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24017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实用工艺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但在最近几年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发现双侧堰进水集水槽主要存在2个现象[27]:

(1)集水槽两侧水质检测时,侧水质优于外侧。

(2)因集水槽平衡孔开孔过大使三角堰均匀集水作用降低。

置双侧堰式置单侧堰式外置单侧堰式

图3.5二沉池集水槽布置形式

在实际运行中,可常观察到一种现象:

靠近池壁的出水溢流堰一侧,挟带较多的活性污泥絮体杂质,而侧出水溢流堰的絮体杂质相对较少。

侧溢流堰的出水优于外侧溢流堰,因此本设计采用置单侧堰进水。

集水槽设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即可保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

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这种出水堰易于加工及安装出水比平堰均匀,池水位一般控制在锯齿高度的1/2处为宜。

4.2.2挡板的设计

在出口处设置挡板,挡板高出水面0.1~0.15m,挡板淹没深度是沉淀池深度而定,不小于0.25m,一般为0.3~0.4m,挡板位置,距出口为0.25~0.5m。

4.3辐流式二沉池的一般设计原则

辐流式沉淀池一般为圆形,水流沿沉淀池半径方向流动。

池直径在6~60m之间[28]。

具体设计参数如下:

(1)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

(2)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3)池径16m;

(4)表面负荷2.5m3/(m2·

h);

(5)沉淀时间1~1.5h;

(6)池径<

20m,一般采用中心传动的刮泥板。

池径>

20m,一般采用周边传的刮泥机;

(7)刮泥机转速为1~3r/h,刮泥机外缘线速度3m/min;

(8)非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0.5m。

机械刮泥时,缓冲层高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9)排泥管的直径不应小于200mm;

(10)当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时,初次沉淀池的静水头不应小于1.5m;

二次沉淀池的静水头,生物膜法处理后不应小于1.2m,活性污泥法处理池后不应小于0.9m;

(11)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

国外许多专家学者[29~31]通过实验研究指出:

选择合适的沉淀池几何结构参数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率。

二次沉淀池的效率受下列因素影响,包括悬浮物固体浓度(污泥颗粒大小、污泥的密度、进水速度),流场和构筑物的几何尺寸与挡板的特征。

5工艺设计计算

5.1主体尺寸计算

该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规模与处理35万人生活污水处理厂匹配。

查表5.1得:

综合生活污水定额为95~155L/(cap·

d),取127L/(cap·

d)

表5.1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和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单位:

L/(cap·

d)]

城市规模

分区

居民生活污水定额(平均日)

综合生活污水定额(平均日)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小城市

1

120~180

100~160

85~145

180~290

160~265

145~240

2

95~

75~120

60~100

125~205

110~180

95~155

3

95~125

75~110

60~95

120~

100~170

注:

cap表示“人”的计量单位

居民区生活污水平均日流量

(5.1)

居民区生活污水量变化系数

(5.2)

则最大设计流量

(5.3)

本设计采用4座池

单池最大设计流量

(5.4)

式中:

——最大设计流量

n——池数(不少于两个)

单池表面积

(5.5)

池直径

,取D=25m(5.6)

则,实际单池表面积

(5.7)

实际表面负荷

(5.8)

——表面负荷,

校核堰口负荷:

(5.9)

校核固体负荷:

(5.10)

固体负荷在120~150,符合条件

——混合液悬浮物浓度(MLSS),kg/m3,取3kg/m3

设沉淀时间t=1h

澄清区:

(5.11)

设污泥停留时间=1.5h

污泥区高度:

(5.12)

——底流浓度,kg/m3

(5.13)

有效水深:

(5.14)

径深比

(5.15)

池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6~12,符合条件

设超高,缓冲层

设泥斗上口直径,下口直径,泥斗倾斜角度

则泥斗高

池中心与池边落差:

(5.16)

——坡向泥斗的底坡0.05

池边水深

(5.17)

沉淀池总高

(5.18)

图5.1池体主要尺寸示意图

5.2配水系统设计

配水槽采用环形平底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设计流量

(5.19)

设配水槽宽,水深

配水槽流速

(5.20)

配水孔平均流速

(5.21)

——配水孔平均流速,,一般取0.3~0.8,符合条件

t——导流絮凝区平均停留时间,s,池周有效水深为2~4m时,t取360~720s

——污水的运动黏度,与水温有关,设水温为,则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速度梯度,一般可取10~30

