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136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6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0 城市与地理环境热点难点突破高考地理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日本在1950~1970年先后完成了纳瑟姆曲线中的高速城市化 ②我国自1995年达到30%的城市化拐点,预计高速城市化的进程可以持续到2030年 ③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慢于日本 ④日本城市化起步晚于韩国,早于中国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8.“城市病”实质上是生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①资源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城市生态问题 ②城市结构不合理的生态问题,如产业结构、生产布局不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③城市功能不健全造成的生态失衡 ④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问题 ⑤人口过度增长必然带来的问题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答案 7.B 8.A

某城市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研究出该市的“热岛效应”现象如下图所示。

据图完成9~10题。

9.若图甲的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  )

A.建筑物面积B.二氧化碳排放量

C.工业化程度D.街道数量

10.同学们在研究中发现:

不同季节、时段城区与郊区的温差有所不同(如图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城区与郊区的温差(  )

A.冬季大于夏季

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大

D.冬季小于夏季

答案 9.D 10.A

解析 第9题,大量人为热的释放是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增大的原因,在所给选项中,D项街道数量与人为热的释放没有必然联系。

第10题,从图中看出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冬季大于夏季,夜晚大于午后,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8时前后最大。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

乙—交通拥挤;

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堵;

乙—地价上涨;

C.甲—各类产业迁出;

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

乙—各类产业迁出;

丙—交通拥挤

12.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答案 11.B 12.C

13.下图为“广东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判断,郁南县县城布局的特点是(  )

A.邻近边境口岸B.在交通枢纽处

C.位于河流交汇处D.位于高速公路交会处

答案 B

解析 图中显示郁南县没有边境口岸,特别是县城附近没有边境口岸,A错;

图示县城邻近铁路、高速公路,位于河流沿岸,处于交通枢纽位置,B对;

县城所在地只是河流转弯处,不是河流交汇处,C错;

县城附近只有一条高速公路经过,不是高速公路交会处,D错。

14.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迁移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D.经济发展

答案 D

下图为“某城市略图”。

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16.若甲处为新开发楼盘,则下列广告词中,能反映其自然环境优美的是(  )

A.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D.绝版水岸名邸,依山傍水

答案 15.D 16.D

解析 第15题,②位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

①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且面积最大,应为居住区;

③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应为工业区。

选项D正确。

第16题,“毗邻大学,文化氛围浓厚”“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视野开阔,俯瞰全城”描述的都不是自然环境,所以A、B、C都错;

甲处位于两河道之间,依山傍水,选项D正确。

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7~18题。

17.该城市不同地点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是(  )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8.上题所述地点最有可能位于(  )

A.高级居住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城市主干道与外环道路的交会处

答案 17.C 18.D

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与功能区结构分布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A、B、C分别代表(  )

A.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

C.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20.M处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的原因是(  )

A.有交通干线经过B.人口稠密

C.距市中心近D.地势平坦

答案 19.C 20.A

解析 第1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在市中心比重最高,且距市中心越远比重越低,因此A为商业区;

C在市中心和郊区之间比重最高,方便居民购物和上下班,因此C为居住区;

B在市中心比重最低,且距市中心越远比重越高,因此B为工业区。

第20题,M处不在市中心,但地租等值线明显向外凸出,反映该处地租较高,故判断该处可能有交通干线经过。

21.“鬼城”原指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现指一些城市以高标准建设的城市新区,这些城市新区因房屋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夜晚漆黑一片,故被形象地称为“鬼城”。

下表为“我国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城镇化率及其增长变化表”。

近几年我国江浙地区出现“鬼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1978年

城镇化

率(%)

2000年

城镇化率(%)

2013年

2000年比1978年

增长(%)

2013年比2000年

全国

17.9

36.2

53.7

102.2

48.3

江苏

13.7

41.5

64.1

202.9

54.5

浙江

14.5

48.7

64.0

235.9

31.4

A.资源枯竭并被废弃

B.城镇化发展速度变慢,房地产过度开发

C.城镇化水平低,旅游地产过度开发

D.大量城区人口和工商业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下图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图”。

读图,完成22~23题。

22.该图反映出(  )

A.亚洲、非洲城市化速度较快

B.亚洲、非洲的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级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D.欧洲、北美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3.城市化的发展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可能有(  )

①生物多样性增多 ②土地质量下降 ③产生“热岛效应” ④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22.A 23.B

解析 第22题,读图可知亚洲、非洲的城市化速度较快,A正确;

城市化速度较快出现在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B错误;

尽管亚洲、非洲的城市化速度快,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低,C错误;

图中信息只能显示欧洲、北美洲的城市化水平高与城市化速度慢,没有显示两者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错误。

第23题,城市化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①错误,故选B。

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城市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

读图,回答24~25题。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英国城市化的速度始终快于美国

B.美国先于英国达到80%的城市化水平

C.197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快于美国

D.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

25.与2000年相比,2030年三个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变化将是(  )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

