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65581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黄颛顼帝喾陵祭祖节情况综合材料Word格式.docx

颛顼的改革不仅巩固了统一,同时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势力,备具了扩疆拓土的条件。

据《文献通考》和《乾隆御批纲鉴》记载,中国九州建置区划,始创于颛顼时代。

黄帝时期虽然统一了中原地区,但蚩尤部族仍盘踞四川、贵州、云南。

直到颛顼理治天下,才实现了华夏大部族与川、黔、滇等地蚩尤、九黎等部落民族的融合,完成了真正的统一。

为便于统治、管理和建设,颛顼对中国区域建置首次进行区划,确定了兖、冀、青、徐、豫、荆、扬、雍、梁九州的名称和分辖范围,“统领万国,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国家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为颛顼进一步施展才华奠定了基础。

《史记》载:

颛顼“洪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载时以象天“,明确指出颛顼有谋略,晓事理,善于创造财富,能够按天象划分年历四季。

颛顼以辰星为主观测天象而治历,“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观测一年中二十四宿的关系,确定太阳的周天行度,将四时分别列为仲春春分,仲夏夏至,仲秋秋分,仲冬冬至,从而形成我国最早具有科学性的古老历法《颛顼历》。

《颛顼历》第一次明确地把以物候观测为重点,转移到以天象观测为重点,科学安排出一年的节气,人类也从此进入了治历明时的新阶段,颛顼也被尊为“历法之宗”。

颛顼不仅“载时象天”而且“好其音律”。

《吕氏春秋·

古乐篇》记载:

“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祀上天”,史书称“八风之音”为《承云》。

这首人类社会最早的歌曲,其创作方法是,融汇中国八大区域“条风”、“明庶风”、“清明风”、“景风”、“阖阖风”、“不周风”、“广莫风”的风格,创作成“圭水之曲”,主题是“召气而生物”,然后铸成乐钟,作五基六英之乐,用来在万国诸侯到都城举行盛会时以“享上帝朝诸侯”。

中国历史上第一首乐曲源于上古颛顼时代,是颛顼向人类社会奏响的东方神曲。

帝喾继位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

《大戴礼记》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是令;

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变”,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帝喾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使农耕文明迈入了新的时代。

帝喾继承颛顼治国策略,并有新的突破。

“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

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就是帝喾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

《史记》称帝喾“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

”可见,帝喾在人民心中位置。

然而,“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则是历经千年不泯。

传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几经讨伐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项上人头者,可得千金,可封万户,并赐帝女为妻。

后来,一个头状如狗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得房王首级。

帝喾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

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景仰,为历代帝王推崇。

时至今天,帝喾的治国思想,仍有积极意义。

颛顼时代是陶器与金属的过渡,而到了帝喾时代,他率领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发现和创造,逐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

史称,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一带)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成空峒山。

帝喾也由此被尊为金属冶炼的开山鼻祖。

史料记载,帝喾族属中有帝尧、帝挚、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这些显赫的人物,对华夏民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为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血脉相传作出了特殊贡献。

但是,如果把帝喾后世的延续,也当作帝喾的一大功绩的话,就显得有些牵强了。

三、颛顼帝喾文化内涵

1、颛顼、帝喾与祭祀文化

远古时代,人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往往不知根由,不晓其理,感到十分奇怪而玄妙,于是想象天地间定有神灵,甚至认为是神创造了万物,主宰了天地。

每逢山摇地动、狂风暴雨、洪水猛兽、火灾降临,人们就以为是神在发怒,从而产生恐惧。

每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世同堂、福寿平安,人们又以为是神在保佑自己。

总之,出于对神的恐惧、感恩和崇拜,人们就以各种供品祭神,祈求免灾降福。

因此,祭神就成为人们对各种神灵表达崇拜景仰并祈求保护的一种礼仪,且视为神圣。

前文讲过,颛顼初期,“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无人伴享,家为巫史”(《国语·

楚语》),出现了人人祭神,家家有巫史,巫术横行的局面,再加“九黎乱德”,致使社会动荡不安。

于是颛顼“命重黎绝地天通”,“命南王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快刀斩乱麻,使群巫不能再有升天祸地的机会,缓解了巫术、占卜和祭神泛滥成灾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促进了部族间行动的统一和团结,规范了祭祀的内容、规格和标准。

因此祭祀作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是颛顼一手策划并确定的。

《史记》这样评价颛顼:

“静渊以有谋……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由此说明,中国的祭祀文化在颛顼时期有了一个质的发展。

如果把“祭神”纳入治国手段范畴的话,那么“祭祖”就是在祭神的基础上,发展并传承的一种文化。

祭祖是指对祖宗的祭祀。

古人云:

“祖,始也,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

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可见,祭祖绝非是封建迷信活动,而是后人对祖先及其功德表达景仰和怀念的一种方式和礼仪,是传统的继承和心灵的慰藉。

祭祀祖先,可以凝聚并维系家族、宗族,乃至整个民族,是值得提倡和弘扬的美德。

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颛顼、帝喾,在我国传统祭祀先祖的活动中,应当享受何等地位?

