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72448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川区特色农业发展条件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受精受严重影响。

相对湿度50~90%为宜。

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

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

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

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

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kg。

水稻属须根系,不定根发达,穗为圆锥花序,自花授粉。

是一年生栽培谷物。

秆直立,高30~100cm。

叶二列互生,线状披针形,叶舌膜质,2裂。

圆锥花序疏松;

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含3朵小花,颖极退化,仅留痕迹,顶端小花两性,外稃舟形,有芒;

雄蕊6;

退化2花仅留外稃位于两性花之下,常误认作颖片。

颖果。

原产于中国。

是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播种面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一半以上。

栽培历史已有14000~18000年。

为重要粮食作物;

除食用颖果外,可制淀粉、酿酒、制醋,米糠可制糖、榨油、提取糠醛,供工业及医药用;

稻秆为良好饲料及造纸原料和编织材料,谷芽和稻根可供药用。

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

世界上近一半人口,包括几乎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的人口,都以稻米为食。

水稻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西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

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水稻都在热带、半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

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

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米的食用方法多为煮成饭。

在东方、中东及许多其他地区,米可配以各种汤、配菜、主茶食用。

碾米的副产品包括米糠、磨得很细的米糠粉和从米糠提出的淀粉,均用作饲料。

加工米糠得到的油既可作为食品也可用于工业。

碎米用于酿酒、提取酒精和制造淀粉及米粉。

稻壳可做燃料、填料、抛光剂,可用以制造肥料和糠醛。

稻草用作饲料、牲畜垫草、覆盖屋顶材料、包装材料,还可制席垫、服装和扫帚等。

稻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印度、日本、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

其他重要生产国有越南、巴西、韩国、菲律宾和美国。

上个世纪晚期,世界稻米年产量平均为4000亿公斤左右,种植面积约1.45亿公顷。

世界上所产稻米的95%为人类所食用。

水稻除称为旱稻的生态型外,稻都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地区的沿海平原、潮汐三角洲和河流盆地的淹水地栽培(水稻)。

种子播在准备好的秧田上,当苗龄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cm(2~4寸)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要一直浸在水中。

(二)稻谷构造

稻叶在幼年时,跟杂草非常相似,一样具有长扁型的外观,农人多依赖稻叶特殊的叶耳与叶舌来区分。

叶耳就是稻叶叶环的两端长出耳状之物,叶舌则是稻叶叶环内长出的薄膜。

稻叶的叶脉是平行的,中央有很明显的中脉,呈绿色,在中肋,边缘或尖端有时也会有紫色色素。

稻子的根呈胡须状,细短而多,随着稻的成长数量会增多,稻株旁也会不断长出小枝来。

稻成为稻穗后,一株稻穗约开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会形成一粒稻谷。

稻花没有花瓣,也很难看到雄蕊雌蕊,它们都由稻花的内外颖保护着。

稻在自体授粉时,雄蕊上的花药会破裂,花粉相当细小,会随风力飘走,稻的摇摆,落到隔壁雌粉上头。

与雌粉子房中的胚珠结合,发育而成胚芽,也就是人类食用和摄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在胚芽附近,还有浆状的胚乳会不断增加,使子房日渐肥大。

外观上则会看到绿色的稻谷上有细毛,称为稻芒。

由外而内分别有稻壳(颖)、糠层(果皮、种皮、糊粉层的总称)、胚及胚乳等部分。

稻的生长非常快,最久一年,最快则三到四个月,就能从发芽、开花、完成结实的过成。

稻的种子在伸出幼芽的时间仅需两三天,幼芽抽出第一片叶子,又只需要三天,因此在气候温和的地区,一年可种三期稻。

农人选稻种时,多会将其泡在水中,轻而浮起的稻种会被淘汰,剩下来的就会培育成稻苗。

(三)水稻分类

由于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据知世界上可能超过有14万种稻,而且科学家还在不停的研发新稻种,因此稻的品种究竟有多少,是很难估算的。

有以非洲米和亚洲米作分类,不过较简明的分类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来粗分。

稻米的淀粉分为直链及支链两种。

支链淀粉越多,煮熟后会黏性越高。

1.籼稻和粳稻

籼xiān稻(Indicarice):

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

属中黏性。

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

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

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

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jīng稻(Japonicarice):

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

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

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

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

用途为一般食米。

籼稻和粳稻是长期适应不同生态条件,尤其是温度条件而形成的两种气候生态型,两者在形态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显差异(表3—1)。

在世界产稻国中,只有中国是籼粳稻并存,而且面积都很大,地理分布明显.籼稻主要集中于中国华南热带和淮河以南亚热带的低地,分布范围较粳稻窄.籼稻具有耐热,耐强光的习性,它的植物学特性为粒形细长,米质粘性差,叶片粗糙多毛,颗壳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较易落粒等,都与野生稻类似,因此,籼稻是由野生稻演变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布范围广泛,从南方的高寒山区,云贵高原到秦岭,淮河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习性,粒形短圆,米质粘性较强,叶面少毛或无毛,颖毛长密,不易落粒等特性,与野生稻有较大差异。

因此,可以说粳稻是人类将籼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种后,逐渐适应低温的变异型。

2.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

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

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

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3.水稻与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

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

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

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

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

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4.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

中支链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籼糯。

粳糯外观圆短,籼糯外观细长,颜色均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饭较软、黏。

通常粳糯用于酿酒、米糕,籼糯用于八宝粥、粽子。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

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

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

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此外,在水稻分类学上,根据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长期内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

旱稻,也称陆稻,是种植于旱地靠雨养或只辅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仅为水稻的1/4~1/10,适于低洼易涝旱地、雨水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紧缺的稻区种植。

