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73447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6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项300练厦门市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咏史怀古,借古讽今。

(2)本诗的主旨在于揭示高纬亡齐的历史教训,而歌咏此事的诗句却只有六句,下余六句,开头四句和结尾二句都是为渲染亡国之恨而层层烘托:

先以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的比兴,写相思的久远;

再用蔡文姬、苏武羁留匈奴的典故,写故国之思的痛切,表达爱国之情;

而在叙述北齐亡国的血泪遗事之后,更越世代而下,以“邺城风雨连天草”的衰败景象,抒写后人的叹惋感伤。

这样反复地烘托渲染,从时间、空间、情思各方面扩展意境,大大丰富了诗的形象,增强了抒情色彩和感染力量。

故答案为:

⑴古风(乐府、古体诗);

⑵①用比兴手法烘托,麝碎香存,藕断丝连,烘托故国之思。

【点评】

(1)本题考查诗歌的文学常识,注意平时积累,并结合诗歌做出正确分析

(2)本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答题时先概括诗句的内容,然后描述景物,概括景物特征,再分析情感,分析情感注意照顾全诗的内容。

在诗词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表达技巧包括: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②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五言短排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作。

②旂(qi):

古代的一种旗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写诗人手抚腰间长剑不禁慨然长叹,直抒胸臆,有力地表明自己出兵平乱的原因。

B. 

中间六句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恢宏大气,令人震撼,是全诗的核心部分。

C. 

最后两句诗人回忆过去“戎戈动”,而今“宇宙平”,与首联呼应,语气显得刚毅果绝。

D.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将议论、叙事、抒情巧妙熔为一炉;

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D

(2)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诗人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群雄割据的局面,如今凯旋,充满自信。

②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中原局面,使百姓过上安定生活,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③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必然会有流血牺牲,但从前的牺牲是为了换来今天的统一。

诗人心中不无感慨。

(1)D项,“全诗构思精缜,且语言优美”分析错误,本诗语言慷慨激昂,算不得优美。

故选D。

(2)①“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②“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诗人胸怀天下,治国安邦,有造福百姓的浩然正气。

③“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写战斗场面。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时事的感慨。

⑴D;

⑵①诗人平定战乱后的志得意满之情。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附诗歌赏析】

《还陕述怀》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全诗分三层。

首联一层: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诗人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结束了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凯旋班师,面对着刚刚得到统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战争的艰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

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中间三联为第二层,分别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

“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

“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

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军万马,漫山遍野。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战斗场面,“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

“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

“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

淮阴侯列传》: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还陕述怀》优秀的五言短排,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末联为第三层,以抒发豪情壮志作结: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与首联遥相呼应,语义刚毅果绝。

这首诗是李世民诗歌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全诗充满浩然正气。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

全诗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

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铿锵,是一首优秀的五言短排。

其遒健的风格与浮靡的六朝遗风大异其趣。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

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

别墅。

②东山:

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2)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从话》有“诗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的论断。

本诗颔联中有两字亦有“点石成金”的效果,请指出并加以分析。

(2)“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

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1)D项,“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错,是“乡邻披衣倒屣与诗人相见”。

诗句此处用典,披衣:

将衣服披在身上而臂不入袖。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一:

“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倒屣(xǐ):

急于出迎,把鞋倒穿。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

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

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后因以形容热情迎客。

(2)此题是“染”与“然”,从内容看,写出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从手法看,以动写静,赋予画面动态的美感,以夸张的笔法写出颜色的艳丽;

从意境创设的角度看,描绘出一幅绚丽的雨中郊野春景图。

⑵“染”与“然”,青草绿得好似可以用作染料,桃花红得几乎要燃烧起来;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

没到东山已经将近一年,归来正好赶上耕种春田。

细雨涤尘草色绿可染衣,水边桃花红艳如火将燃。

从事经论学的有道高僧,年老伛偻了的超逸乡贤。

披衣倒屣出来和我相见,开怀谈笑站在柴门之前。

​颔联两句为传世名句,写的是辋川春天的景色。

将静态景物,写得具有强烈地动感,使本已很美的绿草、红花,被形容得更加碧绿,更加红艳。

这种色彩明艳的画面,反映了诗人“相欢语笑”的喜悦心情,意境优美,清新明快。

这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写秾丽的春景,与“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七首》)有异曲同工之妙。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

[唐]李贺

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

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

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

(1)《听颖师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前八句描写________,后八句叙写________。

(2)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答案】

(1)琴声(弹琴);

请歌(求诗)

