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3245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1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docx

全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考试水平能力测试复习题库最新最全

2018年全国教师职称水平能力测试复习资料(最新、最全)

资料内容简介:

本资料根据中小学教师水平能力测试考试纲要整理,包括新课程改革、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教育国情等。

教师水平能力测试的要素和内容

第八条中小学教师申报职称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测试的主要测评要素,包括教育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管理能力、学生工作能力、教师应急处置能力等。

第九条中小学教师申报职称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能力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基本素质与能力、新课程改革、教学案例、教育国情省情等。

第一部分:

新课程复习知识点和题库

1.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中的分科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课程目标上,强调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整合,使分科课程的目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

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   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   。

3.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    自然、社会和生活 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 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的学习活动。

4.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   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 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5.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

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②培养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

④学会分享与合作。

⑤培养  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⑥培养 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纲要》规定新课程的结构: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

7.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8.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

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  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 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拓展和加深  ;第三,在某些情况,  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9.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须遵循下列原则。

①正确处理  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②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    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③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④   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⑤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⑥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10.“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在于:

①   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

②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  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③ 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④   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⑤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⑥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

1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它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

①  关注每一位学生。

②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③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2.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① 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3.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

14.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树立教育民主思想。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第三,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15.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6.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17.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下列变化:

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8.“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

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19.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①赞赏每—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0.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 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   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    价值和做人  。

21.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  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  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 三个阶段。

22.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三维目标”是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23.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   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  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  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

24.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点是:

①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②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④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⑤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25.新课程提出教育评价的改革重点如下:

(1)学生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   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 。

②重视采用   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  。

③将考试  和其他评价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

(2)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  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  、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

③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 “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的改革重点。

①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

②以学校评价为基础, 建立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

26.新课程提出发展性评价,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①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

②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

③体现 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

④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 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⑤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   ⑥评价主体多元化。

⑦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27.建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是本次课程改革学生评价工作的基础,应包括    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28.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适用于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 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

新课程体系①强调培养学生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强调培养学生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③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④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文明卫生的习惯  ;⑤强调培养学生 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2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0.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 选修课程 ,开设技术类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 为主。

积极试行 学分制管理 。

3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2.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 的变革。

3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目前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呢?

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   ,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 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34.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 全面发展   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  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  不断发展 的评价体系。

35.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①由传授者转化为 促进者。

②由管理者转化为 引导者 。

③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 。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  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 “学习共同体”   。

36.在新课程中,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①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②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③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

教师需要一些新的技能:

①   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②增强对课程的整合能力;③ 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

37.在新课程中,新的学习方式带来一些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②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④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8、教学策略将发生下列变化:

①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② 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③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④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⑤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

《新课程》复习题库 

1、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 D.赫尔巴特

3、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

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D.加涅

4、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  )

  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

A.地方课程B.校本课程C.国家课程D.学科课程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B.上课C.批改作业D.考试

7、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B.学校C.教师D.校长

8、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9、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10.在我国,“课程”这个词的使用最早见于( B  )

A 《学记》  B唐朝   C宋朝   D 清末

1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D  )

A 实现“三个面向”  B实践“三个代表”

C促进国家发展     D推行素质教育

12.学校课程的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学科课程,二是( C )

A综合课程 B显性课程 C活动课程 D核心课程

13.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价值的学习是( B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自主学习D学校学习

14.属于国家的课程文件,规定了国家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因而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灵魂的是( A )

A课程标准 B教学大纲 C教学计划 D课程宗旨

15.当今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一个显著不同之处,那就是确立了( B  )

A操作性目标 B体验性目标 

C过程性目标 D知识性目标

16.教材可以分成自编教材和国家统一教材两种。

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是( D )

A学科的性质  B教学的组织方式  

C教材设计的类型   D教材的计划与制作过程

17.“比较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价,但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很难用它的外显方式来表述”,这样的课程目标是( B )

A实用性目标B行为目标C展开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8.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和思想品德等,都属于学生发展的( A  )

A基础目标 B提高目标 C加强目标 D体验目标

19、在当前,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 )

A教育自身地需求   B国家大力地倡导

C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    D教师的自觉行动

20、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由“他主性”学习转向( B  )

A发展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合作性学习

21、认为“课程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建构的过程”,这种观点属于课程评价不同价值取向中的( D )

A目标取向B方法取向 C过程取向 D主体取向

22、在我国,第一次提出了课程三级管理制度的是( C )

A五十年代所采用的苏联课程管理模式

B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

C1996年印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D1999年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3、在档案袋评价的几种不同类型中,最具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是(D)

A展示型 B文件型   C课堂型   D理想型

24、校本研究伴随着英美国的“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而兴起于20世纪的(C)

A五十年代B六十年代C七十年代D八十年代

2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各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颁发于(C)

A1999年B2000年C2001年D2002年

26、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几个核心要素中,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是(A)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专业引领D申请获得教育科研项目

27、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C)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8、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这三级课程是(D)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9、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0、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

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C)

A、健康权B、名誉权C、受教育权D、隐私权

3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3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

3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34、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A)

①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

35、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36、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7、新课程在课程管理方面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实行(B)

A.国家统一管理课程

B.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自主管理课程

38、下列属于课程改革提出的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A\B\C)

A.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

B.各种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C.信息化课程资源

39、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A\B)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

40、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

A.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1、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任务有(A\B\C)

A.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B.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C.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2、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43、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D、为了一切学生

44、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45、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46、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B、师生交往C、共同讨论D、课堂活动

47、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C、人的全面发展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8、课程不是教学的(A)。

A、权威B、方向C、目标D、计划

49、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用(C)去实施教。

A、嘴B、耳C、心D、眼

50、对待师生关系上不应当强调(A)。

A、服从B、尊重C、赞赏D、引导

51、教师是学习的(D)。

A、组织者B、引导者C、合作者D、以上都是

52、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B、2/3C、1/2D、1/4

53、开展教育工作,首先需要(A)

A、确立教育目的B、设计课程体系C、加强德育工作D、选择教学方法

54、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

55、所谓在教学时要“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指教师要有(A)

A、针对性B、逻辑性C、知识性D、创造性

56、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A)

A时代的要求B教学要求C家长的要求D学校的要求

5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C)

A教材改革B课堂教学改革C课程改革D教师素质提高

58、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C)

A教学大纲B学生发展特点C国家课程标准D课程改革纲要

59、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B)

A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B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C针对性、科学性、主动性D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60、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本次课改实行(D)

A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B省、县、乡三级课程管理

C教育部、教育局、教务处三级课程管理D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6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61、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B)

A教材就是教科书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C教材就是课程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62、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A)

A自主、合作、创新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