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7871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洞庭湖导游词Word下载.docx

此情此景,当是世间一绝。

洞庭湖大,所以才有“洞庭天下水”的说法。

固然现今与多少十年前比拟,面积已小了一半,依然仍是全国第二大湖。

洞庭湖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湖,浩翰无际,气概雄浑,自古就吸引着无数出色的文人骚客吟咏、歌唱。

屈原第一个来此吟哦,李白“将船买酒白云边”,杜甫却倚着栏杆与巴陵古城同醉于洞庭春光,刘禹锡“遥望洞庭山水翠”,把群山看成“白银盘里一青螺”,孟浩然却喟然一声长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洞庭湖之美在于渊博,那种水天一色,景象万千的风景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

【篇二】

  洞庭湖,历史上有云梦、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三湖、重湖、太湖之称。

  洞庭湖的名称的历来,有许多的说法。

在《史记》、《周礼》、《尔雅》等古书上都有"

云梦"

的记载。

梦,是当时楚国方言"

湖泽"

的意思,与"

漭"

字相通。

"

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

又云:

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

《汉阳志》说:

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

合起来统称云梦。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

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说:

云梦者方八、九百里。

到了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长江以北成为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一片浩瀚的大湖。

自此不再叫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因为湖中有一著名的君山,原名洞庭山。

《湘妃庙记略》称:

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

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

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洞庭湖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上的断陷盆地,形成于燕山运动,延续至喜马拉雅运动。

白垩纪为盆地发展扩大时期,第四纪以来,洞庭湖拗陷盆地在新构造运动作用下,再次全面下沉,接受沉积,成为湖南省第四纪分布最广、厚度最大、沉积层序最全的地区。

存在4次以上凹陷成湖、凸起成陆的演化过程,相应拗陷盆地解体,形成断拗盆地。

早更新世早期,在目平湖、澧县、沅江等凹陷成湖,中期湖侵扩大到汉寿、鼎城、安乡、湘阴等地,出流由安乡经澧县凹陷排入长江,末期凹陷转为缓慢上升,湖泊萎缩一部分成陆。

早更新世晚期,目平湖与沅江两凹陷相连,湖盆扩大。

赤山凸起成为两湖间的孤岛,湖水从南县、鲇市、藕池口排入长江,为第四纪湖面最大的兴盛时期。

随着湖盆转为上升为主,湖水退却,出现洞庭湖平原地貌景观。

中更新世,洞庭湖盆地发育为河网交织的湖沼盆地,澧县、目平湖和沅江至湘阴的沉积体系。

此时,湖水有两处出口,一处由岳阳君山经广兴洲入长江,另一处由安乡佘家台经澧县进入江汉盆地。

晚更新世,目平湖凹陷和沅江至湘阴凹陷部分地区再次活化沉降,并在赤山西部形成常德、安乡河湖盆地和东部临资口、黄茅洲和北大市河湖盆地,但其它范围已大为缩小,形状复杂,湖水由南向北流,并在团山附近有东、西水系汇合,在石首一带注入长江。

发展到全新世后期,整个湖盆为河网交错的洞庭平原,当时在君山西南侧有一方圆130平方公里的小湖。

  先秦之后,云梦泽逐渐解体,江湖关系转变,直接影响到洞庭湖的演变。

汉晋以来,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长,垦殖活动强度增大,自然植被受到破坏,长江的含沙量开始增高。

随着荆北云梦泽的逐渐淤塞,荆江河床自动调节抬高,加上受西北—东南方向新构造掀斜运动的影响,荆江主泓道逐渐向南摆动。

东晋永和年间,荆江南岸形成景口、沦口二股分流汇合成沦水进入洞庭湖。

洞庭湖由于承纳两口分泄之江水江沙,湖泊的淤积过程开始加速,形成大小不一的湖群。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的形成,使边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荆江堤防不断修筑,江面束狭、泄洪不畅,洪水位开始抬升,江水顶托倒灌机率增大,每当大洪水通过荆江段常形成决口,“九穴十三口”形成。

