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1387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既有公共建筑绿色改造评价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材料性能的评估

3.2.9

供暖系统的评估

3.2.10

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估

3.2.11

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的评估

3.2.12

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的评估

3.2.13

给水排水系统的评估

3.2.14

用水器具与设备的评估

3.2.15

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评估

3.2.16

供配电系统的评估

3.2.17

照明系统的评估

3.2.18

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

3.3.1

改造策划应包括评估结果分析、项目定位与分项目标分析、技术方案确定、

静态投资回收期分

析、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实施策略、风险控制方案等

3.3.2

合理确定项目分项目标、技术方案及落实措施,选择的技术路线、技术措施、设施设备及材料

应相互匹配。

技术方案应优先考虑:

3.3.3

1.涉及安全性、健康性、功能性的内容;

2涉及淘汰设备、禁限材料的内容;

3涉及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的内容。

3.3.4

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或系统的应用潜力

3.4.1

竣工验收之后,应进行改造后评估,并出具后评估报告

3.4.2

评估的方法宜为资料审查、现场查勘、性能检测以及模拟计算

3.4.3

宜对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进行单项或综合评价,进而判定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

总计

规定“应完成技术条文

28

完成

推荐宜完成技术条文

3

4.1.1

满足《重庆市规划管理规定》中有关日照标准的相关要求

4规划

4.1.2

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内改造应符合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

与建筑

4.2.1

应维护场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场地及周边生态的改变

宜合理利用既有构筑物、构件和设施。

4.2.2

完善停车场地和停车设施

4.2.3

应合理设置绿化用地

4.2.4

宜增加透水铺装面积

4.3.1

优化建筑布局;

采用轻质、可拆卸或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化预制和加工的隔断(墙);

装饰装修

与土建改造一体化设计

4.3.2

完善建筑室内无障碍设施,宜与建筑室外场地人行通道连通

4.3.3

外立面改造时,应注重建筑形式与周边建筑风格的协调,不宜增加无实际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

4.3.4

宜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4.3.5

应采用被动式措施降低供暖空调能耗

4.4.1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建筑节能改造标准的规定

进行围护结构绿色改造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围护结构现有条件选用适宜的保温、隔热措施;

4.4.2

2

宜设置垂直绿化等方式,改善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

涉及屋面改造时宜采用涂刷反射隔热涂料、设置有保温隔热基层的通风架空屋面、屋顶绿

化等措施;

4

可通过高性能门窗、玻璃贴膜等方式,改善建筑门窗性能。

4.4.3

宜增加适宜的遮阳形式,宜采用活动外遮阳措施

4.4.4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宜优于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限值

和高要求标准值的平均数值

4.5.1

场地内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的规定

4.5.2

建筑及照明设计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免光污染:

规定“应完成技术条文(条数)

9

推荐宜完成技术条文(条数)

8

5.1.1

应确保建筑主体结构、非结构构件及连接安全、可靠

5.2.1

应对非结构构件进行专项检测或评估,并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

5.2.2

应充分利用原有结构构件,提高原结构构件的利用率

5结构

与材料

5.3.1

应选用绿色建材,绿色建材的应用比例不低于30%

5.3.2

采用高强度结构材料

5.3.3

采用耐久性好的结构材料

5.3.4

对新增木构件应进行防火、防腐、防虫害等处理

5.3.5

采用环保性和耐久性好的结构加固材料和防护材料

5.3.6

宜采用简约化、功能化、轻量化装修,减少使用重质装修材料,并符合规定

5.3.7

新增材料宜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

5.3.8

新增材料宜采用固体废弃物再生建材,其产品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暖通

6.1.1

改造前应进行节能诊断

空调

6.1.2

冷热源机组的工质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环保要求

6.2.1

提高冷热源机组能效

6.2.2

集中供暖系统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和通风空调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应符合GB

50189的有关规定,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的耗电输冷(热)比符合GB50736的有关规定

6.2.3

应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及部分空间使用下的暖通空调系统能耗

6.2.4

设置用能计量装置

6.2.5

宜设置暖通空调能耗管理系统及机房集中控制系统

6.2.6

应合理采用低成本的节能改造技术

6.3.1

应合理利用自然冷源进行降温

6.3.2

回收利用排风冷(热)量应符合本标准中规定

锅炉应设置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排放烟气中污染物浓度应符合国家标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

6.3.3

标准》GB13271的相关要求

存在生活热水、空调再热等稳定热需求时,宜回收制冷机组冷凝热、锅炉烟气等余热来满足热

6.3.4

需求

6.3.5

宜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10

7.1.1

应对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估,并编制水系统改造专项方案

7.1.2

给排水系统设置应合理、完善、安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中的节水、节能和保护环境的要求

7.1.3

非传统水源利用确保使用安全

7给水

排水

7.2.1

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

7.2.2

避免管网漏损

7.2.3

设置用水计量装置

7.2.4

热水系统应采取合理的节水及节能措施

8电气

7.3.1

应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不应低于

2级

7.3.2

绿化灌溉应采用节水灌溉

7.3.3

空调设备/系统采用节水冷却技术

7.3.4

更换用水设备时宜采用节水设备

7.4.1

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采用市政再生水、雨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且水质应达到

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有条件时应优先使用市政再生水。

7.4.2

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用水安全保障措施,不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7.4.3

根据海绵城市的要求,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合理利用场地现有条件设置场地雨水设施,降低

场地雨水综合径流系数

7.4.4

设有景观水体的项目,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

13

8.1.1

电气改造应综合各专业、用户对电气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切实可行的改造任务和目标,贯彻