《礼记·

月令》记载:

天子祭祀先王大帝时,将太昊奉为春季祭祀的东方木德青帝,将炎帝奉为夏季祭祀的南方火德赤帝,将少昊奉为秋季祭祀的西方金德白帝,将颛顼奉为冬季祭祀的北方水德黑帝,又将轩辕氏奉为中央的土德黄帝。

祭法》载:

“有虞氏褅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尧;

殷人褅喾而郊冥,神契而宗汤;

周人褅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尧、帝舜、禹都是宗祖。

至夏商周三代,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发展为“郊”、“褅”、“祖”、“宗”。

由此可见,颛顼、帝喾在我国祭祀活动中所享有的崇高地位,当与炎黄齐名,与尧舜同辉。

内黄县境内的颛顼帝喾陵,很早以前就被当地人称之为高王庙。

先建陵,后立庙,则说明祭祀活动已经盛行。

《宋史·

礼志》载:

“徽宗正和二年。

定历代陵冢。

祭高阳、高辛于滑州。

”可见,自宋代起,祭祀颛顼、帝喾已被列为定制。

目前,颛顼帝喾陵内现存的165通御祭碑碣,充分记录了历代祭祀的盛况。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祭祀先祖和保卫疆土同视为国家的重要事情。

明洪武三年,卑微出生的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派人到处寻访历代帝王的陵寝,准备立庙供奉,以显示自己帝位的合法、正宗。

经过寻访,在全国范围内共查帝王陵79处。

经过筛选后,确定有代表性的37处帝王陵列是国家级(皇家)祭祀,并在应天(今南京)立帝王庙供皇家祭祀,其中就有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

《明史·

“洪武四年,谕中书省,考历代帝陵寝,礼部于滑县祭颛顼、帝喾二帝陵。

”朱元璋还亲自撰写祭文,每年逢吉日遣官前往祭祀。

朱元璋祭祀颛顼、帝喾的祝文是:

“惟帝高阳氏,静渊有谋,疏通知事,洁诚祭祀,治教万民。

惟帝高辛氏,聪以知远,明以察微,仁成惠信,天下诚服。

伏念列圣,去世悠远。

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在今天北京历代帝王庙中,颛顼、帝喾的神位列“五帝”序列,供后人祭拜,体现了帝王入祀道循“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乾隆语),即一脉相承的特点和文化特征。

如今的颛顼帝喾陵已成为华夏子孙寻根问祖之圣地,传统祭祀活动至今尤盛,影响深远。

农历三月十八日是颛顼诞辰之日,每年此时,为期数天的古庙会盛况空前,会期大戏连台,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

人们怀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帝陵,虔诚祭祀,以求华夏永昌。

自2002年起,内黄县人民政府开始举办祭祖节,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明,凝聚民族精神。

2、颛顼、帝喾与姓氏文化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炎黄子孙同植一根,中华民族相承一脉。

中华民族的形成纷繁而浩瀚,多彩而丰满,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一部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史诗。

而颛顼、帝喾就恰似这部壮阔恢宏诗篇中闪耀着无限光芒的韵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帝颛顼、姬姓,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最初建国于河南杞县的高阳,故号为高阳氏。

颛顼12岁就随伯父少昊金天氏学习政事,20岁继帝位,迁都于帝丘,在位78年,享年98岁。

据《帝王世系》记载:

“颛顼生骆明和穷蝉。

骆明生鲧,伯鲧生大禹,大禹生夏启;

而穷蝉生敬康,敬康生瞽叟,瞽叟生虞舜。

又据《史记》记载,颛顼还是秦始皇的嫡传始祖。

《史记·

秦本记》载:

