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0806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问题和对策分析文档格式.docx

industrialstructure;

self-ownsdbrand

 

1

2

4

5

6

0引言

纵观现代工业强国,制造业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70%-80%的经济财富来自制造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物质保障,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巩固,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世界,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快速,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工业成就,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之一,并且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工业化体系完整建设。

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世界制造业的不断转移,制造业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逐渐表现出来,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税负过重和成本增加、制造业缺乏国际品牌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国内外发展形势,中国制造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既面临许多很难预见和可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同时,也处于重要的发展历史机遇时期。

中国制造业要敢于面对挑战并且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有效化解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和制造业强国的建设。

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经验基础上,根据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环境,提出一些符合中国制造业情况的建议与发展对策,从而使中国制造业抓住发展机遇,打造制造业强国。

1制造业概述

制造业基本概念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与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1]。

根据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1),制造业属于门类C,共分为31个大类(见表1),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

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2],本文主要从整个宏观上对制造业进行分析。

表1中国制造业31大类代码及名称

代码

名称

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2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4

食品制造业

3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5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3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

烟草制品业

3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7

纺织业

33

金属制品业

18

纺织服装、服饰业

34

通用设备制造业

19

皮革、毛皮、羽毛及

其制品和制鞋业

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

制品业

36

汽车制造业

21

家具制造业

3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3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

电子设备制造业

24

文教、工美、体育和

娱乐用品制造业

40

仪器仪表制造业

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41

其他制造业

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4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27

医药制造业

4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数据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制造业的作用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物质保障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整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运行与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

制造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很重要,如果没有制造业,农业就没有了生产的工具设施,也就谈不上农业的发展和进步[3],先进的制造业可以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和工业化程度,解放出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

同时,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就是第三产业,比如手机制造后,就需要一系列的售后服务,创造出许多就业岗位,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推动作用。

2009年到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另外,我国制造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同时,制造业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0%以上,国家财政收入的40%以上,提供8000多万的就业工作岗位[4],为中国工业现代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图12009-2013年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单位:

亿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从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例如美国、德国、日本,因为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基础,所以成功的步入现代工业化国家。

但菲律宾、南非等一些国家,在一段历史时期经济出现快速的发展,由于缺乏制造业的支持,经济发展不能长久保持下去,只是简单的昙花一现。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沃麦科出的《改变世界的机器》曾经畅销全球,作者在开篇就说:

“一个国家要生活的很好,首先必须生产做好。

”这句活深刻的表达出,制造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程度对这个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根据国际惯例,制造业也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

只有拥有强大的制造业,中国才可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20%以上,70%-80%的财富来自制造业,国际上最大的跨国公司100强中,80%集中在制造业当中[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导致世界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世界工业体系中的扮演角色位置和核心竞争力,美国、德国、日本是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制造业国家,他们也代表了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制造业水平。

因此,中国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使之达到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水平。

制造业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实践载体

制造业是科学技术的实践载体,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

没有制造业,科学技术就无法存在与创新;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技术的支撑,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很难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明确科学技术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历史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

比如说,计算机的发明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并形成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相关产业。

国际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发展先进的制造业与相关技术,如美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出了许多需要优先发展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工艺集成开发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自适应信息化系统、柔性可重组制造系统、新材料加工技术、纳米制造技术、生物制造技术和无废弃物制造技术等[5]。

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制造业水平,中国必须重视发展先进科学技术,实施科技强国战略,使中国科技水平达到或超越发达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工业化强国。

2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快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制造业发展速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制造业增长率快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使制造业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水平与规模不断扩大,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从表2可知,198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只占到全球的%,为美国的1/15,世界排名未进入前十名;

200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32255亿元,占世界制造业比重的%排名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位居世界第四位[6];

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134265亿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制造国[5];

到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210689亿元,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名不虚传的制造大国之一。

中国制造业已经参与到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中,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分割的重要一部分。

表2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制造业比重和世界排名(单位:

年份

制造业增加值(亿元)

占世界比重(%)

