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48149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参考WordWord格式.docx

  根据国土整治、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管理的需要对地质环境作出评价,从地下水资源、地质环境出发,论证工作区适宜的建设发展规模、布局及产业结构。

  3.4 

1∶50000综合勘查区的确定,必须服从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布局,近期主要部署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重要经济区,国土综合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

  勘查区范围应根据查明地质问题的需要,考虑行政单元的完整性以及与城市有联系的地区。

同时亦要顾及1∶50000图幅的相对完整性。

  3.5 

勘查工作内容应针对工作区的特点、需要和问题,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工作内容应包括:

  3.5.1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及各类含水层(组)的富水程度,并圈出具有集中供水前景的富水区范围。

  3.5.2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与运动规律,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与控制因素。

  3.5.3 

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富水区范围内,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精度应达到D级以上储量要求。

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及开采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

  3.5.4 

基本查明地下水的水化学成分及时空变化规律。

  3.5.5 

初步了解地热、矿泉水的形成、分布及埋藏条件,并论证开发利用条件。

  3.5.6 

调查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别是活动构造,地震活动等,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5.7 

基本查明地貌形态特征及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律,发育程度与规模,对区域地表稳定性进行评价。

  3.5.8 

基本查明各岩土体岩性、成因类型、地质时代、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工程地质特征,划分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分别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

  3.5.9 

基本查明自然地质作用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对区域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与趋势预测。

  3.5.10 

初步调查天然建筑材料,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对开发前景作出估价。

  3.5.11 

对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3.6 

1∶50000综合勘查应采用综合手段,尽量使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综合研究已有的地质资料入手,遵循地质、测绘、遥感、物探、化探、钻探、监测、测试等各项工作的施工程序,相互配合。

  使用工作量应根据不同要求与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有所侧重,要严格控制勘探工作量的投放,凡是通过地面工作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勘探手段,凡是物探可以查明的,就不使用钻探,有目的地布置必要的勘探钻孔和专门试验工作,以查明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3.7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根据地区研究程度的差别,可采用以下二种形式:

  3.7.1 

有一定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但某一方面工作程度不足,可采用编测结合的方法,充分搜集与利用已有资料进行试编,然后根据需要补充野外调查和勘探试验工作。

  3.7.2 

仅进行1∶20万以下比例尺普查工作或资料很少的地区,应按本规范要求进行综合勘查,规划近期开发地区,适当提高工作精度。

  3.8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疏到密,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部署各项工作,工作程序可以缩短,必要时可以交叉,但不能超越。

一般应按以下程序进行。

  3.8.1 

搜集资料,航卫片初步解译,野外踏勘,编制普查设计书。

  3.8.2 

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开展物探、化探工作。

  3.8.3 

进行钻探施工与野外试验,动态观测工作。

  3.8.4 

进行地质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成果图件与综合勘查报告。

  3.9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以同比例尺地质图件作为底图。

  3.10 

1∶50000综合勘查工作应结合工作区的特点,可有所测重,并在设计书中应有体现。

成果验收按批准的设计进行。

必要时各勘查单位可按本规范的基本原则,结合工作区的实际,制定工作细则或质量检查验收标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3.11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要体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必须根据勘查区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作出评价。

  a.地质环境各组成要素对建设设施的适宜性;

  b.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c.建设适宜性综合评价。

  1∶50000综合勘查成果包括报告和图件;

成果图件采用自由分幅出版。

  3.12 

1∶50000综合勘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作进度,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工作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在研究程度较高,但存在某些不足的地区,应尽量缩短工作周期。

  4 

设计书的编制

  4.1 

1∶50000综合勘查任务书,由主管部门下达。

根据下达的任务,由勘查单位编制1∶50000综合勘查设计。

设计书必须做到任务明确,依据充分,部署合理,方法得当,措施有力,文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所附图表清晰齐全。

  4.2 

编制设计书,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

明确任务要求后,要有针对性地系统收集气象、水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试、物探、化探、地下水长期监测、地形图和航卫片等有关资料,并进行航卫片初步解译,草编有关图件,进行野外踏勘。

充分了解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地质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与当地政府的具体要求。

