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51253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地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我们所任教的是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语言能力正得到迅速的发展,此时,大部分孩子的求知欲非常强,对于课本外的读物比较感兴趣,为此,我们在本段学生中开展“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力求以班级为单位营造书香班级,通过激发阅读兴趣,使低年级学生乐读;

指导阅读方法,使他们会读;

推荐相关读物,使他们多读。

从而较大程度地改变目前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本课题研究,使语文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都上一个新的高度。

二、课题的界定

1、兴趣是个体对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2、低年级课外阅读兴趣是指低年级学生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

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必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新的阅读需要。

由于低段学生本身的认知面窄,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的缺乏,还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引发学生阅读的需要,从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这就要求我们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

因而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与推荐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3、儿童阅读心理

从言语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或无声的)过渡。

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

而要完成或提升这个复杂的过渡,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

因而,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言语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落实课标中关于低年级阅读量的指标,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2、推进个人藏书乐园与班级书架的建设,营造书香班级氛围,尽可能挖掘阅读教育资源,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愿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4、探索和研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

5、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

五、课题的实践内容和实施策略

(一)转变观念重视“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多处强调了“阅读”和“积累”,并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课外阅读的量。

的确,小学语文教学光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家长、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不断“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也。

(二)激发兴趣“我”要“读”

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但农村孩子缺乏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他们大多每天愿化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玩耍,却不愿化30分钟看课外书,这是我们目前农村教育的危机。

而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教师用艺术去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鼓励学生从小热爱读书,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学校组织“阅读之星”的评比,在班级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言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余时间,我们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自觉地融入到阅读活动中,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借助故事激趣。

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当教师(或学生)讲完故事以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课外,学生有广泛的自主权,只要爱读书,都会读到自己喜爱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让讲者,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让听者,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世界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

3、利用阅读期待激趣。

教师选取文中精彩的片段,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朗读,然后突然中止,利用阅读期待适时向学生推荐读物,让学生自己从课外读物中去欣赏,去品味,去历经做读书人。

积极的评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

大到学校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开展的各类竞赛,小到教师为学生所写的一句评语,我们都尽能地体现积极的评价。

如有的老师在学生的读书笔记上写到:

你真是个小才子(小才女)!

你真会读书!

等等,短短几句话,却激发了学生更深的读书欲望。

4、成果展示。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评比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稳定并进一步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造条件促进“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和家庭,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经常性地“读”。

1、保证读物。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要供给学生读物。

作为家长,要定期为学生购买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

作为学校,要开放图书馆,如果没有固定的图书馆管理员和阅览室,那么除了零碎出借外,每学期应把图书馆内的图书轮流借到班级。

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让各自班级的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捐出来设置班级图书角,在班里选出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管理、借阅的登记,同时可以各班级之间调换借阅,这样就使图书角灵活增容,有源源活水。

2、保证时间。

“君子不可一日无书。

”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为此,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

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回家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

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点是农村小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

平时,笔者让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进校门,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同学间互换图书。

还特别规定:

凡是课堂作业做好了,允许学生取出自己喜爱的图书阅读;

每天放学让学生带一本课外书出校门,布置30分钟至2小时阅读等作业。

这一“特别法”,得到了学生的大力赞成,班内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3、推荐读物

居里夫人曾说:

“书,就是社会。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但低段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不会辨别。

开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推荐合适的读物,告诉学生哪些书是好书,可以读;

哪些书不能读,为什么。

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种鉴别的能力,自主地按需选择阅读内容。

(1)、平时多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另外,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名家名作多是节选,只能窥一斑而未见全貌,所以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作品的全部,甚至增读该作家的同风格的其它文章。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分年级推荐优秀古诗文和名家名著。

(3)、在语文课上,不时向学生推荐一些班级图书角里的好书。

(4)、每逢暑期岁末,以《给家长一封信》介绍一些好的书刊杂志,指导家长和学生自愿选订、购买。

4、改善阅读环境

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光是语文老师的事,而应由整个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环境。

作为老师,我们时时启发、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利用教室布置张贴有关阅读的标语、格言,开辟“读写园地”;

作为学校,我们努力地开放图书室、阅览室,让学生有一个静心读书的好去处。

在家庭中,我们要求学生读书有一张专用的小桌子,那是最起码的。

教育家长,要懂得孩子看书时应轻声勿打扰,让学生静心地读,美美地读;

更不能在隔壁房间玩麻将、打牌等,最好是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一起读书看报,哪怕自己的知识水平很低,也应作一番陪读——“身教重于言教”嘛!

(四)介绍方法引导“读”

学生往往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

有的只凭兴趣;

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

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我的做法主要是利用每周的阅读教学课,向他们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是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如对个别总为作文不会开头而发愁的学生,我曾用这种阅读方法。

二是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用这种方法阅读,对于爱读书报,却无充分时间去细嚼慢咽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可取的。

三是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

比如对老师结合阅读教材推荐的有关文章,往往可用这种方法。

(五)开展活动强化“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因此需要教师不断地鼓励,不断地指导,绝不能虎头蛇尾。

为了把班上已逐步形成的课外阅读风气持续下来,发扬下去,我们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些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1、开展读书会。

利用班队课或兴趣活动课举行一至二次“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从课外读物中看来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娓娓动听地讲述出来,或者以分角色化装表演的方式讲故事,使活动趣味无穷。

“佳作欣赏会”则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或教师提供音像片欣赏,或师生配乐读。

这种音像结合的方法,会让学生从佳作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欲望。

而“读书心得会”与习作讲评、阅读教学相结合,则更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心得”多了,“体会”深了,阅读的能力也自然增强了,而阅读的兴趣也随之进一步强化。

