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6859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河北省藁城一中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Word格式.docx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

()

A.郑国B.苏轼C.李冰D.欧阳修

7.《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

“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

‘子必穷矣。

’鲁人曰:

‘何也?

’曰: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

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我们现在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参阅()

A.《春秋》B.《尚书》C.《论语》D.《道德经》

9.《史记》记载,汉景帝时,太后“好黄老之言,不说(悦)儒术”,景帝“读黄帝、老

子,尊其术”。

但武帝即位后,便罢百家、尊儒术。

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汉朝国力的强大B.汉武帝的个人爱好七彩教育网

C.太后景帝的去世D.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学

10.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

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

路遇母鹿,两

鹿互相哀鸣。

引起大夫的侧隐之心,便放了小鹿。

董伸舒断案时认为:

大夫胸怀母爱之

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

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

11.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田律》规定(大意):

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

不准堵塞林间小道;

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炭;

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

不准毒杀鱼龟;

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能解除。

《田律》为我们提供的历史信息是

A.战国秦汉时期的法律非常严酷

B.封建君主力图把山林湖泊占为己有

C.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D.《田律》中的规定是不科学的,说明人们还不尊重客观规律

12.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

“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这一观点说明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13.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

"

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

并引《周书》的话说:

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14.下表是《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情况。

形成表格所示数据的原因有()

项目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数量

22

25

9

7

8

①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支持②发展农业的需求

③传统科学注重应用学科④科举取士的促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图4、图5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

这两幅图()

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

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

16.2018年9月29日,“遥远的乡愁——‘台湾现代民歌之父’杨弦北京首唱会”在MAOLivehouse举行。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民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民歌发展为山水田园诗

B.南方民歌的形式被“楚辞”所借鉴

C.南北朝时北方民歌慷慨激昂,南方民歌缠绵婉转

D.在《诗经》中,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为“国风”

17.《隋书》记载,隋炀帝时牛弘引(刘)炫修律令。

刘炫曰:

“……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

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

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从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④相权的不断增强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8.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到:

“先贤有言:

‘逆吾者是吾师。

顺吾者是吾贼。

’不可不察也。

”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俭

19.《剑桥中国史》中写道: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

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D.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

20.据史料记载:

“隋朝大业五年(618年),全国人口为四千六百多万;

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人口为一千二百多万;

天宝元年(742年),全国人口为近五千一百万。

”对这组统计数据分析不当的是()

A.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末战乱是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

B.严峻的社会现实使唐太宗反复强调爱护百姓

C.唐初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促使人

口逐渐增加

D.在唐朝的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超过了隋朝

21.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22.唐太宗说:

“中国百姓,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犹如枝叶。

”当时的“四夷”及其方位正确的图示是                   

23.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

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

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

”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A、王羲之B、张旭C、柳公权D、颜真卿

24.“当时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和大弟子及追随者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玛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

“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一切赞颂,全归真主……”。

与以上三段文字先后顺序相对应的经典分别是()

A.《大藏经》、《圣经》、《古兰经》B.《大藏经》、《古兰经》、《圣经》

C.《古兰经》、《大藏经》、《圣经》D.《圣经》、《大藏经》、《古兰经》

25.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优秀的史学家应当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方面的素质,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又在“三长”的基础上提出“史德”。

他强调史德的重要性在于

A.史学应该对人民负责B.史学家应该写出切合实际的信史

C.史学应该对统治者负责D.史学家应该为全体国民抒写历史

26.唐代“租庸调制”中的“纳绢代役”和宋代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

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特征是()

A.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B.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限制官僚地主在经济上特权D.商品经济发展使赋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

27.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

“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

28.以下司法改革中能体现出重视生命的是:

A.商鞅变法B.宋太祖司法改革

C.明太祖司法改革D.王安石司法改革

29.据《文献通考》记载: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治兵得其道也。

”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

30.“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31.《梦溪笔谈》记载: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32.“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的先例,如辽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其积极意义不包括

A.有利于缓和契丹与汉族的矛盾B.有利于适用契丹控制的不同地区的统治需要

C.使契丹族各部得以统一D.有利于辽的统治巩固

33.右图为河北宣化辽契丹贵族墓中的壁画《备茶图》,其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加快②辽文化深受汉文化影响

③汉族生活习俗传到契丹族④茶叶在北方大面积种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4.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35.宋人许亢宗在《奉使行程录》中记载:

“自晋割赂北虏(契丹),建为南京……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城北在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

”引文中所说的南京是今天的

A.巴林左旗B.洛阳C.江苏南京D.北京

36.千百年来,诸多“马背上的民族”驰骋在横直亘千里的亚欧大草原上,创造出草原文明。

对“草原文明”最本质的认识应为

A.游牧民族所拥有的较先进文化B.通过暴力征服了广大农耕民族

C.所处地区经济非常发达繁荣D.发展中客观上沟通东西文化交流

37.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后来历代沿用。

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汉朝分封诸侯建立王国B.宋朝大力削弱地方权力

C.元朝设立中书省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8.《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它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绵纺织技术的推广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9.史书载: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

“我词比柳词何如?