“颛顼之孙修生大业,大业生大费,大费娶舜帝女为妻。

大费即伯翳,舜赐之赢姓。

”颛顼共传20世,达350年。

由此说明,颛顼不仅是舜帝和夏朝的祖先,同时还是秦朝的始祖。

由后世所繁衍的姓氏众多,构成了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的基础。

帝喾,姬姓,名夋,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因在辛地开基,故号高辛氏。

帝喾继承叔父颛顼称帝70年,建都于亳殷,105岁去世。

《大戴礼记·

帝系》载:

帝喾有五妃,分别是邰氏、娀氏,陈丰氏、娵訾氏和邹屠氏。

邰氏姜源生子名弃,即后稷,是周朝始祖。

帝喾次妃实为两人,即简狄和建疪。

帝喾与二妃“游于桑野”,“浴水玄丘之水,后简狄有孕,生子名契”,契为商朝始祖。

帝喾又一妃陈丰氏庆都生陶唐氏尧,即尧帝。

帝喾与娵訾氏常仪生子名挚。

挚后成为帝喾帝位的继承者,即帝挚。

帝喾的这几个儿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华民族百家姓氏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我国姓氏文化最为灿烂的顶点。

《姓纂》记载:

“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

”《路史后记·

高辛纪》载:

“周之初兴,大封同姓五十有三国,而文武之昨又三十有二。

”就是说,周朝建立之初,就封周姓同族的诸侯国多达53个;

后来,文王、武王又封赐32个。

说明周朝一开始,就累计至少派生出85个姓氏,难怪,帝喾周属姓氏最多;

难怪,帝喾后世所产生的姓氏几乎主宰了现今国人姓氏的大部。

颛顼、帝喾后代所创立的夏、商、周被史学家称作“三代”。

夏、商两代的国家最高元首称“帝”。

夏朝的帝位则多由儿子继任,商朝的帝位多由兄弟接任。

公元前八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周,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并改“帝”为“王”。

周王朝的这一制度,其内涵对中国姓氏有着直接关系。

同时,周朝还实行分封制,各诸侯国君纷纷以封国、封地为氏,这就成为中华姓氏广泛产生的一个鼎盛时期。

周朝先后延续近800年,所封姓、赐姓无数。

畅游历史长河,三皇五帝起源,夏商周秦延续,汉唐宋明发展,华夏文明从混沌中醒来,一步步迈向成熟和繁荣,源远流长,广博悠远。

如果说炎黄是历史长河的源头,那么颛顼、帝喾就是两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孕育、滋润着后世逐步扩大其支脉流域,最终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渊源相连的姓氏文化。

沿颛顼这条河流,舜属姓氏有30个,夏属姓氏40个,并且大部分沿袭至今。

帝喾这条河流则更大,尧属姓氏23个,商属姓氏192个,周属姓氏达354个。

颛顼、帝喾后世所演变的姓氏,几乎囊括了今天中国人所有姓氏。

因此,中华姓氏文化是颛顼、帝喾之后华夏族与古代各民族相互交融的产物。

重生报本,寻根归宗的传统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不能与中华民族相比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

寻根认祖是一种完美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对于颛顼、帝喾两位始祖,对于颛顼帝喾文化的深刻内涵,我应当重视其历史功绩和名望,应当永远继承和发扬,认同其普遍景仰的先祖形象。

四、历年祭祖节概况

颛顼帝喾陵祭祀文化源远流长,历代王朝祭祀不绝,宋代起列为定制,明代初列为皇家祭祀。

千百年来,民间传统祭祀活动经久不衰,尤其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传说颛顼诞辰之日,广大群众千里迢迢汇集帝陵,焚香拜祖,祈福纳祥,热闹非凡。

由此,高王庙古庙会久负盛名,从未中断。

自2002年起,内黄县政府为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满足华夏儿女寻根祭祖的夙愿开始举办祭祖节,公祭颛顼帝喾人文始祖,并由此列为定制。

祭祖节突出内黄厚重历史,发掘内黄文化内涵,以节为媒,广交朋友、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以文化促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002年农历壬午年祭祖节,4月28日至5月7日举行,由内黄县人民政府主办。

象征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34响礼炮后,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申朝明宣布"

壬午年公祭颛顼、帝喾二帝典礼仪式"

开始。

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学法、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继业、政协安阳市委员会副主席赵玉贤、内黄县委书记王建民、河南省文物局代表郭振勇、安阳市旅游局局长韩永昌等先后敬献花篮、祭品。

内黄县人民政府县长郜军涛恭读祭文。

全体参祭代表向颛顼帝喾二帝塑像行三鞠躬礼。

祭祖节期间,参加祭祖活动的各界人士、海外华人达40万人。

2003年农历癸未年祭祖节,由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内黄县人民政府承办,4月15日至5月7日举办。