  4.3 

设计书,由主管部门组织审查、批准。

设计书一经批准不得随意更改,应严格按照设计施工,未经批准不得施工,若工作中出现与设计不尽符合的情况时,勘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并将调整意见报主管部门批准。

  4.4 

设计书一般包括下列基本内容和图件

  4.4.1 

基本内容

  a.前言:

包括目的任务,自然地理概况,国民经济建设现状与规划,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b.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概况及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

  c.工作部署及工作方法:

根据设计的目的与要求,结合工作区的具体条件,确定总体工作部署,详细说明各项工作的布置、工作方法、技术要求、技术措施、工作量及施工顺序、时间安排等;

  d.预期地质成果(包括专题任务的成果);

  e.组织管理及经费预算。

  4.4.2 

基本附图

  a.研究程度图;

  b.工作区建设现状及规划略图;

  c.水文地质略图;

  d.工程地质略图;

  e.工作部署图。

 

  5 

勘查区类型及精度要求

  5.1 

勘查区类型的划分:

  a.平原区;

  b.丘陵陵山区:

包括部分平原和山间盆地;

  c.滨海地区:

包括沿海岛屿、滨海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的山前台地;

  d.岩溶地区;

  e.黄土地区;

  f.冻土地区。

  5.2 

勘查区复杂程度分区;

  5.2.1 

简单地区

  含水层结构简单,空间分布比较稳定,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清楚,不存在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现代地质作用不发育。

  5.2.2 

中等地区

  岩相变化明显,含水层层次多,具有一定的规律,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不存在突出的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有新构造活动踪迹,现代地质作用不太强烈。

  5.2.3 

复杂地区

  含水层结构复杂,且空间分布不稳定,地下水形成、水动力、水化学规律均较复杂,环境地质问题较多,活动断裂较为明显,现代地质作用广泛发育,已建工程常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形。

  5.3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可参照表1执行。

  表1 

各类勘查区应勘查的主要地质问题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1.第四系厚度、岩性变化,并确定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及其岩相变化规律;

2.地貌的成因形态类型和形态组合类型及微地貌形态特征、分布、组成物质、形成时代;

侧重调查阶地形态特征、结构与类型,水文网的发育变迁,古河床,牛轭湖埋藏谷的分布与埋藏情况;

1.查明不同地层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其变化规律,并进行含水层(组)划分;

2.获得主要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参数;

3.查明各含水层(组)水理性质、水力联系及水化学变化规律;

4.查明局部和区域性隔水层的分布、埋深和厚度变化规律;

5.咸水体空间分布范围及咸水体与淡水体的接触关系;

1.对30米深度范围内土体进行工程地质类型划分,分层分段给出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评价地基稳定性;

2.要特别重视对软弱粘性土、粉质土胀缩性土、淤泥质土、易液化饱和土等特殊性质土体调查其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评价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地基适宜性;

3.注意天然斜坡或人工边坡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评价其稳定性;

1.对于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等应进行专门调查,初步查明其分布、规模、程度,分析其主控因素,作出初步评价预测;

2.调查地方病的发生及分布范围,提出防病措施;

3.新构造运动性质与特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特征,地貌差异及水热活动等判定活动构造

6.基本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7.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和地下水系统;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3.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续表 

1

1.查明不同地层的岩性组合与变化规律;

2.判定测区所属构造体系类型及所在构造部位和各类构造的形态特征、产状、性质规模、分布、及其组合关系;

3.着重调查不整合面沉积间断面,玄武岩孔洞发育层,围岩接触带、红层、岩溶层等的特

征与分布;

4.着重调查各类岩层和各类构造的不同部位裂隙发育程度与特征,以及断裂破碎带的充填胶结情况;

5.不同岩层,不同地貌形态风化壳的发育特征与风化带的划分;

6.查明新构造运动的分布与特征,根据地震活动性、地貌差异、水热活动等迹象,判定活动构造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的透水性,富水性及变化规律;

划分含水层(组、带)和地下水类型;

2.找出各类构造对地下水埋藏、运移与富集的控制程度、区域储水构造、断裂带和裂隙密集带的导水性,含水性和富水地段;