执行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维护方便

8.1.2

电气改造应包含改造期间保障临时用电的技术措施,妥善制定改造全过程电源过渡方案

8.1.3

建筑智能化采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应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开放式

系统和协议

8.2.1

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

8.2.2

等级》GB20052的规定,经评估继续利用的变压器不应低于能效3级标准,更换或新增变压

器不应低于能效2级标准

8.2.3

电能质量符合本标准中要求

8.2.4

供配电系统改造无功补偿符合本标准要求

8.2.5

线路敷设方式,宜在综合分析后与相关专业协同确定

8.3.1

照度、照度均匀度、显色指数、眩光等指标应符合GB50034的有关规定,且照度不宜超过标

准值的10%

8.3.2

照明功率密度值(LPD)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限值

8.3.3

照明光源、灯具的选择应符合本标准规定

8.3.4

不应采用间接照明或漫射发光顶棚的照明方式

走廊、楼梯间、门厅、大堂、车库等公共区域照明应采用集中、分区、分组控制相结合的自动

8.3.5

控制措施,并合理设置工位照明。

8.3.6

夜景照明应设置平时、一般节日、重大节日三级照明控制模式

8.3.7

宜采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照明电源

8.4.1

电梯系统应采取节能控制措施

8.4.2

针对建筑运行与管理需要改造或设置智能化系统

14

9.1.1

室内环境测评评估

9.1.2

室内环境改造方案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9室内

9.1.3

改造后不应对未改造部分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

9.2.1

室内噪声级

9.2.2

提升围护结构隔声性能

9.2.3

吸声材料降噪系数应符合GB50118的规定

9.2.4

选用低噪声设备

9.2.5

供暖空调系统和设备采取消声隔振措施

9.2.6

合理选择消声设备

9.2.7

对给排水系统、空调供回水系统进行改造时,应同时采取减少噪声干扰的措施

9.3.1

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同时宜考虑建筑外窗的视野效果

9.3.2

应合理选择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方面的技术措施,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应进行一体化设计

9.3.3

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室内照明色温不宜高于4000K。

室内照明一般显色指数不应低于80、特殊显色指数R9应大于0、色容差不应大于5SDCM

9.3.4

主要功能房间应有合理的控制眩光的措施

9.3.5

宜采取措施改善室内照明质量

9.3.6

照明产品的频闪应符合GB50034的要求

9.4.1

设置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建筑,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参数应

GB50736的有关规定

宜采用以下措施改善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

9.4.2

人流密集的建筑出入口宜增设门斗或风幕;

更换气密性等级高的外门窗

9.4.3

宜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围护结构现有条件选用适宜的可调节外遮阳设施;

当透光围护结构遮

阳性能不满足需求或无法选用外遮阳时,在人员长期停留房间宜设置活动内遮阳

9.4.4

应对建筑室内气流组织进行复核,并对空调送风形式进行合理优化

9.4.5

室内气流扩散不佳的场所,宜增设局部气流组织诱导装置

9.4.6

暖通空调系统末端装置可独立调节的主要功能房间面积比例应达到70%

9.4.7

垂直电梯装置宜加装空调系统

9.4.8

室内热湿环境评价等级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

中的Ⅱ级要求

9.5.1

氨、甲醛、笨、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的有关规定

建筑材料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指标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粘接剂、密封胶、油漆、地毯等

9.5.2

建筑材料应进行相关污染物挥发值检测

9.5.3

应采取措施抑制室内污染物的产生,并加快污染物排出

9.5.4

宜采取室内绿化措施

9.5.5

宜设置空气净化装置

9.5.6

改造后不同功能房间应保证一定的压差

9.5.7

宜设置CO2,PM10、PM2.5浓度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9.5.8

在人员密度较大或室内空气品质要求较高的主要功能区域,宜对CO2浓度进行监测,并与通

风空调系统联动

9.5.9

地下车库应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21

10.1.1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等相关规定,结合改造项目实际情

况进行绿色施工

般10.1.2

对设计文件中绿色改造重点内容的专项会审

施工前应对既有公共建筑本身、周围场地环境及地下管线分布情况进行调研,对既有重要设施

10.1.3

做好防护或者迁置,对影响改造的管线由专业单位实现完成切改

10.1.4

改造后的各分部工程质量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及设计要求进行验收

10施工

施工时对正常使用的建筑及公共设施采取有效的隔离、防护措施

10.2.1

管理

有效的降尘措施

10.2.2

绿

施工过程应避免水土流失,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10.2.3

减振、降噪措施

10.2.4

施工废弃物减量化计划及措施

10.2.5

宜提高块材、板材、卷材等装饰、防水、节能工程材料及部品的工厂化加工比例和现场排版设

10.2.6

计比例

11运营

10.2.7

宜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施工

10.3.1

应严格控制设计文件变更,避免出现降低建筑绿色性能的重大变更

10.3.2

宜采用信息化技术,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和整体效益

11.1.1

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应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垃圾物流,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垃圾容器设置规范,

11.1.2

垃圾箱、垃圾房、垃圾收集站(点)等不应污染环境

11.1.3

应制定并实施废气、污水等污染物管理制度,污染物应达标排放

11.1.4

建筑公共设施应运行正常且运行记录完整

11.2.1

建筑的能源和水资源使用与管理,且具有能源和水资源管理工作记录

11.2.2

预防性维护制度及应急预案

11.2.3

能源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11.2.4

建立绿色建筑知识宣传机制,宣传推广绿色节能行为

11.3.1

公共设施的改造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