公祭大典于4月19日举行。

来自首都北京、河南省人大、省政协、安阳市政府、市政协领导、海外嘉宾及内黄县各有关领导共计300人出席公祭仪式。

内黄县人民政府县长郜军涛宣布"

癸未年公祭颛顼帝喾二帝典礼仪式"

开始,全体来宾肃立,鸣炮34响。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祖亮、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副主席张玉麟、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政协安阳市委员会主席张锦堂、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员王春瑜、安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学法、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明今、河南省旅游局副局长朱东辉、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濮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有元、内黄县委书记王建民先后敬献花篮。

安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徐光恭读祭文。

全体参祭代表向颛顼帝喾塑像行三鞠躬礼,并拜谒颛顼帝喾陵。

同时,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表达了广大群众怀古敬祖之情,以祈求先祖保佑泽福后世,造福一方。

据统计,参加祭祖活动人数达42万余人。

2004年农历甲申年祭祖节由安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内黄县人民政府承办,5月1日至5月15日举办,公祭大典于5月6日举行。

第八、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书记鉴保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王宇信、中国防卫管理委员会主任徐友安、第二炮兵国防动员办公室副主任刘向军、河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祖亮、吴全智、省政协副主席郭国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常法武、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政府市长董永安、市人大主任张锦堂、市委副书记林宪斋、常务副市长张笑东、内黄县委书记冯克坚等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各局委负责人、周边市县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知名人士、名门望族和华人、华裔、华侨及港澳台客商代表400余人参加仪式,并向二帝塑像敬献花篮、行鞠躬礼。

安阳市常务副市长张笑东恭读祭文。

王光英等在陵区植树纪念。

来自内黄县各乡镇,以及周边县市民间艺术团体用不同文艺形式拜谒二帝之恩泽,讴歌太平之盛世。

祭祖节历时10天,参祭人数达50余万,盛况空前。

2005年农历乙酉年祭祖节4月26日举行。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及夫人、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全智、省政协副主席张涛、省人大原副主任郑增茂、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荆为民、省人大教科文卫主任王日新、省委宣传部副厅级巡视员杨健、安阳市委副书记李发军、市政协主席赵微、商丘市政协主席张春学、洛阳市副市长王立林、安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笑东、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庆义、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文斌、内黄县委书记冯克坚及县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各局委负责人、周边市县领导,全国各地知名人士、华人、华侨代表、国际友人共计400余人参加仪式,向颛顼帝喾塑像敬献花篮,鞠躬行礼。

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市长董永安发贺电祝公祭活动圆满成功。

仪式结束后,参祭人员拜谒祖陵,王文元及夫人等在陵区植树纪念。

乙酉年祭祖节历时10天,参祭总人数近100万人次。

2006年农历丙戍年祭祖节于4月10日至5月8日举行,由安阳市人民政府、政协安阳市委员会主办,内黄县人民政府、政协内黄委员会承办。

4月15日,颛顼帝喾陵景区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巨香燃香仪式。

耸立棂星门前的3柱直径22公分,高6.6米的中华第一巨香上分别镌书“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家道永昌”金色大字,藉表华夏儿女祈盼之情。

仪式由县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张俊英主持,县委书记冯克坚,县人大主任任贵连,县政协主席张五杰分别点燃3柱巨香。

公祭仪式上,政协安阳市委员会主席赵微宣布公祭大典开始,第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及夫人珠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王明义、河南省政府副省长王菊梅、河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郭国三、安阳市人民政府市长董永安、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夏林、河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宗长青、政协河南省委员会副秘书长关少锋、政协河南省委员会研究室副主任王克俊、河南省文化厅厅长郭俊民、河南省委宣传部助理巡视员杨健、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中共安阳市委副书记李发军、安阳市人大主任张锦堂、安阳市正市级干部王国顺、安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张笑东、安阳军分区司令李卫国、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晓然、李宏伟、政协安阳市委员会副主席赵玉贤、刘晓廷、乔国强、黄世华、金耀林、李晓煜等国家、省、市领导、内黄县委书记冯克坚等四大班子领导及周边市县领导、嘉宾,华人、华侨、港澳台客商、参加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数十家新闻媒体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公祭大典,并敬献花篮,市长董永安恭读祭文。