”对曰:

“柳郎中词,只好比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上述材料说明

A.宋词流行范围限于学者间B.宋词创作风格有明显区别

C.苏东坡的词广受社会喜爱D.柳永的词逊色于苏东坡

40.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现有如下名句:

①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②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③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⑤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

华实之毛,则九州之上腴焉

请按照上述所体现的文学体裁出现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④③①⑤②B.③①④⑤②C.④⑤①③②D.①②③④⑤

41.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下令立一块“宦官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牌,但事与愿违,明王朝却成为了历代宦官干政最烈的王朝之一。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明朝皇帝懦弱B.明朝推行特务统治

C.封建专制制度D.明初废除了丞相制度

42.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

43.孟德斯鸠说:

“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

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C.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D.清朝设置军机处

44.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

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45.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最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

B.制瓷、矿冶等手工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苏州丝织业“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46.右图是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D.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7.据估计,宋代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代增加到8.5亿亩,清代又增至11—12亿亩。

其中,新增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

下列属于明清时期“瘠卤沙冈”“陡绝之地”成为耕地的重要条件是

A.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不断推广

C.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D.明代发明的曲辕犁适应不同土壤的耕

48.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转》中写道: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数量之哥伦布,维哥达伽马之后,有无数量之维哥达伽马。

我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

岂是郑君之罪也!

”造成该结果之最主要的原因是

A.明朝国力衰退无法承受巨大的航海费用B.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

C.当时的航海行为缺乏必要的经济动力D.明朝时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49.梁启超读到一本书时说:

“在卢梭《民约论》前约数十年,有此议论,不能不视为人类文化史最高出品。

撰者固自负,炎武亦复推重。

乾隆间,此书列入禁书;

光绪之季,吾曾私自传印,以为播送民主思想之工具。

”这本书是

A.《日知录》B.《明夷待访录》C.《变法通议》D.《天下郡国利病书》

50.西欧有一句名谚:

“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

”结合对中外古代科技史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②古代欧洲的科技成就比中国的科技成就更高③欧洲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近代科学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1.观察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图一图二

材料二天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尝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

——唐初名将李靖

“徙于兖豫之间,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

——唐初大臣温彦博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及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三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

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五万五千。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一中的标号①②③④所指区域中的民族各是今天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图二中西夏的建立者为哪一少数民族?

三主要政权建立的先后顺序如何?

(6分)

(2)联系材料二、三概括唐宋两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特点有何差异?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

(12分)

(3)归纳两时期民族关系的共同点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7分)

52.阅读下列图片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一一《剑桥中国隋唐史》

(1)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被后世所称颂为“开皇之治”。

请结合漫画和所学知识,说说隋文帝是如何“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6分)

材料二 唐太宗评价隋文帝杨坚曰:

文帝不明而喜察;

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衍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朕则不然。

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

(2)你是否同意唐太宗的评价?

请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理由。

(3分)并说说唐太宗是如何实现他的意图的。

材料三

 

顺治8年,

公元1651年

康熙51年,

公元1712年

乾隆6年,

公元1741年

乾隆55年,

公元1790年

中国人口

10,630,000(丁)

24,621,324(丁)

143,411,559人

301,487,115人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户口统计只重男丁,对“未成丁”或“男女幼丁”等人口不作统计。

(3)请分析导致清代人口发生变化的政策原因有哪些?

(5分)

(4)根据以上三个著名治世,归纳概述中国古代形成治世的主要原因。

(4分)

答案

1----10DABDACCCAB11---20CCBADACADC

21===30CDBABACBDC31---40CCABDDDDBC

41---50CDDDCBCCBA

52.

答案要点:

(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

(3分)(或同意,隋文帝独断专行,不信任臣下;

群臣也不敢谏诤,(3分))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

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清朝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作出了调整:

“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地丁银)等,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

(4)①统治者采取宽舒政策,减轻租税赋役,鼓励农耕;

②任用贤能,整顿吏治;

③制度创新;

④统治者个人素质高。

(4分,以上任取2点即得分,言之有理即得分,但不得超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