穴口大量分流长江洪水,使洞庭湖呈现明显扩涨之势,湖盆向西、向南伸展,南连青草、西吞赤沙,水域面积扩大。

形容湖水波澜壮阔的“八百里洞庭”一词便开始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典籍中出现。

随着水域扩展,使原来在汉晋时期彼此支离的洞庭、青草、赤沙3个湖泊在高水位时得以连成汪洋一片。

由于受长江来水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洪水过程也相应发生显著变化,由唐宋以前以“春溜满涨”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夏秋水涨”为主,洪水特征除由四水注入的“桃花汛”之外,长江夏秋水涨的洪水特征已突现出来,使湖泊的洪水过程在年内变化由原来的单峰型转变为明显的双峰型。

  宋代以后,荆江河床不断为泥沙淤积,洪水位持续抬升,使魏晋时原“湖高江低、湖水入江”的江湖关系逐渐演变为“江高湖低、江水入湖”的格局,洞庭湖水浸日益严重。

元、明、清三朝,随着荆江堤防的不断修筑和穴口的时决时塞,江患加剧,荆江溃堤、湖区溃垸频繁。

江湖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说明从宋代开始,江湖关系开始发生历史性变化,人为因素成为江湖关系变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明嘉靖之后,中央政府采取“舍南救北”的治水方针,荆江北岸穴口尽堵,南岸保留太平、调弦二口与洞庭湖勾通。

清代仍继续沿袭明朝的消极治水方针,在长江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一遇洪水则湖水泛滥四溢、向外扩展已成必然之势。

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扩大起来的。

这一时期洞庭湖的范围,“每岁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圆八九百里,龙阳、沅江则西南之一隅。

”说明唐宋时期洞庭湖在西吞赤沙湖之后,向西南又有了迅速的发展。

迄至清代中期以前,洞庭湖仍继续呈扩涨之势,到道光年间,为洞庭湖自先秦以来扩展至鼎盛时期。

道光《洞庭湖志》记载它的范围是:

“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环湘阴,凡四府一州,界分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可见洞庭湖自魏晋南北朝之后是逐步“回春”的。

由魏晋时期的五百余里到唐宋之际的七、八百里,继而又发展到清中叶的八九百里,湖水波涛可直拍岳阳、华容、汉寿、沅江、湘阴等县城,君山、艑山、层山、寄山、团山、磊石山、赤山、墨山等均成为兀立湖中的岛屿。

洪水时节,洞庭湖水域面积超过6000平方公里。

  十九世纪中叶,洞庭湖开始由盛转衰,进入有史记载以来演变最为剧烈的阶段。

从6000平方公里的浩瀚大湖,萎缩到目前2691平方公里的湖面,就是在这一百多年时间内发生的。

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和政策的因素,导致咸丰、同治年间藕池、松滋相继溃口,荆江四口分流入洞庭湖局面的正式形成。

咸丰二年,荆江藕池堤马林工在小水年份溃决,清政府借口民力拮据未予堵筑,形成藕池口、至咸丰十年长江大水,在原溃口冲刷成藕池口。

同治九年松滋溃口,因堵筑不坚固,同治十二年复溃,形成松滋河。

藕池口,松滋口形成后,原由两口分流转变为四口分流,江湖关系巨变,成为洞庭湖近一百多年来演变的重大转折点。

由于四口自北而南奔流,夺流改道,不仅使四水三角洲平原被淹,而且还迫使四水改变流向,彻底打乱了原有水系格局。

沅水尾闾的主泓被迫遗弃故道,改由大围堤西北方向入湖;

资水尾闾的主泓也不再经由沅江县城侧,而是改由毛角口经杨柳潭入湖。

四口和四水在湖内相互顶托干扰,造成局部地区水位壅高。

更为严重的是大量泥沙倾积湖内,成为制约洞庭湖演变的一个主要矛盾。

四口入湖泥沙淤积形成的河口三角洲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加速了洞庭湖洲滩的发育。

