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736132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1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考试必考的实验含答案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实验题

1.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为了方便测量时间,斜面的坡度不宜过_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2)如图,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____________cm/s。

(3)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在“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实验中,某小组同学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便于减小_________选填“时间”或“路程”)的测量产生的误差.

(3)如图,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_cm,若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如图,小组的成员分别画了小车从A运动到C的几个图像,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________

3.在“科学探究:

速度的变化”实验中,云云用小车、长木板、刻度尺、秒表、木块等器材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时速度的变化实验设计如图甲,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并开始记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tB、tC。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应使斜面坡度保持较____(选填“大”或“小”),便于减小_____(选填“时间”或“路程”)的测量产生的误差。

(3)如图甲,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_______cm,若tA、tB、tC所对应的时间依次如图乙,则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后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B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

(填“大”或“小”)

(5)如图丙,云云分别画了小车从A运动到C的几个图像,其中与实验相符的是____。

(6)B点是AC的中点,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云云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偏___,她的做法正确吗?

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

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A、B、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A、D、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E琴弦的长度应为______cm;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60

0.76

B

60

0.89

C

60

1.02

D

80

0.76

E

1.02

F

100

0.76

G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4)此实验用到的研究方法是______。

5.在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时,某同学做了下面的一组实验。

(1)如图甲所示装置能探究的实验有哪两个?

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该实验能得到怎样的实验结论?

_____。

(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怎样变化?

_____。

并由此推理可得到怎样的实验结论?

_____。

(4)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硬卡片产生的声音发生了变化(如图丁),请给出实验结论。

_____。

6.用下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温度/℃

-8

-6

-2

0

0

0

0

0

0

0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态

(4)由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选填“变化”或“不变”)

7.如图甲所示,在探究热现象的实验中,小明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并放在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

如图乙所示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两试管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目的是使冰和石蜡受热均匀、______;

(2)由图乙可知,______(选填“A”或“B”)是冰,该物质在第4min时的状态为______;

(3)冰全部融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8.某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

A.估计被测物液体的温度;

B.取出温度计;

C.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及分度值;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D.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E.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

(1)则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应是_____,他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如图甲所示。

(2)指出他操作时的错误之处:

_____;

(3)此错误造成的后果是使加热过程中测出的温度值偏_____。

(选填“高”或“低”);

(4)纠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该液体的温度是_____。

9.小志和小丽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图像。

(1)如图A和图B,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是图_____所示,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温度是_____℃。

(2)由图像可知:

①水的沸点低于100℃,原因是此时气压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_____(选填“升高”、“不变”、“降低”)。

③小志的实验中水沸腾所需的时间明显更长一些,可能是因为(写出一种原因即可)_____。

(3)实验结束后,细心的小丽发现撤掉酒精灯后,烧杯中的水并没有立即停止沸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

(4)小志想到妈妈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停止沸腾,原因是水_____(填“温度低于沸点”或“不能继续吸热”)。

10.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实验过程中,小明同学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时间/min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暖/℃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50

53

56

59

(1)请根据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乙所示的坐标系中描点,并绘制本次实验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________)

(2)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5℃时,其状态是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在第3.2min时该物质的温度是_____℃。

(3)实验过程中,同组的丽丽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你认为_____(填“小明”或“丽丽”)记录的数据更便于找到规律,理由是_____。

参考答案

1.大25.0小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越快,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的倾斜度应较小,不宜过大。

(2)[2]小车运动距离

sAB=80.0cm-40.0cm=40.0cm

运动时间tAB=1.6s,则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

(3)[3]小车沿斜面做加速运动,通过下半程所用时间小于通过上半程所用时间,即

tBC<tAB

则小车通过全程的时间

tAC=tBC+tAB>2tBC

全程是下半程的2倍,由

可知,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v=

小时间40.00.2C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

(2)[2][3]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计时.避免斜面太高时,小车运动速度太大,运动时间太短,难以测量,即减小时间测量时产生的误差;

(3)[4]由图可知:

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为:

=80.0cm-40.0cm=40.0cm

[5]小车从B到C经过的路程为:

=40.0cm-0.0cm=40.0cm

小车从B到C的运动时间为:

10:

35:

05-10:

35:

03=2s

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

=

=20.0cm/s=0.2m/s

(4)[6]小车由静止释放,在重力、支持力、摩擦阻力作用下,小车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即小车沿斜面做加速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图像的斜率越来越大,故C符合题意.

3.

