理和语言

理解等任务的记忆资源。

组块(200):

是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

存储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将他们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编码特异性原则(203):

当提取的背景与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最为有效。

系列位置效应(首因、近因)(204):

(用背景的变化来解释)假设要求学习一系列无关联

的单词。

如果要求你按照顺序回忆这些单词,⋯⋯(看书)。

你对头几个单词的回忆将非常

好(首因效应),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也非常好(近因效应),但序列中间的部分回忆相当差。

提取线索(206):

当你搜索一个特定记忆的时候可以利用的刺激。

这些线索可以使外部提供

的,或者是内部产生的。

情节记忆(206):

单独保存你亲自体验过的特定事件。

加工水平理论(208):

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

如果加工涉及越

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传输适宜性加工(208):

当内隐编码过程与内隐提取过程间有很强匹配时,内隐记忆通常是

最稳固的。

启动(208):

对于(回忆单词)的任务,以前看过的某个单词会带来优势,这种优势被称作

启动。

因为被试对这个单词的第一次经历启动了对其后来经历的记忆。

元记忆(211):

关于你的记忆如何工作的或你如何知道你拥有什么信息的问题是元记忆问题。

元记忆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什么时候和为什么知道感——你确实把信息储存在记忆中的主观

感觉——是准确的。

图式(216):

是关于物体、人、和情境的概念框架或知识群。

重构性记忆(217):

当你要记一条信息时,你往往不是直接记住这条信息,而是基于更概括

类的存储知识来重构信息。

第9章认知过程

控制过程和自动过程(228):

(看书)我们可以定义一个从被控制的过程到自动的过程这样

的维度。

控制过程要求注意,而自动过程一般不需要。

一次执行一个以上的控制过程通常是

困难的,因为它们需要更多的资源。

自动过程常常能够无干扰的与其他任务并兼执行。

Sapir-Whorf假设(236):

由两个假设组成。

1,语言相关性。

再说各自母语的两种语言背

景中的人中,语言中的结构差异一般平行于非语言的认知差异。

2,语言决定论。

语言的结

构强烈的影响或完全决定说本族语的人感知和推理世界的方式。

后者是一个更强的假设,因

为他断言了语言对思维的很强的因果影响。

启发法(244):

是一些策略或“经验法则”。

启发法对于判断和决策来说也是至关重要。

出声思维报告(244):

这种程序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思维。

功能固着(246):

是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

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信念偏见效应(247):

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

断为是正确的,而把那些他们不能为之构建合理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错误的。

几种启发法:

可用性启发法(252):

你让你的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

代表性启发法(253):

你假设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它事实上

是那个范畴的成员。

锚定启发法(254):

当你对某个事件或结果的可能的值做出判断时,一个基于锚定启发法的

偏向是,从一个起始值开始做不充分的调整——或者向上,或者向下。

框架(255):

对收益和损失的知觉,经常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

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

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第10章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

视崖实验(291):

看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294-297):

同化(294):

对新的环境信息加以修改,使之更为适应已有的知识结构。

客体恒常性(295):

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运动。

守恒(296):

即使物体的外表发生了变化,但如果不增加或者拿去什么,物体的物理性质不

会改变。

习惯化(297):

指对一个重复多次的刺激降低了反应。

去习惯化(297):

婴儿注视“不可能事件”的时间多长一些,说明他们感到惊讶(去习惯化)

内化(298):

儿童吸收来自社会环境的知识,这个环境对人质如何随时间展现有举足轻重的

作用。

儿童指向语言(302):

在许多文化中,当成人与婴儿和儿童讲话时,他们使用一种不同于与

成人讲话的语言方式,即用一种被称为“儿童指向语言”的夸张、高语调的语言形式。

乔姆斯基对语言获得的看法(303):

乔姆斯基认为,儿童一出生就具有帮助他们理解和产

生语言的心理结构。

某些支持语法生物学基础的最佳证据来自于,儿童在缺乏很好的输入的

情况下仍然能够获得完整的语法结构。

过度泛化(304):

儿童利用诸如“扩充”之类的操作原则来形成此类词素如何工作的假设。

然而,因为这个原则需要儿童用同样的方式来标记所有的情况,儿童也就会产生过度泛化的

错误。

如动词过去时的特殊变化

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305-306):

依恋(306):

社会性发展始于婴儿与父母或其他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

这种

强烈的、持久的社会-情感关系称为依恋。

印刻(306):

某些动物的幼雏对第一次看到或者听到的移动物体自动的产生印刻。

在发展的

一个关键时刻,印刻迅速发生,而且很难被修改。

教养方式(308):

最优的教养方式:

出于控制和反应两个维度的交界处:

控制是指父母愿意

充当儿童社会化的负责人,而反应是指父母认识到儿童的特体特点。

(权威型,放任型)看

接触性安慰,小猴假母实验(309):

性别认同(317):

是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它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的

程度。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318):

第12章动机

社会学习理论(328):

由罗特提出。

他认为,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由他达到目

标的期望以及该目标的个人价值所决定的。

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去做正确的行

为。

主题统觉测验(342):

要求参加实验者就一系列模棱两可的画面编造故事。

这些参加者要编

造关于他们自己的故事来说明图画中发生了什么事并且描述其可能结果。

正如预见的那样,

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动机投射到这些情境中。

成就需要(342):

它反映了在实现个人目标的计划和工作重要性方面的个人差异。

归因(343):

就是关于结果产生的原因的评价。

组织心理学的两个理论:

(345)

公平理论假定工人被激励去维持与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公平或公正的关系。

期望理论假定当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受到激

励。

需要层次(346-347):

第13章情绪、压力和健康

几种关于情绪的理论(356-357):

躯体反应的詹姆斯-兰格理论:

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

这种理论被看作是外周主义理论,因

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是中枢神经

系统的外周。

坎农-巴德的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反对外周主义而支持中枢主义,将行动集中于中枢神经系

统的作用。

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的体验是一种生理缓刑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状态,两者对于情绪

的发生同等重要。

一般适应症候群(364):

许多种应激源都会引发相同的反应或一般性的躯体反应。

所有这些

应激源都需要适应:

一个有机体必须寻回他的平衡或稳定,从而维持或恢复其完整和安宁。

应激源带来的反应被Selye称为一般适应症候群。

包括三个阶段:

报警反应、抵抗阶段和疲

惫阶段。

报警反应是一个短暂的生理唤醒期,它使得躯体能够有力行动而做好准备。

如果应

激源保持下去,躯体则会进入抵抗期——一个适度的唤醒状态。

在抵抗期内,机体可以忍耐

并抵抗长时间的应激源带来的衰弱效应。

然而,如果应激源持续的时间足够长或强度足够大,

躯体的资源将会耗尽,机体将会进入疲惫期。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367):

是一种应激反应,个体不断的以某种形式重复体验到伤性事

件,比如闪回或噩梦。

患者对日常的生活事件感情麻木,并且感觉和他人疏远了起来。

最后,

这些反应带来的情绪上的伤痛将导致各种症状的出现,比如睡眠问题,对于幸存的内疚感,

注意力集中困难,以及极端的惊恐反应。

又见428:

一种焦虑障碍,特征是通过痛苦的回忆、梦境、幻觉,或闪回持续的重新体验到

创伤事件。

应激预应付(370):

应对行为先于潜在的压力事件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