(2)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

②运用丰富瑰丽的想象,赋音乐以形象,来写旋律的变化,如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

③侧面烘托,如写自己病中听曲,全然而愈。

(1)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前后八句所写的意思,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

比如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意思是说:

初听听那琴声,仿佛天河彩云追月,又仿佛蜀琴双凤和鸣;

再听听那琴声,仿佛荷塘叶落,秋鸟啾啾,又仿佛越王夜起,伏首天姥;

那琴声,像清官服中佩玉瑾击水晶那样清亮,象白眉仙翁骑鹿仙游那样清远飘渺。

激越之处,犹如周处长桥斩蛟/剑气如虹,波涛汹涌/犹如张旭披发浸墨,纵横跌宕,酣畅淋漓。

由此可以得出前八句主要运用比喻和想象手法,详尽地描写了琴声。

后八句“竺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意思是:

待曲终之后,天竺的颖师立在我门前,眉角分明,真有梵宫真相的庄严。

看古琴,转弦的柱子长有八尺,纯正峄山之南的老桐木,那可真是古今制琴的好材质。

在凄凉的馆舍,我哪顾得自己一身病容,听闻这琴声,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匆忙离开龙须席。

只可惜呀,我这奉礼官职位卑微,要请作歌者,应该请卿相大官,颂歌与你的琴声才能相配啊。

根据最后两句“请歌直请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可知天竺的颖师弹完琴之后,立到我门前是请求我为他作歌,所以后八句是写“请歌”。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弄懂诗歌的意思,然后抓住诗歌中关键此句概括其表达的内容。

(2)本题题目是“文字是无声的,却能够生动刻画有声的音乐,在《听颖师琴歌》中,李贺是如何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也就是问学生诗人是如何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解答该题时,首先找出诗歌中描绘刻画古琴的音乐魅力的诗句,然后分析这些诗句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的。

仔细阅读诗歌,可知诗歌的前八句“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是直接刻画琴声,表现古琴的音乐魅力。

这八句在具体描写琴声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修辞手法来描写琴声和古琴的旋律,把琴声比作“双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形象写出琴声悦耳清脆的特点。

“别浦云归桂花渚”“越王夜起游天姥”“渡海蛾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几句诗人运用了瑰奇的想象,写自己初听如彩云追月,再听如越王夜起、老翁牵鹿,高昂处如挟剑斩蛟、张旭泼墨,赋音乐以形象,写出了乐曲旋律的变化。

这是对琴声和乐曲旋律的直接描写。

还有“凉馆闻弦惊病客,药囊暂别龙须席”写诗人自己在凄凉的馆舍中,听到如此悦耳的琴声,顾不上自己的一身病容,应声起,暂把药囊放一边,是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诗人全然忘记病痛,或者说从侧面烘托琴声的悦耳动听,让病中的诗人全然而愈。

具体作答时,先指出具体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不能只答手法,而丢掉了具体内容分析。

⑴琴声(弹琴) 

请歌(求诗)

⑵①大量运用比喻来刻画音乐,将乐声比作“凤语”“鸾离”“佩玉”敲击声等;

(1)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歌内容要点,概括诗歌中心意思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诗歌,仔细阅读诗歌,根据其意思来概括其叙写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题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和表达了什么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

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

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

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

“明月如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

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如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

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从而解脱。

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

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⑴比喻 

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⑵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

第一步:

指出何种手法;

第二步: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第三步:

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

(1)B

(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

“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

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

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

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

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

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

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

结合“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⑴B;

⑵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7.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①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②。

夜宿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注释】①怪生:

怪不得。

②使风;

本诗中指用伞当帆,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舟》诗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被一艘小船上孩子们的行为触动有感而作。

《夜》诗的题目表明了诗歌内容为诗人在徐公店住宿时所看到的景象。

《舟》诗中两个小孩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船桨都收放起来了,令人感到奇怪。

《夜》诗描写了初春时节乡村里盎然的春意和天真可爱的儿童。

《舟》诗中的后两句形象准确地写出了诗人明了真相后的恍然,读完全诗,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诗人的豁然开朗和哑然失笑。

两首诗语言浅白,形象鲜明,作者描绘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了同样高超的艺术构思。

(2)杨万里诗中对儿童稚态的描摹,往往能够起到点活全诗的作用。

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2)《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收篙停棹”,“无雨都张伞”,目的不是遮头,而是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童真稚气赞赏有加。

《夜宿徐公店》先写田园风光,再描绘儿童扑蝶图。

“急走”“追”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无处寻”写出了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引发人想象。

两首诗对儿童稚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