3.详细调查风化带的蓄水条件,层间水的埋藏条件与补给来源以及岩体岩脉在围岩接触带的储水条件;

4.中新生代红层广泛分布区应着重调查岩溶层的分布与富水性,地下水在垂向上水化学分带和咸淡水界面及其水化学异常,注意是否有盐卤水分布;

5.注意山区河谷平原及山间盆地内第四系潜水及承压水的调查,查明主要含水层(组)的分布水量、水质、埋藏条件及动态变化。

基本查明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关系

1.查明不同地层岩性组工程地质特性,特别要着重查明软弱夹层、含膏盐地层的成分、工程地质性质、厚度与分布;

2.调查各类岩体结构面型及其主要特征;

3.根据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物理力学指标和岩体结构类型,进行岩体工程地质类型划分;

4.查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外动力地质现象的分布、规模、发育程度与稳定状况,分析其形成诱发的主控制因素;

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层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着重调查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污染、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诱发地震等),查明分布、发展程度或规模,产生条件、原因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评价;

2.调查地方病分布范围、病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1.查明碳酸盐类地层的岩性、厚度及夹层;

2.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线及分布范围;

3.着重调查不同构造单元内岩溶发育的差异性;

4.查明各种岩溶地貌形态特征与规模,研究岩溶发育规律与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的关系

1.棵露岩溶地区要查明地下河的分布和其它各种岩溶水点的水位、流量动态变化,圈定地下河补给和分水岭位置,选择有代表的岩溶水点进行连通试验,确定岩溶水在各通道之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条件和补给关系;

2.覆盖型地区要查明主地下通道位置及埋藏情况或岩溶发育带,圈定出富水地段,对水质水量作出评价,还应了解覆盖层中含水层与下伏岩溶含水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水力联系及岩溶地下水的承压状态;

3.埋藏型地区应查明各岩溶含水层的埋深、厚度及水量水质;

分析补给与排泄方式和范围,圈定隐伏储水构造

1.对各类碳酸盐岩层及其夹层,研究其单层厚度、风化程度、岩溶发育情况,构造破碎程度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并对基础和边坡稳定性作出评价。

如在有利构造条件下,分布稳定厚度较大的页岩夹层对防渗效果也应进行研究;

2.着重调查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变化所引起的外动力地质现象,如塌陷、地裂、滑坡、岩崩等的发育程度、规模及其发展趋势;

3.调查由于矿山开采、地下水开发所引起的岩溶地质灾害;

4.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着重调查重要矿山大型遂道等地下工程产生变形层位、高程构造条件与岩溶水活动的作用;

2.调查地下河洪水可能对建筑物的影响和淹没范围;

3.对水库渗漏条件作出评价;

4.岩溶矿区应研究供排水结合的可能性;

5.对岩溶地下水污染进行评价;

6.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划分

1.调查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第四纪地质以及新构造运动;

2.三角洲的形成与变迁,海成阶地特征,海岸线性质;

3.河流冲积层和海相沉积层的空间分布位置;

4.沼泽、洼地的形成与分布;

5.确定高潮和低潮时期的潮汐界线及影响范围

1.查明咸淡水分界面以及淡水含水层或透镜体的分布范围,埋藏、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水质水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等;

2.地下水、河水、海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给排泄关系;

3.在岛屿和海岸带地区应调查海水入侵范围。

潮汐对地下水的影响,查明地下淡水富集带

1.各类岩石的节理裂隙发育程度,风化程度及风化厚度;

2.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分布、规模、程度等;

3.查明淤泥、流沙层及沼泽的分布与工程地质特征;

4.确定各类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及土体舶边坡稳定性;

5.在分析地震活动及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区域地壳稳定性作出评价

1.海水倒灌对水质的影响;

2.地下水污染情况和原因;

3.地方病的分布、病因及防治措施;

4.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区域降落漏斗形成发展,地面沉降与塌陷问题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5.对天然水质不良区进行评价

1

地质地貌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环境地质

1.对黄土、黄土状土及其第四纪沉积物划分成因类型,确定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

2.划分地貌形态类型(黄土丘陵、黄土塬河谷平原—丘间谷盆区)并按黄土下伏岩层种类划分地质结构型;

1.分析地貌、地质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类型的划分;