B.美国——城市环境质量持续恶化

C.中国——城市土地价格普遍上涨

D.中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 24.C 25.C

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

读图完成26~27题。

26.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 ②河流 ③降水 ④地形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D

27.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

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

A.地形平坦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D.水路交通枢纽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城市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D项正确。

与甲城市比较,乙城市并没有地形平坦、陆路交通方便的优势(乙为重庆,山地为主,陆路交通不具备优势),A、C两项错误;

两城市水资源都较充足,B项错误。

下图示意沈阳市浑南新城规划建设的“十字架”结构,其由南北轴和东西轴构成。

据此完成28~30题。

28.南北轴线上自北向南的功能区规划较为合理的是(  )

A.文化中心、商务中心、行政中心、科技中心

B.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务中心

C.科技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

D.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

29.浑南新城的建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居住,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需要大量建设的是(  )

A.综合性商厦B.幼儿园

C.大型医院D.公安分局

【解析】大量人口迁入该地区会导致儿童比重增大,单个幼儿园的服务半径有限,该区域需要大量的幼儿园来解决儿童受教育问题,B选项符合题意;

综合性商厦、大型医院、公安分局的服务范围广阔,数量不宜过多,过多则必然导致资源浪费,A、C、D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0.缓冲绿化带的作用是(  )

A.防风固沙,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降低噪声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下图为“四国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1~32题。

31.本世纪以来,城市化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的分别是(  )

A.甲 丁B.乙 丁

C.乙 丙D.甲 丙

【解析】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通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变化体现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本世纪以来甲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80%以上,由此判断甲城市化水平最高。

丙城市人口比重增长速度最快,由此判断城市化水平速度最快。

故D正确。

32.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逆城市化是由于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工业饱和,市区环境恶化使人们更趋向于向郊区迁移。

城市化水平越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越早。

故A正确。

【答案】A

网约车是出租汽车的一种形式。

据统计,一辆出租车或网约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相当于15~20辆私人出行小汽车,一辆公共汽车占用城市道路面积65平方米,而运能相当的60辆小汽车占用1600平方米城市道路。

结合下表回答33~34题。

佛山市2014~2016年前3个季度通勤日晚高峰交通情况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拥堵指数

6.43

6.76

6.95

平均时速

24.93km

22.95km

21.73km

33.结合题中材料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公共汽车比私人小汽车运能大,灵活性更好

B.网约车占用道路资源比私人小汽车大

C.近3年来佛山通勤日晚高峰交通拥堵日益严重

D.近3年来佛山通勤日晚高峰交通拥堵可能与网约车有关

34.为了更好地解决佛山的城市拥堵状况,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公共汽车占用道路资源少,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B.鼓励私人小汽车以“拼车”方式出行

C.合理规划道路,建设立体交通枢纽

D.大力发展网约车,以便充分利用城市的道路资源

【解析】公共汽车占用道路资源少,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私人小汽车以“拼车”方式出行,可以减少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合理规划道路,建设立体交通枢纽,可以减少交通拥堵,A、B、C正确;

大力发展网约车,占用更多道路资源,增加交通拥堵,D是不可行的。

35.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聚落发展的主流。

读“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总比重变化曲线图”,回答问题。

(1)图中________曲线表示发达国家的变化,________曲线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变化。

(2)城市化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________产业向________产业转移,城市____________不断扩大。

(3)B类国家的城市化特点是起步______,水平______。

(4)A曲线在20世纪70年代后呈下降趋势,该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现象。

答案 

(1)A B

(2)第一 第二、三 用地规模

(3)晚 低

(4)逆城市化

36.图1为“我国华北某城市示意图”,图中①代表居住区,②代表商业区,③代表工业区,④代表文化区。

图2为“甲、乙沿线居住人口密度分布状况图”。

据图回答问题。

(1)分析影响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2)判断图2中地租水平最高的地段,并说明判断理由。

(3)近年来,房地产逐渐向该城市东北的乙地周围发展,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地势平坦;

有河流经过,水源充足;

铁矿等资源丰富;

铁路、公路交通便利等。

(2)C地段。

C地段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

以商业活动为主,常住人口密度较小。

(3)乙地背靠山地,地势高;

位于流经城区河流的上游,环境优美;

位于文化区,人文环境好;

交通便利等。

解析 第

(1)题,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等)。

图示地区海拔小于200米,地势平坦;

有河流流经,为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交通便捷;

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2)题,由图可判断,②位于市中心,是商业区,地价最高,人口流动性强,人口密度较小。

商业区大致位于甲、乙沿线的中点处,是C地段,以商业活动为主,流动人口多,所以常住人口密度较小;

而B、D地段人口密度大,应该是在商业区外围的居住区。

第(3)题,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乙地背靠山地,地势高;

位于流经城区的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靠近交通线,交通便利,因此适合人们居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