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34919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Word文档格式.docx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当韩愈与柳宗元都年轻时,为什么没有成为很好的朋友?

现在我发现,虽然韩愈比柳宗元年长五岁,但他当时在朝廷之上,并没有柳宗元那么得宠,也没有那么大的势力。

当时的韩愈是一个相对于持重保守的青年,他不认同柳宗元那帮改革派之所为。

从出身上说,柳宗元出身贵族,26岁考上博学宏词科之后便一跃成为当时的政治核心人物之一,而韩愈出身民间,不仅25岁才考上进士,并且几次都没有考上博学宏词科,从而使他的仕途受到了影响。

他只好一边看着柳宗元成为当朝的红人,又不得不把眼光向外看,走出长安城,走幕府僚属的迂回曲折的仕途之路。

可想而知,这时的韩愈与柳宗元的心情是大不一样的,一个是热血沸腾,一个却有点灰冷。

所以,当时地位在韩愈之上的柳宗元,肯定也无暇顾及他的那位才高八斗的韩兄,而两人此时也不过是学术上的知音和敬而远之的朋友罢了。

此时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俩都是政治革新派的核心成员,又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说得来的同事,后来又一同遭贬。

应当说,他们成为一生的知己,是有过铺垫的。

然而,处于中唐的永贞皇朝只有一年,就被太子政变了,所有的革新派全部遭贬。

所谓改革派的“二王八司马”统统赶出京城。

二王是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是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

这些人从宰相、侍郎到监察御史等等当朝红人,一夜间变成了一州刺史的属下司马,掌管军事,据说是州军司令。

而柳宗元只是一个员外司马,相当于州军副司令,或者候补司令。

这时的韩愈应该是在外地的幕府任上,他肯定听说了柳宗元遭贬的消息,但他能做什么呢?

是唏嘘几声还是有几分快意?

这就不知道了。

保守派执政之后,他也许感到有几分希望了?

亦不得而知。

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日遭贬,又同路赴任贬所。

一个在永州,一个是朗州(今常德),都在湖南境内。

柳宗元在永州一蹲就是十年,而刘禹锡后来又贬到了江州。

他们书信往来不断,每有文学心得,都要互相庆贺,各有牢骚也相互通气。

对于柳宗元来说,永州的十年至关重要,他的文学名篇基本上是在永州完成的。

这时的他不仅怨愤满腔,并且命运也十分凄惨。

老母去世,不得离开贬谪之所送终和守孝。

昔在长安时,妻子死后,虽没再娶,但他与一名坊间女子有了私生女名叫和娘,不知为何五岁才相认,带到永州,十岁上却夭折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都降临到了38岁的永州司马柳宗元身上,他怎能不怨愤呢?

当然,永州也是他人生观念变化的时期,他因为接近人民而更加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所以,才有了柳州刺史任上的大胆放言,他曾说出“官被民役”的惊人之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官要做百姓的公仆。

在当官做老爷的时代,一位州牧大人竟然说出这样有失本分的话,难怪宋明理学家认为他有失体统。

在永州十年之后,奉召回朝一个月左右,又与刘禹锡一起再遭贬谪,一个是柳州刺史,一个是连州刺史。

虽然这次都成了一州之长,升了官儿,但柳宗元并不是只当一个州长的抱负啊。

近代有学者为此也表示遗憾,认为假以时限,焉知柳宗元不会有王安石之政绩呢?

他在柳州的四年,专心治理政事,诗文也顾不得多做了,对当时的柳州建设以及普及教育和宣传中原文化都做出了贡献,被后人称为惠政时期,照说也是他人生的一种安慰了。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柳刘二人一路同行来到衡阳,站在南岳衡山之巅,极目远望之后,柳宗元吟诗一首赠别,其中有句: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和耄耋之年两人相邻而居的愿望。

假有时日,两杯浊酒喜相逢,谈古论今,将是何等快慰!

