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71612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docx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关于加快青川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将大大推动县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促进对外开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是建设和谐青川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前,我县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难得的机遇,发展条件已经成熟。

因此,必须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凸现优势,创建品牌,加快生态旅游发展。

  一、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和机遇

  

(一)青川发展生态旅游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第一,森林覆盖率高。

我县是全国林业基地县,20XX年,全县幅员面积3269平方公里,林业用地面积225871.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8.7%。

通过生态县建设,到20XX年,森林覆盖率可达75%以上。

第二,物种丰富,等级高。

高等植物达3100余种,野生动物达480种。

有蕨菜、香菌、竹荪、木耳等驰名山珍和银杏、珙桐等珍贵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牛羚等10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及猕猴、短尾猴、大鲵等4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3种中国特有野生动物26种。

有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寨、东阳沟等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龙湖省级风景名胜区等。

第三,生态农业卓有成效。

我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森林蔬菜八强县和食用菌示范县,已建成10万亩茶叶和8万亩油橄榄等,生态农业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

第四,环境宜人。

境内溪河密布,山青水秀,夏短凉爽,气候宜人,是避暑的好去处。

二是区位优势。

青川县北接陕西宁强,东靠市中区、朝天区等8县(区),左邻江油、平武,北界甘肃、文县、武都,是“鸡鸣三省”之地,与九寨东环线和周边景区景点紧密联系,可联合开发。

三是基础设施优势。

水、电设施完备,通讯、广播电视全面覆盖。

“宝成”铁路复线、国道212线、国道108线、川甘公路、绵广高速穿越县境,随着九寨北环线建设,兰渝铁路等修建将大大改善境内交通条件。

四是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有三国文化遗迹和众多优美传说,有《青川木牍》等国家级文物出土,有辉煌的红色革命文化、卓有特色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

五是后发优势。

发展生态旅游已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

近年来,相关单位和部门相继启动旅游项目和接待服务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营造我县发展生态旅游氛围,争取项目投资和招商引资,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青川发展生态旅游机遇

  一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生态旅游发展,将在项目、资金、政策上予以大力支持。

二是我县大力实施并继续争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国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是国家、省、市支持生态产业发展,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政策倾斜,将推动我县生态旅游发展。

四是九寨北环线、兰渝铁路、国道212线等建设将改善我县交通条件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五是青川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省市提出“生态广元建设,青川先行”,加快我县生态县建设,将大大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六是唐家河自然河保护区和白龙湖风景名胜区建设已列入全市旅游重点项目。

  二、发展生态旅游目标和思路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特色生态旅游之路。

注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实施好“1135”战略,用3至5年时间把我县建成生态旅游大县,用10年时间把我县建成生态旅游经济强县。

  “1”即建好一个生态旅游支撑中心。

把县城乔庄发展成为全县生态旅游的支撑中心。

再现“乔庄八景”,建好滨河休闲文化带、狮子梁森林公园、桅杆梁文化公园和大沟村农家文化旅游娱乐片区。

  “1”即建好一个生态旅游经济园区。

对青溪镇建设统筹安排,高规格规划,建成精品集镇。

与阴平古道风景区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一道打捆包装,整体推介,形成一个品牌多个品种。

突出抓好一镇一站一古刹(古镇、接待站、华严庵)。

两点两片两堰坝(两处观景点,阴平村农家文化旅游区、东方村生态农业观光片,两堰坝水上休闲游玩场所)。

三路三桥三街(三路:

金子山至白草,青溪至唐家河,青溪至华严庵;三桥:

东桥、南河索桥和阴平索桥;三街:

民俗风情一条街,吃住一条街,购物一条街)。

八景一线四花(“八景”即逐步再现“青溪八景”;一线四花即在阴平古道风景区一线打造摩天岭关口、唐家河自然生态体验区、三国军事文化体验区、青溪古镇四大景点)。

  “3”即建好三个生态旅游绿色通道。

以县城乔庄为中心,着力建设乔庄—白龙湖,乔庄—马鬃关,乔庄—金子山三条旅游绿色通道(乔庄—白龙湖线,以油桐和油橄榄观光为主;乔庄—马鬃关线,以红叶、核桃、生态农业观光为主;乔庄—金子山线,以松柏、杜仲、茶叶等观光为主。

辅之以凉水—转嘴子为生态鱼类观光线)。

  “5”建好五个重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

第一,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做好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立足保护搞开发,走自然生态旅游的路子。

第二,白龙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东方水上风情乐园”,集水上观光、运动、休闲疗养、会议于一体的综合型水上生态旅游目的地,建成水上生态园、水文化园、水民俗园和水上风情园。

第三,金子山高档次农家生态旅游区。

充分利用竹园火车站、绵广高速公路金子山出口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把金子山后沟林场打造成川北地区高档次农家生态旅游区,建成青川生态旅游的南大门。