随着三角洲在湖内不断充填和南移东进,洞庭湖由此进入了迅速缩小的过程。

伴随着泥沙淤积和洲滩的迅速扩展,湖区继之开展大量的围垦。

湖泊变成洲滩,洲滩又成为垸土和湖田,洞庭湖人进水退的状况开始出现。

滨湖堤垸如鳞,弥望无际,已有与水争地之势。

乾隆年开始到嘉庆年间,湖南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地方官开始呼吁限制围湖造田,并要求刨毁有碍行洪的私垸。

二是清末光绪年,在荆江来沙成倍增长、洲滩迅速扩展的情况下,再次出现筑堤建垸的高潮,挽垸呈恶性膨胀,至清末洞庭湖总计有堤垸1094座。

  民国时期,围垦没有受到遏制,洞庭湖进一步萎缩。

高位洲滩因每年显露期长,相继挽成堤垸已成必然之势。

而中位和低位洲滩,因地势低下,每年淹没时间较长,修垸工程量大,且不适宜垦殖,这一类未经建垸的洲滩,当地俗称之为洲土。

据民国35年调查,已形成岳临、苍梧台、注滋口、大通湖、飘尾五大区块,总计在268万亩。

20世纪40年代中期洞庭湖已是洲滩广袤,湖体支离破碎,港汊交织,滩地发育系数达0.4左右。

洞庭湖滩地发育程度如此之高,表明洞庭湖已进入它的衰老阶段。

  此后由于分流入湖的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湖盆不断淤积,1983年,这个长江水系重要调节湖泊的面积又缩小到2691平方公里,并被分隔为几个部分。

【篇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欢迎来到岳阳看八百里洞庭,领略湖光山色,走进沙欧翔集、平沙雁落、鹤鸣九泉、鸳鸯戏水的水禽自然博览馆,享受和谐的自然景观,探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奥秘。

  大家在参观岳阳楼时所看到的万顷碧波,仅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漫长水岁里,洞庭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由于长江和湘、资、沅、澧带来的泥沙淤积和人们的围垦造田,现在已变成全国第二大淡电湖了,湖面逐渐分割成岳阳的到洞庭、益阳的南洞庭和常德的西洞庭,其中东洞庭湖的面积最大。

  辽阔、富饶的洞庭湖,出产114种鱼,其中白鲟、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丰富的鱼类资源、水生植物和纵横交错的湖汊滩涂,吸引了大量的珍贵鸟类来这里繁殖和越冬。

据统计,在湖区越冬的冬候鸟和繁殖度夏的夏候鸟种类已达到217种,占全国鸟类的20%。

每年在这里生活的鸟类总量超过1000万只,最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鸭、大鸨、白尾海雕等7种,二级保护鸟类有32种。

  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1982年3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湖南省君山自然保护区”。

1987年6月,更名为“湖南省君山自然保护区”。

1994年定名为: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2年,这个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保护湿地公约》(简称国际湿地公约),并被录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10多年来,保护区同国内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展了一系列科研考察活动,并接待了来自日本、美国、芬兰、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

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查清了区内资源。

同时,通过一年一度的“爱鸟周”、“护鹤月”,大力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普及法律知识,努力使保护鸟类变成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北门渡口、渡船上

  大家看,在船尾飞行的白鸟,有一张红红的嘴,这是红嘴鸥。

  在头顶上飞的这种鸟,也是一身雪白,不过它的体形比红嘴鸥要大得多。

大家注意它特征:

脖子是缩着的,嘴锋很长,像一把刀子。

认出这是什么鸟了吗?

这就是杜甫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所描述的白鹭。

其实,鹭科鸟的成员很多,有大白鹭、中白鹭、黄嘴白鹭、牛背鹭、苍鹭等20多种,是一个大家族。

  旅行车上

  鸟类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他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增添诗情画意,而且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

大家听到婉转动人的鸟鸣,看到千姿百态的野鸟,在不知不觉中心灵就会得到净化。

另外,以鸟类为题材创作的文学艺术家作品不胜枚举。

读一读《孔雀东南飞》,看一看《天鹅湖》,均能带来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保护区丁字堤管理站

  这栋小楼是保护区的丁字堤管理站,有四名常驻工作人员。

他们一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观测、记录和改善鸟类生态环境的工作。

  听,这样声音好清脆。

这样是云雀在叫。

云雀是典型的鸣禽,体现虽然与麻雀差不多,但叫声却十分婉转动听,被称为“草原歌手”。

著名作曲家舒伯特曾写过一支美妙动听的曲子:

《听!

