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1395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docx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研究学科论文

活动是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主体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

人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自己的主体性。

活动教学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指导,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__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活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要有效地进行活动教学实践,必须首先明确活动教学的主要思想。

(一)“以人为本”的思想

素质教育的价值观重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

活动教学顺应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

首先是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发展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因素,注重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培育;其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发展的快慢之差,不可忽视任何学生的存在。

活动教学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二)“在活动中体验”的思想

引导和组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是活动教学重要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思品活动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课程知识的不同特点,一般将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系统知识,如理论形态的概念、原理、命题、公式、定理及其内在的理论体系;一类是技能操作性、情感体验性、问题解决性知识。

道德知识主要是后类知识,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和活动性,其教学应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活动、操作、实践、体验为主。

体验正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

同时,也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

因此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感受,对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体验不能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应伴随活动的结果,但过程和结果又是不可分割的,这使思品活动教学能把过程和目标更好地统一起来,更注重教育的实效。

因此,强调并突出体验教育思想,能够将活动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以活动促发展”的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教学的又一基本指导思想。

早在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论及人的发展问题时就指出:

“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

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活动教学同样认为,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

教育要改变学生,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作为主体者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实现主动发展。

也就是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__。

由此看来,教育教学的关键或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要的活动方法和活动条件。

活动教学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又是一种教学形式。

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活动教学则必须突出其个性和特殊性,以区别于其他教学。

“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是活动教学的一种基本形态。

它是教师指导下的、以情感性知识、问题性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主、开放、创造性的实践性活动,进行主体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实现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

其具体教学形式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

思品活动教学是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自觉体验、感受、领悟,自我塑造,自我完善,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其主体发展。

也就是通过对现行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造,使思品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多样化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发展。

(二)自主性

传统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直接干预和控制下进行的。

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较低。

思品活动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授者和训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仅仅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和一般建议,发挥组织、指导、评价作用。

学生对于活动的具体设计、展开、实施乃至评价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体现得更为充分。

自主性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主动性。

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因而,教师要注意变换活动方式,明确活动目标,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实现自主活动,自我发展。

(三)开放性

思品活动教学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空开放,即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室内,根据教育需要可延伸到课外校外;2.内容开放,即注意及时吸收新信息和新观点,并提供可供选择的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3.教师思想开放,即教师应较少干预,使学生的活动过程具有较大的开放度;4.活动结果开放,即答案应具有多样性,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四)整体性

学生的主体活动具有整体性,是当代活动理论研究的一大发展。

活动教学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活动结构具有整体性。

完整的活动由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两个部分构成。

就思品活动教学而言,其外部活动主要是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是指心理活动,即对外部活动的情绪体验和理性升华。

二是活动的过程具有整体性。

就教学活动的内在进行机制来看,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性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即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学生主体活动内化和外化的统一。

正确把握思品活动教学的整体性,全面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使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达到理智与情感相融、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境界,真正实现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统一。

(五)变序性

传统的思品教学一般按“传知——激情——导行”结构程式运行,教师带着教材走进课堂、走向学生,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情感因素,轻视道德行为的训练。

思品活动教学力求改变这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水平,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有效的教育教学程序,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教材,走向社会,通过自主探索和亲身感悟,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制定的教学基本策略及其实施步骤的样式,是指导教师组织教学过程的范型。

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从历史上看,活动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发展的过程,它是在不断批判以灌输、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活动教学模式是活动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必然产物,是__转换的“中介”。

掌握活动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指导活动教学的思想和原理,就会抓住其精髓,在运用时举一反三,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深入学习和领会活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我们依据思品课的特点和道德内化的规律,建立起如下几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实际运用进行修正、完善。

(一)问题探究式

这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拉夫提出的“问题性教学”模式发展而来的。

这一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为起点进行定向感知,以讨论、辨析为主体性活动方式,着眼于学生个体潜能的开发,通过引导学生辨析探究,培养他们悟理——说理——思辨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

1.提出问题。

在学生初步感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质疑问难,或由教师提出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教材所阐述的道德观点相关的疑难问题,或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急需解决的矛盾,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这里所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典型性和探究性,力求既能突出教学重点,揭示道德观点,又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解决问题。

2.探究领悟。

问题探究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依据思品活动教学思想和学生道德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注重体现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自主探究中自悟真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引导学生或查阅资料、自学教材,或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展开交流辨析活动,或有目的地进行考察咨询、环境体验……从而得出较正确的观点,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3.归纳评价。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交流,引导他们各自摆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并对这些新学的观点或方法进行归纳评价,从而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评价能力。

4.解决问题。

让学生用所学的观点质疑问难、解释现象,或使其面临现实问题,学习运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规范行为,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增强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行为能力。

(二)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选择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有效的方法,揭示问题或现象的本质,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课题研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比例关系的改善,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活动关系,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索性学习。

课题研究式学习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研究的结果,更注重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强调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归纳、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

因而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一般由学生自主提炼、选择,但课题要与当前思品课的教育主题相关联,并且是学生中困惑不解或认识不清的现实问题。