第四,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

打造成以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生态教育为主的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第五,毛寨省级自然保护区。

搞好态探险旅游,利用姚渡有利的区位优势,抢抓兰渝铁路和兰渝高速经过青川的机遇,搞好以边贸为切入点的生态探险旅游。

  三、发展生态旅游措施和办法

  青川生态旅游规划、投入、基础设施、宣传、品牌创建等相对滞后,因此,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快生态旅游发展。

  

(一)突出抓好生态教育

  加强全民生态教育,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客观要求。

它能提高人们的认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观念和科学方法,最终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持久有效的方法。

  一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优化、人口控制、资源保护,坚持不懈地搞好环境保护,为公民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创造外部条件,发挥示范作用。

  二是做好绿色单位创建工作,开展“建设生态县、打造绿色青川”环境知识普及等活动,多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积极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族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三是努力建立和完善各种环境保护和教育的评估、奖惩和激励等方面的机制,把生态教育纳入公务员考试、录用、日常学习及乡镇、部门、单位目标管理。

  四是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将环境教育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提出规范化要求。

将环境教育纳入教育内容。

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

  

(二)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规划是前提,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起点。

结合我县,要以“总体规划、分步开发、突出重点、体现特色、面向市场、合理利用”为原则,切实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

  一是按照分层次、可操作的要求,高起点、高品位,聘请专家学者,融汇青川人文,在《青川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XX—2020年)的基础上,制定青川县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制定生态旅游控制性规划及建设性详规;按照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制定生态旅游建设分步实施的年度规划。

  二是加快生态旅游景区、城镇及沿线的详细开发规划编制工作。

完成乔庄、青溪等乡镇生态旅游规划修编,制定自然文化保护实施规划,重点搞好各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规划。

  三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构建“和谐青川”、“生态青川”为目标,加强调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与青川实际相结合,与全县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搞好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规划。

创新全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思路,突出特色,着力薄弱,紧盯市场,做好与相关产业规划的衔接,制定生态旅游人才和产业发展规划。

  四是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做好全县旅游普查,文化旅游、经合、发展计划、建设、交通、环保等部门加强调研,畅通信息,做好生态旅游项目规划编制工作。

  (三)着力拓宽融资渠道

  投入是保障。

生态旅游开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特点。

立足我县实际,四力并举,多渠道增加投入,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

  一是举市场之力抓投入。

从实施生态旅游畅通工程、亮化工程和声讯信号覆盖工程入手,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把资源开发权、景点经营权、资产所有权、设施冠名权等推向市场,一景一策,一例一法,用好、用活、用够政策,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

  二是举项目之力抓投入。

抓住国家、省、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发展旅游业的机遇,认真研究,找准对接点,精选项目,文化旅游、财政、林业、农业、水利水产等门等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向上向争取国家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和财政专项基金。

  三是举部门之力抓投入。

把发展生态旅游业建立在充分发挥部门作用之上,从政策、资金、物资、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

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组织林业、财政、建设等部门和资源相对集中的乡镇分头投资开发相关景区,组织文化旅游、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发旅游商品,实现双赢。

  四是举社会之力抓投入。

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群众参与”的路子,由政府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和已有的基金,加上各级财政支持,以及社会捐赠款项等方法筹集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资补贴”,生态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考察以及宣传促销费用。

引导个体、私企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向生态旅游业扩张、渗透,参与景点、设施建设,开发旅游商品。

完善并认真落实旅游发展优惠政策,尽可能地降低投资成本。

在发展和吸引资金上,按照“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的思路,广开门路,加大生态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拓展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金投向生态旅游业。

广泛调动和吸纳民间资金,大力开发农家生态文化旅游。

  (四)大力实施生态工程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推行以气代燃、以电代燃,禁止伐木烧炭、毁林开荒、污染水体,达到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山川秀美。

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国、省道及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的山林,一律实行封山管理,25度以上的坡耕地一律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花、还药,建成嘉陵江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

启动“两江一河保护工程”,做好沿河两岸的退耕还林还草、河道树的种植、河道的疏通,加快野生鱼类保护区建设。

加快生态城市、生态集镇、生态示范新村建设,做好生态家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杜绝新上有污染的企业,下狠心治理“三废”,逐步关闭严重消耗资源、破坏植被的产业和企业。

加强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严格界定旅游景点的建设区、控制区和保护区,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劈乱炸、乱建乱葬、乱牧乱猎,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景区,实行全封闭式保护,在做好规划、条件具备时,合理、有序开发。

  (五)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品牌就是旗帜,品牌就是广告,是生态旅游产业的生命,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品牌战略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

因此,要扩大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搞好品牌定位和品牌传播,抓好旅游环境和旅游管理,走精品发展之路。

立足实际,我县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品牌创建工作。

  一是狠抓队伍建设。

加大营销、交通、食宿、通讯、导游、文体、购物服务的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选拔一批现代旅游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