听!

云雀》。

云雀的繁殖地在东北,只在洞庭湖作短暂停留,不久将飞往蒙古和新疆。

所以称它们为“旅鸟”。

云雀的飞行本领十分高强,起飞时旱地里拨葱似地直冲而起,飞到100~200米高度后,像直升机那样悬停在空中,并不停地欢唱,所以民间又称云雀为告天鸟。

  大家注意,堤外的草滩上有鹤在觅食。

草垛旁边的几只是白鹤的爱子。

快看,白鹤亮翅了,翅膀端部的飞羽是黑色的,这是野外辨认白鹤最显著的标志。

右边的鹤只有脑袋是白色,其他部位的羽毛都是灰色,这是白头鹤,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旁边两只鹤,明显比白鹤和白它鹤小,体现修长,从脖子到肩部有块边缘清晰、上窄下宽的白斑,脸部的红色特别醒目,这是白枕鹤,也有人称它为红面鹤。

那一大群是灰鹤,它们头顶上有一块红色裸皮,同丹顶鹤相像。

灰鹤群里有几只小鹤,羽毛带黄色,这是今年才孵出来的,还不到半岁。

现在的位置是观鹤的最佳距离,再近就会引起鹤的警觉,把它们惊飞。

  我国自古就称鹤为“仙鹤”。

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小说、诗歌和传奇,总是把鹤作为吉祥、长寿、忠诚、高雅与健美的象征,平时人们在一些场合也常常看到鹤与松树图案,“松鹤延年”等成语掌故也广为人知。

其实刚才大家通过观察,看到鹤主要生活在湿地周围的农田、草滩和沼泽,而传统的松鹤形象只不过是古人善意的神化或误传。

  堤上的草滩边缘也有一群白鸟在水中觅食,它的嘴特别的长,也特别大,形状像一只琵琶,这就是白琵鹭。

它们吃食的动作也与别的鸟不同,左右来回划“一”字,边走边吃。

那样子好像恨不得把水里的小鱼全部吃光,真贪哪。

  大家注意,这是鹤在叫。

《诗经》上说: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它引吭高歌,在为大家送行呢。

洞庭的鹤,引起了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其波博士的高度重视,1991年他在这里观察到白鹤时,高兴得手舞足蹈,认为“东洞庭湖是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主要希望地”。

  核心区管理站

  核心区鸟类种群与数量特别丰富。

为了使大家多一份收获,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辨认不同鸟类的特征,核心站的工程师愿意为大家担任技术顾问。

大家观鸟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咨询。

  镜头里的这几只大鸟,同丁字堤看到的白鹤体现相似,同属大型涉禽,是东方白鹳。

它与白鹤的不同之处是:

东方白鹳只有在张开翅膀时才能看到它的黑色初级飞羽,而白鹤的黑色飞羽在停飞时也能清楚地看到。

另外它们的食性也不同,前者以吃索食为主;

后者以吃荤食为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浅水滩上吃鱼虾。

另外,东方白鹤是“哑巴鸟”,不会叫。

20世纪80年代以前,欧洲人一直认为它只是白鹳的一个亚种,经过多次观察才搞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使它们成为一个新种,并正式定名为东方白鹳。

它也是国际公约规定的一保护动物。

  离东方白鹳不远处的另一群白鸟是天鹅,它明显地不同于东方白鹳、白琵鹭和白鹤,是游禽。

天鹅姿态优美,神态安详,自古人们就把它视为美好、纯真与善良的象征。

大家注意看,那几只天鹅伸长脖子,展开双翅,准备起飞了,双脚在不停的踏水,助跑动作越来越快。

好,身子飞离了水面。

天鹅虽然起飞时要一段助跑距离,但在空中飞行速度很快。

诗人阮籍称赞它“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

现在大西湖有400多只天鹅栖息,收名副其实的天鹅湖了。

  离大家最近的这群小鸟,羽毛黑白相间,飞行动作十分灵巧,在飞行中经常突然改变方向,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像一片飘来飘去的的云彩。