小时间40.00.2小B小错误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她的方案不正确

【解析】

【分析】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

(2)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这样小车滑下的速度较小,时间较长,便于测量;

(3)根据图像读出AC段和BC段的距离,并求出BC段所用的时间,再运用公式

求出BC段的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5)根据小车做加速直线运动分析小车从A到C的t—s图像的大致情况。

(6)根据后半段路程速度的大小进行分析。

【详解】

(1)[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基本原理:

(2)[2][3]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便于测量时间。

(3)[4]由图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cm,小车从A到B经过的路程

[5]BC段的平均速度

(4)[6]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小。

(5)[7]小车从A到C,做加速直线运动;

A.丙中A图物体做匀速直线运,故A不符合题意;

B.丙中B图路程增加的幅度大于时间增加的幅度,做加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丙中C是时间不变,路程增加,不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

D.丙中C图路程增加的幅度小于时间增加的幅度,做减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8]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云云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偏小。

[9][10]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所测的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因此他的方案是错误的。

4.CF80控制变量法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为验证猜想一,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C进行研究。

(2)[2]为验证猜想二,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A、D、F进行研究。

(3)[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择横截面积和长度都相同,而材料不同的琴弦进行研究,由此可知G、H符合题意,长度都是80cm,横截面积都是1.02mm2,为了是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E琴弦长度应为80cm。

(4)[4]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来找出另外一些因素的关系,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5.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声波传递能量响度降低,直至基本消失真空不能传声物体(木梳的齿)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高,物体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通过乒乓球被弹起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可以探究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可以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2)[3]由图乙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并且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3)[4][5]图丙:

抽气机不断向罩外抽气的过程中,罩内响铃的闹钟的声越来越小,直到听不见,这说明: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进而可以推理得到:

真空不能传声。

(4)[6]硬卡片拨动木梳的齿,卡片由于振动会发出声音,当用相同的力显著改变拨动木梳齿的快慢时,卡片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物体(木梳的齿)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高,物体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低。

6.①慢用搅拌棒搅拌②状态-4℃③如下图所示④保持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

(1)冰的熔点为0℃,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2)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不仅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且要观察其状态的变化;

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4℃;

(3)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4)由图象知,冰达到熔点后熔化,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

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7.保证冰和石蜡吸收的热量相等A固液共存达到沸点,不能持续吸热

【解析】

【分析】

水浴法加热主要目的是物体受热均匀,在同一烧杯加热还可以两物质吸收相同热量;冰是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当试管的内外都为水时,试管中的水是不会沸腾的,因为温度虽然能达到沸点,但到了沸点后,内外的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

【详解】

(1)[1]将两试管放在同一个装有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目的有二,一是受热均匀,二是可以保证两种物质吸收的热量相等。

(2)[2][3]由如图乙可知,A物质在0℃时,吸热温度不再升高,全部熔化为液体后,温度再升高,所以A为晶体,即A是冰;该物质在第4分钟时,处在熔化过程中,有冰也有水,所以状态为固液共存的状态。

(4)[4]当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使烧杯中的水沸腾并持续一段时间,发现试管中的水始终不会沸腾,是因为试管内外都为水,当外面的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升高,试管中的水温也能达到沸点,但到沸点后不能继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即原因是:

达到沸点,不能持续吸热。

8.ACDEB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高69℃

【解析】

【分析】

【详解】

(1)[1]要测量液体的温度,应该:

估计被测物液体的温度;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及分度值;选择适当的温度计;让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不与容器接触,示数稳定后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并记录;取出温度计,所以实验顺序为ACDEB。

(2)[2]甲图中的错误是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

(3)[3]玻璃泡接触容器底部,加热过程中会使读数偏高。

(4)[4]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读数为69℃。

9.A68低于不变小志的水量较多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温度低于沸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水沸腾之前,水下层的温度高于上层的水温,气泡上升过程中,气泡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气泡变小。

;水沸腾时,整个容器中水温相同,水内部不停的汽化,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进入气泡,气泡变大,故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是图A。

[2]如图甲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其温度是68℃。

(2)[3]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由此可判断当地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4]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5]由题图可知,在水的初温相同,而且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志的升温较慢,其原因是水的质量多于小丽的缘故,即实验中他们所用水的质量不同,且小志的水量较多。

(3)[6]撤掉酒精灯后石棉网仍有余热,并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烧杯内水仍可以继续吸收热量而沸腾,即不会立即停止沸腾。

(4)[7]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则水的温度低于了水的沸点,水会停止沸腾。

10.

固态48小明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更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作图如下:

(2)[2]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的温度达到45℃时,此时没有达到该物质熔点,还没有开始熔化,物质处于固态。

[3]由图像可知,在第3.2min时该物质的温度是48℃。

(3)[4][5]实验过程中,同组的丽丽同学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与小明的记录相比,间隔时间过长,小明记录的数据更便于找到规律,因为小明记录的实验数据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