公祭大典结束后,参祭人员一同拜谒二帝陵,并在帝陵前植树留念,表达华夏儿女对始祖无限景仰和深厚缅怀之情。

漯河市市委书记刘炳旺、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南阳市市长黄兴维、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济源市市长段习忠、平顶山市委书记邓永俭、平顶山市市长赵顷霖发来贺电,预祝丙戌年祭祖节圆满成功。

河南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国功、河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王日新、河南省机要局局长高保群、河南省交通厅副厅长李庆瑞、濮阳市市长杨铁虎、商丘市市委书记刘满昌、商丘市市长王保存打电话表示祝贺。

2007年农历丁亥年祭祖节于5月4日举行。

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孚凌、河南省人大副主任张以祥、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玉麟、全国政协正局级秘书范瑞麟、河南省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王日新、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安阳市委副书记林宪斋、安阳市政协主席赵微、河南省人大副秘书长刘延生、河南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王伟平、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乔建民、贾宏伟、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李玉东、河南省人大办公厅副主任常呈斌、河南省政协秘书处副处长崔冀、安阳市人大副主任王希社、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刘晓廷、刘惠生、乔国强、黄世华、金耀林、胡文录、安阳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来玉生、安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于良、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安阳市旅游局局长张建国、安阳日报社社长常江敏、内黄县委书记冯克坚、内黄县县长郜军涛等领导,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亚溥、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协副主席二月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田海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宗玮、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陈一鸣、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宋莉莉、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姚继刚、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山东舞蹈学院院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赵宇、山东舞蹈学院党委书记郭秋华、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俊领,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华裔代表、部分企业和新闻单位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公祭典礼,肃立殿前,缅怀先祖。

安阳市政协主席赵微宣布“丁亥年公祭颛顼帝喾典礼”开始。

22响钟声象征传统历法天干地支,表示天地和合;

34通鼓声代表全国各地,喻意认祖归宗;

18响炮声意在传统最高礼数,和韵共同心声;

56只彩球象征民族团结、中华一家。

在《大哉中华》、《天人合一》、《盛世重光》、《水木圣德》、《春华秋实》、《天下大同》六大主题祭乐的烘托下,孙孚凌、张以祥、张玉麟、靳绥东、林宪斋、冯克坚、郜军涛依次敬献花篮,春夏秋冬,四季花开。

赵亚溥、王日新、王立群、二月河、刘延生、王伟平依次恭上祭香,香火旺盛,万代永昌。

乔建民、贾宏伟、常呈斌、李玉东、王希社、刘晓廷依次敬献神帛,黑青二帝,恩泽万古。

部分企业界代表敬献祭酒,春华秋实,五谷丰登。

主祭人、河南省人大副主任张以祥颂读祭文,追忆始祖懿德,倡扬民族团结,祝愿国家昌盛,期盼祖国统一。

所有参祭人员向颛顼、帝喾行三鞠躬礼。

随后,由山东舞蹈艺术学院64名男女学生表演的《八佾舞》,甲胄铿锵,羽衣蹁跹,文武兼备,刚柔舒展,把公祭典礼推向高潮。

整个大殿,祀乐悠扬,礼舞回荡,大礼告成。

参祭人员拜谒颛顼帝喾陵,并植树纪念。

2008年农历戊子年祭祖节于4月23日举行,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河南省人大副主任张程锋、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靳绥东、安阳市委书记张广智、安阳市人大主任张锦堂、安阳市市长张笑东、安阳市政协主席赵微、安阳市人大党组书记李发军、河南省农业大学校长王艳玲、河南省建设投资集团董事长胡智勇、河南省政协副秘书长贾宏伟、安阳市委常委、秘书长李连庆、安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宋凤仙、安阳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李光明、河南省政协巡视员房德红、河南省人大办公厅原副主任常呈斌、安阳市人大副主任杨六生、王希社、安阳市政协副主席王玉庆、刘晓廷、乔国强、黄世华、金耀林、胡文录、河南省人大处长濮永锋、安阳市人大秘书长刘希军、安阳市政府秘书长宋东升、河南省政协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崔冀、河南省政协办公厅秘书王培虎、河南省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杨振威、河南省接待办纪委书记魏宇赤、河南省接待办处长车跃新、河南省警卫局副处长吴尧锴、安阳市旅游局局长张建国、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段振美、安阳市公路局局长张子义、安阳市公路局党组书记周文军、安阳市交通局局长卞瑞峰、安阳市烟草局局长李晓海、内黄县委书记冯克坚、内黄县县长郜军涛等领导,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袁义达、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炎黄书画家协会主席闫锐敏、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沈长云、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世之、黄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