2、开展课外阅读竞赛活动。

速读赛,即选用同一篇文章,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阅读,看谁能说准文章的主要人物、线索及主要内容,并判断出文章的优劣。

朗诵赛,主要是对所选的诗歌、散文做出表情朗诵,从而感悟语言的魅力。

读书知识竞赛,即设计若干读写方面的有关基础知识题,让学生竞答或书面回答。

当然,竞赛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强化课外阅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六)、落实检查,深化“读”

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

1、家校互动:

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家中进行较多。

在工作,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督促、检查子女的阅读。

为此,我们专门设置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记录阅读中的所得所思,家长予以监督。

2、建立读书报告制度。

每天抽10分钟,安排一个同学讲述自己阅读中的收获,其余同学评议。

此举一举两得,不但能矫正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不足之处,还能借同学的口,开拓其余学生的视野。

3、定期检查读书笔记。

通过检查读书笔记,能让老师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我们更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

拉近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也能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六、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该课题实施以来,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了读书习惯的养成。

由于营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孩子们把读书当成了一件幸福的事。

课余,总能看到他们津津有味读书的样子。

有的家长反映,部分学生晚上睡觉前,总不肯放下手中的书籍,要父母再三劝说才肯休息,即便睡了,也是抱着书本进入梦乡。

学生读书的劲头不断提高,读书逐步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二)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

”阅读的书多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创新力,语文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一年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

经过教师长抓不懈的努力,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

很多同学的日记都有话可写,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富有童趣。

学生有多篇习作被刊登在《今日德清》上。

同时,通过阅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积极意义。

读书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去观察、去阅读,到书的海洋里去积累语文,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运用语文。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同学们与书中的人一起经历成功的快乐、经历失败的痛苦;

一起体会亲情的珍贵、体会人间的美好;

一起尝试生活的滋味、尝试人生的挫折……这些都丰富了学生的情感经历,让他们从中受到了无形的教育,提高了审美。

(三)引发了师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新的课程浪潮冲击了整个原有的课程体系,也向教师提出了挑战。

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阅读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是的,没有了阅读,就少了教诲、少了思考。

袁瑢老师说过:

“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

”很难想象一个自己远离书刊的教师,如何去发现适合自己学生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即使有人推荐,教师自己没有阅读,又如何能与学生交流,如何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课题组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并化压力为动力,在阅读方面身先士卒,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阅读中外名著。

平时,老师们也经常逛逛书店、上网搜索一些畅销新书,自己先读,读完一本,再和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

学生们最易受老师的影响,对老师的推荐,他们总是能在第一时间去阅读。

而学生们一有最新的图书,也会抢着给老师介绍。

这样,学生的阅读带动了老师的阅读,而老师的阅读又推动了学生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阅读氛围日渐浓厚。

(四)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我们曾在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调查,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同读书的时间非常少,很多父母把空余时间花在了看电视或娱乐上,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而读书,恰恰是沟通最好的桥梁。

我们的老师在平时有意识与家长进行沟通,如告诉家长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哪些读书活动,告诉家长班级中最近推荐读了什么书,孩子阅读的情况如何,告诉家长哪些书可以购买给孩子,哪些书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告诉家长一些亲子阅读方面的方法,渐渐地,家长对孩子的阅读重视了起来,尝到了亲子阅读的甜头,有位家长说道:

“亲子共读会带来无穷的乐趣,不知不觉之中,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彼此的心紧紧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彼此信任。

”亲子读书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模范作用是无限的,在潜移默化之间,一方面给孩子作出了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营造了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学习型、读书型社会的建立,正是来源于无数个读书型的家庭。

(五)促进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

开展读书活动,必须让孩子有书可读。

一方面,学校不断补充图书库,购买一些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特点的课外读物,学校所购课外阅读书目尽量考虑到与课内阅读目标相适应。

我们借鉴了新教育实验推荐的“新世纪教育文库·

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学校图书馆根据这些书目购置了大量适合我校学生阅读的图书,涵盖了各类专题如“人物传记”、“自然科学”“文学名著”“教育名著”“儿童文学”等等,向教师和学生开放。

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发动学生开展“好书共分享”活动,各班级纷纷创建起了自己的班级图书角。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教师们发动同学把自己家中的书拿出来,在班上的图书角集中,同学们在图书角交换着书籍进行阅读。

有时,老师配合教学活动,再去学校阅览室集体借阅一些主题集中的书,或给同学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建议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自己购买一些好书。

(六)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业务水平。

课题组老师积极探讨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形成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组内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频频获奖,如俞国芳老师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获市一等奖,《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获县一等奖,王晓赟老师的《》获县一等奖……同时,课题的研究还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有一人被评为县课改先进教师,两人在市语文教师能力竞赛中获三等奖。

七、问题与思考

虽然我们就推进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达成了诸多共识,但困惑犹在,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和思考。

1、由于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传统的语文教学形成了一定冲击,因此,有部分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患得患失,担心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担心自己一旦放开将难于驾驭……

2、在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

如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使他们都能在阅读活动中受益,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

3、在检测评价学生看书的成效时,具体应该结合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后采取怎样的激励措施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这类问题仍在探索之中。

4、开展课外阅读没有什么阶段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课外阅读指导深入课堂语文教学之中,如何构建新的学习机制,是本实验将继续深化研究的问题。

在大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将树立大的课外阅读观,将此课题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3)曹鸿飞:

《享受语文,享受学习》,《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3期。

(4)范梅青:

《为了孩子的生命更精彩——“亲近母语”课外阅读实验室的开发与建设》,《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

(5)阎蔚、汪潮: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