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40261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docx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

内蒙古自治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

B.《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C.《昆明的雨》的作者茅以升,作家,著有小说《子夜》《大淖纪事》。

D.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著作有小说《复活》《战争与和平》。

二、基础知识综合

2.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①任何时代都有其快、变、闹等特征,关键就是能不能闹中取静、忙里偷闲地读点东西。

古人欧阳修读书,即有枕上、马上、厕上“三上法”之谓。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则说过,“如果再过10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9年零359天”。

懂得了阅读的力量,也就会把阅读作为提升素养的途径,更作为涵养定力的手段。

有了这样的认知,即使舟车劳顿、戎马倥偬,其奈阅读何?

②在这个快速行进与选择的时代,很多人正在悄然改变与重塑,一个新的气象正在出现。

各种电子书已经开始进驻手机桌面,越来越多的人把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开始从网络浏览、微博刷屏转向了桌面上的电子书库。

当人们从快速流变的新媒体上重拾深阅读,进而自觉地下载适合自己阅读的电子书籍,阅读将在新媒体上获得新生,它所改变的将()是人们的素养,()有zàodòng不安的心灵。

(节选自《阅读是一种定力》)

(1)给文段中加点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涵          驻       zàodòng()()

(2)结合语境在第②段的()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3)语段①中的划  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说出一种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

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

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一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

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

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

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

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

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

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

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3.“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

请简要列举。

4.请分析第②段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能源”的探究结果。

(链接材料)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显,石油、淡水、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缺乏已经成为人类生存最大的威胁,想想如果我们人类即将面临灭亡的难题,恐怕我们再也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开始为人类在地球上的共存,为人类的未来行动起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星星

①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

我躺在奶奶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哭得好伤心。

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个难看的老头儿。

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

我倒更觉得委屈起来。

“你听!

”奶奶忽然说:

“你快听,听见了么?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

是秋风?

是落叶划过屋檐?

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

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

“噢噢——,睡觉吧,麻猴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

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水盆里的水反射的阳光。

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幻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怀里安稳地睡熟……

②我是奶奶带大的。

不知有多少人当着我的面对奶奶说过:

“奶奶带起来的,长大了也忘不了奶奶。

”那时候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

瞧你那讨厌样儿吧!

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就是:

这话用你说么?

③奶奶愈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笑:

“等不到那会儿哟!

”仿佛已经满足了的样子。

④“等不到哪会儿呀?

”我问。

⑤“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⑥我笑个没完。

我知道她不是真那么想。

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

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都是说:

“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

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身上去,来来回回地踩。

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夸我:

“小脚丫踩上去,软软乎乎的,真好受。

”我可是最不耐烦干这个,她的腰和背可真是够漫长的。

“行了吧?

”我问。

“再踩两趟。

”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

“行了吧?

”“唉,行了。

”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

“长大了我给您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我又问:

“您干嘛等不到那会儿呀?

⑦“老了,还不死?

⑧“死了就怎么了?

⑨“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⑩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依偎在奶奶怀里。

那又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恐怖的印象。

⑪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扒着窗台喊她,四处都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儿了,去看姨奶奶。

”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喊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我意料地回来。

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了,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

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

“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⑫夏夜,满天星斗。

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熄灭了一颗星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个星星。

⑬“怎么呢?

⑭“人死了,就变成一个星星。

⑮“干嘛变成星星呀?

⑯“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个亮儿……”

⑰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

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轰蚊子。

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

这感受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⑱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⑲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

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

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到夏天的晚上,我却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揣摸哪一颗星星是奶奶的……我慢慢去想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

(选自《史铁生小说选》有删改)

6.文中写了我和奶奶的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

7.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并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行了吧?

”我问。

“再踩两趟。

”我大跨步地打了个来回:

“行了吧?

”“唉,行了。

”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于是我说:

“长大了我给您踩腰。

8.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9.简要分析文章用“奶奶的星星”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曰:

“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

”侃曰:

“兵与财皆无,将若何?

”曰:

“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

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①。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②,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③ 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④焉,将超城而下⑤。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注释:

①虽然,岁满则罢去:

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

②吏人、百姓,邑人也:

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

③乘:

防守,登。

④贼气吞:

判贼气焰嚣张。

⑤超城而下:

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

10.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皆/其积也

B.重赏以令/死士

C.则人/谁肯固矣

D.夺/贼之财/而食其食

1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其必济(_______________)   

(2)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____________)

12.翻译下面句子。

力不足,死焉,职也。

13.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

14.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五、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赤壁怀古 曹雪芹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①一炬②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注】①喧阗:

声音大而杂。

②一炬:

一把火。

指三江口周瑜纵火。

15.有人认为,甲诗最后一句“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知好恶”,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

请谈谈你的看法。

16.甲乙两诗都借赤壁抒怀,但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你分别赏析。

六、名著阅读

17.名著阅读。

下边的一幅插图源自鲁迅名著       中的一篇散文         。

除了这篇,我们还知道这部著作里有    、      等篇目。

七、作文

18.小作文

请你阅读下面的新闻链接,根据栏目特点,任选一种身份,作为当事人参与真情互动。

要求:

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引用事例要典型且具有说服力,不少于200字。

记者       父母       警方       两男生

(开栏语)“真情面对面”栏目的开设,旨在引导多方互动,平等对话,倾情交流,促进家庭和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新闻深呼吸)《带着10包榨菜20个馒头衢州两男生要“寻找自由”》:

“我要去寻找自由,开始新生活!

”2018年12月23日晚,衢州江山市坛石镇14岁男孩小博(化名)和小飞(化名)从学校翻墙出走,留下了这样一张字条。

12月24日早上,两名男孩在附近的山上被找到。

而两个熊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让人唏嘘:

打游戏被拒,觉得学校家长管得太严。

(摘自《钱江晚报》2018年12月26日)

(真情面对面)此事一经刊发,因带有普遍性与典型性,短时间即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

现在孩子虽然被强行带回家,可保不准他们之后还会“二次出走”。

为了打开孩子的心结,学校校报开设“真情面对面”栏目,邀请记者、家长、警方、与孩子面对面,尽可能打通孩子与家长的对话通道。

19.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有喜有悲,有得有失,有成有败…面对人生的不同际遇,你的态度往往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

请以“记得开心,忘记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②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基础知识综合

1、

三、现代文阅读

1、

2、

四、课外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名著阅读

1、

七、作文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