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787928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老师书本重点与A卷重点加上B卷自己总结老师加同学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遗传:

它给人的生长以生理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关系和文化资源,它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使生物的人能够发展起来。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教育;

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只不过是为育人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包括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教育和有目的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有别于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

(4)个体能动性;

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从自发到自觉地循序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亦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第三章

1、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对生产力的促进(推动)作用(p57)(a)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教育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选择、发展(a)

4、//教育的生态功能(a)

5、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观(a)

原因:

(1)人是目的,社会的发展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

(2)人是社会历史的能动的创造者

(3)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互动的

(4)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意味着肯定人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

第四章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定制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定制的。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缺点: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那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3、我们强调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并不是主张门门百分,平均发展。

但是要求每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和综合实践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没有重大缺陷,则是合理的。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当在基础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是学生既有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4、(附加)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

第五章

1、朗格朗是终身教育的倡导者

2、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3、现代学制主要的三种类型:

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学制。

4、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整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

5、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

6、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在国民统治时期,这个学制几经修改,但基本没变,影响深远。

第六章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P139看一下(a)

2、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P140看一下(a)

(附加)课程的一元化主要是指,课程的编制应当反映国家的根本利益、政治方向、核心价值,反映社会的主流文化、基本道德以及发展水平,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

(附加)课程的多样化主要是指课程也应当广泛反映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反映不同民族、阶级、阶层、群体的不同文化、利益与需求;

反映不同学生个人的个性发展的选择与诉求。

简言之,要反映各个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3、(附加)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将就学习方式多样化。

4、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基础教育适应21世纪人类新的生存背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形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转变课程功能)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优化课程结构)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

(更新课程内容)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革考试评价)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即学生的适应性。

(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

5、新课程的基本概念(a)

(1)倡导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

6、(附加)课程的表现模式: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7、(附加)课程设计包括: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

8、(附加)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附加)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

9、(附加)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1、教学的意义(a)

(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2、教学的任务

(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老师讲这部分出8分)(a)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第八、九章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

问题可能是:

有的老师交给你知识,有的老师交给你方法,这与教学原则哪个原则相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胶擦

2、因材施教原则(a)(b)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a)

(附加)优点:

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

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会话与个性化。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

5、单一课,综合课P254看一下

第十章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和谐发展。

学校德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动力量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第十三章

1、各类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具体设计课程目标。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

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

第十四章班主任

1、培养集体的方法:

(1)确定集体目标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15章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2、教师素养的要求:

(1)高尚的师德

(2)宽厚的文化素养

(3)专门的教育培养

(4)健康的心理素质

2、教师的培养P458看一下(a)

教育学B卷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12分)

1、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3、终身教育从横向上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4、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学制。

5、根据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6、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为社会、知识和学生。

7、循序渐进中的“序”指学科的路基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因材施教中的“材”指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

8、德育是在活动或交往中实现的。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法国的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对杜威的活动教学思想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

2、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系统发展出现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X)

3、教育学规律是宏观性,教学规律指微观性,两者是统一的。

(√)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应坚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对立统一,跟任何社会都不矛盾的对立。

(X)

5、M.根舍因提出范例教学,成为英国课程现代化的特色(X)德国人

6、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

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

7、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提学习,不是思想教育。

8、德育的内部矛盾中知错也犯错属认识性质的矛盾。

认识性质的矛盾。

这是由于学生缺乏思想道德知识、经验而呈现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思想道德要求的矛盾。

在这种矛盾中学生常常是“有错不知错”。

思想性质的矛盾。

这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意遵循思想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

在这种矛盾中,学生往往是“知错也犯错”。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_性质的矛盾,二是_能力____性质的矛盾,三是___思想性质的矛盾。

9、知情意行的发端性不固定,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全面性,不能坚持针对性。

10、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教师劳动的半专业性。

三、简答题(42分)

1、教育应怎样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9分)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3)阶段性。

人的发展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人的整体性发展总是呈现出其各个方面相对独立发展时所不具有的一些性质和功能。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P33

2、在运用疏导原则时,应坚持那些要求?

(4分)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诱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6分)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手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4、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和要求是什么?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主动性)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积极性)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创造性)4、发扬教学民主。

(自觉性)

5、在教学中常说: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你认为这种认识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吗?

为什么?

(5分)

我认为这种认识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理由如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含义是与其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联系实际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1、书本知识的教学呀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由于学生学得的知识大多为书本知识,间接经验,故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解决好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是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懂得知识的实用价值。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四、分析题(12分)

当中国专家吧中国的高考数学题拿给英国主管教育的官员看时,其中的难度令他们很吃惊。

而英国官方吧英国的高考数学题拿出来时,竟然有勾股定理的简单运算,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和4个单位,求斜边长。

中国的初中生就可以解决。

在讨论两国教育的不同时,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教学注重系统知识和逻辑关系的训练,以书本和老师教授为主,过度和过早开发学生;

而英国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组织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

结合赫尔巴特课程观点和杜威的活动课程观点分析上述问题。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博比特)

学科课程的特点:

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已于教师教授。

但是学科课程是一种静态的、预先计划和确定好了的课程与教材,完全依据成人生活的需要,为遥远未来作准备,往往忽视儿童现实的兴趣与欲求,极易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脱节,导致强迫命令,是学生处于被动、消极,造成死记硬背而遭受种种诟病。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杜威和克伯屈)

活动课程的特点:

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重视在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把教学从教的外在重心转移到学的内在重心上来,在促进儿童积极学习方面是十分可取的,但也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只是,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五、论述题

1、国兴教育面临哪些问题?

怎样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2分)

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如下:

1)教育公共投入严重不足2)教育公平面临严峻考验:

a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

b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二是“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3)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做到:

1)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保障和创造潜能的发挥,始终居于教育事业“重中之重”的地位。

而义务教育的重点、难点又在农村。

为了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必须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史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学生就业和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

必须把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3)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处于整个教育发展的龙头地位,高等学校即使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所”,又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发源地”,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试论述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

1“知”即品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品的观念,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

2“情”即品得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出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对品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3“意”即品德意志,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固的努力,是调节品的行为的精神力量

4“行”即品的行为,它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品德需要产生的品的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是品德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平直包含了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所以德育古城也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我们对学生应该注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致以行、持之以恒,使儿童品德中的智、情、意、行四者相辅相成,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2)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品德的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因素的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的先,有的后,有的快,有的慢,有的较稳定,有的常反复;

而且,每个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也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出来的品德面貌或品德问题不尽相同。

这就要求针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灵活处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

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还必须经过活动、训练与较长的社会实践。

不同年龄特征的青少年学生又有不同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时又要对他们区别对待。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