比如在教学第七册《相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时,学生对社会上盛行的迷信活动也表示不满,但对有的现象又无法解释,说不清道理。

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引导学生选定“封建迷信的特点及其危害”这一专题进行研究。

2.制定研究。

借鉴科学研究的方式,制定简明扼要的研究方案,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学会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澄清模糊认识,坚定道德信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进行操作研究。

指导学生依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操作研究,达成课题研究目标。

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实验操作法、社会调查法、个案分析法、模拟体验法、文献研究法等等,可让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可行的方法,注重研究的实效性。

比如,在研究“构建迷信的特点及其危害”这一课题时,学生采用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科学实验等方法进行针对性研究,用事实说明问题,解开心中的疑团,确立科学的思想。

4.撰写研究报告。

要求学生将研究方法、过程和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理清思路,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规范报告形式,我们设计了统一的表格给学生填写。

表中有报告名称、研究方法、简要研究过程、结果及启示等栏目,基本反映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5.交流研究成果。

利用思品课或班会时间,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和感受,让他们取长补短,丰富内心感受,升华道德情感,初步达成研究的目标。

(三)主体体验式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受不同信息的刺激,形成一定的心理反应,并以原有经验为基础,进行自主判断,自主选择,逐步提升道德境界,形成正确的行为动向,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思想根基。

1.创设体验情境。

根据思品课教育主题和教学内容,模拟课文中描述的情境,或运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实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入境感受。

2.设计导思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设计对学生情感体验具有导向性作用的问题,导引学生进行正确的情绪感受,促使他们心灵深处产生有效的反应,获得感动、喜好或憎恨、厌恶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心向机制。

3.陈述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积聚的矛盾冲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接受外部的合理评价,从而进一步强化正确的感受,矫正过急或偏向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

4.进行实践检验。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后,教师要及时向他们提供现实场景,进行针对性操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和交往过程中自我检验、自我评价、自主发展,从而促进主体性发展。

(四)导行训练式

该模式运用于行为操练较强,而认知相对较浅的课文。

如《助人为乐》《爱清洁》《遵守纪律》等。

这些课文侧重于在导行训练中让学生体会道德观点和道德情感,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行为训练,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1.示范模仿。

教师可以自己规范的行为方式作示范,或请行为较规范的学生示范,或运用电教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规范行为,供全体学生模仿练习。

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要及时给予评价,表扬正确的,纠正不规范的,让每个学生都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2.“变式”练习。

即在模仿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变换场景、角色换位进行多项行为的选择训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正确、合适的行为方式,避免生搬硬套,培养应变能力。

3.实际操作。

行为训练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因此,要尽可能到实地、用实物进行训练,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使其接触真实的情况,获得真实的体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心理疏导。

针对学生在行为操作中反映出来的心理障碍加以疏导,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充满信心地按规范的准则选择并坚持正确的行为。

正如前文所言,思品活动教学模式是活动教学理论与具体教学实践之间转换的媒介。

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始终要以活动教学思想为指导,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活动、教与学、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益,使思品课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

(一)注重情感诱导,激发活动热情

列宁曾说过: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巨大作用。

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实行由知到行的“内驱力”和“催化剂”。

因此,在思品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进行情感诱导,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首先是和谐师生关系。

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这是激发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次是调整教与学的比例关系。

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第三是以境育情。

小学生的情感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形象的情境所支配。

因此,创新的活动情境要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学生置身其中,定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

第四是以情诱情。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传导情感,通过语言、状态、表情等辅助性手段,将课文中典型人物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从而以文中人物之情启动学生之情,使他们进入“角色”,受到熏陶。

(二)确定适度目标,激发活动兴趣

我们知道,教学必须首先确定目标,正如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活动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一是目标的全面性。

即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均要提出合理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瞄准各项目标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通过直接感受的情感体验,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统一协调发展。

其次是目标的递度性。

也就是说活动目标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对象提出相应的活动要求,做到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使学生异步达标,人人获得成功。

反之,如果思品活动教学目标定得过高或过低,学生会无所适从,学习兴趣索然。

事实证明,只有根据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活动能力,提出难度适中的目标,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学生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三)整合“三类”课程,提高德育实效

整合“三类”课程,就是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相互结合,使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融为一体,力求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

这实质上是思品活动教学“开放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也是思品活动教学内涵的扩张。

因此,我们要将思品课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班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途径一体化、管理一体化为特色的德育综合课程体系,使思品活动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从而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进行激励评价,促进道德内化

评价是品德教育的一种辅助方法,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功能。

在思品活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运用“多元化激励评价”策略,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状况和活动表现进行以激励为主的综合评价,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励他们追求新目标的愿望。

其一,我们将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态度和即时__动向作为评价内容,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其二,注重对学生进行纵向比较,重视学生自身的进步,体现评价的发展性。

第三,给学生写评语要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富有特色,体现评价的个性化。

第四,师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体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总之,要通过我们的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其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追求新的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