或贬或升都已经置之不理了。

没想到他们此次却是永别,四年之后,柳宗元客死柳州,时年47岁。

一代宗师就这样早夭了。

实际上,他在永州的时候,身体已经基本上垮掉了,但为了生活下去,又娶了他一位朋友的姑姑、一个妓女为妻,给他生了二女二男,男孩子取名周六、周七。

在病逝之前,柳宗元托孤的信分别写给了韩愈与刘禹锡,并且委托刘禹锡为他编辑全集。

刘禹锡接到信之后,含泪回信,说他要把周六周七视为己出,让老友放心。

而此时我想,当刘禹锡的回信到达柳州之时,恐怕柳宗元的尸骨已经寒彻。

落叶归根,柳宗元亦不例外。

他要把自己的骸骨送回老家河东,现在的山西永济。

然而,扶柩者并没有像当代赵本山出演的电影《落叶归根》那样幸运,死去的柳宗元走到了陕西境内,却不知何故不走了,据说他从此长眠在了陕西,而并没有回到他的故乡河东——落叶终未归根,而现在的柳州也是个衣冠冢。

当时已经当了吏部侍郎的韩愈,接到了刘禹锡的信,他央求位显的韩侍郎为柳宗元写一篇墓志铭,作为吏部高官的韩愈欣然答应,或许他觉得从吏部的角度,给他的老友、一个地方官员写一篇中肯的评价,也是分内的事。

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柳子厚墓志铭》传世。

韩柳并起与韩柳并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柳并起,说的是他们几乎同时发起了一场振兴古文的运动。

现在的我又一次怀疑,在中唐的两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呢?

这有些令人不解。

其实,他们的作为是有渊源可寻的。

先说韩愈,他三岁丧父之后,随兄长韩会长大。

韩愈的叔父和兄长与当时的名士萧颖士、李华及元结交好,而此三人才是发起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们认为六代以来,文尚骈偶,离道统远矣。

但他们才华不够,所以未能彰显。

韩愈之兄韩会在少年的韩愈面前也总是鄙薄当日文格绮艳,无道德之实,而在叔父与兄长交往的人中,也以讲说周公孔子为常事,在这样一个家世知交的氛围濡染之下,韩愈的复古思想得以发萌。

然而,发萌时期的韩愈和思想成熟时期的韩愈对道统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柳宗元对恢复古文的思考来自于他的老师陆质。

陆质既是他的老师,又是他的同僚,本来陆质是吕温早年的老师,自从陆质与吕温和柳宗元一起成为革新派政治集团同僚之后,经吕温介绍,柳宗元才有了机会拜陆质为师,但不久,陆质病死,吕温被派出使西域,所以,在被贬的革新派官员之中,这两人都逃过了。

而陆质的学说即便在柳宗元没有拜他为师之前就已经深入内心了。

但柳宗元在前辈学者那里接受的道统思想是希望改良的道统思想,不是原教旨主义的,而是以史实和现实为依据的。

其实,从发萌时期开始,韩柳二人对道统的认识上就已经有了差别。

后人在韩柳的评价上,就像扬李(白)抑杜(甫)或者扬杜抑李一样,有人扬韩抑柳,就有人扬柳抑韩,几乎争论了千余年,但总体上韩愈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作为韩愈代表作的《原道》,实际上已经道出了他的思想实质是在道德人心之上,他希望唐人远离佛老,独尊儒圣。

而柳宗元的重要文章《封建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引起朝野上下的观念混乱,他倡明了一统思想,反对分封制,维护郡县制。

在维护道统的观念之下,他们一个针对人心,一个针对政体,成为中唐世风与政体的双驾马车。

一个要改造国民性,一个要维护天下的统一性。

前几天,我在深圳遇到学者孟宪实,他援引陈寅恪《论韩愈》的观点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当权者或者士人之中,潜意识地认为,唐朝的过于开放导致了思想混乱,成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诱因。

所以,朝野之间都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思考长治久安之策,韩愈力倡以儒家道统为教化之本,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所以宋明理学家尤其推崇韩愈。

韩柳的古文运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文坛上的盛事,而其实一刻也离不开社会思想的现实要求。

那么,中国历史上讲究的“文以载道”,至此,我们应该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了,我们也同时明白了,那些六朝以来的辞赋骈体,光讲究文采的绮丽,而没有任何社会内涵,纯属无病之呻吟,当然很难流传下来了。

话到此处,想起一个插曲,就在柳宗元死去那年,有一天皇上要从凤翔迎佛骨于朝,韩愈冒死进谏认为不可,惹怒了皇上,成就了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一段佳话。

这真让人怀疑韩柳兄弟的心是相连的,一个以死去的方式了结了自己,一个在悲悼老友的凄凉中触怒当朝,遭受了贬谪。

如果他们的命运不是相延续的,为什么韩愈会接过柳宗元的接力棒,继续走向民间,去体会百姓的疾苦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