世界排名

1980

2192

2000

32255

2009

110118

2013

210689

工业体系齐全、产值相对高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清政府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重视农业而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在之后的历史里因工业力量薄弱任各国列强欺负和宰割,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史,直到新中国成立,才真正重视和发展制造业,进行三大改造,举全国之力发展制造业。

经过60多年的风雨征程,中国制造已经硕果累累,工业结构由门类单一到门类多样化、由低级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开始发展,建立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门类齐全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航天航空、生物制造、巨型计算机研发、海洋工程、先进铁路交通、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能力明显提高,产业发展出现迅速多元化局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年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中国在7个大类中产量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造船、服装、集成电路、手机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例如,中国钢铁产量是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四个国家总和,水泥、煤炭产量也几乎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还有家电产品等等。

从制造业的地区分布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受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大量引进外商投资,许多国际制造业转移到我国沿海地区,占到整个引进来制造业的70%以上,电子制造业、纺织业、汽车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制造业形成“阶梯式”空间分布。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进行产业升级改造,国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扶持,大量的制造业向内地转移,在这一轮制造业空间分布的调整中,制造业开始多元化平衡分布,显着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合理化分布和工业体系的完整。

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标志着中国制造不断强大并且走向世界,代表着中国企业与国际社会的深度接轨和融合。

伴随着一大批制造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塑造了中国制造新形象。

以中国高铁为代表,高铁从引进来到走向世界的时间短短不到5年,其技术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高铁的走向世界,是中国制造迈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1995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制造企业仅有3家;

2000年发展到了10家企业上榜;

而在2014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有100家企业榜上有名,仅排在美国之后,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制造企业已经积极的、广泛的融入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之中,成为世界制造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强大,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为亿美元,而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倍;

到2013年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达亿美元,同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已经下降到10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是外商投资额的10倍以上。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向世界,对世界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纵观世界制造强国历史,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目前,发达国家拥有全世界86%的研发费用投入、90%的科技发明专利[10]。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增加值虽然已经居世界首位,由于一直坚持“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在制造技术的发展上存在着重引进轻创新的思想,许多行业只看到短期收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主研发的努力[7],直接依靠外国先进技术进口,造成中国制造业的制造业技术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缺乏具有强大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许多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重要技术产品上不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及出现技术附加值高的设备必须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进口不利局面。

重要技术对外依赖度高达50%,高端装备进口率达到60%,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弥补自身的不足。

中国许多主要工业产品供过于求,但是在关键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上还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大量进口;

技术创新机制和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导致缺乏先进技术和知识产权。

美国非常重视先进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12%,制造业研发占整个研发的75%,全国研发人员的60%从事制造业,制造业拥有一半以上的专利。

对许多高新技术产业来说,生产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与生产学习、研发设计活动密切相连,而这些都是中国制造企业所不能相比的,客观上导致中国制造技术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的局面。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面对国际制造业的转移中,中国制造企业大量引进的是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和资源密集型高耗能等工业体系,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没有实际转移进来。

中国制造业基本上在低、中技术密集的产品和产业形成竞争优势,相反在中、高技术密集的产品和产业则是瓶颈处于劣势。

归结到底在于制造业内部自主创新力度弱、核心技术少,特别是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8]。

另外,企业不能主导技术创新,缺乏产业技术创新之间的配合,产学研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尤其是中小企业缺少行之有效的创新技术环境,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这些问题。

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国制造业自身因素导致产业自主研发和设计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虽然产业结构从“十五大”以来进行了调整,并且已有很大改善,但是整体上产业结构还是存在严重不合理,中国制造业主要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为主,缺乏技术密集型产业,导致制造业发展比较缓慢。

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依靠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中低端产业领域竞争激烈,先进技术产业严重落后,从制造业人均产值看,中国仅为美国的12%左右。

虽然许多产品都是中国生产的,但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品牌,利润大都被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发达国家拿走了。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要融入世界潮流,最好的发展路径是由简单的OEM(委托代工制造)到ODM(自主研发设计),最后是创立企业品牌(OBM)[11]。

从图2可知,目前,中国制造业大多处于组装、制造阶段,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较低,许多先进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12],中国的制造业只能受制于发达国家,许多制造企业只能获得很少的加工费用,企业获利有限难以长足发展。