每池配水槽的孔数

,取74个(5.22)

——孔径,m,一般取0.05~0.1m,取0.8m

孔距

(5.23)

絮凝区环形面积

(5.24)

导流絮凝区的平均流度

(5.25)

核算值

(5.26)

值在10~30之间,符合条件

——配水孔水流收缩断面的流速,m/s,,为收缩系数,因设短管,取

进水管的设计

进水流速

(5.27)

符合条件

则进水管直径取500mm

——进水管直径,m

进水区挡板裙板

伸至水下1.5m处,以保证良好的澄清絮凝效果。

5.3出水部分设计

采用周边出水槽

水槽宽

(5.28)

——安全系数,一般取1.2~1.5

出水堰的设计

采用出水三角堰,设计堰上水头=0.05m,三角堰的角度

三角堰上水头(水深)和过流堰宽之间的关系

(5.29)

则水流过堰宽度

单堰过堰流量

(5.30)

每池应该布置的出水堰总数

,取214个(5.31)

环形集水槽宽0.5m,沿集水槽壁侧(单侧)布置出水堰。

配水槽壁和集水槽堰壁厚度分别为0.15m,

配水槽和集水槽总宽(从沉淀池池壁边算)

(5.32)

集水槽直径

(5.33)

出水总周长

(5.34)

设计堰宽=0.2m

出水堰总线长

(5.35)

由于出水堰总线长小于出水总周长,因此,需间隔布置出水堰,两个出水堰堰顶距离

图5.2三角堰水力计算图

集水槽起端水深

(5.36)

为了保证三角堰自由出流,集水槽起端水深(水深为处)水面距三角堰堰口高度为0.1m。

三角堰高

(5.37)

集水槽高度

(5.38)

出水管设计

池周边设置1条,管径取

周边槽管流速

(5.39)

5.4排泥部分的设计

采用静水压力排泥,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

排泥管的设计直径为300mm。

6结束语

(1)本次设计采用了4个直径为25m的周进周出辐流式二沉池,4个池子并用符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原则,即便其中个别出现故障,工作进度也不会停滞。

(2)本次设计采用了环形平底配水槽,等距离设布水孔。

(3)本次设计采用了单环形集水槽出水,池周边设一个,池周边集水槽为单侧进水。

(4)出水管设置了1条,均沿池径分布。

池周边集水槽的出水管口设在池壁上,管道水平延伸。

(5)本次设计中没有涉及到刮泥机的尺寸和构造,因为二沉池建成后,可依照池体结构现行制造适应匹配的刮泥机。

(6)由于排泥速度不宜过大或过小,以防止冲刷管道或造成淤积,排泥管直径不小于200mm,故设计中采用300mm的管道进行排泥。

参考文献

[1]W.H.Boyle.ImprovedSecondaryClarifierPeripheralvsCenterEffluent[J],Water&

SewageWorks,1976(10):

90~94

[2]金儒霖,金星.二沉池动力学研究分析法[J].建材学院学报,1982(3):

313~320

[3]有威,罗振海.关于周边进水沉淀池的研究[J].周边进水沉淀池鉴定会文件,1982(11):

6~13

[4]章北平.向心流二次沉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异重流混合型射流曝气系统研究之五,1984

(2):

201~217

[5]清江.周边进水周边出水二沉池配水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

[6]文敏.水体污染与人体健康[J].气象,1997

(2):

46

[7]圭白,杰.水质工程学[M].:

中国建筑工业,2005:

91~95

[8]余英影.新型重力沉淀技术浅述[A].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院四十五周年论文集[C].2000

[9]王华生,祖文.沉淀池的研究工艺及其发展趋势[J].铜业工程,2004,(l):

54~56

[10]自杰.排水工程(第四版)[M].:

中国建筑工业,1999:

61~70

[11]许保玖.给水处理理论[M].:

中国建筑工业,2000:

213~220

[12]高廷耀,顾国维.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二版)[M],:

高等教育,1999:

19~40

[13]晋日亚,双启.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工程[M].:

兵器工业,2005:

29~36

[14]TomBajcar,LeonGosar,Numericalsimulationofsecondarysedimentationtankforurbanwastewater[J]ChemicalEngineeringandProcessing,2010(49):

425~433

[15]王宝贞.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一版[M].:

高等教育,1990:

24~38

[16]大群.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M].:

化学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