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198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28 大小:2.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1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1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利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把握文章的关键句段,揣摩其含义,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感情真挚的特点,体会本文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词汇,增强语感。

(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邓稼先高尚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师:

(屏显邓稼先与杨振宁的合影)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也是好友。

一个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隐姓埋名28年,他们是谁?

生(齐):

杨振宁,邓稼先。

师:

谁能根据自己预习的收获,用一句话介绍一下杨振宁或者邓稼先?

生1:

杨振宁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生2: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3:

我补充一下,邓稼先曾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师:

何谓“两弹一星”?

生4:

“两弹”分别是原子弹和氢弹,“一星”是人造卫星。

师:

看来这两位科学家都非常杰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杨振宁饱含深情的笔墨,一同来追忆他的挚友——邓稼先。

(板书课文题目)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一是要学习运用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解读文本,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段落,通过细节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要走近邓稼先,了解他的伟大贡献,感受他的崇高品格。

(屏显学习目标)

基础梳理

1.字词清单

(1)生字注音

选聘(pìn)谣言(yáo)背诵(sòng)

昼夜(zhòu)昆仑(kūn)氢弹(qīng)

宰割(zǎi)筹划(chóu)无垠(yín)

难堪(kān)署名(shǔ)孕育(yùn)

仰慕(mù)癌症(ái)开拓(tuò)

彷徨(pánghuáng)可歌可泣(qì)鞠躬尽瘁(jūcuì) 

(2)理解词义

①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②燕然勒功:

典出《后汉书·窦融列传》。

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的杭爱山。

勒功,刻石记功。

③可歌可泣: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④鲜为人知:

很少被人知道。

⑤至死不懈:

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比喻对事业坚持不懈。

⑥鞠躬尽瘁: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⑦当之无愧: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而无愧色。

⑧家喻户晓:

每家每户都知道。

⑨锋芒毕露: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⑩妇孺皆知:

妇女和孩子都知道。

形容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

2.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等。

3.背景探寻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

教师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出各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计个人生命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

这正体现了作者布局谋篇别具匠心的特点。

3.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精神品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系祖国。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精神品质:

“两弹元勋”功勋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精神品质:

为祖国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精神品质:

一心为国,没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精神品质:

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⑥一封短短的信。

精神品质:

强烈的民族自尊,实事就是的作风。

⑦1982年,“我不能走”。

精神品质:

执着追求,无私奉献,责任心强。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1.熟悉生难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

2.熟读课文,体会邓稼先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3.画出能够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语段,字斟句酌,揣摩其含义。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以及好友杨振宁博士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两弹”元勋邓稼先对我国现代化国防做出的巨大贡献。

对好友的无私奉献和巨大贡献,杨振宁博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

文本探究

1.本文的叙述对象是“邓稼先”,但作者为什么一开篇要先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①作者从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入手,意在创设一种宏观而广阔的历史视野。

中国百年的屈辱,都是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国力的贫弱和科技的落后造成的。

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力有所增强,科技领先便成了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关键。

②先概述我们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③历史和现实两相对比,为邓稼先的出场设定背景,使其品质和胸怀更显磅礴大气,突出邓稼先的功勋。

2.作者为什么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活事迹和巨大贡献,而着重从不同角度突出其品格和精神?

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在于:

①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②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无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的角度进行写作,这样势必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③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3.文中对奥本海默的叙写是多余的吗?

为什么?

不是。

奥本海默是著名的科学家,是美国“原子弹之父”,他虽然是位拔尖的人物,在性格上却锋芒毕露,相比之下,邓稼先就更显得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这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孕育出来的高尚品德,也更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

③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生动地表现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这样也就将邓稼先的形象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4.试阐释文中第27、28段的两句话。

①“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②“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说他是理想党员。

5.作者为什么以“民族感情?

友情?

”为小标题?

标题看起来好像既没有肯定是民族感情,也没有肯定是友情。

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

”似乎作者并没有对标题做出肯定的回答。

但是通过阅读本部分,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当邓稼先肯定地告诉杨振宁,中国人自力更生成功制造了核武器,并且没有外国人的援助时,杨振宁“感情震荡”“热泪满眶”,实际上杨振宁很清楚原因:

他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

这使他的祖国、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

一方面他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更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标题写成“民族感情?

友情?

”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抒发了自己为朋友、为民族而骄傲自豪的感情。

6.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原文有何用意?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他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执著、坚韧。

7.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以同奥本海默相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有关奉献牺牲的诗文名句

·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踏遍戈壁共草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白居易《新制布裘》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李纲《病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课后作业

1.抄写重点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练习二、三题。

3.小作文:

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以小标题连缀的方式组织材料写一篇人物小传记。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