5.旱稻和水稻

要了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据稻生长所需要的条件,也就是水份灌溉来区分,因此稻又可分为水稻和旱稻。

但多数研究稻作的机构,都针对于水稻,旱稻的比例较少。

旱稻又可称陆稻,它与水稻的主要品种其实大同小异,一样有籼、粳两个亚种。

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种(但产量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种。

旱稻则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穗来。

旱稻多种在降雨稀少的山区,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许多特别的山地稻种。

旱稻已成为人工杂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帮助农民节省灌溉用水。

有一说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

中国古籍宋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

”但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学者怀疑以地区气候来论,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种,而非最早的旱稻。

6.人工水稻

提到人工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经过四年的研究,带领团队从世界上几百个稻种中探索,并在稻种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

袁隆平认为野稻并不一定全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岛找寻到一种野稻称为“野稗”,并成功的与现有水稻配种出一些组合稻种。

这些组合稻种无法自体授粉,而需仰赖旁株稻种的雄蕊授粉,但产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

不过最初的几年,培育出的新稻虽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数没有花粉,符合新品种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却有花粉,能产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丰;

但袁隆平并没有放弃,一直到了第九年,上万株的新稻都没有花粉,达成了新品种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杂交水稻。

(四)分布范围

稻生长的最北限是中国的黑龙江省呼玛。

但主要的生长区域是中国南方、台湾、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南亚、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区,中国北方沿河地区也种植稻。

也就是说,除了南极洲之外,几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长。

在2003年统计,全世界的稻作产量高达5亿8900万吨。

在亚洲就有5亿3400万吨的产量。

而全世界稻田总面积可达150万平方公里。

生产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国,根据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古栽培稻,距今已有14000~18000年的历史。

中国著名的小站稻主产于天津市,它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引进的品种在小站地区试种成功,后来经天津南郊的高庄子李氏大地主改良后成为今天的小站稻,它口味好,成饭后松软可口,成为天津的主要粮食产品之一,但是文化大革命中它曾经做为四旧品种停种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后又在天津南郊大面积种植。

(四)水稻种植

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和插秧,是在中国发明的。

传说中是神农氏教导人们如何种稻。

稻的耕种除传统的人工耕种方式,亦有高度机械化的耕种方式。

但仍不失下列步骤:

1.整地。

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过去使用兽力和犁具,主要是水牛来整地犁田,但当今多用机器整地了。

2.育苗。

农民先在某块田中培育秧苗,此田往往会被称为秧田,在撒下稻种后,农人多半会在土上洒一层稻壳灰;

现代则多由专门的育苗中心使用育苗箱来使稻苗成长,好的稻苗是稻作成功的关键。

在秧苗长高约八公分时,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3.插秧。

将秧苗仔细的插进稻田中,间格有序。

传统的插秧法会使用秧绳、秧标或插秧轮,来在稻田中做记号。

手工插秧时,会在左手的大拇指上戴分秧器,帮助农人将秧苗分出,并插进土里。

插秧的气候相当重要,如大雨则会将秧苗打坏。

现代多有插秧机插秧,但在土地起伏大,形状不是方型的稻田中,还是需要人工插秧。

秧苗一般会呈南北走向。

还有更为便利的抛秧。

4.除草除虫。

秧苗成长的时候,得时时照顾,并拔除杂草、有时也需用农药来除掉害虫(如福寿螺)。

5.施肥。

秧苗在抽高,长出第一节稻茎的时候称为分蘗niè

期,这段期间往往需要施肥,让稻苗健壮的成长,并促进日后结穗米质的饱满和数量。

6.灌排水。

水稻比较倚赖这个程序,旱稻的话是旱田,灌排水的过程较不一样,但是一般都需在插秧后,幼穗形成时,还有抽穗开花期加强水份灌溉。

7.收成。

当稻穗垂下,金黄饱满时,就可以开始收成,过去是农民一束一束,用镰刀割下,再扎起,利用打谷机使稻穗分离,现代则有收割机,将稻穗卷入后,直接将稻穗与稻茎分离出来,一粒一粒的稻穗就成为稻谷。

8.干燥、筛选。

收成的稻谷需要干燥,过去多在三合院的前院晒谷,需时时翻动,让稻谷干燥。

筛选则是将瘪谷等杂质删掉,用电动分谷机、风车或手工抖动分谷,利用风力将饱满有重量的稻谷自动筛选出来。

(五)种植划分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

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

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

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

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季稻稻作区、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和16个亚区。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中国最南部,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mm。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

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

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

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mm。

安全生育期:

籼稻180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

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2400m。

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

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

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1600mm。

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

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

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中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年≥10℃积温4500~5500℃,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mm,日照1300-1500小时。

春季低温多雨,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

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

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

稻瘟病,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

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

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1600mm,日照7000~1000小时。

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

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

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

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10℃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

生长季降水900~1500mm,日照1200~1400小时,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晚稻栽插困难。

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

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

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

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气候四季不甚分明。

年≥10℃积温3500~5500℃。

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

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mm。

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

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

稻瘟病,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

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

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

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括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垂直差异明显。

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178~187天。

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mm。

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

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

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

今后,在海拔1500m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m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中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

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10℃积温3500~4500℃。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

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mm。

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

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

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

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

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

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mm。

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

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

西北干燥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本区有三个亚区:

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

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

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

≥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

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mm。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

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

旱、沙、碱是三大障碍。

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

(六)施肥要点

民谚说:

“秧好一半禾”,这说明水稻秧苗健壮是增产的基础,另一半禾是指秧苗移栽后的管理。

水稻秧苗在本田的生长期比秧苗长的多,早。

中、晚稻都在100天以上。

此期水稻要经过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成熟期几个时期。

这段时间水稻营养的及时供应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