另外,制造业企业不能很好的完成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整个过程,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人才,基本处于仿制、委托代工的低级阶段,不能形成自主创新的制造方式,有些先进技术还要不断的重复引进。

图2微笑曲线

中国制造业进行调整产业结构时必然选择。

根据国际经验,当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低于90%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出现“产能过剩”;

产能利用率低于81%时,为严重的产能过剩[13]。

中国制造业平均28%以上的产能闲置,%的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传统产业钢铁、汽车、纺织、水泥等,就是太阳能、电子制造等朝阳产业也严重“产能过剩”,例如,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

另外,一些政府为了提升政绩,盲目引进制造项目,引进的项目还没有完工就已经是产能过剩项目,虽然这些项目短期内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但是从远期来看是浪费资源的重复建设。

过剩产能就是落后产能,而解决落后产能就需要进行产业调整,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中国制造业无法避免的战略抉择,我们期待中国制造业未来会更好。

企业税负过重、成本增加

一个国家的税负是指政府的全部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以表示税负,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从2012到2014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分别达到%、%、%的高税负水平,政府的财政收入占了整个GDP收入的1/5以上。

按照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税负指数排在世界第二,这样的税负结果只能造成竭泽而渔、国富民弱的结果[13]。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企业的平均税负在40%以上,其中增值税就占到10%左右,还不包括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其他税收,中国的制造企业本来就是“薄利多销”的盈利方式,但是中国现行税收制度在企业层面表现出“累退”效应:

企业规模越大,税负比例越低;

企业规模越小,税负比例越高。

使许多中小制造企业发展举步维艰,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研发和创新,也无余力进行再投资,发展非常缓慢,很难壮大起来。

尽管国家为了解决税负问题,已经实行“营改增”来优化税负结构,但是否会有效果,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第二,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基本位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下游,依靠廉价的土地、劳动力成本进行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制造与组装等低级生产方式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取利益,随着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东南亚国家制造业的崛起、金融危机的冲击等一系列内外部原因,中国制造业受到严重威胁和冲击,所获取的利润越来越少。

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钢铁企业上半年盈利收入亿元,上交税收元,企业平均利润率%,每吨钢铁获利元,一吨钢铁的收益连一双袜子都买不起。

另一方面,2002年到2011年,制造业的年均工资从11001元涨到了36665元,在这十年,制造业每年工资上涨了14%,明显快于GDP和企业收入增长的水平,其中2011年工资涨幅高达%。

而且国家公布的最新《劳动法》要求,员工基本工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每月加班时间不能超过36小时等一系列法条,使已经就成本上涨的制造企业来说发展更加困难。

缺乏中国制造品牌

中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30多年,成功打造了制造业大国,但没有注重建立品牌形象的建立。

品牌形象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标志,中国制造业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形象。

中国制造企业只注重效益和规模,而西方发达国家恰好重视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后把其品牌外包出去,通过品牌效应获利。

国际知名的中国品牌只有海尔、格力、华为等都是屈指可数的企业,许多企业只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加工厂,缺少像富士康、三星、西门子公司这样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14]。

据统计,在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里,只有36%的企业对自己的品牌给予全面的保护,而大型企业对品牌没有全面保护的比例达到了84%,情况不容乐观,中国企业所拥有的国际知名品牌较少,而且不注重品牌的保护,国际影响力非常有限。

总的来说,品牌问题关系到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却没有引起中国企业的高度重视。

品牌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存在感,却是一个企业经营理念、产品认可度的集中表现,因此不能小看品牌形象的价值重要性。

从国际知名品牌发展历程来看,优秀的产品也需要宣传,否则再优秀的产品无人知晓;

产品是企业的根基也是企业的利益点,以产品为基础将品牌形象放在重要的发展位置,才能够保障企业的全面、长足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制造相同的产品,竞争的主体还是企业品牌。

中国许多制造产品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在产品质量、新颖性和创新性等方面都相差不大[15],甚至有的产品就是中国制造使用国际知名品牌,由于没有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