2.黄土丘陵区,着重调查支沟沟头掌形地的汇水范围与储水条件及下伏基岩是否分布可供开采的含水层;

3.黄土塬区着重调查上层滞水的分布下伏第四系含水层的埋藏条件与富水性,并了解补给排泄条件;

1.从研究黄土区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入手,着重调查研究黄土的湿陷性和水土流失问题;

2.综合考虑与湿陷性有关的各种指标并与黄土形成的地貌条件密切结合,对一个地区的湿陷性进行综合评价;

1.注意地方病的分布范围与地质、水文地质环境的关系,探讨致病水的水化学标志;

2.注意研究地裂缝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形成、分布与发展趋势

3.应查明黄土下伏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及前第四纪基岩的分布,分析基底构造轮廓

4.河谷平原重点调查潜水承压水富水性的变化及富水地段分布;

5.调查咸水形成与淡水透镜体的分布

3.调查研究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侵蚀类型强度,并进行水土流失分区;

4.注意调查谷坡滑坡分布、规模,并对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

1.查明多年冻上的分布规律、特征及成因,注意调查多年片状冻土、岛状冻土的分布规律及上部活动层的厚度;

2.注意调查河、湖融区及构造融区的形成与分布;

3.注意调查冻融产生的各种物理地质现象的形成、分布

1.查明各含水层(组)的水文地质特征、冻土层上水层间水及层下水的分布和埋藏条件及其之间的水力联系和补迳排条件及水量水质的变化;

2.注意调查由冻土层下水或其他承压水出露所形成的泉(包括矿泉与热矿泉水)的分布及控制因素等

1.多年冻土的季节融化和季节冻结层的厚度,确定冻土的上限深度;

2.根据冻土成分、岩性、含水量等进行冻土工程地质分类;

3.注意调查由于地表水、地下水的融冻作用对岩石或土层边坡稳定性。

的影响;

4.调查各种冻土作用及现象的分布,根据物理力学性质评价稳定性

1.对地方病的分布、病因进行调查评价,提出防治措施

  5.4 

各类勘查区需完成的基本工作量,应按表2执行。

  表2 

1:

50000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每百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

项目

地区

地区类型

总观测点数

观测路线间距

m

抽水试验

(占水文地质点)

%

原位测试

水质简分析

水质全分析

(占水样的)

原状土样

勘探钻孔数及进尺数

个/m

平原区

复杂地区

80-110

800-1000

20-25

4-6

20-30

30-35

30-60

10-20/1000-2000

中等地区

60-80

1000-1500

15-20

3-5

25-30

20-40

8-15/1000-1500

简单地区

40-60

1500-2000

10-15

1-3

15-30

5-10/800-1200

滨海地区

10-20/1000-1200

8-15/800-1000

5-10/600-800

黄土地区

30-40

15-20/1000-1200

2-4

10-15/800-1000

8-10/600-800

丘陵地区

90-130

500-800

10-15/800-1200

60-90

8-12/600-1000

10-20

6-8/400-1000

岩溶地区

10-15/1000-1600

8-12/800-1400

6-10/600-1000

冻土地区

50-80

35-50

8-10

25-35

2000-2500

5-8

5-8/400-600

a. 

本着充分利用前人资料的原则,所规定的工作量指标应包括符合质量要求已有的各项工作量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设计部署各项工作;

  b. 

勘探孔包括水文地质钻孔、工程地质钻孔,两者所占比例可根据勘查区内的具体要求与研究程度差异确定;

  c. 

勘查区进行了遥感图象解译的,并取得预期地质效果者,野外测绘工作量,可按规定指标减少30%-50%;

  d. 

总观测点数应包括地质地貌点10%,水文地质点40%,工程地质点30%,环境地质点20%左右,根据工作区情况灵活掌握;

  e. 

1∶10万综合勘查可按表2工作量减少60%进行。

  6 

综合勘查技术要求

  6.1 

遥感解译

  6.1.1 

1∶50000综合勘查应充分应用遥感图象进行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解译。

遥感图象一般应用航空象片与卫星象片为主,有条件时可进行红外扫描或多光谱摄影。

  6.1.2 

遥感解译的基本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