最有趣的是谈细长、朝上弯的的嘴,在这的水禽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它的名字叫反嘴鹬。

  每年春季,在洞庭湖逗留的鹬类小型涉禽多达40多种,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海滨国家和地区。

有一种灰斑竹鸟,每天能吃掉80多只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有名的灭螺能手,对净化湖区具有重要意义。

  雁是大型游禽,是家鹅的祖先,雄雌颜色相似。

它羽毛紧密,绒羽发达,尾部有尾脂腺分泌油脂,可保护羽毛不被浸湿。

雁是一种候鸟,它能随季节冷暖的变化,南来北往,定期在越冬地和繁殖地往返。

《吕氏春秋》中说“孟春之月候雁北”,“仲秋之月候雁来”,就是指雁的季节性南北迁徙。

在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越冬的有鸿雁、豆雁、灰雁、白额雁、小白额雁。

记住它们的各自主要特征,就能很容易地在野外进行鉴别:

鸿雁从喉到胸是白色;

豆雁的嘴角上有一块蚕豆大小的黄斑;

灰雁的嘴巴是红色的;

白额雁的嘴甲与头连接处有一片白羽毛;

小白额雁的体形最小,有金黄色的眼圈。

有经验的自然保护工作者能根据雁的不同叫声,判别不同种类。

经过保护区工作人员与来自日本、芬兰的专家三年的联合考察,在保护区共观测到13700只小白额雁,占世界野生种群数量的50%,证实到洞庭湖是全球小白额雁最主要越冬地。

  雁群为了适应环境变化,提高生存能力,其日常的觅食、喝水、休息、飞行等行为均有较严格的分工。

大家注意看,那两只抬头张望、注视周围动静的雁,就是雁群的“哨兵”,它们非常警惕地担任站岗放哨的任务,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就会马上惊叫报警,通知雁群转移栖息地。

  大家看,有几个雁群朝这边飞过来了,前面一群的队形多像一个“人”字呀,后面的雁群一字排开,完全是一个大大的“一”字。

古人称雁的这种排法为“雁字”。

唐朝诗人李商隐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现现象: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雁在飞行中采用这种队形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头雁鼓动翅膀时,翼尖会产生上升气流,后面跟进的雁就能利用这股气流的升力,达到节省体力的目的。

东洞庭湖的雁每年3月中旬北迁,它们一鼓作气飞到黄河三角洲,在那里休整后直飞苔原带繁殖地,据日本野雁协会专家测算,小白额雁每消耗1克能量可飞行70千米,效率之高令任何现代飞行器都望尘莫及。

由此可见,人类模仿动物(包括植物)的某些特殊功能,还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

这就是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原因之一。

除了保护生态平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外,还要设法保存这些濒危物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自然财富,让他们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这些动植物的特殊价值与功能,造福人类。

  1998年2月,保护区科技人员陪同北京来的九名鸟类爱好者在这里观鸟时,意外的发现了一只火烈鸟,这是我国首次在野外观测到火烈鸟。

新华社播发了消息和图片,国内各大报社包括港澳报刊纷纷转载报道。

火烈鸟光临洞庭湖使人兴奋,可是它从那里来的呢?

这是一个待解之谜。

  小西湖

  大家看到那成双成对的野鸭群了吗?

有几只羽毛特别漂亮,这就是被称为爱情象征的鸳鸯。

早在《诗经�6�1小雅》中就有“鸳鸯于飞”的诗句。

愿可爱的鸳鸯也永远生活在洞庭湖。

  采桑湖

  采桑湖是野鸭的天堂,最常见的有绿头鸭、斑嘴鸭、略纹鸭、琵嘴鸭及各种善于潜水的潜鸭。

野鸭在我国历来被视为经济鸟类,近几年湖区逐步开始引种和驯养野鸭,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常听人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速度加快,楼房多了,但鸟一天天少了。

鸟类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过度,环境严重污染,湿地大量丧失,它们栖息、繁殖的环境条件遭到了破坏。

鸟类数量的减少,是大自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