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8034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文档格式.docx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

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

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

同时整理了“六经”。

一、初读课文,正字音

论语饥馑曾皙哂

舞雩铿尔小相沂

冠者喟俟撰

摄比及毋冉

二、再度课文通翻译

(一)通假字

1、鼓瑟希()2、莫春者()

3、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词类活用,找出并并说明活用类型解释

1端章甫

2、鼓瑟希

3、风乎舞雩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曾皙后

(三)文言句式

1、毋吾以也:

2、不吾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为国以礼

6、尔何如

(四)古今异义(古/今)

1、比及三年

()

2、且知方也

3、异乎三子者之撰

(五)重点实词  

1、居则曰:

  

2、摄乎大国之间:

3、加之以师旅:

  

4、比及三年:

5、且知方也:

6、舍瑟而作:

7、异乎三子者之撰:

8、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何  

9、咏而归:

10、吾与点也: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六、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如

 

(2)毋吾以也:

(1)如或知尔:

(3)则何以哉: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4)加之以师旅:

 (3)如其礼乐: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4、唯求则非邦也与: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

(2)舍瑟而作:

(3)非诸侯而何:

七、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3、如

(1)如或知尔

(2)如五六十(3)如其礼乐  

4.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

一、理清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二)

1.本文开头,孔子是怎样鼓励弟子们讲述自己的志向的?

(用原文回答)

2.孔子是怎样鼓励曾晢讲述自己的志向的?

(用原文回答)

3.孔子为什么笑子路?

是不是否定他的志向?

答:

4.孔子“吾与点也”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6、分析孔子及其四个弟子的人物性格特征,四个弟子中你最喜欢的是谁,并说明理由。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及:

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

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喟然:

不高兴的样子。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

“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加之以师旅。

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候相见)同

D.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8.下列划线的字词不是名词活用的一项是( )

B.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三子者出,曾皙后

D.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9.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假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B.如(至于)其礼乐,以俟君子

C.宗庙之事,如(至于)会同

D.方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

孔子思想

一、教育:

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等。

二、政治:

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三、修身:

“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伦理思想:

“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品德:

“温、良、恭、俭、让”

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

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

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

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

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

焉”。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

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

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

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2、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

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孔子“哂之”。

对冉有:

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

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孔子惜之。

对曾皙:

孔子与之。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

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

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

‘不吾知也。

’”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

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

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

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

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

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

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

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